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啞鈴媽媽
前幾天,澎湃新聞上有一個視頻,引發了熱議。
江蘇的鎮江,7月14日,一個孩子深夜在家玩手機,父親將孩子打到出血,頭皮外傷。
他將「教育」孩子的視頻上傳到班級群,想達到「展示教育成果,以儆效尤」的效果,誰知道這一打將孩子暴打出血,自己也被警察調查。
13日,孩子的父親在班級群公開道歉,請求大家的原諒。
很多傳承育兒方法,諸如: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也已經是老皇曆了。但令大家不解的是:這個父親本可以在家教訓完孩子就結束了,卻一定要將「自己暴打教育孩子」的視頻發到孩子的班級群裡面,吸引大家的圍觀。
難道他是覺得讓孩子身體出血還不足以懲罰孩子,而是應該讓孩子當從出醜,無地自容更合適嗎?
01
鄭淵潔說過:想要毀掉一個孩子,讓他當眾出醜,無地自容就好!
人要臉、樹要皮,話糙理不糙,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曾經聽閨蜜講過一個她們小區的故事,小區群裡面聊得熱火朝天:
講的是一個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被父母親罰跪,而且是跪在小區的樓下。人來人往的,很多人心疼地去拉孩子,都被孩子倔強地拒絕了。
當時的寒風吹得人冷得不行,我們想當時孩子冷的可能不僅僅是身體,還有他的心。所以,他獨自跪著,還跪得很直,一跪就是幾個小時。這幾個小時中,他雙嘴緊緊咬住,沒有說過一句話。
如果是我們,心中該有多羞恥,羞恥地想找個地洞鑽進去的心都有,但是,孩子只是默默地積蓄,積蓄自己對父母深深的恨意。
孩子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挑戰,這些挑戰或者是讓孩子欣喜,或者是讓孩子失落,但不管結果怎麼樣,父母都可以尊重孩子的結果,孩子便也會學習去尊重自己的父母。
因為,很多大道理他們都懂,但孩子不喜歡被控制,被制裁。
當他們沒有取得好成績的時候,自己已經給了自己處罰,那就是自責,或者是懊悔,甚至有的孩子會想辦法去改進自我。而孩子的表現有時候會相對的靦腆,不會直接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會用行動去證明。
只是很多父母沒有感受到孩子的愧疚,而是用極其暴躁的方法去排解自己的憤怒,甚至是採用相對偏激的方式去刺激孩子,讓孩子沒有「面子」,希望以此激發孩子的恥辱心。
但事實卻證明,孩子的恥辱心確實被強烈地激發出來了。所以,有很多孩子在進行過「無地自容」的處罰之後離家出走,或者是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而給整個家庭造成悲劇。
所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求父母:一定不要在眾人面前公開的處罰孩子。
當然,如果孩子真的有錯,可以把孩子拉到一旁,只有兩個人的時候進行深入的交流。並且與孩子協商可改進的方法。
遇到孩子強烈反抗的時期,甚至是可以讓孩子有機會獨處一下,而自己只是在一旁靜靜地陪伴孩子就好。
總之,孩子不可不教育,但一定要用可以讓孩子接受的辦法,這樣孩子才會心悅誠服,真心悔改。
02
與孩子一同面對,給孩子重新開始的勇氣。
很多孩子被定性是小偷之後,便開始越來越壞,成為更惡的罪犯了?
其實很多父母想要極致的方法去刺激孩子,讓孩子在體驗到「丟臉」之後,可以深深地記住這種痛,從而為了避免未來再遇到這種痛,認為這樣以後孩子就會「痛改前非」。
但事實結果可能是:當孩子被誤解,或者是真實的犯錯,被體無完膚地暴露在大眾之下時,他追求「體面與完美」的個人形象就已經完全崩塌。
他為了報復父母對自己的殘忍,也為了報復那些曾經嘲笑過自己的社會人,孩子就會走入到一個「破罐子破摔」的死胡同。他會由不小心犯錯,演變成故意地犯錯,而且越來越激烈的那種。
他想用自己的「壞」來懲罰那個最愛他的家人。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有一天犯下了錯誤,父母也不可簡單粗暴地把孩子無情地推到被眾人嘲笑的最前排,因為「流言蜚語」可以殺人。
不管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真實生活,看到被流言傷害的例子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當孩子犯錯以後,父母應該嘗試的方法是: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與孩子深入的交流,了解孩子會犯錯的動機,便清楚的了解孩子的整個犯錯的過程,陪孩子一同反思分析事情是否還有補救的辦法。
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孩子一同面對別人的質疑,而且堅定地告訴孩子,父母會陪伴孩子一起「重新開始」。不管重新開始有多難,一家人一起面對與努力那一切就都有可能。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犯錯,不斷修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應該是把孩子置於大眾的嘲笑與批判之中,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的人格,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困難。
如果孩子真的犯錯的時候,給孩子重新開始的勇氣,孩子的未來還很長,只有家人的共同陪伴,才能讓他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