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第二屆上海保齡球黃金聯賽總決賽在市體育宮保齡球館舉行。無論是高手如雲的精英賽,還是重在參與的大學生賽和家庭賽,保齡球瓶「乒桌球乓」的碰撞聲,都能勾起人們的美好回憶。
二十年前,保齡球曾在申城風靡一時。可如今,這項運動早已不是人們應酬娛樂的選項,市中心也難覓球館的蹤影。然而,這項不乏鐵桿愛好者的運動,仍期待以更純粹的方式走出低谷。
場館運營舉步維艱
保齡球曾經有多火?有20年球齡的資深愛好者何鵬飛打趣說:「路邊的保齡球館比現在沙縣小吃數量都多。」他回憶道,「1997年時,整條大渡河路從頭至尾一共有15家球館,幾乎每個路口都立著一個巨大的保齡球瓶。」而如今,「存活」下來的只有體育宮保齡球館一家,整個上海的保齡球館也僅剩不到二十家。
「目前,辦賽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找不到規模合適的球館。在只有十來根球道的體育宮,一場200人左右的季賽要打兩天。」黃金聯賽的主辦方——上海火海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助理陳贇「抱怨」道。
從雨後春筍般冒出,到如多米諾骨牌倒塌般一家家倒閉,整個上海保齡球產業幾乎「一夜入冬」,隨後便長期處於「死緩」的狀態。即使仍在勉強維持的球館,也面臨著球道逐年減少、設備年久失修等難題。「20年前,上海最大的球館有108根球道,每局價格25元以上,繁忙時段還要排隊。現在有10根球道已經算大球館了,最便宜的團購價格只有一兩元(每局),大部分時間還門可羅雀。」何鵬飛算了一筆帳,「房租、人力等成本連年增長,而保齡球館的收入卻在下降,場館的運營肯定舉步維艱。」而一旦失去了保齡球館這一「大本營」,這項依賴場地和道具的運動實際上就將徹底死亡。
走進校園或是出路
「目前還在打球的基本就是這麼多年一路打過來的,發展新的愛好者實在太難了。」提起保齡球的沒落,陳贇十分無奈,「社會在發展,能吸引年輕人的玩物太多。很多人寧願在手機、遊戲機上玩保齡球遊戲,也不願來球館打球。」在他看來,走進校園或許是保齡球未來的一大出路,而在黃金聯賽上設置大學生組,則是「投石問路」般的嘗試。
「在校園遷往郊區後,許多高校都具備了建造保齡球館的場地和條件。如今的這代孩子,也沒有經歷過保齡球風靡的那個年代,對他們來說這是項全新的運動,能勾起他們的興趣。」陳贇說。昨天,十幾名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大二女生參加了黃金聯賽大學生組的比賽,她們都在學校裡上過保齡球項目的體育選修課。儘管比賽中「掉溝」等低級失誤時有發生,局分有些「拿不出手」,但她們的歡聲笑語還是令人看到了保齡球的魅力和希望。
「能一直堅持打球的都是真正熱愛保齡球的人。」何鵬飛感嘆,「隨著黃金聯賽和其他賽事的開展,近兩年上海保齡球市場已經逐漸有所回暖,據我估計大概有四五千人還在打。」儘管人數仍然是「小眾」,但這些鐵桿「粉絲」無疑是保齡球走出谷底、尋求重生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