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如此重視這個被我們忽視的教育

2020-12-25 三一遊學

作者小媛老師為美國公立小學老師,豐富美國課堂教育經驗,創辦公眾號"美國小學的日常(ID: usazhaolaoshi)",歡迎大家關注!

上個周末,我也加入了無數美國華人的大軍,腦補了最近大熱的《流浪地球》。平時的我淚點還算高,可是整場電影下來,用掉了整整一包的紙巾!

要說最感動人的,除了親情,就是人性中的那份善良了。可是在現實社會,我們似乎更願意誇人聰明,卻忘記誇人善良。善良,似乎已經不是一個多大的褒獎,反而有時還會被誤認為「傻」, 因為「人善被人欺」?

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善良教育」,因為,在美國的教育中,善良(Kindness)是一個非常崇高的品質。

為什麼要從小接受「善良教育」?

小媛老師發現,班上最「popular」的小朋友一定是那些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們樂於給別的孩子釋放善意和有好,同時換來對方的回饋,自然就輕易收貨到了友情。

然而,班上還有個小朋友G,他很喜歡欺負別人,上課時,趁老師不注意就會招惹別人:拿出手絆別人一下,或者用東西丟別的孩子。開學沒多久,就有不少家長跟我告狀,說小G有嚴重的「霸凌問題」,欺負別的小朋友。後來通過自己地觀察小G,我發現他是缺乏社交能力的,他心中渴望與別的孩子互動,卻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於是通過給別人找茬、欺負別人,來刺激對方的反應。

美國:我們常常教育霸凌的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憤怒(anger),處理自己的焦慮(anxiety),

最好的善良教育,不只是和孩子討論下什麼是善良,或者單純的讀一本關於善良的書,而是讓孩子通過親自感受善良,進而複製出來,再對別人施以善意。

美國小學的善良教育

美國小學的善良教育分為三個層次:

01

識別善意

美國老師常常將善良和Sweet劃等號,所以老師會讓小朋友一起做一個善良冰激凌,就像甜甜的冰激凌一樣,善良會讓我們心裡覺得甜甜的:

為什麼要選擇善良呢?接下來我和學生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希望孩子能打心眼裡明白選擇善良的意義。這時,就連平時愛欺負人的小G也分享說:「善良可以讓我交到更多朋友!」

平時看到一堆小朋友在爭著拿東西,這時有個孩子選擇了排隊,老師馬上就會說:「謝謝你的排隊和禮讓,這非常善良。」每一次老師對「善良」的識別,都在無形中向其他小朋友傳遞,我們應該做一個善良、懂得禮讓的人。沒錯,善良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潤物細無聲中來進行。

02

表達「善良」,也在收穫」善良」

我們常說:Treat others as you want to be treated。想要別人怎麼對我們,我們要先怎麼對別人。想要收穫別人的善意,我們要先學會表達善意。

這裡美國老師有個善良教育的經典繪本「How full is your bucket",故事的主人公名叫Felix,他的爺爺告訴他: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桶,當我們友善對人時,我們不僅在填充別人心中的小桶,也在填充自己的小桶。

讀完了故事,老師決定給每個孩子準備一個善良小桶,並在班裡開始一場Fill your bucket的善意活動。當小朋友做了友善的事情時,老師就會讓他放一張小紙條到自己的和對方的小桶中。

當孩子積累了10張小紙條時,他就可以獲得一張善良小獎狀,並將「班級愛心牆」上的一個愛心塗色。老師為全班設立了個目標,那就是將100個愛心全部塗上顏色!目標實現的時候,老師會給孩子一個大的獎勵。

03

一起做善良挑戰

每年的二月,美國小學迎來善良挑戰周。小朋友們會收到這樣的action list (活動列表),上面列出了很多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小小善舉。這些小事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卻覆蓋了善良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學校裡進行善良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從小防止校園暴力的發生。上面這張圖中小媛老師最喜歡的一項活動就是「Cheer for every player on both teams」,就像體育比賽中一樣,沒有人能永遠是贏家和強者。借這個機會讓孩子認識到,對處於下風的人保持尊敬,給一聲喝彩,才能在孩子的心中從小種下防止欺凌的種子。

對別人保有一顆善心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時候也要考慮別人的感受。例如這一條:「Walk or pet an animal - but Ask first!」。這條的本意是教會孩子愛護動物,但是在對別人的寵物表示出友善之前,一定要記得先徵求別人的同意!

在每年的Kindness challenge中,還有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培養孩子們的環境意識。例如「Walk or bike instead of driving」這一條,是要讓孩子們告訴家長,不必開車才能去的地方,就試著走路或者騎車吧。與其時時刻刻把自己包在鐵殼子裡面,不如換一種出行方式,既能保護環境,又拉近了自己和自然與社區的距離。

雖然kindness challenge只有短短的一周,但是上面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活動已經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種子。對於上小學的孩子來說,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芽,通過善良教育來讓孩子明白,不能凡事只以自我為中心,予人玫瑰,也能手有餘香。

善良並不意味軟弱

只教會了孩子善良,可是怎樣讓善良的孩子保護好自己而不受傷害呢?如果孩子太過於善良,會不會很容易被別人佔便宜?

這時我們就要讓孩子明白一點,善良和軟弱並不矛盾,在該說不的時候說不,不但能保護好孩子的赤子之心,還能讓孩子在應當善良的時刻更加堅定。

01

說「不」的藝術--Being Assertive

學會說「不」,Being Assertive是美國小學社交教育(social skills)中非常強調的一個概念。Assertive的字面意思是堅定的、自信的。在這裡更強調的是: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從容自信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這一點我很有感觸。在美國讀書和工作中,我發現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非常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堅定而自信。我們華人學生和老師就比較含蓄,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中,常常表現的內斂謙虛,不太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一些機會。美國孩子的勇敢自信,與他們從小接受的Assertive教育分不開。

02

Assertive教育分四步:

班上的白人小姑娘Olivia,善良喜歡幫助人,但也非常Assertive。有時候,小G趁她不注意,拿走她心愛的鉛筆。別的小朋友看到了,告訴Olivia。Olivia絕不會忍氣吞聲,而是義正言辭地告訴小G: 「你拿走了我的鉛筆,我很難過,那是我最喜歡的鉛筆,請你還給我!」

Olivia的義正言辭既闡述了發生的事情,也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告訴了對方她現在需要的是什麼,這正是Assertive教育中的幾個要點。

和assertive相對的兩種態度,一種是passive(過於軟弱,被動),另一種是aggressive (好鬥,侵略性)。孩子們很容易在這兩種態度中來回搖擺,而assertiveness就恰恰是這兩種態度中間完美的平衡點。怎樣幫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天性,找到和人相處的完美平衡呢?美國老師製作了下面這張圖表:

上面的圖表中,蒼白的黃色是軟弱的passive,火熱的紅色代表著充滿侵略性的aggressive,冷靜的藍色就是我們要教會孩子的assertive態度啦!

例如,當孩子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既不要不敢說(afraid to speak up),也不能為了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強行打斷別人,蓋過別人的對話(interrupt and talk over),而是要開誠布公的說出來(speak openly)。也就是說,我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態度一定是冷靜鎮定的,用事實和觀點說話,而不是用態度說話。

身為父母,我們不僅要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還要關心孩子能不能存留那份最純真的善良。然而,善良絕不等於軟弱,就像《灰姑娘》中那句一直伴隨著她成長的話:「Have courage and be kind」一樣,擁有善良(kindness)和堅定(assertiveness),才能在成長道路上脫穎而出!

美國小學的日常(ID: usazhaolaoshi),美國公立學校老師手把手分享美式教育方法。

相關焦點

  • 這個被我們忽視的教育, 美國小學竟然如此重視…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一聊美國的「善良教育」,在美國教育中,善良是一個非常崇高的品質。作者:小媛老師,美國公立小學老師,豐富美國課堂教學經驗,創辦公眾號「美國小學的日常」(ID: usazhaolaoshi),歡迎大家關注。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重視英語也別忽視漢語
    ,漢語溫度直升,而國人的目光卻漸漸從漢語身上游離,漢語被放置在冷板凳上……漢語似乎完全不該如此尷尬。這位部門主管無奈中竟提筆為這些應聘者改起了錯別字:「我這個90年代畢業的理工專科生至今還記得這些字的寫法,他們這群剛畢業的大學生怎麼就能忘了?」在學習生涯中從未脫離過語文教育的學生群體尚且如此,其它社會群體的漢語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漢語的這種尷尬地位早已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相關的討論也從沒有停息。其中關鍵的兩個問題就是對英語的過度重視和語文教育的僵化模式。
  • (5.16悅讀)臺灣如此重視美感教育,我們忽視的美感到底是什麼?
    今天,蛋黃君「悅讀」了一個有關臺灣美感教育的視頻。很開心和屏幕前的你們分享「美」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但「審美」、「美感」對我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更別提「美感教育」了,但有人一直在踐行:美國有47個州設立了關於藝術教育的強制規定。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學校教育始於小學,小學教育理應重視
    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知道,人生要想成功,沒有捷徑,都是靠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出來的,學習也是如此,從認字、寫字,到組詞、造句,再到寫詞作文,都要經過點滴積累的過程!而在教育上,小學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基礎,作為學校教育的第一步,理應重視。只有把基礎打牢了,才能造出穩固的建築。
  • 能力不可忽視,美國小學設置體育必修課
    看點都知道美國非常重視體育運動。在美國的小學課堂裡,會專門採用各種方法訓練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包括精細運動和大肌肉運動。下文中,在美國小學任教的小媛老師介紹了小學課堂中使用的各種相關辦法,父母們業餘時間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使用這些方法,鍛鍊孩子相應的能力。
  • 美國小學教育: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一個人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特別是在小學教育時期。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那些培養出優秀人才的父母,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幼兒及小學時期儘可能地去引導孩子正確的方向,培養良好的習慣,等到中學之後基本不會特別操心的孩子的學習問題,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已經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自主性。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小學教育值得我們學習。
  • 為何美國精英如此偏愛公立學校?|精英教育|小學|米歇爾·萊|學費|...
    最近在公號後臺經常看到以下問題——「聽說在美國,提供精英教育的都是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只提供入門級教育,是不是這樣呢?美國中產一般會把孩子送去哪種學校?小學初中不去民辦,大學就要上民辦,美國也有這種情況嗎?」要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先從美國的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說起。今天先來講講美國公立教育的優勢與劣勢,下次我們再來講講美國的私立教育。
  • 為何這麼多的網友反對我們的教育過度的重視英語
    近來,關於將英語踢出高考或者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佔比的呼聲越來越大,從網上數據來看,大部分的網友都認為現在我國的教育過度的重視英語,對於學生未來的發展不利。而個人也認為目前我們的教育的確過於重視英語的教育了,而忽略了我們國家的文化精髓,偏離了我們教育的初心。
  • 當我們談STEM教育中重視「E」(工程學)時,我們應該怎麼做?——以...
    寶華小學的這個案例,為我們展示了E在STEM教育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藉助工程設計,學習科學、數學和技術的概念、技巧和思維習慣,對於我們進一步理解STEM教育以及課程開發提供了思路。案例介紹來自濟南市寶華小學的「海綿家園」案例是為解決濟南市雨水四季分布不均導致泉水停湧、雨季積水成「海」這一現實問題提出的STEM學習項目。
  • 人民日報評虎媽:美國教育重視人格思想獨立
    日本近代史中經濟的復興,也是從他們重視教育、極大力量地投入教育,並吸取西方的教育經驗、變革自身的教育模式開始的。因此,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在中美兩國教育的差異和對比之中,我國出現了對教育改革的急切呼籲。  事實上,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許多值得重視和需要變革的弊端。這在國門剛剛打開、美國式的教育異常鮮活而異樣地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尤其顯得格外醒目,有些地方甚至凸顯得更加觸目驚心。
  •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
    但是想想,真正可憐,可悲的是這個女孩脆弱的內心!後續報導中,該女生的高考所有科目成績取消。試想一下,考場情緒已經崩潰,她的心理狀況是否能接受高考成績取消的處罰?這個孩子未來的路要怎麼走?真的很讓人擔憂...... 不知道是現在的網絡信息太發達,還是現在出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跳樓自殺事件屢屢報導。
  • 美國的教育真的比我們好嗎?
    經常有人說,美國的教育非常優秀,非常棒;中國教育很差等等。大家真的了解過中國和美國教育嗎?中國教育真的比美國差嗎?今天我來和大家探討一下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首先,美國和中國的小學教育差異真的蠻大。跟美國的同學聊起她孩子準備上小學的事,總結來說,差別在於:1.美國的學習更自由,教室裡除了桌椅,還有大量圖書和遊戲道具。2.美國教育更注重方法,比如數學學習,真的會給豆子讓孩子練習數數。3.美國更注重培養思考、思辨的精神,引發孩子去思考,去選擇。4.中國注重知識的傳遞,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學會大量知識。
  • 分享美國小學教育理念
    美國為什麼感如此高調霸道?無非軍事、經濟實力世界第一,這非常得益於美國的教育體制及理念,美國的大學教育想必大家很熟悉了,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些美國小學教育理念,看看有什麼值得咱們學習的地方,師夷長技以制夷嘛。
  • 香港小升初:在香港為何必須重視小學教育?
    香港家長若忽視小學教育,將使孩子付出沉重代價。 在內地,孩子小學成績差一點,初中還可以趕一趕,可爭取通過中考扳回來。香港沒有中考,基礎教育階段的升學競爭主要是小升中,許多孩子的學業命運在小升中時就被決定了。 香港的中學根據教學質量分為band1、band2、band3三個檔次,每檔又分頭、中、尾三個層次。
  • 吳軍:美國的「大語文」教育給我們什麼啟示?
    其一,如果拿哈佛的新生和北大的新生比,MIT的新生和清華的新生比,或者中國一本大學的新生和美國州立大學的新生比,我感覺美國學生的語文水平要高得多; 其二,我們的語文教育比較單一。
  • 深度 | 我們「羨慕」的美國教育,到底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
    階層兩字,估計大家都聽多了,不過萬維鋼在美多年,又在學校裡教書,對美國社會和美國教育有不少親身感受和深度思考,對這個問題的分析角度自然有所不同。我感覺今天這篇《美國教育各階層分析》裡,他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似乎又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推薦給你讀讀看,你會不會和我有差不多的感受?贊同?反對?還是需要進一步探討?
  • 「重視智育、弱化德育、忽視體育」是影響青訓發展的根本
    我國更偏重於智育教育的灌輸,弱化德育,忽視體育教育是對影響足球青訓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這麼多年中國的各項事業與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重視教育和學習的結果,但是近期中國教育有些過於偏重「智育」的發展,同時輕視德育和體育教育。高考就充分的反映了這一點,我國的高考只參考文化成績的分數,關於德育和體育沒有考查的標準,也沒有相應的評價準則。
  • 為什麼馬雲、任正非、比爾蓋茨,都如此重視教育行業?
    為什麼教育會受到企業牛人,社會,國家的高度關注與重視?第一生存之必須教育是什麼?教育是人的精神糧食。中國古人講人生可以沒金,可以沒有玉,但是不能沒有糧食,教育就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我們只知道人類需要學習,疏不知道動物也需要學習,例如老鳥教小鳥飛行,大獅子教小獅子鋪食,黑猩猩知道拿凳子夠高處的食物。
  • 杭州有小學做過調查家長重視英語 甚至超過語數
    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微博  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  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9月8日和9日連著兩天在微博上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  這條微博經多家媒體官微轉發,成了昨天的教育熱點。
  • 不用重視小學教育?名師:小學其實很重要
    因此這個時期也是家長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習慣的黃金期,這個時候狠抓學習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長在這個階段還要更加注重對孩子學習興趣引導和學習習慣培養,比如陪伴督促孩子認真書寫,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等,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未來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