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只有和學生在一起才可能逼近教育真相,教育研究者也不例外。
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陳靜靜就是這樣的行動研究者。10年來她頻繁走進中小學課堂,以「螞蟻之眼」觀察,以「蜻蜓之眼」審視,以「飛鳥之眼」瞭望,洞見了一線教師所未見的學情,然後與一線教師一道「以愛孩之心」檢索虛假學習和膚淺學習,這樣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課堂上真實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發生。
現場有智慧。我深以為然。創新成果一定誕生自日復一日的教學現場。只有在課堂現場才會「遭遇」更多的可能性,只有更多的學者從書齋裡走出來,走到實踐中去,走到距離學生最近的地方,教學改進、教育變革才可能更深刻地觸及核心地帶。
作為學者,陳靜靜本可以在書齋裡做既定程序的學術研究,但是她毅然選擇了在課堂上深耕教育,她的努力敲開了一扇門——一扇讀懂學生和讀懂學習的大門。
不懂學,何以教?當一線教師過度關注教的時候,學生的學就可能被遮蔽。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於人的知識」。我們也可以換句話說,在教育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是關於對學生的認識。
教與學的分裂,一直是課堂教學的一大硬傷。如果不蹲下身子研究學生,我們的教學就可能一直在落后里徘徊;如果說只有「始於學生」的行動研究才能更好地實現「為了學生」的教學目的,那麼陳靜靜帶領的研究團隊顯然做到了。
作為站在教學田野裡深耕的學者,陳靜靜與一線教師共同備課、研課,並且常常下水上課,這種研究精神和行動姿態在當下顯得彌足珍貴。在觀察學情方面,陳靜靜團隊在日本學者佐藤學教授學術成果基礎上又做了新的發展——基於焦點學生完整學習歷程觀察與關鍵事件分析(LOCA Approach)。這一方法頗受一線教師歡迎。在我看來,陳靜靜團隊貢獻了一種課堂改革的新視角——課堂改革從學情觀察開始,可以更好地贏得一線教師的參與。
如今,陳靜靜的新書《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正式出版了。這是一本攜帶著學術基因和泥土氣息的書。書中所記錄的一些案例和場景,我都曾經是見證者。我甚至認為,這本書的出版本身就是學習共同體在中國本土化進程中的一個關鍵事件。
「學習共同體」這個概念告訴我們,它一定是一個學習型組織,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不能脫離組織單打獨鬥,需要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打開心扉,分享各自的思考,如此才可能成為「共同體」,缺乏分享精神的共同體註定會走入死胡同。這本書的出版就是一次行動研究成果的集中分享。
學習共同體是近年來漸漸蓬勃生長起來的課堂新樣態。走向深度學習的學習共同體是中國本土化創生的成果。之所以看好這一經驗,是因為陳靜靜團隊憑藉自身的理論研究優勢和大量一線教師的實踐合二為一,產生了巨大的「化學反應」,點燃了數十萬教師的改革熱情。一項改革只有贏得了最廣泛的教師參與,才可能有生命力。
對於基層教師而言,做好理論準備課堂改革實踐才會更加從容,才不至於盲目。那些缺乏科學理論做基座的樸素的經驗,更像是建在沙漠上的樓宇,往往因為缺少完整的學理解釋而陷入一種「裸奔」狀態。課堂改革一旦陷落在技術主義中,就可能停滯不前。
誕生於課改年代的《中國教師報》被讀者譽為「中國課改報」。她以「教師視角,課改立場」一直關注基層的課改實踐,近年來報導了眾多基層課堂改革創新成果。我們從長期的觀察發現,建設理想課堂很多人都在努力。每一種教學成果都有自己的芬芳,而疊加在一起的芬芳才催生了教學改革的繁榮局面。
陳靜靜團隊主持的學習共同體本土化實踐是我們跟蹤關注的其中一項重要成果。其最大的特點是理論性與實踐性合一。在這本書中既有價值觀的闡釋,又有方法論的解讀。書中收錄了不少經典課例,包括學習單的設計、怎麼進行課堂觀察、高品質學習任務設計等在內的諸多方法,相信會讓一線教師如獲至寶。
儘管如此,陳靜靜在書中依然強調,她不是給一線教師提供方法,而是提供一種改革實踐場,進入這個場就有了更多可能。她依然強調,學習共同體的願景是保障學生高品質的學習權。
而要保障學生高品質的學習權,就要堅守學生立場。堅守學生立場,才是戰略核心,其他都是戰術細節。
這就是我的閱讀感悟。一本書出版之後,它將屬於每一個讀者。我相信讀到這本書的每一位課改人,都會在自己的知識框架裡完成一次全新的註解。我也期待這樣的註解能連結到更多的讀者。
《中國教師報》2020年08月19日第4版
作者:本報記者 褚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