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年齡最小的學員,曾是國軍陸軍中將。他的孫女是一名家喻戶曉的歌手,晚年的他心繫兩岸關係的發展,最愛聽黃埔的校歌。
1909年7月,劉詠堯出生在湖南省醴陵縣姚家壩鄉。家裡的條件不錯,才讓他得以進入私塾念書,後考進北京朝陽大學。1923年冬天,他進入陸軍講武堂學校學習。次年8月,年僅15歲的劉詠堯進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第六隊受訓,是同期學員中年齡最小的。
1925年春,劉詠堯從黃埔軍校畢業。2月,他跟著該校的學生一起東徵。雖然他的年紀小,但打起仗來可毫不含糊。5月時,16歲的他就被任命為衝鋒隊隊長。9月,他參加了第二次東徵。期間,他多次受傷卻不肯下戰場,立下了不小功勞,因功晉升為營長。
同年12月,劉詠堯被派往蘇聯,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當時,他所在的班只有20個人,鄧小平是該班的班長,還有李卓然、潘自力、左權等人。該班的學員,最後成了兩黨的重要成員。回國後,他先後擔任營長、團長等職。因他好學上進,打仗有勇有謀,所以晉升非常快。到1927年10月份時,他就已經是上校了。
由於劉詠堯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故他擅長做後方的政治宣傳和軍校教育。他曾在戴笠的軍統工作,是戴笠的得力助手。1929年北伐後,他擔任第四軍總指揮部政治處組織科科長,不久又被調到宣傳科當科長。9月,他進階中將,擔任第五軍總指揮部政治訓導處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劉詠堯是哪裡缺人,哪裡就有他的身影。有時候在前線帶兵打仗,有時候在後方當陸軍大學的教授,訓練學員,還兼任中國農民銀行常務董事。1941年5月,他兼任軍委會政治部第二廳廳長。可以說,他是一人身兼多職。
1945年1月,劉詠堯被調到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一期受訓。6月,他就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軍銜。1949年1月,他代理國防部部務;9月任國防次長。同年12月,劉詠堯與顧祝同乘坐逃往我國臺灣省,後一直定居臺灣。
劉詠堯對黃埔軍校有很深的感情,在臺灣曾聯合黃埔同學發起了「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多次呼籲黃埔的同學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出一份力。晚年的他,喜歡聽孫女唱《黃埔軍校校歌》,也喜歡聽《綠島小夜曲》。而他的孫女,就是著名歌手劉若英。每當回憶起那些崢嶸的歲月,劉詠堯老人就會激動地掉眼淚。
即使劉詠堯老人在臨終前,仍心繫國家,他的遺囑中有這樣一句話:「回首故國河山,猶未歸於一統,不勝其感慨萬千!」可見他的愛國之心。1998年8月22日,劉詠堯老人在臺灣病逝,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