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漂移率?影響導航精度最重要因素

2020-12-13 航空航天迷

前面我們介紹了陀螺的進動性和穩定性,但是我們知道在實際陀螺儀中,由於結構和工藝的不盡完善,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有幹擾力矩。例如,框架上支撐的摩擦力矩,陀螺組件的質量不平衡力矩等等,這些都是作用在陀螺儀上的幹擾力矩。因此,要在有幹擾力矩的情況下來討論陀螺儀的穩定性或定軸性問題,才有實際意義。

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在在幹擾力矩的作用下陀螺的漂移。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它的概念。在幹擾力矩的作用下,陀螺儀將產生進動,使自轉軸相對慣性空間偏離原來給定方位。在幹擾力矩作用下陀螺自轉軸的方位偏離運動,稱為陀螺漂移或簡稱漂移

在幹擾力矩的作用下的陀螺進動角速度即為陀螺漂移角速度,進動的方向即為漂移的方向。設陀螺角動量為H,作用在陀螺儀的幹擾力矩為Md,則漂移角速度的量值顯然為:

陀螺儀可以在多種對象和系統中應用,隨著使用場合的不同,對陀螺漂移率的要求也不相同,就一般而言,在指示儀表或者飛行控制系統中應用時,對陀螺儀精度的要求相對低一些,其漂移率要求一般為幾十度每小時到1度每小時;

在飛機和艦船慣性導航或戰略飛彈慣性制導系統中應用時,對陀螺儀的精度就必須很高,其漂移率要求一般為0.01度/小時~0.001度/小時甚至更小(漂移率達到或小於0.01度/小時的陀螺儀常稱之為慣性級陀螺儀)。而且,工作時間越長,對陀螺儀精度的要求也越高,例如長時間在水下潛伏航行的核潛艇中使用的慣性導航系統,就需要有極低漂移率的陀螺儀才行。

為降低陀螺漂移率,應儘量減小幹擾力矩,在陀螺儀中造成幹擾力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框架上支承的摩擦、陀螺組件的質量不平衡、結構的非等彈性、輸電裝置的接觸摩擦或彈性約束、電磁元件的電磁幹擾以及製造工藝上的誤差等。在陀螺儀的設計、結構、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應儘量減小造成幹擾力矩的各種因素。另一方面,則是不斷尋求各種新穎支承方法和新穎工作原理的陀螺儀,以期獲得更低的漂移率。

為降低陀螺漂移率,還必須適當增加陀螺角動量,這可通過適當增大轉子轉動慣量和自轉軸速度來實現,但過多加大角動量會帶來儀表體積、重量、功耗和發熱增大等不利影響,而且對降低漂移率並無明顯效果、這是因為隨著重量的增大,與重量有關的幹擾力矩例如軸承摩擦和質心偏移等引起的幹擾力矩也相應增大。而且隨著發熱的增大,與發熱有關的幹擾力矩,例如熱變形和熱對流等引起的幹擾力矩也相應增大。這樣一來,使得增大角動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幹擾力矩的增大所低消,甚至還會適其反。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陀螺漂移是由於幹擾力矩所引起的,陀螺漂移也有漂移角速度,精度要求越高的導航系統,要求陀螺的漂移也要越小。現在人們已經製造出了各式各樣的新型陀螺儀,我們也知道終有一天經典陀螺會退出歷史舞臺。

關於陀螺技術的發展你有什麼樣的感想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感謝大家的一直關注。

小航對航空航天有關人物、故事及科普知識非常感興趣,希望通過分享即獲得學習的樂趣,又能與大家共同進步。如果你也對航空航天知識感興趣,那就關注小航,從最基礎的知識做起,一步一步的從表象原理再到應用的深入到我們的航空航天知識之中。

每天進步一點點!!

相關焦點

  • 讀懂陀螺儀傳感器:導航、無人機以及永不會跌倒的車都離不開它!
    進動性的大小有三個影響的因素:1、外界作用力愈大,其進動角速度也愈大;2、轉子的轉動慣量愈大,進動角速度愈小;3、轉子的角速度愈大,進動角速度愈小。利用滾珠軸承支承是應用最早、最廣泛的支承方式。滾珠軸承靠直接接觸,摩擦力矩大,陀螺儀的精度不高,漂移率為每小時幾度,但工作可靠,迄今還用在精度要求不高的場合。一個自由轉子陀螺儀(雙自由度陀螺儀)靠內環軸和外環軸角度傳感元件可以測量兩個姿態角。液浮陀螺儀又稱浮子陀螺。內框架(內環)和轉子形成密封球形或圓柱形的浮子組件。
  • 中國新型戰機普遍應用光纖陀螺導航系統
    目前國外最傑出的光纖陀螺及其應用系統研究與製造廠家主要有美國的霍尼韋爾公司、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和歐洲的IXBlue公司等。  1、霍尼韋爾公司  霍尼韋爾公司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研發各類精度的光纖陀螺,至上世紀末已生產交付了10000多只用於商業飛行器的戰術級開環陀螺。霍尼韋爾公司光纖陀螺產品概覽如下表所示。
  • 默默耕耘在陀螺與慣性導航系統研究領域
    在探索科研、奉獻科研的道路上,範耀祖和他的研究團隊推動了陀螺與慣性導航系統的發展.為我國的航天、航空事業做出了貢獻。在北航任職自動控制系慣性導航教研室主任期間,他主要從事陀螺儀理論與製造,慣性導航系統,組合導航系統等領域的研究,他的團隊並培養出100多名碩士、20多名博士,博士後。1958年,範耀祖參加了我國第一架無人機的研製。後來,在林士鄂教授的主持下參與研製出我國第一臺液浮陀螺儀樣機、動調陀螺儀及其後繼產品的研製。
  • 1千萬年僅誤差一秒,這台鐘直接影響北鬥衛星的導航定位精度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精度。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1千萬年才誤差一秒,日前獲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超聲波傳感器精度測量的影響因素
    其檢測性能幾乎不受任何環境條件的影響,包括煙塵環境和雨天。然而關於影響超聲波傳感器測量精度的因素卻是多個方面的。接下來工釆網小編來具體介紹一下。首先對於超聲波傳感器而言,測量精度通常是指模擬輸出的測量值的絕對精度。基於回波傳輸時間,超聲波傳感器的測量精度依靠數個物理參數。這些參數通常與空氣和內部偏差相關。
  • 慣性導航系統深度報告:現代軍事系統的核心技術產品
    什麼是慣性導航慣性導航系統(INS)是一種自主式的導航設備,能連續、實時地提供載體位置、姿態、速度等信息;特點是不依賴外界信息,不受氣候條件和外部各種幹擾因素。慣性導航及控制系統最初主要為航空航天、地面及海上軍事用戶所應用, 是現代國防系統的核心技術產品,被廣泛應用於飛機、飛彈、艦船、潛艇、坦克 等國防領域。
  • 【深度】國外雷射陀螺的發展與應用
    與其它種類的陀螺比較,雷射陀螺具有以下顯著特點:1)精度適應範圍廣,可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需要。美國霍尼韋爾公司GG1389陀螺儀的零偏穩定性達到了1.5×10-4(º)/h,是世界上精度最高的雷射陀螺。該公司GG1308陀螺的零偏穩定性為5~1 (º)/h,是世界上體積最小的產品化雷射陀螺。2)動態範圍大,動態性能好。
  • 雷射陀螺有什麼用?工作原理是什麼?
    雷射陀螺具有很多重要的軍事應用,隨著技術進步,它的性能將會越來越好,完全替代傳統的機電陀螺,在慣性導航定位、制導系統以及姿態控制和穩定系統中更好地體現和發揮核心作用,增強它們的導航定位、姿態控制、精確制導等能力,大幅提升以飛彈為代表的精確打擊武器的戰鬥力。
  • 我航天光纖技術獲進展,高精度陀螺技術突破瓶頸,具有裡程碑意義
    最近又有好消息說,我國的航天光纖技術取得新進展,這種光纖技術會讓咱們突破高精度陀螺技術瓶頸,具有裡程碑意義。那麼到底這是一種什麼光纖技術呢?據了解,這是烽火通信全資子公司銳光信通科技公司研發的一種保偏光纖,這種光纖在航天火箭、飛彈等裝備中,對載體實行姿態和軌跡控制的慣性系統作用其中重要作用,可以說它影響著許多軍工裝備的精確制導問題。
  • 導航的軍事分類與應用
    衛星導航最主要的弱點是,衛星發射的信號要經過20000公裡左右的距離才能傳播到地面,因此信號太弱,容易受到幹擾,也容易受到樹蔭房屋的遮擋。經過10多年來的軍用和民用,美國從2000年起正在實施為期10年的GPS 現代化計劃。從軍用的角度來看,這項計劃的主要目標是:把定位精度提高到1m,使用新的軍用信號和加大衛星發射功率,以提高抗幹擾能力和保密性。另外還要提高完好性。
  • 談談那些慣性導航歷史上的牛人
    傅科陀螺儀傅科的陀螺儀實驗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他將陀螺用於實踐的思想對後來陀螺儀的發展影響很大。可以說,傅科陀螺儀使慣性導航事業的發展跨出了第一步。後來經過3年的努力,借用了當時剛剛出現的異步電動機和滾珠軸承技術,安休茨終於在1908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能自動找北並穩定指示船舶航向的陀螺羅經,開創了陀螺儀在航海史上應用的新紀元。這種不依靠任何外界信息,自動建立子午線方向的精密航海儀器,是陀螺技術應用中最精巧也是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 劉韜:慣性導航EEMD區間閾值降噪方法
    :2017-07-09;修回日期:2018-01-20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C0803102);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項目(LT2015013);遼寧省科技廳博士啟動基金(201501126);遼寧省教育廳遼寧省高等學校基本科研項目(LJ2017QL007)   摘要:陀螺隨機誤差是影響慣性導航系統精度的主要因素
  • 我國光纖陀螺突破技術壁壘:成功用於遠洋航海
    中船航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中遠(北京)海上設備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基於極區導航技術的組合光纖羅經,伴隨「永盛」號圓滿完成了北極航線航行。該設備運行穩定,在「永盛」號的北極導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3196.htm  作為我國船舶通信導航領域重要的科研生產基地之一,中船航海近年來在研製光纖慣導系統的同時,也開展了光纖陀螺的研發工作。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內部組建專業研發團隊、在外部與相關院校和企業進行戰略合作等方式,目前該公司在光纖陀螺研發領域實現了較好的開局。
  • 雷射陀螺是什麼怎麼用 揭開雷射陀螺的神秘面紗
    雷射陀螺儀為飛彈等武器的飛行控制、精確打擊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該團隊矢志不渝,三代人攻關43載,終於使我國成為繼美法俄後,世界上第四個具備獨立研製雷射陀螺能力的國家,為我國打破國際壟斷,在精確打擊武器的導航定位、姿態測量與控制、精確制導、平臺穩定等方面全面趕超世界強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不過,小陀螺如何與國防科技聯繫在了一起,雷射陀螺是什麼,許多人未必了解。
  • 我國首個基於量子技術核磁共振陀螺原理問世
    33所量子技術團隊負責人秦傑指著展櫃裡的樣機向前來參觀的領導、專家介紹,「核磁共振陀螺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晶片級尺寸、導航級精度的陀螺」。這讓整個量子技術團隊倍受鼓舞。量子是物質和能量的基本單元。目前,量子技術及其產業化已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戰略競爭的焦點之一,基於量子技術研製的量子慣性導航系統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船舶等國家重大需求領域。
  • 中國高精度雷射陀螺儀實現量產 精度優於歐洲產品
    科技部網站消息,中國成都一家企業完成高精度雷射陀螺儀相關的超精密光學元器件批量化生產項目建設,這意味著中國將可以開始批量生產超高精度環形雷射陀螺儀(RLG)。此類設備目前主要用於軍事領域,包括洲際飛彈的慣性導航和航天、航空、海事領域。
  • 影響分流器採樣精度的阻值因素簡析
    把上文收尾一下,介紹影響分流器採樣精度的阻值因素。分流器的初始阻值偏差:電阻的初始阻值偏差,這個大家熟悉,像常用的厚膜電阻(例如0603封裝)一般精度為1%或5%,它是指在常溫下的阻值偏差,出廠後初始阻值偏差就固定了,例如標稱阻值為100Ω的電阻,常溫下實際測量為101Ω,初始偏差為1%。
  • 北鬥導航完成亞太地區全覆蓋 定位精度相當GPS
    我國衛星導航工程建設分為試驗系統、區域系統、北鬥全球系統「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目前,「北鬥」完成第二步發展目標,覆蓋亞太地區的區域系統全面可用,今年底向民用用戶提供衛星導航服務,2020年完成35顆衛星組網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發展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耗資巨大,如果不注重民用市場開發,將是巨大的浪費,也會影響北鬥系統的發展和技術進步。
  • 高端MEMS固體波動陀螺的發展與應用
    英國BAE系統公司採用MEMS諧振環陀螺實現了MEMS IMU系列化,最小體積僅有16 cm3,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IMU單元,可以把此IMU植入到士兵的戰靴中,實現單兵全時導航。BAE公司MEMS IMU系列化如圖5所示,此類型陀螺具有超高抗高衝擊能力,並且採用數字閉環電路控制,通過改變標度因數控制環路的參數,其量程在600~12 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