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兒子幼升小,本來以為是雞血滿滿的一年,卻意外被疫情中斷,我只好網購了一套幼小銜接思維訓練題,每天和孩子在家磨,每天都是雞飛狗跳,有的時候是孩子不認真,有的時候是我太急躁,兩個人的日子都不好過,直到有一天我們遇到了這樣一個題目:
這一題考察的是視角和方向,首先要理解視角,其次要分清方向,二者結合就能寫出答案,但是孩子卻怎麼也不理解什麼是「視角的轉化」,因為習慣以自己的視角了解周圍的世界,所以無法想像別人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我雖然著急,卻也無法立刻讓他理解什麼叫「換位思考」和「身臨其境」,就像我也不能理解孩子做題時的苦惱一樣,一想到這兒,原來要被雞血漲暈的腦袋瞬間清醒了過來,他的難題也許正是我的難題:怎樣才能體會不同視角下的世界和他人?
這個題目太大了,哲學家也無法完全說得清楚,我該怎麼向一個學齡前兒童解釋呢?這時候我想起了一本書:《手繪長卷·中國歷史》。如果說有什麼方式能將抽象的視角轉化為具體形象和直觀感受,這本書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它以中國歷史為底子,通過手繪全景圖像的方式,展現了歷史文化進程的每一個重要階段,最關鍵的是,它引用了「上帝視角」,對一個只能從自身出發去思考世界的孩子來說,這種視角必定帶來全新的體驗和認知。
《手繪長卷·中國歷史》是由一米陽光童書館編著,它以時間為經線,將5000年中華民族發展史娓娓道來,第一卷從北京猿人到大澤鄉起義,以13副全景圖像展現了華夏民族從誕生到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
「上帝視角」原來是一種敘述視角,經常應用於文學作品中,作者能夠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後來這種視角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比如在售樓處放置的沙盤,也是從上帝視角呈現整個樓盤的信息。
《手繪長卷·中國歷史》中的13副全景圖像也採用了類似的「上帝視角」:北京猿人;半坡文化;阪泉之戰;西周宮殿;管仲拜相;杏壇講學;百家爭鳴;七雄爭霸;都江堰;長平之戰;始皇登基;秦長城;大澤鄉起義。
書中的13張插圖全部都是大跨頁,在本身就是超大開本的前提下,大跨頁的長度達到70釐米,足足有一個成人的整個手臂那麼長,孩子看的時候,幾乎半個身子都埋進去了,身體力行的達到了「沉浸式閱讀」的效果。
這麼大的跨頁插圖就是為「上帝視角」準備的,它的好處在於能夠提供更加廣闊的視野,讓孩子從歷史的時間軸線中抽身而出,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樣說,孩子或許根本聽不懂什麼是「上帝視角」,但是他們在閱讀中卻已經不知不覺接受了它的好處了。
比如「半坡文化」這幅圖展現了新石器時期黃河流域出現的半坡文化遺址,描繪了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狀態,我兒子一看到這幅圖就大叫「媽媽你看,他們都穿衣服了!」我笑而不答,接著他就開始自問自答模式:猿人為什麼不穿衣服?他們的衣服是用什麼做的?那時候他們就開始種莊稼了?稻草房子比山洞舒服多了!我要是原始人肯定是個捕魚高手。
表達的過程就是抓取信息的過程,也是完成視角轉換的過程,孩子在「上帝視角」的觸發下,能夠主動去發現,在發現中思考,在思考中傳承。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道題目,視角轉換帶來的思維變化才是它真正要考察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閱讀培養的。
《手繪長卷·中國歷史》除了有13幅大氣磅礴的全景插圖,更是一本好玩有趣的遊戲書,每一頁插圖四周都有一圈方塊小圖,圖中隱藏著各種信息,需要孩子用心搜尋才能在大圖中找到相應物品。
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這本書絕對會成為他們的心頭好,我的兩個兒子就特別喜歡一起看,比賽誰更快找到大圖中隱藏的物品,誰也不肯落後,結果就是他們倆玩得津津有味,我成了多餘的人。
在歷史主題的繪本中設置遊戲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增加閱讀的趣味性,歷史紛繁複雜,正兒八經的講述很難讓孩子一下子喜歡,遊戲是很好的切入點,讓孩子在玩的同時產生興趣。另一個好處是引導孩子關注細節,「上帝視角」提供全局化的視野,讓孩子對歷史發展的順序產生基本的認知,尋物遊戲提供細節化的支撐,可以培養孩子通過觀察和對比搜集信息的能力。
比如「長平之戰」是一副大型的古代戰爭場景,書頁上安排了10條尋物遊戲線索,兩個孩子不出5分鐘就全部找到了,但他倆卻沒有急於翻到下一頁,而是出神的看著畫面,然後默默的吐出一句話:「媽媽,他們打得好激烈哦,地上死了好多人,到處都是濃煙滾滾,我不喜歡打仗。」以往他們最喜歡玩打仗的遊戲,這是他們第一次對戰爭的殘酷產生思考,不得不說這種感受正是來自於對戰爭細節的觀察和反思。
《手繪長卷·中國歷史》是一本能夠讓孩子愛上歷史的書,正如宣傳語中所說:「讓我們的孩子見證遙遠時空中的波瀾起伏,讓中華文明穿越歷史的長河,在下一代綻放新的光輝。」歷史已經定格,能夠變化的是解讀歷史的方式,這本給孩子看的歷史繪本勝在「上帝視角」的大格局,巧在遊戲化的細節處理,妙在直觀寫實的手繪場景。帶著孩子一起讀,讓我們共同致敬一個4200年未曾中斷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