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梳理07 || 一文讀懂「創新擴散」理論

2020-08-28 篤學新傳考研


專題時間到!

及時響應同學們的需求

今天小篤為大家梳理「創新擴散」理論專題

其他專題梳理請查看「專題梳理」合集



有其他想要了解

但又不會整理

或者沒時間整理的專題

都可以在評論區盡情的砸過來

小篤會盡我所能滿足大家



理論提出


1962年,羅傑斯在對農村中新事物(新農藥、新良種等)的採納和普及過程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發表了他的研究報告《創新與普及》,提出了「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他認為,「創新擴散」是新的產品、思想和概念、技術信息以及具體實踐在一個社會系統中實現的傳播,這種傳播是指創新通過信息交流和影響的方式從一個源個體向另一個接受者的流動或者運動,這種交流和影響能對接受者接受創新的可能性產生改變。



這是一個關於通過媒介勸服人們接受新觀念、新事物的理論,認為傳播是社會變革的基本要素之一,並把新觀念、新事物的普及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傳播形態,社會變革過程也就是創新和發明的推廣和擴散的過程。


1

創新和擴散


「創新」指的是個體所認為的新的事物,包括觀點、行為、實踐、物體等。


「擴散」指的是一個傳播創新的過程。當一種創新持續了一段時間後,經由不同的方式在社會中產生影響並廣為傳播,就可以說創新經過了擴散。


羅傑斯認為,在整個創新擴散過程中,創新是主體,傳播是擴散方式,時間是必要條件,社會是載體,這四點是整個過程的重點。


2

S形曲線


他認為創新的擴散,總是一開始比較慢,然後當採用者達到了一定的數量(即「臨界數量」)後,擴散過程突然加速(即「起飛階段」),這個過程一直延續,直到系統中所有可能採納創新的人大部分都已採納創新,達到飽和點,擴散速度又逐漸放慢,採納創新者的數量隨著時間呈現出S的變化軌跡。



「創新擴散」理論為我們考察創新從產生到推廣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理論框架與模型。羅傑斯還認為社會成員是否接受採用創新由創新的屬性所決定,經過大量的研究,他提出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可試性、可觀察性是影響「創新擴散」的五大因素。


創新特徵與被採用速度


羅傑斯指出,創新的被採用速度取決於創新的特徵。創新想要快速擴散需要幾個要素。


第一就是相對優勢。所謂「相對優勢」即「和創新前的方法相比較,創新後的方法擁有的獨特優點」,這些優點是之前方法沒有體現出來的,但卻正是創新的優越性所在。


第二是相容性。這項創新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和現有的價值體系,這是從人們所能接受的角度來說,這項創新是否在人們所認可的文化傳統之內,又是否滿足人們的需求。


第三是複雜性。這一創新投入使用後的學習成本和理解閾值。過於複雜或高端的創新對使用者的要求過高,是十分不利於其快速擴散傳播。



第四是可試性。可以理解為創新的可試驗性。指在一定條件要求下,某項創新是否可以被親自測試。如果一個創新的可試性好,測試者可以直接通過動手來測試下這項創新,親自感受一番,那麼就可以評估創新帶來的優點或敝處,測試者對這一創新就會一個直觀、理性的認識。


最後是可觀察性。指創新的成果是否清晰可見,有多大的部分是可以被人直接觀察到的。而所說的成果就是指採用這項創新帶來的影響。


創新擴散的渠道


傳播作為擴散的方式,羅傑斯認為其渠道主要有兩種,即人際和大眾兩種模式。他認為,就受眾能夠得知一項創新而言,大眾傳媒無疑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而人際傳播是另外一種模式,這一渠道的信息具有雙向性和反饋性,對個人強硬觀念的改變起作用。


從大眾傳播渠道和人際傳播渠道的比較來看,在創新擴散認知階段,大眾傳播渠道更為重要,通過大眾傳播渠道使信息得以大範圍地傳送到社會,而在說服階段,人際傳播渠道更能發揮突出的作用,藉助於面對面的傳播優勢,個人更容易採納創新。



羅傑斯把大眾傳播過程區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信息傳遞過程的「信息流」;二是作為效果或影響的產生和波及過程的「影響流」。前者可以是「一級」的,即信息可以由傳媒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後者則是多級的,要經過人際傳播中許多環節的過濾。這樣,羅傑斯就把「兩級傳播」模式發展成為「多級」或「N 級傳播」模式。


創新決策過程


所謂創新決策過程,就是當受眾得知一項創新後,選擇是否採用這一創新的過程,羅傑斯指出,這一過程一般由五個步驟組成:


第一,對創新的第一印象;第二,對創新所持的態度;第三,考慮是否接納創新;第四, 做出決策;第五,最終確定決定。可以用認識,說服,決策,實施,確認五個詞概括。而一個決策者的決定也會反過來影響其他人的決定。


在認知階段,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共同作用於信息從而引起潛在用戶的注意。


在說服階段,個人主要是在情緒和心理上參與創新,也就是說,選擇性認知在個人行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創新的相對優勢、複雜性等都是個人所考慮的因素。



在決策階段,個人在態度上做出選擇到底是採納創新還是拒絕創新。由於創新的結果不可預測,因此大多數個體並不願意立刻接受創新,而是先通過實驗的方式對創新結果進行檢驗,然後才會採納創新。因此在這一階段,創新機構的示範效應至關重要,特別是意見領袖的參與,能加速創新過程,並進一步影響個體接受採納創新。


在實施階段,個人在行為上做出改變,把想法付諸行動實踐中,在這一階段,個體積極行動起來,從不同渠道收集關於從哪裡獲得創新、如何使用創新等資料,而創新機構則提供具體的技術幫助和指導。實施階段時間長短不一,需要根據創新的性質來決定,大多數個體 在這一階段創新擴散過程趨於結束。


在確認階段,個人的行為也許會發生變化,如果接觸了與該創新相互衝突的信息,個人面臨兩種選擇,要麼進一步確認肯定創新的決策,要麼轉變之前採納的決定,中止採納創新。羅傑斯認為,在這一階段,創新機構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即為決定採納創新的人提供保障與支持,使創新得以延續。


創新思維與採納者分類


羅傑斯提出「創新思維」這個概念,是指相對於大部分人,少部分個體和小群體在多大程度上提前採用了創新方法。他按照「創新思維」為標準,將採納者分為五個群體:創新者、早期採納者、中期採納者、後期採納者、滯後者。



1

具有冒險精神的創新者


這一類創新者最突出的個性在於冒險精神,這在創新擴散過程中非常重要,要成為創新者,必須具備一些前提條件,如較充裕的財力、擁有一定的技術知識、強大的抗壓能力等,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新思想、新技術的「把關人」。這一類群體在社會成員中所佔的比例較小。


2

受人尊敬的早期採納者


這一類群體相當於社會中的意見領袖,由於他們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具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因此能牢牢把握輿論導向,並成為社會其他成員學習效仿的對象。在創新擴散過程中, 他們與創新機構關係密切,在接受採納創新後,通過人際傳播等方式,對社會其他成員產生示範效應,從而加速創新擴散的進程。


3

深思熟慮的中期採納者


這一類群體是五大採納者類別中人數最多的一個類別,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並不擔當意見領袖,而是創新擴散的早期追隨者。


4

持懷疑態度的後期採納者


這一類群體和第三類採納者所佔比重相當,作為後期採納者,他們在採納創新時並非主觀意願,而是更多情況下迫於社會其他成員壓力,他們對創新總是持懷疑態度,只有大部分 人接受了創新,他們才會做出決策。


5

墨守傳統的滯後者


羅傑斯認為,落後者並無貶低之意,而是指在社會成員中最後採納創新的群體,由於他們的經濟條件有限,他們通常對創新抱有抵制態度,只有確信創新不會失敗後,他們才採納創新,而且做出決策的時間較為漫長,這一類群體在社會成員中所佔的比例也不大。羅傑斯認為,五種創新採納者的類別主要在三個方面形成重要差別:社會經濟地位、個性及價值觀和傳播行為及方式。


並且認為不同時期的採用者與他們的社會地位,接觸大眾媒介的機會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晚期採納者,一般都是不接觸大眾媒介的人,只能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獲知新觀念,而早期採納者,很多都是具有媒介使用權的人,他們通常都在人際傳播中,充當著意見領袖的角色。早期採納者與後期採納者相比,具有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更大的職業抱負,更強的應對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



結合實例分析


在現實生活中,像喜茶、樂樂茶這些網紅飲品店,在出現時往往先會利用微博、微信等及時、迅速、廣泛傳播的大眾傳播媒介打廣告,讓人們對這個新事物有充分的了解。


之後,這些店鋪還會花錢僱傭一些網紅、大V在小紅書、微博、大眾點評上進行推薦。(即認識階段大眾傳播發揮作用)當大部分的人開始知道這個店鋪並且開始購買時,普通群眾也會對此產品進行反饋,在朋友圈等社交媒體發布,在人際間進行傳播,這使得更多的人跟風購買。(即說服階段人際傳播發揮作用)


而當越來越多的人都去購買時,購買這些網紅飲品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潮流,人們在外出購買飲品時傾向於選擇這些店鋪。這時,這些網紅店的營銷手段便成功了。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聞佳媛.羅傑斯的「創新擴散」理論[J].科技傳播,2015,7(13):167-168.

[4]魏文歡.羅傑斯「創新擴散」理論評析[J].傳播與版權,2018(10):11-12.


我們也為大家準備了最新發表的與「創新擴散」理論相關的論文,加篤學小助手微信(dxxcky1)即可獲取。



如果你覺得對你有用

麻煩動動小手點個在看呀

也好讓我們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奧力給!



編輯 | 一十六畫生

責編 | 白玖

相關焦點

  • 專題梳理07 || 一文讀懂「創新擴散」理論
    他認為創新的擴散,總是一開始比較慢,然後當採用者達到了一定的數量(即「臨界數量」)後,擴散過程突然加速(即「起飛階段」),這個過程一直延續,直到系統中所有可能採納創新的人大部分都已採納創新,達到飽和點,擴散速度又逐漸放慢,採納創新者的數量隨著時間呈現出S的變化軌跡。
  • 專題梳理09 || 一文讀懂「培養」理論
    專題時間到!及時響應同學們的需求今天小篤為大家梳理「培養」理論專題其他專題梳理請查看「專題梳理」合集它是1967年以來唯一一個持續對電視劇中暴力角色跟蹤趨勢的獨立研究,未來暴力測量的相關研究無一不以此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背景。
  • 【傳播學專題】創新擴散理論
    一、理論前提變遷(一)從理論前提來看新媒體環境下,創新與擴散理論依然適用,只是擴散的機制有所變化。自上而下的「廣播」模式逐漸被多方互動的「網播」模式取代,在這一過程中,創新擴散這一特殊的傳播形式必然會受到影響,創新擴散理論也需要在新媒體語境下得到重新審視。
  • 專題梳理08 || 一文讀懂「第三人效果」理論
    及時響應同學們的需求今天小篤為大家梳理「第三人效果」理論專題其他專題梳理請查看「專題梳理」合集理論三大要點①「第三人效果」的理論核心是:「受眾傾向於高估媒體對其他人態度與行為的影響」。信源的性質對「第三人效果」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信源的可信度,圍繞低可信度信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產生「第三人效果」;二是信源的說服動機強弱程度,越是說服或宣傳色彩強烈的信息(如廣告或競選宣傳),越容易引發「第三人效果」。
  • 創新與擴散理論
    本專題整理自學長學姐相關資源,這是一個近些年偶爾露面的理論,如:簡述「創新擴散」假說與社會變革的關係、論述人際網絡在創新的擴散中有何作用、論述行政力量和國家政策在媒介技術擴散中的作用等。希望你看到這些真題不要一臉懵圈啦,跟著抱抱姐一起來看看創新與擴散~概念:創新與擴散理論,又稱採用擴散理論。
  • 專題梳理05 || 一文搞定「使用與滿足」理論
    專題時間到!今天小篤為大家梳理「使用與滿足」理論專題,其他專題梳理請查看「專題梳理」合集。1962 年,伊萊休·卡茨提出了使用與滿足的基本假設: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及心理屬性決定了他們以何種方式使用大眾媒體。他強調,核心問題並非是大眾媒體對人們產生了什麼影響,而是人們如何使用大眾媒體。
  • 創新擴散理論總結(考點)
    今天來總結一波創新擴散理論,這個理論近幾年經常出現在考試當中,包括19年暨南大學學碩、中央民族大學學碩,18年廣西大學專碩、西南大學學碩、西北大學專碩等等,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進入正題。1962年,美國農村社會學家羅傑斯在對農村中新事物(新農藥、新良種等)的採納和普及過程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發表了他的研究報告《創新與普及》。
  • 「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召開
    雜誌社聯合協辦的「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   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論創新,需要不斷地在推進實踐創新的過程中進行總結、梳理、歸納與提升。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以疫情期間「電視媒介教育功能」的轉型為例,提出了「成志教育論」,並對這一理論的核心主張與實踐路徑做了深入地剖析;上海市閔行區華坪小學校長王葉婷則對自身學校參與「新基礎教育」和「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的探索過程進行了細緻的梳理與回歸,並就「生態群式學校變革」提出了獨特見解;鄭州市第十一中學校長郭勤學圍繞「立人」教育理念,詳細介紹了學校在這方面的實踐與探索情況;廣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李林波則以
  • 獨家 | 一文讀懂Adaboost
    【集成學習】系列往期回顧:獨家 | 一文讀懂集成學習(附學習資源) 參考資料:1. 李航.《統計學習方法》2. 周志華.《機器學習》3. 曹瑩,苗啟廣,劉家辰,高琳. AdaBoost 算法研究進展與展望.
  • 研究方法 | 一文讀懂案例研究方法與紮根理論
    一文讀懂案例研究方法與紮根理論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的管理研究創新實踐成為管理研究中的主要趨勢,案例研究方法和紮根理論作為社會科學研究和管理創新研究中最為常用的探索性研究方法,近年來也得到了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志陽創談特此整理了案例研究和紮根理論的經典研究中的相關要點,幫助讀者全面了解案例研究和紮根理論的關鍵內容。
  • 一文讀懂「紮根理論」
    但同時,紮根理論又是一個充滿爭議、開放包容與不斷發展的新興研究方法。 基於此,本文試圖從紮根理論的起源與發展、本質與內涵、思路與方法、爭議與反思等角度來系統梳理紮根理論的理論體系,並結合其在工作場所學習中的相關實例,探討它的具體應用,以期進一步豐富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理論,拓展相關研究方法。02.
  • 「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成功舉辦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歐金昌 通訊員 閆若婻)8月1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辦,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與廣西基礎教育研究院承辦,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研究院、中國教育學學術話語體系與創新研究基地與《基礎教育》雜誌社協辦的「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成功舉辦
  • 王川:創新擴散的理論模型和誤區
    因為這些人沒有真正理解產品創新,如何擴散,如何能夠佔據市場的根本規律。   2/ 創新產品的傳播規律的理論,最早來自一本書,叫做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作者是 Everett Rogers, 這本書是 1962年出版的,他把社會上的消費者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創新者 innovator第二類是早期採納者, early adopter第三類是早期多數, early majority第四類是晚期多數
  • 一文讀懂電容傳感器
    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10、一文讀懂光纖傳感器 11、一文讀懂溫溼度傳感器 12
  • 一文讀懂磁傳感器(必須收藏)
    【點擊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一文讀懂接近傳感器 3、一文讀懂磁傳感器 4、一文讀懂流量傳感器
  • 創新擴散視角下銀髮族對短視頻的使用行為研究
    (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摘要:在羅傑斯「創新與擴散」的理論視角下,抖音短視頻具有相對優勢明顯、兼容性強、複雜性低、可試性高、可觀察性強的創新屬性。
  • 一文讀懂「2020限塑令」!
    一文讀懂「2020限塑令」!06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張圖讀懂限塑令新規
  • 《之江新語》現象與思想理論創新、 執政能力現代化
    作為初步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跳動著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論之魂的書,《之江新語》發揮主題出版與主題閱讀五大優勢,通過記錄和傳播思想理論創新成果、助推我們黨執政能力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政治文化現象,實現了圖書政治文化價值的彰顯、提升與引領。
  • 科普|一文讀懂EMBA
    培養目標EMBA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商業道德,具有較強開拓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掌握系統的現代管理知識和國際經濟、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具有國際經營戰略頭腦和總攬全局的決策能力,適應國際競爭需要的企業家和高級職業經理人。
  • 臨沂北園路涑河小學全體教幹參加「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討論活動
    」專題論壇活動。本次論壇以「如何在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實現理論創新」為核心問題,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教育專家探究基於基礎教育改革的理論創新的價值與意義、路徑與方法,展現具有典範意義的理論創新案例,回應智能時代的趨勢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