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T-90S坦克已經全面到貨,越南陸軍頭頂上的壓力卻沒有得到減輕:在俄羅斯"交車"之前,泰國已經先手從中國方面採購了38輛VT-4主戰坦克,未來總採購量還將繼續擴張到超過150輛的水平……更嚴重的是,在這些建立起數量優勢的VT-4面前,越南人手中的T-90S也沒有性能優勢,難以擊穿VT-4的正面裝甲。
不過,在近日的陸軍-2019展會上,俄羅斯的表態終於算是給了越南人"翻盤"的契機:要想和中國坦克一較高下?可以,加錢!
圖為泰國陸軍演習的VT-4坦克集群,如此"下山"的陣勢讓越南人壓力極大。
具體來說,在蘇聯解體之後的這近30年裡,俄羅斯坦克出口配置的最好穿甲彈就是3BM42"芒果",它差不多能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400毫米垂直鋼裝甲,這基本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先進水平,但在眼下就不夠用了。
橫向對比來說,如今被中國軍迷們忘在冷宮裡的,同為125毫米穿甲彈的"一期彈"無論是在設計水平還是性能指標上都要超過3BM42一大截,而VT-4的防護至少是基於"三期彈"的穿深能力設計,防護3BM42"芒果"也就根本不在話下。
圖為俄羅斯近期展出的外貿型穿甲彈,注意近處的橙色彈藥3BM44,這是它首次被推上出口市場。
也正是因為彈藥水平的落後,使得全世界範圍內的俄式外貿坦克都不可避免地被"拖後腿"。而在攻克了21世紀初世界先進水平的穿甲彈研發和製造之後,俄羅斯終於把具備上世紀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3BM44(俄自用型號為3BM42M)穿甲彈推上了櫃檯。
和被國內愛好者戲稱為"兩段鋼套彈"的3BM42穿甲彈不同,3BM44最大的改進就是把鎢合金穿杆做成了一體化,極大改善了炮彈出膛後速度損失劇烈,以及飛行狀態不穩定這兩個"老毛病"。
圖為中國外貿125毫米穿甲彈,其貌不揚的整體彈芯曾經是蘇/俄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關。
從數據上看,1991年完成設計工作,五年後才量產的3BM44穿甲彈雖然仍只能勉強匹敵美國稍早前製造/服役的M828A1,但2000米距離上的垂直穿甲能力已經增加了150毫米,好歹算是擺脫了3BM42隻能淪為現代主戰坦克"敲門磚"的尷尬境地。
不過,如此"神器"並非隨著先前各國購置的T-72和T-90系列主戰坦克配送:俄羅斯人的態度始終很明白,3BM44穿甲彈的地位就類似於4S店裡的"選裝件"。
圖為"阿瑪塔"主戰坦克,它的基礎標配彈藥也包括3BM44。
當然,如果客戶願意掏出真金白銀,俄羅斯手中還有更強的3BM59/3BM60系列穿甲彈,配套的2A82新型滑膛炮也不是不能賣:它們就和看上去高大上的"阿瑪塔"主戰坦克一樣,在量產的資金層面上碰到了難以逾越的難關,藉助外國客戶的腰包來實現技術向生產線的迅速轉化無疑是最好選擇——在印度的蘇-30MKI以及馬來西亞的米格-29戰鬥機等項目上,這種做法早已是屢見不鮮。
圖為博物館中公開展示的德國萊茵金屬120毫米滑膛炮和炮彈截面模型。
但對於必須面對巴基斯坦和泰國,這兩大中國坦克用戶的印度和越南來說,"加錢"採購俄制新型穿甲彈都有舉步維艱的難言之隱:對於印度來說,俄羅斯轉讓的3BM42穿甲彈生產線顯然是"捨不得丟",少量採購3BM44/42M意義不大;而在越南這邊,"缺錢"則始終是不變的難題,更何況在數量超過T-90S兩倍,觀瞄系統乃至機動能力都被全面壓制的VT-4面前,僅僅"加錢"採購一款穿甲彈,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