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常言道「亂世出英雄」、「英雄出少年」,在國家危急,政局動亂的年代曾湧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其中有很多人都是青少年。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以他們意氣風發的風採,創造了許多英勇事跡,比如:西漢武帝時期大將霍去病在十七歲時,就已大敗匈奴,勇冠三軍,最後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不僅是古代如此,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少年英雄的風姿從未斷絕過,晚清時期,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中華大地飽受列強凌辱。為救亡圖存,挽救國家、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許多仁人志士投身到抵禦侵略者的浪潮中,其中有很多都是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
01
2017年,一部名為《建軍大業》的電影橫空出世,該影片以描寫我黨在第一次國民革命戰爭失敗後,建設人民軍隊的故事。電影中歐豪所飾演的葉挺將軍深入人心,一個年輕的少年將軍,在生存大戰中指點數以萬計人數的軍隊,令人印象深刻。實際上,葉挺將軍在30歲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名軍長,在廣州起義時還曾擔任過工農紅軍總司令,可謂少年英雄。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23歲就擔任紅1 軍團第4軍軍長的林彪;29歲就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的賀龍。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少年將軍並不少見,少有耳聞的劉詠堯就是其中之一。
02
1909年,劉詠堯出生於湖南醴陵。5歲時,劉詠堯進入家族的劉氏私塾讀書,學習十分刻苦。1919年,年僅10歲的劉詠堯進入湖南省立嶽雲高中。三年後,憑藉自己優異的學習成績,他考進位於北京的朝陽大學。可想而知,劉詠堯在讀書時代一直都是學霸般的存在,而他名列前茅的狀態則貫穿他的一生。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軍閥混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讀於朝陽大學的劉詠堯感受極為深刻。
在一番思慮之後,劉詠堯決定投筆從戎,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祖國。兩年後,劉詠堯考進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成為第一期學員,年僅15歲。在黃埔軍校的日子,年紀尚小的劉詠堯卻十分能吃苦耐勞,每天勤於鍛鍊,各項軍事科目成績都位於班級領先水平。第一次革命戰爭期間,劉詠堯隨學校的學生軍東徵,在戰場上表現極為出色,即使多次負傷也從不下戰場。幾個月之後,劉詠堯遠赴蘇聯,於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在這裡學習了近兩年光陰。
1927年,學成歸國的劉詠堯先後擔任陸軍中校營長、上校團長等職。就在他滿心歡喜,覺得可以浴血沙場時,他卻被調去了文職工作,擔任陸軍軍官學校政訓處總教官。在之後的北伐戰爭直至抗日戰爭二十年裡,劉詠堯一直在二線奮戰,先後擔任50師政治部少將主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等職。作為一個高等軍事人才,居然沒能上戰場,身邊的人都為他感到惋惜,不過劉詠堯對此也並沒有多少抱怨,依然踏踏實實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上級對他也十分信任。
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尾聲時,劉詠堯正式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軍銜,年僅36歲。1949年,劉詠堯擔任國防部次長,在全國解放時逃亡臺灣。之後,他再也沒有在政壇任要職,只是擔任些大學教授,評議委員的職務。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孫女就是以歌曲《後來》火遍兩岸三地的著名歌星劉若英,而劉若英也曾坦言,自己能擁有現在的成就,離不開祖父對幼時自己的諄諄教導。
結語
即使不在軍隊多年,劉詠堯依然用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這樣的行為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家人。雖然抗戰時期和這些英雄於我們來說已經間隔太遠,但是他們為國家所做的貢獻卻一直深深地印在每一位華夏兒女的腦海之中,他們永遠都是不朽的豐碑。
參考資料:
《九十憶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