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建築師的城市復興實踐

2020-12-12 今日中國

2017-06-05 16:41: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本刊記者 安薪竹

  北京在建的最高建築—中國尊、北京舊城風貌保護、中國第四代火車站設計這些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或將要留下深刻印記的作品,都出自中國城市規劃建設設計、文化遺產舊城保護專家吳晨之手。

  吳晨生於北京、長於北京,1995年赴英留學,後成為首位獲「英國皇家特許建築師」、「英國皇家特許規劃師」等國際最高專業稱號的中國大陸建築師。他作為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回國工作,現擔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帶著「復興城市」的夢想歸國

  「人在城市中的活動,是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但中國很多城市在高速發展時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吳晨說,2000年前後,中國的大城市盲目地追求雕塑型建築、地標型建築,相比城市規劃謹慎、城市保護嚴格的歐洲,北京一度淪為外國建築師的試驗場。吳晨曾經公開發表文章批評這種現象,這也促使他下決心回國,為國人建造具有中國風格的建築。在英國倫敦工作期間,吳晨曾經多次參與重大項目,如英國內政部總部新辦公大樓設計。他發現,進入21世紀之後,英國古老的城市群經歷著變革—大型工廠廢棄後,滯留在市中心的廠房、舊建築沒有成為城市垃圾,而是被重新改造,賦予了新的價值。始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英國「城市復興」概念,對吳晨影響很大,他從倫敦的歷史沉澱中看到了傳承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城市復興與文藝復興類似,都是為了追求更為豐富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完美融合。這個理念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回國以後的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思路。

吳晨向國外建築師介紹北京大柵欄改造

  出於濃厚的家鄉情懷,吳晨率先在北京開始了「城市復興」的實踐。從2001年開始,他積極推動將城市設計技術創新運用於建築工程設計實踐中,2002年,提出了中國「城市復興理論」,用以解釋和解決新時期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為傳統神韻注入現代活力

  十餘年來,吳晨帶領其團隊在北京舊城進行了大量設計研究工作,範圍覆蓋舊城中的大部分保護區,如北中軸、大柵欄、白塔寺、什剎海、南鑼鼓巷、前門東區等典型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吳晨在研究與實踐中秉持「積極保護、整體創造、全面復興」的理念,力圖保持和恢復首都傳統風貌、延續歷史文脈、促進首都城市建設可持續健康發展。

  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最近一段時間,吳晨和他的團隊按照他們編制的《南鑼鼓巷地區風貌管控導則》,推進這裡的舊城改造。他面臨的問題是,近幾年有些商戶為了招攬遊客,在這裡私搭亂建。如何讓老巷恢復昔日的風貌,吳晨和他的團隊動足了腦筋。在這份北京第一個舊城風貌保護的地方標準中,小到每一個院落的改造標準、窗戶的高度和尺寸,大到整個街區的風貌,都有著詳細的規劃,儘量保持原有的歷史風貌。

  大柵欄的改造則更為複雜。大柵欄曾經是北京舊城的商業中心,距離天安門廣場只有200米,全國各地的遊客來北京,都會去這裡逛逛。但是,2000年以後,隨著周邊現代商業中心快速崛起,這一片老舊街區日漸衰落。

  為了讓老北京的大柵欄重新煥發活力,吳晨和他的團隊用了十幾年打磨規劃。原有街區的每一間房子、每一根廊柱,他們都做過精心的測量和評估,僅建築風格就改了十幾稿,最終把大柵欄區域定位為傳承歷史、融合未來生活的街區。如今大柵欄現代時尚的建築群煥發著活力,但是老北京胡同的風味兒卻一點也沒有丟。

  2010年,吳晨作為第一方案設計人中標了北京最高辦公建築「中國尊」的設計。「中國尊」總高528米,位於北京東三環CBD核心區,是目前中國建築師主創設計並在建的最高建築,也是在地震八度區世界上最高的超高層建築。

  中標過程並不輕鬆,幾乎所有國際著名建築設計事務所和著名建築師都參與了「中國尊」的競標。吳晨團隊的方案在近80個競標方案中脫穎而出,並被最終確定為實施方案。由吳晨親自命名的「中國尊」大廈形如中國傳統的禮器「尊」,這個具有中國歷史意境的建築表現出了新時代的城市意象,是對「中國設計」的成功詮釋。

 

  「中國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出現世界級大師」

  「我非常有幸能夠入選千人計劃,回國工作給了我非常寬鬆的創作環境。從建築師的角度來說,是夢寐以求的。」中國的高速發展給吳晨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華的平臺。2015年,「北京市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吳晨擔任主任,這是國內首個在省級(直轄市)城市設立的相關中心。吳晨說他是建築師,是城市規劃設計師,同時也是一個城市的研究者。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與高速發展和變化的中國息息相關。

  中國是世界上高速鐵路運營裡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高鐵車站及超大型交通樞紐日益重要。吳晨陸續完成了廣州、南京、青島等7座高鐵站房設計,並提出了中國第四代火車站「站城一體」的設計理念,以城市設計為技術平臺,構成以車站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空間網絡。

  工業遺產的復興則涉及城市棕地的再開發和經濟轉型。自2009年起,吳晨帶領團隊持續在北京首鋼地區進行整體城市設計研究工作。這個在2008年奧運會前夕將部分生產轉移至河北的園區,是迄今中國最大的工業廠區改造項目之一。吳晨與他的合作者們的研究與設計,促成了冬奧組委入駐該園區。陸續開展的首鋼廠區改造與建設將使首鋼成為國際工業區轉型發展最重要的示範之一。

  2016年開始,吳晨又利用數學模型對複雜城市問題進行系統量化分析和模擬,在北京通州副中心建設中加以運用,實現了精準決策模型在中國的首次創新應用。通州即將建成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將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北京空間格局,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注入了新觀點、新證據。

  「對於北京舊城來說,目前面臨著最接近於文化全面復興的歷史機遇。」吳晨認為,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以及雄安新區的規劃,為這一歷史機遇創造了條件。作為建築師和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應該充分珍惜和抓緊這一機遇,「中國在我們這一代出現世界級的建築師,是有可能的。」

  對此,吳晨充滿信心。

  

1

相關焦點

  • 建築師與我的祖國|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上海的建築實踐
    當時比較知名的由中國建築師自創的事務所有基泰工程司、華蓋建築事務所等。本文將以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上海的建築實踐為視角,初探那個時代的建築形式以及中國建築師的發展命運。01. 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回國若干年後,回頭遙望上個世紀20、30年代,風雲際會。
  • 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狂言: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
    在他沉寂的歲月裡,他看到城市裡出現越來越多的「巨型建築」,一個建築佔掉一個街區,拆一片古建築只為造一個大樓。那個時期的中國建築師們,腦子裡只有快和錢,而他卻一直在思索:到底應該走什麼樣的路?這個城市所有中國傳統的一切,都會徹底地被剷平,剩下了幾個像文物一樣的保護點,剩下的東西都只能被放在博物館裡。1998年,他已經35歲了,可他除了一個「叛逆」的名聲,仍是一無所有。但他卻找到了值得自己堅持一生的建築理念:做回歸自然的,散發著人性的,真正的中國建築。
  • BMW卓越城市|喬亮:中國建築師在德國
    作為中國建築師,喬亮已在德國工作多年。他參與創辦了一份民間建築學雜誌《Der Zug》,該雜誌由正在和曾經求學德國(德語區)的年輕人自發籌辦,面向建築學專業人士又面向建築愛好者,專注於對德語區建築文化的觀察、理解、轉譯、引介、釋義、闡發,使其轉化為中文語境的建築學資源。近日,澎湃新聞對喬亮進行了採訪,請他講述青年建築師群體在德國的生活狀態。
  • 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入圍名單揭曉:年輕建築師應堅持自己的特有語言
    那麼多的建築就是一個場景,是一個空洞的場景。」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接連發問。這是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初評會的討論現場。  11月13日,經過8個小時的討論,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的入圍名單全部產生。中國當代建築師的代表劉家琨、張永和、張雷高票入圍實踐成就大獎;曾志偉(臺灣)、莊慎、朱競翔(香港)則因持續貢獻高品質的建築實踐,躋身青年探索獎;而林建築、大理沙溪復興工程系列實踐等憑藉各自的強勁探索特點,獲得技術探索獎和社區貢獻獎入圍資格。  中國建築傳媒獎總監南島介紹,按照《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章程》,中國建築傳媒獎對中國兩岸三地的落成建築全面納入評獎範圍(包括外籍建築師作品)。
  • 城市中的「木構復興」之旅:在木構中觸摸世代的記憶
    參展建築師王灝則表示,木構就像文字一樣,讓人感覺古老又熟悉,木構文化會成為中國未來建築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趨勢。「木構復興」展覽現場「木構復興」展覽現場在位於地下三層的展廳中,澎湃新聞記者看到了大大小小的木構模型,一個室內大型水裝置串聯起了各個展品與參觀路徑,穿越展廳時,會一次次踏上「石階」,跨過「水渠」,仿佛進入了一個迷你的江南村落。
  • 一位臺北建築師眼中的中國城市問題
    中國的都市化進程自1970年代末加速,至2013年,中國都市人口佔比已達53.73%,形成了一個多中心的都會區域集居模式。在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中國分別崛起珠三角、長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都會區,這是中國人口最集中與經濟最富活力的地區。
  • 福布斯生活|「木構復興」展重塑千年絕美建築,建築師王灝:木構建築...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展覽呈現了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聯合建築師王灝及建造學社近年來的木構研究與實踐,勾連起從建築到聚落、從營造技藝到工匠文化、從空間美學到生活方式的多個互相滲透的層面,並結合以「木」為主題的當代設計與藝術作品,展示出一種傳統生活方式的新陳代謝的可能性。
  • 城市復興 首開在行動
    新形勢下,關注中心城區物質空間、以改造項目為途徑的傳統城市建設理念正逐漸演化為包含更大空間尺度、更豐富內涵的城市復興理念。秉持國有企業的責任與擔當,首開集團以「城市復興」為己任,通過非經營性資產管理處置平臺的建設和持續的城市有機更新行動,為老舊小區改造、物業服務升級和人居環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 由FA青年建築師獎,來看這一代中國青年建築師
    究其原因,除了由於建築界是中國極易受宏觀調控影響、最市場化、對外開放最徹底的行業之一,因而體制與明星兩套系統會共同承受中國建築大環境的動蕩不定,以及進入中國的西方建築師所帶來的競爭壓力[1](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重要城市的重要建築,有超過70%為外方建築師設計。
  • 朱小地:中國建築師應該有勇氣、有能力給城市注入新的能量
    朱小地,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總建築師。朱小地的設計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現代建築如何回應傳統,這個問題集中反映在舊城保護和更新的討論和實踐中。二是建築師如何從關注自我的項目過渡到關注社會和城市。朱小地認為一個城市不應該是各種建築的簡單集合,而應更多地涉及城市如何為公眾提供公共空間。
  • 都市與建築實踐——記「全國勞動模範」趙元超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張錦秋先生在設計過程中表現出對城市歷史環境的高度尊重,並從建築自身出發巧妙地將建築形體與歷史遺蹟相融合,從而創造出根植於歷史語境和城市環境下的作品。這段經歷令趙元超對職業建築師的工作產生了全新的認識,也啟發他進一步思考建築和城市的關係。
  • 有關中國的建築與中國的建築師
    在此之前,中國已蓋了幾千年根本就沒有建築師的房子,而五十年代以後,建築師這個稱呼也都統歸在工程師的名下,到現在業主上門,也都一律「某工」、「某工」,中國的建築是在沒有建築師這個職業下出現的。我比較贊同張永和建築師的一個觀點,他認為中國的建築是從「建造」開始的,而建築師的工作其實也一直是在知識分子和工匠之間徘徊。
  • 著名建築師張雷即將亮相2017國際創意城市南京論壇
    如今榮幸地邀請到建築師張雷教授出席參加11月20日的2017國際創意城市(南京)論壇,並發表主題為《當代|鄉土》演講。張雷 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建築設計與創作研究所所長 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兼總建築師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 邯鄲市復興區【復興教體】垃圾分類一起來復興小學暑假實踐活動成果展
    作為復興區復興小學朝氣蓬勃的少先隊員們,我們應該怎樣從小培養公民意識,落實環保行動呢?復興小學暑假進階卡很好的給了孩子們一個明確的目標和答案。把垃圾分類的行動帶進家庭,把垃圾分類的思想貫穿日常生活中去!
  • CBC的2018,城鄉創新實踐
    *文章授權轉載自CBC建築中心,編輯:X「CBC建築中心是中國城鄉創新發展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與實踐的機構之一,為中國的城市與鄉村解決發展中遇到的複雜問題,提供有創意的、系統性的城鄉發展解決方案。CBC通過「大師工作營」、「大師賽」、「集群設計」、「設計競賽」等創新模式,打造「中華精神文明標識」的黃帝陵、助力秦皇島百年老港轉型復興、塑造南京「城市客廳」、升級2.0版本的薊州高鐵新城,使樓納國際建築師公社站上國際舞臺,為全國數個地區提供創新性的城鄉發展新思路。
  • 建築師的5種寒假生活
    想出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需要一定的創造力和橫向思維。因此,民宿這一獨特的類型為人們提供一個測試新想法的平臺,短暫停留的場所不會被長期佔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願意為更有趣、更大膽的體驗買單,並將這種體驗推向極致。
  • 哥德式復興、古典式復興和折衷主義,關於英國的建築了解多少?
    儘管英國建築師在19世紀上半葉嘗試了每一種想得到的復興風格,但哥德式復興和古典式復興顯然是他們的最愛。在數量上超過哥德式復興建築的恐怕只有古典式復興建築了。不過,浪漫主義時期英國建築的最大特點是折衷主義。在英國,崇高類型建築的鼎盛時期是18世紀90年代。
  • 建築師弗蘭克·蓋裡談中國美術館新館設計競標:又一個最大
    當年參加競賽的設計方案只用了30天時間,蓋裡勝過了日本建築師磯崎新和奧地利建築師沃爾夫·普利克斯。中國美術館新館的這次設計競賽對他來說不是一般的漫長,83歲的蓋裡為這個項目已經工作了一年多。他顯然非常在意這次競標。2012年2月,他同美國副總統一起會見了到訪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3月他再次來到北京,儘管競標過程不公開,不能透露任何設計方案細節,蓋裡還是主動邀請中國媒體採訪。
  • 【UED尋找青年建築師】理科生們的建築實踐 HHDFUN工作室
    究竟建築設計可以是怎樣的複雜系統,自下而上在建築設計上究竟能走多遠,它又會給我們的城市社會帶來什麼,這些也許沒有答案的問題,我們很希望能夠參與其中。理科生終於找到了方向,將自然科學庫中的知識加以轉化,創造性的解決設計中遇到的問題,設計的變革很有可能來源於各學科之間知識的融合,做程序寫的最好的建築師和建築做的最好的程式設計師可能已經不能實現,創造不一樣的建築是我們的夢想。
  • 中國知名「學院派」新銳建築師:未來城市空間如何構築?
    — 本期講者:王寬 中國知名「學院派」新銳建築師,公共藝術家, 科幻作者關鍵詞:建築、科幻全文共 3325 字,閱讀需要 19 分鐘建築師 X 科幻作者:如果說建築是一棵樹,他會想像出一片科幻的森林我大學學的是建築學,畢業以後在大部分同學都去大型設計公司的潮流下,我去了一個事務所,就是中國最早的張永和老師開設的建築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