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個矮被黃埔軍校淘汰,大哭驚動一人被錄取,後成為國軍名將

2020-12-25 騰訊網

近代歷史上,黃埔軍校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將領都畢業於黃埔軍校一至六期。在馬林等人的幫助下,國父當時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文」指的就是「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大學;「武」指的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由於該軍校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因為簡稱為「黃埔軍校」。

從1924年到1949年底,黃埔軍校一共開辦了23期,累計培養出了23萬多名畢業生。這其中不少人成為知名將領、國家的中流砥柱。今天介紹的一位,號稱天子門生,他就是人稱「西北王」的胡宗南。

作為老蔣最寵愛、最器重的軍事將領,胡宗南歷經黃埔建軍、東徵、北伐、內戰、「剿共」、抗日戰爭,曾官至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擁兵45萬,是名副其實的 " 西北王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威風八面的人物,他的身高還不足一米六。為此,他還差點無法報考黃埔軍校。

胡宗南是浙江鎮海人,和老蔣算是浙江老鄉。他出生於浙東一戶小藥店主之家,小時候比較聰明,讀小學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讀中學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中學畢業後,家道中落,胡宗南回到老家當起了教書匠,什麼國文、歷史、地理,他都教過。

講課之餘,胡宗南閱讀古代史學名著,了解天下大事。此人有一定的判斷力,1921年暑假,他遊歷了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隨後斷言10年後,中日必有一戰。

1924年,黃埔軍校在上海秘密招生,進行初試,合格後再到廣州複試。當黃埔軍校招生的信息登上報紙後,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紛紛報名,這其中就包括時年29歲的胡宗南。當年,報考軍校的青年的文化水準比較高,約有1/3是中學或專科學校畢業生。報考人數至3月27日已達1200餘人,超過計劃招生人數3倍多。

在上海通過初試的考生通過後,學校會發給他們路費,然後將他們秘密送往廣東。胡宗南在上海順利通過初試,可是在複試的時候,他卻遇到了個攔路虎。複試的第一步是資格審查,按照黃埔軍校《招生簡章》第4條第1項規定,投考者「年齡18歲以上,25歲以內」,而胡宗南當時已經是29歲,已經是大齡油膩青年,根本就不符合條件,但可以在報名冊上做一下手腳。

接下來,軍校對考生的身高、肺活量、視力、聽力、體重等項進行檢查。在體檢的時候,考官讓考生站成一排,胡宗南的個子不到1.6米,這在人群中十分顯眼,於是,考官一點也不給他面子:「你這臭小子,根本就不是當兵的料。」旦夕之間,胡宗南就面臨連考試資格都沒有的危險。

從上海大老遠跑到廣州,和老家的父親早已決裂,沒想到報考軍校還受到如此阻撓。看著考官那張喪門星的臉,胡宗南不知道路在何方,於是便蹲在地上放聲大哭。哭著哭著,他突然想到了說辭,便站起身來質問考官:「幹革命,我個子矮怎麼了?拿破崙的個子也不高,總理只有1.68米,廖仲愷先生更矮,你咋能以相貌取人呢?」

胡宗南越說越激動,嗓門也越來越大,道出他的滿腹委屈:「總理的主張為什麼得不到實現?就是因為你們這些人狗眼看人低,讓許多熱血青年報國無門!」胡宗南的大嗓門後來終於驚動了一個大人物——廖仲愷。廖仲愷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斷然做出決定:「同學,我批准你參加考試。」

隨後,他寫了一張字條,遞給胡宗南,只見上面寫著:「國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績好,身體健康,個子矮一點也是可以的。」靠著這張字條,胡宗南被特許參加了的文化考試。一個月後,黃埔一期學生成績發榜,胡宗南被列在備取生一欄中。

你對這位「西北旺」怎麼看呢?歡迎留言,發表你的高見!

相關焦點

  • 他因個子矮被黃埔拒收,舉了3個例子,考官啞口無言,後來成名將
    黃埔軍校成立於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時期,創建目的是為中國革命培養軍事指揮人才。報考者來自全國各地,一般要經過三次考試,先是在全國19個省區進行初試,合格者參加第二輪複試,最後到黃埔軍校進行總複試。黃埔軍校的《招生簡章》中,對考生的身高、肺活量、視力、聽力、體重等方面也有明確的要求。
  • 【往事】黃埔軍校走出了哪些國共名將?
    胡宗南 胡宗南「哭」進黃埔軍校 胡宗南是浙江鎮海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深得蔣介石的寵愛和器重,指揮40餘萬精銳部隊,人稱「西北王」。一生戎馬30年,經歷了黃埔建軍、東徵、北伐、第一次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臺海對峙等中國現代史上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
  • 楚雲飛是黃埔軍校五期生,為何卻效力於晉綏軍
    劇中的楚雲飛,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卻效力於晉綏軍中,擔任團長,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卻又搖身一變,成了中央軍的師長,這個設定似乎非常矛盾,作為黃埔高材生,為閻錫山效力,有這個可能嗎?而作為晉綏軍名將,卻又成了中央軍的主力師長,符合現實嗎?這些問題,就讓筆者一一為大家分析解答吧。
  • 揭秘黃埔軍校,徐州三王和山東三李,分別是指哪六位將領
    黃埔軍校從成立之初到轉移,在這期間,為國家培養了無數軍事人才。尤其是前六期名將輩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頂梁柱。然而,在這些名將中,也就是黃埔一期學員,有三位將領都是來自徐州,而且又是同一個姓,因此被世人譽為徐州三王。還有三位學員來自山東,並且都姓李,因此也被世人譽為山東三李。那麼你們知道?
  • 讀懂黃埔軍校就基本讀懂中國近代史:20萬黃埔生,戰死19萬
    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孫中山說: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黃埔學生立一個志願,步先烈的後塵,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像這個樣子,才能夠變成一個不怕死的革命軍人。由此,黃埔軍校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革命的軍事學校。
  • 世界四大著名軍校的「黃埔軍校」無憑無據
    招收17-22周歲的法國男女青年,通過國家高中會考後,再經兩年大學預科或聖西爾專科預備學校的學習之後,經考試合格才能被聖西爾軍校錄取。學制2年(1983年改為3年)。畢業生還要到相應的兵種專業實習學校再學習1年,再分配到部隊任職。桑赫斯特軍事學院。
  • 他身高不足1米6,卻進了黃埔軍校,最後還成為蔣介石最重要的將領
    軍校一直是許多人心中比較敬佩憧憬的選擇,然而我們都知道,軍校的要求十分嚴格,遠遠不止是成績,對學生的身體條件,如視力、身高等都有十分嚴格的限制,然而對於自己夢想的追求,如果都熱愛,夠堅持,全世界都會為你開路。 在我們的印象中,軍人是不是都是身穿筆挺軍服,身姿挺拔,英姿颯爽的?而軍事將領是不是都是嚴肅剛正、說一不二的形象?
  • 黃埔軍校學制最短僅半年,連中專都不如,為何能培養那麼多名將?
    現代生活中,人們都會通過學制長短來判定學歷,舉個例子,專科教育要完成基本修業需要兩年到三年,而本科則是四年,要是那些要求高專業性的學習專業,比如說臨床醫學之類的,則至少需要學習五年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醫生。這樣的話,身為一名軍官,通常需要對大量的士兵生命負責,又需要學習幾年呢?
  • 黃埔軍校的學制才半年,為什麼還能培養出那麼多名將?
    現在我們在誇讚哪個學校或者教育機構不錯時,常常把它稱作是某個領域中的黃埔軍校。我國如今的陸軍新兵訓練從三個月增加到了半年,而黃埔軍校曾為中國抗戰培養了軍事人才,走出了多位名將,它的學制一共也才半年,但它的畢業生就能直接送到戰場上去。
  • 遼寧王忠新:躋身四大著名軍校的「黃埔神話」必須戳破
    招收17-22周歲的法國男女青年,通過國家高中會考後,再經兩年大學預科或聖西爾專科預備學校的學習之後,經考試合格才能被聖西爾軍校錄取。學制2年(1983年改為3年)。畢業生還要到相應的兵種專業實習學校再學習1年,再分配到部隊任職。桑赫斯特軍事學院。
  • 黃埔第四期共2654名畢業生,比前三期總和還多,這幾位最出色
    因為在近代革命中有無數的黃埔師生活躍在政壇和戰場之上,可以說到處都他們的身影,黃埔師生是抗戰的中流砥柱和解放戰爭的主角,在長期的戰爭中湧現出來不少名將。其實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在黃埔前六期中質量最高,後來的成就也最大,主要因為當時處於戰亂時期,這些將領在黃埔受到的教育幾乎全部是短期培訓性質的,畢業後基本上都立刻拉到了戰場之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名將和手握重權的不少。
  • 李濟深與黃埔軍校
    1903 年考入廣東黃埔陸軍中學,1904年進入位於黃埔島上的廣東武備學堂(後改為廣東陸軍速成學堂)步兵科學習,1907年以一等第二名成績畢業,分發廣東新軍模範營任見習官,後任學兵營第一連(連長鄧鏗)排長,從此與鄧鏗結成知交。當見習排長不到一年,1908 年再入廣東陸軍講武學堂續學一年。
  • 全國公認的十位抗日名將,為何只有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以上十位國軍名將,都是在抗戰時期,殺敵最多,也是建功最多的國軍將領。他們不畏生死,殺敵雪恥、百般血戰、鍛造鋼軍、血灑疆場、揚我國威、勇敢參加重大正面戰役,轉戰大江南北,為抗戰勝利立下赫赫戰果。而他能被列入十位抗日名將中,和他解放戰爭被俘後,積極改造,有很大的關係。還有就是為了宣傳需要,所以選中了杜聿明,這裡面的事就不多說,相信大家都明白。
  • 閱兵式上旗幟落地,黃埔軍校就地解散,誰是黃埔「末代校長」?
    這個「弄丟了」黃埔軍校的人叫張耀明,他是黃埔軍校的第三任校長,是個抗日不含糊,卻又「生不逢時」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張耀明從黃埔軍校畢業後,經歷過東徵、北伐及軍閥混戰。跟大多數國軍將領一樣,張耀明也參加過圍剿紅軍的行動,不過,當時的張耀明還是一個小小的團長,而且剛上戰場就受了重傷。抗戰時期,張耀明開始在軍事領域嶄露頭角。
  • 黃埔軍校明明那麼優秀,為什麼最終還是沒保留下來?
    先說歷史沿革,黃埔軍校並非正式的名稱,而是地理上的叫法,因為本名是「陸軍軍官學校」,因地處黃埔,而被稱為黃埔軍校。 1926-1927年,常凱申先後策動了中山艦事變和412事變,進行了清黨,黃埔首當其衝,除蔣嫡系以外的幾乎絕大多數,從教職員到學員,包括毛子教員,都被清除。
  • 黃埔軍校為何人才輩出?
    黃埔軍校可謂是我國近代培養軍事人才的搖籃,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湧現出了無數優秀的軍事將領,成為當時和後世紛紛模仿和學習的對象。
  • 國軍的八大金剛,七人逃到臺灣,一人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黃埔軍校成立後,陳誠被推薦調任特科軍官。陳誠在內戰中損失了軍隊,去了臺灣。他經過多年的精心經營,為蔣開闢了最後一條出路,足見蔣對他的信任。蔣一般有三個用人原則,就是重用黃埔軍校的軍人,因為他是靠黃埔起家,然後多用老鄉,最後看人是否忠誠。陳誠三個都有了,還跟譚香結了婚,做蔣的女婿,他不能重用,蔣可能就無人可用了。
  • 黃埔軍校最美校花,出身名門,後成為副部級幹部,丈夫為元帥,兒子是...
    黃埔軍校,近代中國最為著名的軍校,湧現出大量抗日名將以及共和國元勳。在當時來看所有想改變國家命運的青年才俊,幾乎都報考了黃埔軍校。狹義上來說,黃埔軍校是1924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廣義上來說,黃埔軍校還包括各地的分校。 在黃埔軍校的所有分校中,以武漢黃埔軍校影響最大,據1936年出版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描述:「武漢分校規模之宏大不亞於黃埔本校,有男女學生及入伍生6000餘人,實為中國腹部武裝革命勢力之大本營。」
  • 黃埔軍校從第五期遷離廣州後就很少出名將,和反覆更改校名有關嗎
    從1924年到1926年,黃埔軍校從創辦伊始就打下「短訓班」的烙印,兩年共畢業四期學生,差不多每期學制半年。而雲南陸軍講武學校自始至終都是正規軍事學校,正規學制2~3年。黃埔軍校校旗但是,由於黃埔前四期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能安安穩穩、踏踏實實在學校學習,加之當時有大批蘇聯教官執教,所以這四期的畢業生,後來名將如雲。
  • 黃埔軍校其實不是正式軍校,只是個短期培訓班?為什麼人才輩出?
    說起黃埔軍校,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名字,從這個名字中走出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中國絕大多數軍事統帥名將。自辛亥革命以來,歷經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漫長的革命戰爭中,黃埔軍校曾為國共兩黨培養出許多軍事家和將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就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至於國民黨軍隊中的中上級將領更是無數。但是這樣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的黃埔軍校其實一開始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樣的正規軍校,只是一個軍官速成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