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與我的祖國|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上海的建築實踐

2020-12-12 築通社

上世紀初,在舊上海房地產市場上,外國房地產商始終佔據主導地位。當時的外灘已是銀行、洋行等高樓林立,南京路也以西式建築為主。像公和洋行、馬海洋行等,幾乎包攬了當時重大工程項目的設計。

▲40年代上海外灘風光

與此同時,在1924年之後,大量中國留學生學成歸國,他們構成了中國第一代建築師群體。

▲中國留學生在西雅圖轉車

▲賓大學子畢業照 後排左二:童寯

據不完全統計,至40年代,歸國的建築師共計有70多人,70%的歸國建築師,也就是50人左右選擇了上海作為事業的基地。可以說,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是在上海發展起來的。當時比較知名的由中國建築師自創的事務所有基泰工程司、華蓋建築事務所等。本文將以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上海的建築實踐為視角,初探那個時代的建築形式以及中國建築師的發展命運。

01. 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回國

若干年後,回頭遙望上個世紀20、30年代,風雲際會。梁思成、林徽因、楊廷寶、童寯、范文照、趙深、陳植……第一批中國留學生從美國學成歸來,帶來西方先進的建築學思潮,與中國地域相結合進行建築創作,並建立了中國自己的建築教育體系,培養後人。

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我們把目光聚焦於當時的上海。1927年,趙深和楊廷寶一同回國。前者是華蓋建築事務所的創始人,而後者即加入基泰工程司成為第三合伙人。但華蓋建築事務所成立之前,趙深先到上海加入了范文照建築事務所。

▲童寯(左)和趙深(右)

▲童寯(左)和楊廷寶(右)

02. 創辦「華蓋建築」,為「中華蓋樓」而努力

趙深在范文照的設計團隊參與設計了一些項目,如上海南京大戲院、上海八仙橋青年會。之後,趙深離開范文照建築師事務所(1931 年),在上海灘成立趙深建築師事務所,承接到原上海大瀘旅館項目。

▲上海音樂廳(原南京大戲院),1930年,設計/范文照、趙深

▲八仙橋基督教青年會,1929年,設計/李錦沛、范文照、趙深

▲原上海大瀘旅館,1931 年,設計/趙深

1931 年春,趙深與陳植合辦(上海)趙深陳植建築師事務所,承接了原上海恆利銀行的設計工作,由於此項目場地位於道路交叉口處,趙深在設計時滿足現代銀行的功能需求,以方正規矩的外形呈現。建築五層高,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立面用白色水泥牆為主的豎向線條表述,並在局部牆面加上裝飾元素,體現簡潔、大方的裝飾藝術,是一種西式折中的設計傾向

▲原上海恆利銀行, 1933 年,設計/趙深、陳植

在設計恆利銀行期間,童寯加盟趙深、陳植,從此踏上了合夥之路。1933 年1月1日,3 人合辦的(上海)華蓋建築事務所(「華蓋建築」)在上海銀行大樓正式開業,而「華蓋」這個有著濃厚中國風的名字則是由趙深的忘年之交——書畫大師葉恭綽選定,意喻為「中華蓋樓」而努力。「華蓋建築」成立後業務以上海為主,在外來勢力強大的上海灘設計行當中,樹立了良好聲譽。原大上海大戲院便是其執業初期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傾向於對「現代建築」的追求。

▲上海銀行大樓

▲ 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

原大上海大戲院造型十分簡練,不加多餘裝飾。外立面以黑色磨光大理石貼面及水泥刷帶,8根霓虹燈管自然形成建築立面上挺拔又鮮明的「豎向線條」。於華燈初上的夜晚,建築的燈光與黑色大理石形成強烈對比,醒目絕倫,又增添了這座城市現代摩登的意味。

▲原大上海大戲院, 1933年,設計/華蓋建築事務所

從創建後到戰前(1932年-1937年),是華蓋在國內業務十分繁榮的階段,在這期間他們的建築呈現出現代式和中西結合式的風格特徵,尤以前者為多。因那時華蓋的創作主戰場在上海,他們沒有囿於當時盛行的「中華風格」,其實踐更貼近於「現代建築」語言的操作。

在1936年,華蓋建築參與中國建築展覽會期間,童寯發表題為「現代建築」的演講。這是「華蓋建築」除了作品實踐外,第一次向外界表明其事務所基本的設計思路與追求——傾向於「現代建築」,因此,他們被建築界譽為「求新派」

03. 基泰工程司設立上海分部

1931年,在趙深離開范文照建築師事務所那一年,主要業務在東北與華北的基泰工程司開始轉戰滬寧一帶發展。基泰工程司的業務發生轉折源自於一段插曲。

當時「基泰工程司」在「東北」建造一批高品質、富有設計感的作品,取得極高的社會評價,也吸引到「日偽」的關注,於是拋出誘餌,邀請「基泰工程司」的大老闆關頌聲出任「滿洲國工程部」部長,協助「日偽」的建設,實為是招降。關頌聲因拒絕而遭禁錮,幸而不久之後被洪門營救至上海(1931 年)。之後,關頌聲將設計大本營轉到南京、上海,總部設在南京

▲關頌聲

此時「基泰工程司」在上海的業務以工商界的項目為主,成員之一的楊寬麟還與人合夥開辦(上海)華啟顧問工程事務所(約 1932 年),承接土木工程設計與諮詢工作和建材生意。之後「華啟」與「基泰工程司」上海分部單獨或共同在項目上有著合作。

由於「基泰工程司」總部設在南京,項目都由楊廷寶操刀。受當時政治(《首都計劃》)所指定的「大屋頂」浪潮的影響,其項目很多表現出強烈的「中華古典」風格色彩。但仍有部分項目表現出在傳統與現代過渡階段的折中風格。1936年,「基泰工程司」在上海完成原(上海)大新公司大樓設計便是這一風格的體現。

▲原(上海)大新公司大樓,1936年, 設計/基泰工程司

04. 中國民族建築設計師

時間拉回到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首都計劃》,明確提出政治區的建築物要以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為最宜。同年,南京國民政府為建造新上海市,打破上海公共租界與上海法租界壟斷城市中心的局面制定《大上海計劃》。數年間,一座上海新城將與租界內的另一座城市遙遙相對建設起來。這一計劃為建築師帶來了大量政府項目的機會,當時主要負責的建築師是董大酉

▲大上海計劃圖,右上角道路規劃密集處即規劃中的大上海新市區

這位建築師如今名氣雖不及梁思成,卻曾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為二十世紀的中國建築事業做出了傑出業績。有人說,中國現代民族建築設計的故事應從董大酉開始。甚至在當時有著「北梁南董」之稱。

▲董大酉

原上海市博物館、原上海市圖書館、原上海市運動場、原上海市運動館、原上海市立醫院、原上海衛生試驗所、原中國工程師學會工業材料試驗所,皆是出自他手。董大酉在進行這些政府項目設計時,調整策略,運用有限的經費,拋棄了繁複的中華古典風格設計,並減少裝飾性元素的運用,或予以簡化,朝向中式折中的設計,原上海市博物館與原上海市圖書館就是如此。

▲原上海市圖書館(今楊浦區圖書館),1935年, 設計/董大酉

董大酉受過現代建築學教育,並未一味追求西方風格,也沒有完全採用中式傳統建築方法,這兩項目都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的上下兩段形成強烈的對比性,下段體現現代主義風格,上段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中西合璧,古典與現代並存。

05. 一步一趨的現代建築實踐

總的來看,20 世紀 30 年代後是中國近代建築發展的高峰時期。抗戰期間,華蓋建築事務所、基泰工程司雖然轉變了設計大本營,但仍在嘗試著現代建築的試驗。與此同時,還有一批建築師在進行現代建築探索,其中便包括范文照

趙深在范文照建築師事務所工作期間,他們合作完成了原南京大戲院。十年後,因在原南京大戲院中的良好合作關係,20世紀40年代范文照又受委託設計了(上海)美琪大戲院。(上海)美琪大戲院與(上海)集雅公寓也成為范文照在抗戰期間唯獨保留下來的兩個建築項目,兩個項目皆沒偏離現代建築語言。

▲美琪大戲院手繪稿

▲(上海)美琪大戲院,1941,設計/范文照

美琪大戲院為二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開幕之際,曾被海內外人士譽為「亞洲第一」。幾何圓形巨塔上的直線條長窗,除供給室內光源外,也形成豎向的垂直語言,巨塔下為一弧形的大雨棚,形成極具張力的入口空間。如今經過保護性重建,美琪大戲院又煥發出昔日光彩。

▲(上海)美琪大戲院現貌,2011年-2016年整修,總建築師章明

上海衡山路上的集雅公寓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最早一批集中性住宅。設計按照業主的需求,專供簡單家庭和單身獨居住戶。以T字型的平面布局適應不規則用地,建築立面簡潔、現代,內置電梯等現代化設備。體現著范文照建築設計「首先科學化而後美術化」實用主義的見解。今天的集雅公寓在新建建築群中並不遜色,現代、簡約的格調歷久彌新,散發著鮮亮的現代主義建築的色彩。

▲(上海)集雅公寓,1942,設計/范文照

▲(上海)集雅公寓現貌

穿越時間軌道,視點落到上海大街小巷上那一幢幢從上個世紀保留下來的建築。那些房子靜靜地、毫不張揚地變循著內在的氣脈,時間賦予了他們永恆的魅力。逝者如斯夫,一個世紀過去了,當初的那些奠定中國建築職業與建築教育的「基石們」或已不在,但我們身邊的建築還在輕聲細語講述著這百年之路的艱辛與遙遠,與建築師們利用所學積極創造的力量。正如那一代建築師之中的朱彬所言「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方科學被引入中國,中國建築將因自己的理念和表達方式而變得無與倫比」。

參考文獻:

1.《華蓋建築(上):從共同「任教」到「創建」、「執業」的初期階段(1928—1933)》 黃元炤

2.《華蓋建築(下):「穩定拓展」、「戰時」與「戰後」階段(1935—1951),「聯合顧問」(1951—1952)及「分路」後(1952—)》黃元炤

3.《基泰工程司(下):「穩定」、「轉折」、「戰時」與「戰後」的階段(1930—1949),及「分路」後(1949—)》 黃元炤

4.《中國現代主義(下):現代主義在中國的實踐》 黃元炤

5.《中國近現代建築發展的基石——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群體》 童明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記者、編輯 | 璇仔

出品 | ARCHINA建築中國編輯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代留洋建築師
    近日,展出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歸成——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展覽剛剛結束。本展回顧了中國第一代建築師中的傑出代表,如朱彬、范文照、楊廷寶、梁思成、童寯(jùn)、陳植等人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以及學成歸國之後的學習、設計歷程。
  • 「覺醒的現代性——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於...
    2018年8月18日,「覺醒的現代性——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東南大學建築學院與上海市建築學會共同主辦,童明教授擔任主策展人。
  • 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從賓大帶回了什麼
    而真正研究歷史的目的是要看到歷史背後給我們今天有什麼啟發,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我們研究中國近代建築史同樣有這個問題在裡面。研究中國的第一代建築師和賓大(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關係,很多人會簡單理解中國第一代建築師那個年代。
  • 有關中國的建築與中國的建築師
    世紀之交,又逢中國即將加入WTO,國務院承諾五年內逐步對外資開放勘察設計領域,中國實際上即將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建設發展基地。面對即將湧入的世界各地的建築師,中國的建築與中國的建築師,尤其我們年輕一代的建築師,應該怎麼辦?
  • 他們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造了600座房子,100年不過時
    而這批留學生,就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從2015年,他開始籌備展覽《覺醒的現代性——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通過1400多件當年的照片、圖紙、採訪記錄,向我們展現這群人的成長史和奮鬥史,及建築學這門學科,在中國的起源。
  • 「歸成—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展覽開幕
    2019年7月22日《歸成——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主題展覽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該項目是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和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協辦,展覽集中展示1918年至1935年期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20多位中國留學生的學習經歷
  • 「歸成」展清華啟幕 回顧「第一代中國建築師」在賓大的青蔥歲月
    在他們當中,有一批最為傑出的代表,他們在建築設計、建築研究、建築教育以及建築史學等諸多領域樹立標杆,構建框架,堪稱中國建築學科影響至為深遠的第一豐碑。此次展覽記錄還原了這一代建築師中代表人物的歷史資料,將成為中國建築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 一個中國建築師的城市復興實踐
    「城市復興」的實踐。從2001年開始,他積極推動將城市設計技術創新運用於建築工程設計實踐中,2002年,提出了中國「城市復興理論」,用以解釋和解決新時期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原有街區的每一間房子、每一根廊柱,他們都做過精心的測量和評估,僅建築風格就改了十幾稿,最終把大柵欄區域定位為傳承歷史、融合未來生活的街區。如今大柵欄現代時尚的建築群煥發著活力,但是老北京胡同的風味兒卻一點也沒有丟。  2010年,吳晨作為第一方案設計人中標了北京最高辦公建築「中國尊」的設計。
  • 由FA青年建築師獎,來看這一代中國青年建築師
    正是在上述中國建築界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新現象紛紛湧現的背景下,我聽到FA青年建築師獎的設想,內心一半兒是擔心,一半兒是興奮。擔心的是,現在各種名頭、夾帶或明或暗利益訴求的設計獎項實在太多,一個偏重挖掘中國本土青年建築師的獎項,能否保持獨立、公正、高水準的學術立場,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我不太有把握。
  • 中國第一批建築師從賓大帶回了什麼
    而真正研究歷史的目的是要看到歷史背後給我們今天有什麼啟發,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我們研究中國近代建築史同樣有這個問題在裡面。研究中國的第一代建築師和賓大(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關係,很多人會簡單理解中國第一代建築師那個年代。
  • 紀念毛梓堯誕辰 《新中國著名建築師毛梓堯》新書首發
    、北京展覽館主任設計師、參加了人民大會堂等項目設計,在建築設計的工作崗位上一直工作到82歲高齡,相繼為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遼寧、湖南、河南、四川等地設計了大量現代建築,許多作品代表了20世紀中國建築的最高水平,如今依然保存完好,並被列為保護性建築。
  • 頭條| 網安基地的「小小建築師」走進中國建築科技館
    頭條 | 網安基地的「小小建築師」走進中國建築科技館 2020-08-24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UED尋找青年建築師】理科生們的建築實踐 HHDFUN工作室
    社會缺乏對這個職業的基本理解,時至今日有時仍需大費周章的和人解釋到底建築師是幹什麼的。DADA經歷了大學時代的迷茫,和工作後的興奮,遇到了新的迷茫,於是決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在荷蘭貝爾格拉學院,這個超小的建築學校,已經認為是職業建築師的自己發現一切好像都歸零了。
  • 臨空港「小小建築師」走進中國建築科技館
    孩子們以「小小建築師」的身份來到國內首家以建築科技為主題的展館——>中國建築科技館探訪。7000年前河姆渡房屋、「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應縣木塔模型、融匯中西的荊楚建築……古代、荊楚、現代及未來四大展廳集中展示了中國各時期建築文化精髓,孩子們徜徉其間,流連忘返。
  • 張家小學:我是「小小建築師」
    今天,美麗大方的莫小麗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節非常精彩的steam課程——我是「小小建築師」。 從織巢鳥到羅馬公寓,再到哈利法塔,他們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還受到了關於建築工程與技術的啟蒙,懂得了鋼筋與混凝土具有加固房屋的作用。
  • 他們是中國第一代留洋建築學生,為何大師輩出?
    一年後回國,辭去清華的職務到了上海,開設了私人建築事務所。之後與范文照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建築師學會,任會長。 設計了中山陵的建築師呂彥直也是留學歸國的初代建築師。1911年,呂彥直考入清華留美班,1913年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起初學習的是電學,後來因為性不相近改學建築。
  • 《中國第一代女建築師張玉泉》出版
    本報訊由《建築創作》雜誌社承編的《中國第一代女建築師張玉泉》,最近在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由張玉泉的子女費麟、費琪編著的這部傳記,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了張玉泉在事業、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展現了中國一代女知識分子含辛茹苦、堅忍不拔、淡泊名利、自強不息的風採。
  • WA丨特別報導丨歸成——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
    中國現代的城市發展與建築事業發軔於20世紀初,同時也帶動了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學術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在這一時期,第一代建築師嶄露頭角,群星璀璨,為中國建築的現代化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第一代建築學家苦心孤詣,體用相濟,為中國建築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上海,西岸美術館/大衛 奇普菲爾德建築師事務所
    由大衛 奇普菲爾德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上海「西岸博物館」已正式向公眾開放。如先前的報導,該機構將與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合作舉辦一系列展覽,作為中法兩國文化合作的一部分。
  • 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張錦秋
    1987年至今任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2010年被聘為中建設計集團總建築師。1991年獲首批「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1994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01年獲首屆「梁思成建築獎」。 張錦秋五十年如一日,在祖國這方熱土上,設計了許多既具有時代精神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