讀《三體》|放眼宇宙,人類是如此渺小

2020-12-16 晨熙葛

自從看了《三體》,熟悉的世界驟然變得陌生。像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一直籠罩在上空,雖然我並沒有看到它的存在,但它確實真真實實地存在著。有許多次,我走到陽臺看到外面的星空,那個熟悉的天空此時變得陌生莫測,在浩瀚的星河中,有沒有和地球一樣璀璨的星星,有沒有同地球一樣的文明?宇宙那麼大,地球這麼小,許多可能都穩藏在未知之中。

看了書,把我曾經的無知自大一點點消減下去。我曾經以為地球是唯一,我們是唯一,雖然這是一本科幻小說,但看後我卻要把那自以為是的唯一收納起來,武斷的結論,其實是無知的表現。

許多評論都提到了《三體》第一部前半部分的平淡,在還沒有進入宏大科幻世界之前,大劉用克制儉省的語言和態度,心平氣和地講述一個看似平淡的故事。這像大餐來臨前的開胃小菜,需要耐著性子,等待精彩湧現。只要登上了初始的臺階,後面就像搭上了快車,很快就進入到投入的狀態。三輯《三體》,第二輯比第一輯厚,第三輯比第二輯厚,顯然厚度根本成為不了閱讀的障礙,閱讀的快感推動閱讀速度一本比一本快。

在第二部《黑暗森林》中,作者把宇宙比喻成黑暗的森林,如果不主動發聲、不現身,誰也不會發現在黑暗的森林裡除了你還有他。地球和其他可能有生命的星球都隱沒在黑暗森林中,三體率先暴露了坐標,慘遭打擊。黑暗森林是一個隱喻。如果不是因為對人類失去信心的少女葉文潔主動向三體發射信號,可能地球永遠處於黑暗森林之中。在文革中受到傷害的葉文潔,像是撬動地球的一小塊石子,她充當了一個槓桿,地球藉此彈向未知的邊緣。她發出的信號,像撕開了黑暗森林沉重幕布的一角,透出了微光,世界變得從此不同。

地球的這次主動暴露,三體成為攻擊者,就在人類惶惶不安的時候,三體世界沒想到率先暴露了自己,中了黑暗森林打來的獵槍。這也是一個極大諷刺,就在三體想盡辦法驅逐人類的時候,沒想到自己倒先中了槍。強者未必愈強,弱者未必就弱。強與弱不是生存的關鍵因素。在強者恆強、弱者愈弱的現實世界,這也像是一個隱喻,人類把爭當強者作為一個永恆的主題,只有當了強者,才有可能稱霸一方,然而,黑暗森林無處不在,在盯著別人的同時,自己可能也早被盯牢。

三體遭到打擊之後,人類一直惶惶不安,在其他星球建立了防禦工程,以為這樣可以逃過黑暗森林打來的獵槍。有一段時間,人類自以為逃脫了那個魔咒,不禁有些洋洋自得。打擊是突然降臨的。一張飄在空中「小紙片」,自帶魔力,所到之處多維空間瞬間降成二維,也就是說,人類世界被瞬間扁平化了。這個段落寫得極為精彩,仿佛讓人身臨其境。在恐懼的同時,不知所措,甚至還有點慶幸,還好,我們的現實世界如此現實,並不科幻。降維的過程,像一個看不見的毒蛇伸出的長信,長信橫掃上下根本無法逃脫它的魔舌。

看完《三體》,突然覺得世界變「小」了,自我更為渺小,小到像塵埃,或者連塵埃也算不上。在宏大的宇宙面前,地球不算什麼,人類也不算什麼,更何況一個小小的個體。突然眼前變得開闊起來,那些煩惱、焦慮都不值得再去探究,胸中也頓時開闊起來。作者讓我看到了一個原來從沒想過的宏大世界,原來我一直是井底之蛙,可能人類也是。

這次人類浩劫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葉文潔,在文革年代,她的父親受到迫害,她也倍受冷眼。她在一個基地發現了來自三體世界的問候,她對現實的不滿,渴望看到一個更文明的世界,她回復了三體世界的信息。由此拉開了三體與地球的交往序幕。正是這個發起,讓地球和三體接連暴露在黑暗森林之下。

另一個是雲天明。他是那種最不起眼的人,在大學默默喜歡一個女生程心,不受重視,也沒有朋友。他得了重病,姐姐希望他能安樂死,程心希望把他的大腦送到三體。眼看著被這個世界拋棄,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程心的要求,他就是那個可有可無的人。他去三體之前,還送了程心一顆星星。三體毀滅後,他與程心會面,講了三個隱喻深刻的故事,有智子在旁邊監聽,他把要告知人類的事情隱藏在三個故事裡,雲天明給人類提供了重要信息;當地球和其他星系遭到降維打擊後,雲天明再一次施手救了程心,但與程心擦肩而過。

葉文潔與雲天明都是沒有被人類世界善待的人,葉文潔無法掙脫現實的殘酷,當一有機會,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拋棄人類;雲天明在人間沒有享受到任何溫情,當需要他犧牲時,他義無反顧——他的義無反顧及其悲壯,因為這個世界不值得他留戀,這個世界也沒有留戀他。兩個個體,在關鍵時刻表現了截然相反的反應,幾乎要被人類拋棄的雲天明在關鍵時刻仍堅定地維護人類的利益。葉文潔的個性特徵比較複雜,如果用「惡」來認定她,顯然有些太過扁平,就像把一個活活的人降成了二維,作者並沒有特意美化她,同樣也沒有特意醜化,用客觀平和的文字陳述了這一事實,作者並沒有刻意激起讀者的過激反應,在平和敘述的外表之下,暗藏著是、非、善、惡。

作者劉慈欣生活在一個小鎮,是一個小鎮工程師。在那個小小的地方,他居於一處,埋頭構思與寫作。他在這裡展開想像的翅膀,在一方書桌前寫下龐大的宇宙。小是不是能讓能量激發,更加看透人生的意義?在一個小的地方,更能激發人生的光芒。

人生是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在宏大的宇宙面前,人生變得微乎其微,那些個人的煩惱、憂傷、某些憤怒、不滿、不安、難堪……此時都沒有了意義。之所以我們如此在意個體的感受,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自己,放眼宇宙,才發現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人類是如此渺小。

相關焦點

  • 讀完《三體》,歐巴馬表示:我第一次發現,原來美國總統如此渺小
    讀完《三體》,歐巴馬表示:我第一次發現,原來美國總統如此渺小上班摸魚劉慈欣1989年,20歲出頭大學剛畢業的劉慈欣,在電廠當計算機維修技術工程師,做著一份一年時間也就三四個月忙的工作。但每天又必須按時去上班,必須堅守崗位,幹些啥能打發時間呢?
  • 歐巴馬郵件催更中國奇書《三體》,讀後頓感總統工作都渺小了
    想必歐巴馬曾經對白宮說過這樣一句話,重要的事說三遍:《三體》真好看,《三體》真好看,《三體》真好看。《三體》這本書是好看,福垊認為也需要讀三遍,不僅因為有趣,更是因為作者大開腦洞卻又不天馬行空。這是一部科幻小說,卻處處很科學。讀一遍既不過癮,又有疑問。聰明的您,書讀三遍就其義自見了。
  • 歐巴馬:讀完《三體》之後,我第一次發現,美國總統如此渺小
    「《三體》實在是太有想像力了,十分有趣。故事背景十分宏大。讀完後,我第一次發現美國總統竟如此渺小。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平時國會和我的工作都是在斤斤計較於一些很小的事情,而不是去擔心外星人入侵。」——歐巴馬
  • 宇宙中穿行了43年的探測器,曾拍下一張照片,劉慈欣:地球太渺小
    如下圖,在這裡張相片中,地球上在浩瀚的宇宙中,如同一顆塵土相同渺小,就連在我國有名的奇幻小說文學家,著有小說集《三體》的劉慈欣看了相片後都表明:地球上確實太渺小了。但便是相片上那麼一個小藍點,卻成為了幾十萬個種群不可或缺的佳園,全部人類發展史的發展歷程,都產生在這個看起來無足輕重的小藍點中。
  • 《三體》: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去?宇宙從哪裡來,要到哪去?
    把地球的歷史比喻成24小時,那麼人類只存在了3秒。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眼前出現了一個不斷變化的倒計時,為了印證你的懷疑,整個宇宙都為你爆燈閃爍,提醒著你的「與眾不同」。怕嗎?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宇宙從哪裡來,要到那裡去?然而在回答這些之前,你可能還有還不完的房貸,沒完沒了的案子和要上大學的孩子。《三體》中汪淼研究的納米材料觸碰到了三體人敏感的神經,於是受到了「特別的優待」。一個科學家,當他的世界錯亂的時候,他或許不如一個笨蛋。此時的他突然在粗線條的警察大史身上得到了安慰。
  • 人類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對於宇宙來說,地球都是可有可無的
    人類的存在,對於地球意味著什麼?也許只是匆匆過客地球文明發展繁衍至今,我們自認為偉大,是宇宙中特殊的智慧生命,但是從浩瀚無垠的宇宙的角度來看,人類之渺小又譬如沙海一粒沙子,毫不起眼,毫不特殊。人類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物理大牛楊振寧讀不下的三體,為何能被列入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
    「我覺得《三體》對戰略幫助非常大」。《三體》對這些大佬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一本科幻小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非常喜歡《三體》。他說「看完三體之後,我覺得當個美國總統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實在太渺小了」。就在《三體》出版後的當年,著名的天文學家江曉原和其同事穆蘊秋,一起發表了一篇論文《科學史上關於尋找地外文明的爭論——人類應該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呼喊嗎?》,講述了《三體》在探討外星文明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次年,這篇論文作為「國際天文年特稿」,發布在了《中國國家天文》雜誌上。
  • 將原子放大1億倍,就能看到一個宇宙嗎?《三體》劉慈欣道出真理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充滿好奇之心,而到了近現代隨著人類相繼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火箭、宇宙飛船、太空探測器等,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人類對宇宙的真實結構依然一無所知。傳統認為宇宙結構是一個大空間,然後包含無數的星系、恆星和星球,這些天體和無盡的空間組成了宇宙,不過隨著黑洞、暗物質、暗能量等新天體的發展,傳統的宇宙結構受到了極大挑戰。
  • 科幻小說的巔峰《三體》,講述了宇宙的終極秘密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其中《三體》經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三體III:死神永生》獲得2017年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 趣談《三體》:披著科幻的外衣,講著醜陋的人類文明史
    2、三體文明已經向地球發射了宇宙飛船,並將在400年後到達地球。面對如此強大的文明,唯一的武器居然是撒謊!這不是很諷刺嗎?經過幾千年的人類文明,撒謊一直被當作一種武器。我認為這是劉慈欣對人類文明的第一次控訴。說謊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技能,普通人稱之心計,軍事上稱為謀略。
  • 中國史上最牛科幻《三體》,你們真的以為自己看懂了嗎?
    《三體3》已經不再是人類與三體人戰爭層面的問題了,作者已經站在了宇宙多維下各層文明之間的生存矛盾上,描述宇宙的重啟與湮滅,《死神永生》也並非是程心得永生,而是宇宙毀滅冷卻後,最終死神才得以永生。如果不考慮量子的不確定性,一切都是決定論,給定一個初始條件,就可以計算出時間的斷面,也就是初始條件充足,一切未來像程序一樣可以計算出來,但是地球的形態變化很大程度是文明的行為造成的,所以文明的行為很難通過物理規律計算的,文明可以改造宇宙,人類一直追求通過物理規律去推演,去解釋宇宙的如今狀態和預知宇宙的未來,可想而知人類這些行為愚蠢至極
  • 《三體》有多偉大?讓歐巴馬盛讚,一句開場白就讓人記憶深刻
    宇宙變成了一間沒有邊界的空曠展廳,群星都像幻覺,飛船都是唯一的展品。這種心靈模型可能帶來巨大的孤獨感。這是《三體》的開場白,一句話說透了人類的渺小和生命的哲學,讓人記憶深刻。黑暗森林法則是《三體》中的一個宇宙法則,在浩瀚的宇宙中,每個星球文明都像是一個人,大家躲在森林中,誰要是先出聲,就會被其他人攻擊。這樣的做法說白了就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整個宇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還沒有進化出星際文明。
  • 三體中的空間物理學:閃光的宇宙
    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今天我們來帶大家看一看《三體》中第一個著名的現象——閃光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一、 閃光的宇宙《三體》第一部中,有一位材料科學家,名叫汪淼。他研究的納米材料極為堅固,可以被用來製作太空電梯,幫助人類向宇宙邁進,因此也成為了三體人入侵地球的絆腳石。三體人和ETO(地球三體組織)對他無不欲除之而後快。
  • 為什麼人類找不到外星人?科學家提出3種可能,人類太渺小了!
    為什麼人類找不到外星人?科學家提出3種可能,人類太渺小了!人類在地球上的整個發展過程是艱辛且漫長的,好奇心與生存的欲望成為了人類高等智慧發展的推動力,曾經人類祖先在經歷某些事情的時候,通過文字記錄,刻畫圖像的方式記載事件的發生,經過人類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才形成了現代文明,有一個問題也一直在困擾著我們,就是在其他的星球上是否還存在著像人類一樣的文明呢?
  • 研究發現:4光年外「三體」星球可能存在生命,人類要小心了
    不過,種種美好的幻想和描寫,並沒有改變人類對星空的嚮往和敬畏。到了現代,發達的科技水平讓人類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自身在宇宙中是多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同時也對未來發展產生了迷茫。在這種複雜感情和實際需求的推動之下,人類迫切地想要在宇宙中找到「同伴」,以獲得許多問題的真正答案。但讓人有些難以接受的是,尚未踏入宇宙前預先的那種「熱鬧」情景並不存在,宇宙波瀾壯闊的景象下難掩「死寂」的氛圍。
  • 讀完《三體》歐巴馬表示:我第一次意識到,美國總統是多麼渺小
    ,歐巴馬成了這本書的忠實粉絲他最大的樂趣是,在空閒時間讀三體讀了三體,和記者美智子對歐巴馬總統說:「三體實在是太想像了,非常有趣故事的背景是壯大讀過之後,我與美國總統首次發現如此無聊當然也有可能平時國會和我的工作是重點部分的小外星人,而是擔心侵入」讀了歐巴馬的三體12,我想知道下面到底發生了什麼因此
  • 《三體》:人可以脫水,變成軟皮摺疊,歐巴馬驚嘆:太有想像力!
    這樣的三體世界距離地球有4光年,女主葉文潔因為遭遇政治迫害,對人類喪失了希望,但她有幸但參與」紅岸行動「也就是研究天外文明,於是葉文潔趁機向宇宙發射信號,請求他們來拯救人類,收到信號的就是三體人。李淼是偶然一次在書店翻到《三體》的,第一次讀了幾頁就放下了,後來再撿起來就一本接一本的讀了下去,直到把他之前所有作品都看完。
  • 虹膜 劉慈欣《三體》中宇宙政治學的本質
    劉慈欣的技術主義的優點和缺點在他那些帶有思想實驗性質的政治想像小說中都表現得非常明顯:優點是技術主義的思維和風格使得框架簡化、脈絡清楚、焦點集中,缺點則是無論如何對人類意識和精神的複雜性認識不足、表現不夠。這些優點和缺點,都集中表現在最近幾年把他推到聲譽巔峰和爭論旋渦中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三體》中。
  • 《三體》:程心間接毀滅了人類,劉慈欣卻說,她是很完美的一個人
    實際上,劉慈欣在宇宙黑森林理論、三體星系概念、「水滴」和「智子」的科幻設計以及十個維度對「田園宇宙」的想像中都表現出了深厚的科學理論基礎和想像力。地產大佬潘石屹,有次向大劉請教《三體》第二部裡的黑暗森林法則,說自己整整看了三遍!不過大劉淡定回復道:隨便看看就行,沒必要讀那麼多遍的。歐巴馬在看完《三體Ⅰ》後,意猶未盡。但當時美國市場只有《三體Ⅰ》,那會兒他還是總統,就讓秘書發郵件給劉慈欣要第二三部。
  • 人類是蟲子?這太高估人類了!|三體請回答
    三體迷、「磁鐵」心中的金句,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三體》中,在巨大的科技實力懸殊之下,人類被三體人蔑稱為蟲子。但同樣是三體迷,從事天文、航天及物理領域的科學傳播工作超過15年的果殼主筆Steed卻說:我覺得這太高估人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