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所學校被人稱為軍事人才的搖籃,因為在極短的時間內,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當年,國共雙方許多高級將領都出自這所學校,尤其是國民黨軍中,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更是蔣介石的嫡系,可以稱為名將輩出。
然而,大家別以為進了黃埔軍校,便能成為將軍,成長為將軍那是非常小概率的事情,特別是到了後期的黃埔畢業生,由於人太多了,軍官的職位也就只有這麼多,粥少僧多的情況比比皆是。加之後期戰事相對少,軍銜的晉升也漸漸規範,中央軍軍官,特別是黃埔學員,晉升非常困難,因此,有些人雖然黃埔軍校畢業,剛畢業的時候授予什麼軍銜,一直在軍隊中混個十年八年,還是原封不動,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就是這種情況。
他名叫鄧樞,1921年出生於河北邯鄲大名縣萬堤區大街鄉(原屬北門口鄉,北門口鄉1996年併入大街鄉)鄧臺村,他幼年的時候就父母雙亡,只剩下他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可沒過幾年,爺爺奶奶也相繼離世,他成了徹徹底底的孤兒。
無依無靠的鄧樞為了討生活,只能加入軍隊謀生,因為只有在部隊裡,才不用擔心自己的下頓飯在哪裡,在部隊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由於他勤奮好學,非常上進,於1937年考進了黃埔軍校第14期,畢業時按照黃埔軍校畢業生的任職及軍銜配置標準的規定,一般剛畢業的學員是少尉軍銜,職務為班長或排長,少數表現優越的可授中尉或上尉軍銜,職務最高為連長。
而這位鄧樞同學,從黃埔軍校第七分校畢業時,可以算是學業平平,混了個最低配置,被授予少尉軍銜,分配到了河北軍團,從1938年黃埔軍校畢業,期間雖然參加了抗日戰爭及內戰的經歷,到他1948年逃離大陸去了臺灣,整整十年的時間,依然是個少尉,軍銜職位紋絲不動。
黃埔軍校畢業的鄧樞十年如一日,還在原地踏步,比起他的一些同學,有的甚至已經升到了師級幹部,他還是個排長,可以算是碌碌無為混得最差的一個了。
鄧樞去了臺灣,以他這麼低的級別,日子也不好過,住在眷村一個不到30平米的小屋裡。所謂眷村,就是當年國民黨200萬軍隊和眷屬敗退到臺灣後,實在是人滿為患,根本就無法居住,於是劃了一塊土地,讓他們自己臨時建造的住房,為了安置大批軍隊以及隨軍眷屬,國民黨在營區附近興建了軍眷村落,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由於各種原因又相繼修建了更多的村落,形成了臺灣的特有的眷村。
鄧樞的妻子趙素桂,山東泰安市東平縣人,結婚之後一連生下三個兒子後,企盼著能再添一位千金。1953年1月29日的凌晨,隨著一聲晨雞的報曉,小村山坳裡的鄧家傳來一聲悅耳的嬰兒啼哭。看著這個胖乎乎的小女嬰,鄧樞以「美麗的竹子」之意,給小女兒命名為「鄧麗筠」。後來便改名叫「鄧麗君」,那便是紅遍全球華人圈,在亞洲影響力巨大的歌星。
鄧麗君6歲那年,由於敗退臺灣時,軍官和士兵的比例非常高,在臺海局勢趨於穩定的情況下,退役了大量軍官,以節省軍費開支,沒有背景又沒有特長的鄧樞也名列其中,鄧樞以陸軍少校的身份退役了。
由於要負擔四個孩子的生活開銷,家裡的收入本來就已經很拮据了,這下更加雪上加霜,鄧樞就用退役的補助款,後來開了一家米店維持生計,但仍然捉襟見肘,基本上以粗米和菜粥為主食。
不過,雖然生活艱難,但鄧樞還是很有生活情調的,尤其喜歡唱京戲,鄧麗君也從小就愛聽父親唱戲。母親趙素桂也很喜歡在做家務的時候聽流行歌曲,小鄧麗君耳濡目染,一首流行歌曲聽個兩三遍就會唱了,天賦極高。
特別是他們居住的眷村,居民都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各地風俗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又越過竹籬笆,與臺灣本土文化交匯,成為臺灣社會歷史演變進程中的重要角色。在這樣的地方,匯集了各種各樣的人才,有一天,鄧麗君蹲在青石臺階上,傾聽春雨的淅瀝之聲,不由吟唱起了周璇在電影《董小宛》中唱的插曲《飄渺歌》。正好,有一位教音樂的老師路過,聽到了她的歌聲,驚為天人,當即要求把她帶走,悉心培養她。
從此,鄧麗君走上了音樂之路,迎來了一個極度輝煌的音樂人生。
鄧麗君走紅的時候,受到了日本音樂界的青睞,她也打算去日本,能夠更好地發展,但是,卻遭到了父親鄧樞的堅決反對。鄧樞曾經跟日本人打過仗,和大多數國民黨舊軍官一樣,他們心中充滿了家國情懷,對日本人終生都沒有好印象,因此極力反對女兒去日本發展。
但是,在鄧麗君的經紀人舟木稔的再三懇求下,鄧樞才勉強同意女兒去日本演出。不過,為了考慮父親的心理感受,在日本時,鄧麗君不取日文藝名,只用英文名,還常常刻意穿著旗袍表演,以示與日本人的區別。
1990年5月,鄧樞在臺灣去世,終年69歲。令他想不到的是,五年之後的1995年5月,他的小女兒鄧麗君因哮喘發作,在泰國去世,年僅42歲。父女兩人的祭日僅差一天,可謂冥冥之中的天意。鄧樞雖然他自己黃埔畢業,結果到最後也只混個連長,可謂是碌碌無為,但由於他女兒名氣太大,可謂是家喻戶曉,因此,鄉人在他的老家大街鄉鄧臺村,修建了紀念館,也有不少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