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在舊上海房地產市場上,外國房地產商始終佔據主導地位。當時的外灘已是銀行、洋行等高樓林立,南京路也以西式建築為主。像公和洋行、馬海洋行等,幾乎包攬了當時重大工程項目的設計。
▲40年代上海外灘風光
與此同時,在1924年之後,大量中國留學生學成歸國,他們構成了中國第一代建築師群體。
▲中國留學生在西雅圖轉車
▲賓大學子畢業照 後排左二:童寯
據不完全統計,至40年代,歸國的建築師共計有70多人,70%的歸國建築師,也就是50人左右選擇了上海作為事業的基地。可以說,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是在上海發展起來的。當時比較知名的由中國建築師自創的事務所有基泰工程司、華蓋建築事務所等。本文將以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上海的建築實踐為視角,初探那個時代的建築形式以及中國建築師的發展命運。
01. 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回國
若干年後,回頭遙望上個世紀20、30年代,風雲際會。梁思成、林徽因、楊廷寶、童寯、范文照、趙深、陳植……第一批中國留學生從美國學成歸來,帶來西方先進的建築學思潮,與中國地域相結合進行建築創作,並建立了中國自己的建築教育體系,培養後人。
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我們把目光聚焦於當時的上海。1927年,趙深和楊廷寶一同回國。前者是華蓋建築事務所的創始人,而後者即加入基泰工程司成為第三合伙人。但華蓋建築事務所成立之前,趙深先到上海加入了范文照建築事務所。
▲童寯(左)和趙深(右)
▲童寯(左)和楊廷寶(右)
02. 創辦「華蓋建築」,為「中華蓋樓」而努力
趙深在范文照的設計團隊參與設計了一些項目,如上海南京大戲院、上海八仙橋青年會。之後,趙深離開范文照建築師事務所(1931 年),在上海灘成立趙深建築師事務所,承接到原上海大瀘旅館項目。
▲上海音樂廳(原南京大戲院),1930年,設計/范文照、趙深
▲八仙橋基督教青年會,1929年,設計/李錦沛、范文照、趙深
▲原上海大瀘旅館,1931 年,設計/趙深
1931 年春,趙深與陳植合辦(上海)趙深陳植建築師事務所,承接了原上海恆利銀行的設計工作,由於此項目場地位於道路交叉口處,趙深在設計時滿足現代銀行的功能需求,以方正規矩的外形呈現。建築五層高,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立面用白色水泥牆為主的豎向線條表述,並在局部牆面加上裝飾元素,體現簡潔、大方的裝飾藝術,是一種西式折中的設計傾向。
▲原上海恆利銀行, 1933 年,設計/趙深、陳植
在設計恆利銀行期間,童寯加盟趙深、陳植,從此踏上了合夥之路。1933 年1月1日,3 人合辦的(上海)華蓋建築事務所(「華蓋建築」)在上海銀行大樓正式開業,而「華蓋」這個有著濃厚中國風的名字則是由趙深的忘年之交——書畫大師葉恭綽選定,意喻為「中華蓋樓」而努力。「華蓋建築」成立後業務以上海為主,在外來勢力強大的上海灘設計行當中,樹立了良好聲譽。原大上海大戲院便是其執業初期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傾向於對「現代建築」的追求。
▲上海銀行大樓
▲ 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
原大上海大戲院造型十分簡練,不加多餘裝飾。外立面以黑色磨光大理石貼面及水泥刷帶,8根霓虹燈管自然形成建築立面上挺拔又鮮明的「豎向線條」。於華燈初上的夜晚,建築的燈光與黑色大理石形成強烈對比,醒目絕倫,又增添了這座城市現代摩登的意味。
▲原大上海大戲院, 1933年,設計/華蓋建築事務所
從創建後到戰前(1932年-1937年),是華蓋在國內業務十分繁榮的階段,在這期間他們的建築呈現出現代式和中西結合式的風格特徵,尤以前者為多。因那時華蓋的創作主戰場在上海,他們沒有囿於當時盛行的「中華風格」,其實踐更貼近於「現代建築」語言的操作。
在1936年,華蓋建築參與中國建築展覽會期間,童寯發表題為「現代建築」的演講。這是「華蓋建築」除了作品實踐外,第一次向外界表明其事務所基本的設計思路與追求——傾向於「現代建築」,因此,他們被建築界譽為「求新派」。
03. 基泰工程司設立上海分部
1931年,在趙深離開范文照建築師事務所那一年,主要業務在東北與華北的基泰工程司開始轉戰滬寧一帶發展。基泰工程司的業務發生轉折源自於一段插曲。
當時「基泰工程司」在「東北」建造一批高品質、富有設計感的作品,取得極高的社會評價,也吸引到「日偽」的關注,於是拋出誘餌,邀請「基泰工程司」的大老闆關頌聲出任「滿洲國工程部」部長,協助「日偽」的建設,實為是招降。關頌聲因拒絕而遭禁錮,幸而不久之後被洪門營救至上海(1931 年)。之後,關頌聲將設計大本營轉到南京、上海,總部設在南京。
▲關頌聲
此時「基泰工程司」在上海的業務以工商界的項目為主,成員之一的楊寬麟還與人合夥開辦(上海)華啟顧問工程事務所(約 1932 年),承接土木工程設計與諮詢工作和建材生意。之後「華啟」與「基泰工程司」上海分部單獨或共同在項目上有著合作。
由於「基泰工程司」總部設在南京,項目都由楊廷寶操刀。受當時政治(《首都計劃》)所指定的「大屋頂」浪潮的影響,其項目很多表現出強烈的「中華古典」風格色彩。但仍有部分項目表現出在傳統與現代過渡階段的折中風格。1936年,「基泰工程司」在上海完成原(上海)大新公司大樓設計便是這一風格的體現。
▲原(上海)大新公司大樓,1936年, 設計/基泰工程司
04. 中國民族建築設計師
時間拉回到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首都計劃》,明確提出政治區的建築物要以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為最宜。同年,南京國民政府為建造新上海市,打破上海公共租界與上海法租界壟斷城市中心的局面制定《大上海計劃》。數年間,一座上海新城將與租界內的另一座城市遙遙相對建設起來。這一計劃為建築師帶來了大量政府項目的機會,當時主要負責的建築師是董大酉。
▲大上海計劃圖,右上角道路規劃密集處即規劃中的大上海新市區
這位建築師如今名氣雖不及梁思成,卻曾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為二十世紀的中國建築事業做出了傑出業績。有人說,中國現代民族建築設計的故事應從董大酉開始。甚至在當時有著「北梁南董」之稱。
▲董大酉
原上海市博物館、原上海市圖書館、原上海市運動場、原上海市運動館、原上海市立醫院、原上海衛生試驗所、原中國工程師學會工業材料試驗所,皆是出自他手。董大酉在進行這些政府項目設計時,調整策略,運用有限的經費,拋棄了繁複的中華古典風格設計,並減少裝飾性元素的運用,或予以簡化,朝向中式折中的設計,原上海市博物館與原上海市圖書館就是如此。
▲原上海市圖書館(今楊浦區圖書館),1935年, 設計/董大酉
董大酉受過現代建築學教育,並未一味追求西方風格,也沒有完全採用中式傳統建築方法,這兩項目都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的上下兩段形成強烈的對比性,下段體現現代主義風格,上段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中西合璧,古典與現代並存。
05. 一步一趨的現代建築實踐
總的來看,20 世紀 30 年代後是中國近代建築發展的高峰時期。抗戰期間,華蓋建築事務所、基泰工程司雖然轉變了設計大本營,但仍在嘗試著現代建築的試驗。與此同時,還有一批建築師在進行現代建築探索,其中便包括范文照。
趙深在范文照建築師事務所工作期間,他們合作完成了原南京大戲院。十年後,因在原南京大戲院中的良好合作關係,20世紀40年代范文照又受委託設計了(上海)美琪大戲院。(上海)美琪大戲院與(上海)集雅公寓也成為范文照在抗戰期間唯獨保留下來的兩個建築項目,兩個項目皆沒偏離現代建築語言。
▲美琪大戲院手繪稿
▲(上海)美琪大戲院,1941,設計/范文照
美琪大戲院為二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開幕之際,曾被海內外人士譽為「亞洲第一」。幾何圓形巨塔上的直線條長窗,除供給室內光源外,也形成豎向的垂直語言,巨塔下為一弧形的大雨棚,形成極具張力的入口空間。如今經過保護性重建,美琪大戲院又煥發出昔日光彩。
▲(上海)美琪大戲院現貌,2011年-2016年整修,總建築師章明
上海衡山路上的集雅公寓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最早一批集中性住宅。設計按照業主的需求,專供簡單家庭和單身獨居住戶。以T字型的平面布局適應不規則用地,建築立面簡潔、現代,內置電梯等現代化設備。體現著范文照建築設計「首先科學化而後美術化」實用主義的見解。今天的集雅公寓在新建建築群中並不遜色,現代、簡約的格調歷久彌新,散發著鮮亮的現代主義建築的色彩。
▲(上海)集雅公寓,1942,設計/范文照
▲(上海)集雅公寓現貌
穿越時間軌道,視點落到上海大街小巷上那一幢幢從上個世紀保留下來的建築。那些房子靜靜地、毫不張揚地變循著內在的氣脈,時間賦予了他們永恆的魅力。逝者如斯夫,一個世紀過去了,當初的那些奠定中國建築職業與建築教育的「基石們」或已不在,但我們身邊的建築還在輕聲細語講述著這百年之路的艱辛與遙遠,與建築師們利用所學積極創造的力量。正如那一代建築師之中的朱彬所言「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方科學被引入中國,中國建築將因自己的理念和表達方式而變得無與倫比」。
參考文獻:
1.《華蓋建築(上):從共同「任教」到「創建」、「執業」的初期階段(1928—1933)》 黃元炤
2.《華蓋建築(下):「穩定拓展」、「戰時」與「戰後」階段(1935—1951),「聯合顧問」(1951—1952)及「分路」後(1952—)》黃元炤
3.《基泰工程司(下):「穩定」、「轉折」、「戰時」與「戰後」的階段(1930—1949),及「分路」後(1949—)》 黃元炤
4.《中國現代主義(下):現代主義在中國的實踐》 黃元炤
5.《中國近現代建築發展的基石——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群體》 童明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記者、編輯 | 璇仔
出品 | ARCHINA建築中國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