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黃埔軍校畢業,碌碌無為最後開米店謀生,生了個女兒卻家喻戶曉

2020-12-20 凌空觀文史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所學校被人稱為軍事人才的搖籃,因為在極短的時間內,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當年,國共雙方許多高級將領都出自這所學校,尤其是國民黨軍中,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更是蔣介石的嫡系,可以稱為名將輩出。

然而,大家別以為進了黃埔軍校,便能成為將軍,成長為將軍那是非常小概率的事情,特別是到了後期的黃埔畢業生,由於人太多了,軍官的職位也就只有這麼多,粥少僧多的情況比比皆是。加之後期戰事相對少,軍銜的晉升也漸漸規範,中央軍軍官,特別是黃埔學員,晉升非常困難,因此,有些人雖然黃埔軍校畢業,剛畢業的時候授予什麼軍銜,一直在軍隊中混個十年八年,還是原封不動,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就是這種情況。

他名叫鄧樞,1921年出生於河北邯鄲大名縣萬堤區大街鄉(原屬北門口鄉,北門口鄉1996年併入大街鄉)鄧臺村,他幼年的時候就父母雙亡,只剩下他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可沒過幾年,爺爺奶奶也相繼離世,他成了徹徹底底的孤兒。

無依無靠的鄧樞為了討生活,只能加入軍隊謀生,因為只有在部隊裡,才不用擔心自己的下頓飯在哪裡,在部隊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由於他勤奮好學,非常上進,於1937年考進了黃埔軍校第14期,畢業時按照黃埔軍校畢業生的任職及軍銜配置標準的規定,一般剛畢業的學員是少尉軍銜,職務為班長或排長,少數表現優越的可授中尉或上尉軍銜,職務最高為連長。

鄧臺村

而這位鄧樞同學,從黃埔軍校第七分校畢業時,可以算是學業平平,混了個最低配置,被授予少尉軍銜,分配到了河北軍團,從1938年黃埔軍校畢業,期間雖然參加了抗日戰爭及內戰的經歷,到他1948年逃離大陸去了臺灣,整整十年的時間,依然是個少尉,軍銜職位紋絲不動。

黃埔軍校畢業的鄧樞十年如一日,還在原地踏步,比起他的一些同學,有的甚至已經升到了師級幹部,他還是個排長,可以算是碌碌無為混得最差的一個了。

鄧樞去了臺灣,以他這麼低的級別,日子也不好過,住在眷村一個不到30平米的小屋裡。所謂眷村,就是當年國民黨200萬軍隊和眷屬敗退到臺灣後,實在是人滿為患,根本就無法居住,於是劃了一塊土地,讓他們自己臨時建造的住房,為了安置大批軍隊以及隨軍眷屬,國民黨在營區附近興建了軍眷村落,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由於各種原因又相繼修建了更多的村落,形成了臺灣的特有的眷村。

鄧樞的妻子趙素桂,山東泰安市東平縣人,結婚之後一連生下三個兒子後,企盼著能再添一位千金。1953年1月29日的凌晨,隨著一聲晨雞的報曉,小村山坳裡的鄧家傳來一聲悅耳的嬰兒啼哭。看著這個胖乎乎的小女嬰,鄧樞以「美麗的竹子」之意,給小女兒命名為「鄧麗筠」。後來便改名叫「鄧麗君」,那便是紅遍全球華人圈,在亞洲影響力巨大的歌星。

鄧麗君6歲那年,由於敗退臺灣時,軍官和士兵的比例非常高,在臺海局勢趨於穩定的情況下,退役了大量軍官,以節省軍費開支,沒有背景又沒有特長的鄧樞也名列其中,鄧樞以陸軍少校的身份退役了。

由於要負擔四個孩子的生活開銷,家裡的收入本來就已經很拮据了,這下更加雪上加霜,鄧樞就用退役的補助款,後來開了一家米店維持生計,但仍然捉襟見肘,基本上以粗米和菜粥為主食。

不過,雖然生活艱難,但鄧樞還是很有生活情調的,尤其喜歡唱京戲,鄧麗君也從小就愛聽父親唱戲。母親趙素桂也很喜歡在做家務的時候聽流行歌曲,小鄧麗君耳濡目染,一首流行歌曲聽個兩三遍就會唱了,天賦極高。

特別是他們居住的眷村,居民都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各地風俗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又越過竹籬笆,與臺灣本土文化交匯,成為臺灣社會歷史演變進程中的重要角色。在這樣的地方,匯集了各種各樣的人才,有一天,鄧麗君蹲在青石臺階上,傾聽春雨的淅瀝之聲,不由吟唱起了周璇在電影《董小宛》中唱的插曲《飄渺歌》。正好,有一位教音樂的老師路過,聽到了她的歌聲,驚為天人,當即要求把她帶走,悉心培養她。

從此,鄧麗君走上了音樂之路,迎來了一個極度輝煌的音樂人生。

鄧麗君走紅的時候,受到了日本音樂界的青睞,她也打算去日本,能夠更好地發展,但是,卻遭到了父親鄧樞的堅決反對。鄧樞曾經跟日本人打過仗,和大多數國民黨舊軍官一樣,他們心中充滿了家國情懷,對日本人終生都沒有好印象,因此極力反對女兒去日本發展。

但是,在鄧麗君的經紀人舟木稔的再三懇求下,鄧樞才勉強同意女兒去日本演出。不過,為了考慮父親的心理感受,在日本時,鄧麗君不取日文藝名,只用英文名,還常常刻意穿著旗袍表演,以示與日本人的區別。

鄧臺村的紀念館

1990年5月,鄧樞在臺灣去世,終年69歲。令他想不到的是,五年之後的1995年5月,他的小女兒鄧麗君因哮喘發作,在泰國去世,年僅42歲。父女兩人的祭日僅差一天,可謂冥冥之中的天意。鄧樞雖然他自己黃埔畢業,結果到最後也只混個連長,可謂是碌碌無為,但由於他女兒名氣太大,可謂是家喻戶曉,因此,鄉人在他的老家大街鄉鄧臺村,修建了紀念館,也有不少人去看看。

相關焦點

  • 他是黃埔畢業的高材生,30多年庸碌無為,生下一個女兒卻家喻戶曉
    有的人一生碌碌無為,卻因為兒女的關係被人認識,比如說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他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黃埔軍校是著名的軍事學校,培養了很多聞名的優秀人才,比如說李宗仁、胡宗南、杜聿明,他卻是個意外。鄧樞為了給家人減輕負擔,便參軍了,並通過努力考上了黃埔軍校,鄧樞志向遠大,想要做出一番成績來,因此在學校學習非常刻苦,於193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當時剛剛畢業的學生都是授予少尉軍銜,鄧樞也是如此。
  • 他從黃埔軍校畢業,從軍一生只當了個中尉,卻有一家喻戶曉的女兒
    引言 在中國近代史上,如果你要提近代中國軍校,那麼一定會少不了黃埔軍校。因為黃埔軍校實在是太有名了,他為中國抗戰輸送了太多優秀的將士以及領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 但是軍校學生成千上萬,有名的也不過爾爾。
  • 他曾是國軍軍官,後開米店維持生計,女兒成一代音樂天后
    黃埔名校畢業同窗,已身為將軍建功立業,而自己卻僅為排長,嘆英雄無用武之地。軍人退役之後,依舊保持著高雅的格調,生活窘迫但依舊熱愛生活,他的女兒長大後在歌壇名聲大起,紅極一時,他的名字就是鄧樞,一名黃埔軍人。
  • 成龍和鄧麗君的父親,一個是軍統特務,一個是畢業黃埔的國軍軍官
    功夫巨星成龍,是近代家喻戶曉的武打明星,由他主演的電影曾經風靡全國乃至全世界。但鮮有人知的是,他的父親房道龍原來曾是一名國民黨軍統特工,效力於特務頭子戴笠。因某次工作失職,房道龍被軍統除名,隨後他隱姓埋名跑到南京做生意,幾年後又轉戰香港打工,並生下成龍。
  • 他是國民黨陸軍中將,15歲從黃埔軍校畢業,20歲升任將軍
    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力最大的軍校還屬黃埔軍校。許多國共著名將領都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而今天要說的這位將軍,也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畢業後的他在短短幾年內就直接升為將軍,一生低調。但他的孫女卻是家喻戶曉的女歌星劉若英。
  • 黃埔軍校高材生,畢業後窮困潦倒,女兒成日語歌后至今讓人懷念
    黃埔高材生鄧樞鄧樞在他爺爺奶奶身邊待了幾年之後,這種親人陰陽兩隔的事情再一次發生在他的身上,他的爺爺奶奶相繼離世了。親人離世的心情是絕望和無助的,這人一傷心就會想要哭泣,可當一旦到了最痛苦的時候,反而一滴眼淚都流不下來了。親人接二連三離他而去,這在鄧樞的心裡狠狠地扎了幾把大刀。
  • 楚雲飛是黃埔軍校五期生,為何卻效力於晉綏軍
    他與李雲龍的雙雄較量,也貢獻了無數讓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橋段。劇中的楚雲飛,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卻效力於晉綏軍中,擔任團長,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卻又搖身一變,成了中央軍的師長,這個設定似乎非常矛盾,作為黃埔高材生,為閻錫山效力,有這個可能嗎?而作為晉綏軍名將,卻又成了中央軍的主力師長,符合現實嗎?這些問題,就讓筆者一一為大家分析解答吧。
  • 政協委員建議恢復黃埔軍校成都舊址 百歲學員女兒:太想告訴父親...
    馮樹國與女兒馮麟受訪者供圖「現在每每聽到校歌都會非常興奮」據史料記載,黃埔軍校始建於廣州,後遷至南京、成都、中國臺灣等地。成都校期歷時達11年,為黃埔軍校在大陸培訓學員最多、校址未變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該校在大陸培訓學員的最後一個時期。除短訓班外,共培訓第十四至第二十三期10期學生。馮樹國就是成都校期的第十七期學員。
  • 他15歲進入黃埔軍校,16歲成敢死隊隊長,孫女是家喻戶曉的明星
    他15歲進入黃埔軍校,16歲成敢死隊隊長,孫女是家喻戶曉的明星 導語:1998年,臺灣前國防次長劉詠堯病逝。許多國軍老兵爭相走上街頭,他們對劉詠堯將軍滿懷深情。作為抗日時期的英雄將領,劉詠堯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出色軍人。實際上,劉詠堯是國民黨軍中有名的少年天才,他的從軍履歷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 她黃埔畢業身材高挑很漂亮,嫁給矮個子王明,生三個孩子都在國外
    田家集孟家老圩子這個村子出的這個名人名叫孟慶樹,她的父親名叫孟募州,是開藥店的,家境富裕,是當地鼎鼎大名的中醫世家的名門望族,家裡有許多的土地和莊園,因此,被當地人稱為大老闆,因為他還有個弟弟叫孟涵之,人家叫他二老板。
  • 他身高不足1米6,卻進了黃埔軍校,最後還成為蔣介石最重要的將領
    文/一個人物一段歷史高考一直被視為是「最後一次公平競爭」。在高考之後,大家不再學習同樣的東西,能去選擇自己想要學習和發展的知識。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軍人,他是蔣介石最寵愛、最重要的將領,被譽為蔣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這些名號都告訴我們,他是一位戰功卓著,頗有軍事才能的軍將,但你能想像這位將領身高還不足一米六嗎?許多人會好奇,這樣的身高別說從軍校畢業,就連進入軍校都很難,可是就是因為熱愛,所以執著,有任何一點希望,都不願放棄,念念不忘,就能聽到迴響。而這位歷史上的著名將領,就是胡宗南。
  • 此黃埔一期生被迫變成黃埔六期生,逃到臺灣又被趕回,晚年開飯店
    他本是黃埔一期生,被迫變成黃埔六期生,解放戰爭後期,他率領第三軍退守四川,結果全軍覆沒,他化妝成富商逃到臺灣後又被趕回西康,最終逃過一劫,晚年在臺灣開飯店,他就是國民黨末代軍長盛文。盛文,1906年出生於湖南長沙,他早年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一期。在當時黃埔軍校一期生人才備出,出了不少的名將,可是盛文的父親認為當兵打仗沒啥搞頭,在其父的強烈反對下,盛文被迫放棄了黃埔一期生的學籍,轉而進入一個專科學校學習,後來幾經蹉跎,還是進入黃埔軍校,不過已是黃埔六期生了,盛文頗感鬱悶。
  • 世界四大著名軍校的「黃埔軍校」無憑無據
    1.黃埔軍校學制太短難以深造。黃埔軍校由雲南陸軍講武堂應邀援建,比照講武堂每期學制4個月,實際在堂學習3個月。黃埔軍校前6期學期半年至1年,這多短學期,除去政治學習,假期及往返時間外,軍訓時間很短。中共與蔣介石聯辦黃埔軍校共畢業5期學員:第一期新7個月畢業,第二期1年畢業,第三期1年零3個月畢業,第四期6個月畢業,第五期1年畢業。
  • 男子因個矮被黃埔軍校淘汰,大哭驚動一人被錄取,後成為國軍名將
    近代歷史上,黃埔軍校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將領都畢業於黃埔軍校一至六期。在馬林等人的幫助下,國父當時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文」指的就是「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大學;「武」指的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
  • 他是黃埔軍校升遷最快之人,畢業一年多,軍銜跟校長蔣介石拉平
    黃埔軍校畢業生中升遷最快的是誰,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胡宗南。確實,胡宗南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就開始青雲直上,在國民黨中,又是黃埔畢業的,他應該是最快的。其實紅軍中徐向前就比他升職快,1931年徐向前已經是紅四方軍總指揮,當時胡宗南還是第一師師長。
  • 鄧演達與黃埔軍校(上)
    鄧演達是現代著名政治活動家和國民黨左派領袖人物,早年對於黃埔軍校的創建與發展有過重要貢獻,特別是他曾擔任黃埔軍校本部、潮州分校兩任教育長,武漢分校時期再任教育長兼校長
  • 張治中與黃埔軍校
    其在黃埔軍校從第 一期開始歷任總隊長、教育長、第六期至第二十二期校務委員會委 員,曾任武漢分校、長沙分校主要 負責人,是黃埔建校十年時印行 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史》(十卷本)的主持編纂者與出版人。 從黃埔建校到新中國建立,他被稱譽為中國國民黨方面始終堅持國共合作的代表人物。
  • 【往事】黃埔軍校走出了哪些國共名將?
    但是,當年胡宗南參加黃埔軍校入學考試,因為個子比別人矮,身體又較瘦弱,差點在體檢時被淘汰出局。幸好他及時施展「哭」功,硬是「哭」進了黃埔軍校。 1924年,黃埔軍校在上海秘密招生,進行初試,合格後再到廣州複試。上海初試的主考官是毛澤東,胡宗南順利通過,可接下來在廣州舉行的複試就沒有這樣簡單了。
  • 隨著報名人數逐步增多,黃埔軍校不得不提高入學門檻
    在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入學考試中,浙江考生胡宗南曾經遇到了大麻煩,他的身高只有1.59米,不符合軍校的報考條件,被主考官當場揪了出來:「胡宗南,你不是幹軍人的材料」。於是未來的「西北王」萬念俱灰,蹲在考場邊的牆角哭了起來。
  • 李濟深與黃埔軍校
    1923年7月兼任廣東西江善後督辦公署督辦,指派粵軍第一師陳濟棠團、徐景唐團等部攻打沈鴻英部,幫助新桂系集團黃紹竑、李宗仁、白崇禧等部統一了廣西。  1923年12月經孫中山同意,李濟深以西江督辦公署名義在廣東肇慶創辦「西江陸海軍講武堂」。該堂為其後黃埔軍校的籌建、創立與發展提供了大批基層軍事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