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前六期學員,這十名國共將領最為知名

2020-12-27 天地史話V

黃埔軍校前六期學制都只有半年到一年多時間,不過因為經歷北伐磨鍊,這幾期學員成長最快,名將最多。

一、陳賡(大將)

1903年出生,湖南省湘鄉縣人。黃埔一期。

在黃埔學員中,故事最多的當屬陳賡。他不僅在軍校學習,1924年11月畢業後,又擔任第2期入伍生連連長,第3期本科副隊長,校第4期步科7連連長。

在校期間表現優秀,他是有名的黃埔三傑之一。他一度受校長蔣介石青睞,令調他的連隊到總指揮部擔任警衛任務。在東徵和平定商團叛亂中,兩次救出蔣校長。

他也是堅定的共產黨員,作為周恩來的助手,參與領導左派學生,跟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進行了頑強的鬥爭。1926年5月,蔣介石製造事端,清理國民黨內共產黨員,他公開黨員身份,主動劃清界限。

此後的革命生涯中,從事過地下工作,先後在四方面軍和一方面軍工作,一生充滿傳奇。

二、徐向前(元帥)

1901年生,山西省五臺縣人。黃埔一期。

雖然是第一期,他在645名學員中,表現並不突出。當時蔣校長拉攏人才,經常找學生單獨談話。找他談話時,他聽不懂蔣校長的浙江官話,蔣校長聽不懂他的山西方言,一席談話淡而無味。蔣校長沒看上這個學生,於是,寥寥數語,就揮揮手打發走了。

1924年畢業後,他留校任排長。1926年11月到武漢後,任南湖學兵團指導員。1927年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

在後來的革命生涯中,成長為紅軍一個方面軍的總指揮,打了無數勝仗,令當年的校長感慨看走眼。

三、劉志丹(烈士)

1903年生, 陝西保安縣(今志丹縣)人。黃埔四期。

1925年秋,陝西黨組織選派一批同志到軍校學習。初到廣州,不適應南方炎熱氣候和水土生活,他一度患了瘧疾。醫生和學校勸其休學,他堅持留下來,克服了生活中水土不服的困難。

1926年3月,入伍生教育結束,通過升學考試成為四期學員。這一期有2654名學員,他先在步兵科第一團二連學習,後來轉入炮兵科。在這裡,他結識了陳賡、孫樹成(1927年犧牲)、唐澍(1928年犧牲)等革命同志,受到了周恩來的影響,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

在黃埔軍校學習只有短短的半年時間,當年10月畢業後,他被派往馮玉祥國民軍聯軍工作。

此後,他在西北發展出一片根據地,1936年4月14日犧牲。

四、黃公略(烈士)

1898年生,湖南省湘鄉人。第三期高級班。

1915年,他參加了湘軍,1922年秋至1923年8月,在湖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到1926年,已經是湘軍第2師第30團少校團副。

1927年1月,他考入第三期高級班學習,在校時間不到一年。

1927年到1928年,他先參加廣州起義,後領導平江起義。紅軍早期,他是我軍驍將,屢立戰功,領導創建了紅三軍。

1931年9月15日,遭敵機襲擊,中彈犧牲。

五、林彪(元帥)

1907年生,湖北省黃岡縣人。黃埔四期。

1925年中學畢業後,他說服父母,棄教從戎。經湖北黨組織推薦,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在學校,他將名字改為"彪",學習期間追求進步,由共青團員轉為黨員,並擔任所在步兵科第2團第2營第3連支部書記。

在軍校,他的事跡不多,唯一經常被提及的是------他的槍枝曾經不慎走火。

此後革命中,他屢立戰功,很快成長為我軍年輕高級軍事領導人。軍事生涯中,戰績卓越,富有傳奇。

六、杜聿明(陸軍中將)

1904年生,陝西米脂人。黃埔一期。

1924年初春,他原本想報考北京大學,但到北京後,看到北洋軍閥的黑暗。在《新青年》雜誌上,看到了黃埔軍校招生廣告,決心南下從戎。

1924年3月,他和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1927年烈士)等同鄉報考了軍校。在校期間,對學習從不馬虎,軍校設置的步、炮、工兵等軍事課程、戰術戰法和隊列操練的演示、模擬等,他都是全身心的投入,極認真的學仿。

他在校表現非常優秀,曾經奉命北上北平,守護孫中山靈櫬。1926年,他歷盡千辛萬苦,南下尋找北伐軍歸隊。此後,跟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團長張治中,任第一營第三連連長。1928年夏,張治中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訓練部主任,他擔任第七期第四隊中校隊長。

1930年初,已經升任教導第二師第六團上校團長,屬於黃埔生中的佼佼者。此後屢立戰功,不斷升遷,解放戰爭時成為統兵幾十萬的一方大員。

七、胡宗南(一級上將)

1896年生,浙江省寧波府鎮海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人。黃埔一期。

1915年中學畢業後,幹過小學教員、《孝豐日報》總編輯、浙江湖州加別動隊等工作,結識了王亞樵等一幫各界人士。

1924年投考黃埔軍校,因其身高不足1.6米, 體格檢查時險些被淘汰。入校後,編在第2大隊第4分隊,成為年齡最大的學員。上學後,他認識了同鄉蔣校長,主動向校長靠攏。他還主動結識了張靜江、陳立夫兄弟等浙江同鄉,這些同鄉也向校長推薦他。

受校長青睞,1926年,他已經成為教導師第2團上校團長。此後,仕途一路順風順水,火箭式上升。1928年10月,成為陸軍第1師(劉峙)第2旅少將旅長。此時,別的黃埔同學還只是營長和連長。到抗戰時,已經擔任戰區司令長官,手中的最高兵力一度超過50萬。

八、關麟徵(陸軍中將)

1905年生,陝西省鄠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人,原名關志道,黃埔一期。

1924年初,朋友鄧毓玫和他一起報考軍校,要離開陝西,只搞到一張胡景翼處籤發的署名鄧毓玫和吳麟徵的護照。為了考軍校,把護照上的「吳麟徵」改為「關麟徵」。他們從西安步行到河南靈寶,換乘火車到了上海。在同盟會元老于右任處取得了秘密介紹信,乘船南下廣州。

在軍校,他被編為第3隊,並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開學時,新學員一起聆聽了孫中山先生的講演。在學校,學習了典、範、令和四大教程,並從事軍事操練和實戰演習,為以後徵戰疆場奠定了初步基礎。

畢業後,他參加了學生軍東徵,膝蓋受傷,險些截肢。他留校,擔任學生總隊總隊長嚴重的中尉副官,此後又擔任第四期入伍生團連長、學生隊隊長等職。軍校教育長鄧演達、總隊長嚴重對他影響很大,他們淵博的軍事知識和戰略戰術理論、嚴謹的工作作風、剛直不阿的思想品德,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1928年,他在南京擔任總司令部直屬補充第7團團長。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何應欽立即將總司令部直屬補充團全部裁撤,軍官中的黃埔同學,都被遣散。他去拜訪下野的蔣校長,聯絡黃埔同學迎蔣復職。

他在關鍵時候緊跟蔣校長,同時作戰也非常勇敢,因而提升很快。抗戰中屢立戰功,1939年10月,升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記功一等。此時,他年方34歲,比胡宗南升任34集團軍總司令僅晚了兩個月。因而,他被稱為黃埔軍校「第二人」。

九、王耀武(陸軍中將)

1904年生,山東泰安人。黃埔三期

他在農村長大,9歲入本村私塾讀書,讀的是「四書」、「五經」。後來到天津、上海,當工人和學徒。1924年為了報考軍校,他借了一個高小文憑南下廣州。

在軍校學習期間,他嚴遵校訓、勤奮學習,贏得了學生隊總隊長嚴重對他的青睞。

1926年分配到部隊後,他作戰勇敢,帶兵得法,到1930年9月,已經升至團長 。對紅軍作戰中,他表現突出,1932年,因獨撐24天守衛孤城宜黃,提升為旅長。1934年,率新組建的補充第一旅,打敗了方志敏率領的一個軍團,又升任五十一師師長。

他是一個有個性的將領,沒有後臺,主要靠軍功升職。另一方面,他自己開餅乾廠,掙錢補貼軍隊,獎賞自己的部下,給傷兵優待。他不僅能打仗,還善於帶兵,帶出了74軍這支天下第一軍。

十、胡璉(一級上將)

1907年生,陝西華縣(今陝西華州)人。黃埔四期。

1925年,他先參加國民二軍擔任文書,不久又南下考取軍校。在軍校裡,他在第一團第七連學習,加入中國國民黨。四期有2000多人,學員人數多,學員沒有前面幾期受關注,在軍校裡故事不多。

他的軍旅生涯從北伐開始,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師排,連長。1928年起,在第十一師任職,成為陳誠的部下。他作戰勇敢,膽識過人,歷經了蔣桂戰爭、蔣馮戰爭、中原大戰、圍剿紅軍、抗戰等眾多戰役。在石牌要塞之戰中揚名,榮獲青天白日勳章。

1944年8月13日,出任第十八軍軍長。

相關焦點

  • 黃埔軍校一期645名學員名單,這十名國共將領最為有名
    1924年5月,孫中山創辦了黃埔軍校,培養革命軍事幹部。校內建立了黨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葉劍英任教授部副主任。軍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憲兵、政治等科。1924年3月27日,第一期新生入學考試,4月28日放榜,5月入學499人。
  • 黃埔軍校四期2654名學員名單,這十名國共將領最為有名
    黃埔軍校四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入校,1926年9月畢業,加上潮洲分校同時畢業的2期學生,共2654人。方鼎英任總隊長。
  • 黃埔軍校二期449名學員名單,這6名國共將領最為有名
    1924年6月16日,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成立了一所新軍校,校舍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學校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通常被稱為黃埔軍校。1924年3月27日,該校招收了一期學生,當年11月30日就畢業,一期共645人。
  • 黃埔軍校二期449名學員名單,這6名國共將領最為有名
    1924年6月16日,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成立了一所新軍校,校舍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學校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通常被稱為黃埔軍校。在前四期中,二期知名人物不多,有以下幾條原因:1、一期招生正規,從1200名考生中錄350名,備取120名。三期、四期也正規。而二期開辦,時間上很倉促。
  • 【往事】黃埔軍校走出了哪些國共名將?
    1924年6月,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於廣州黃埔長洲島創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這個學校有一個更著名的名字——黃埔軍校。 從1924年到1949年底,黃埔軍校在大陸開辦了23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培養出了23萬多名畢業生。其中,不少畢業生成為國共的骨幹將領——胡宗南、林彪、劉志丹、羅瑞卿、杜聿明、黃維、鄭洞國、戴安瀾、胡璉、徐向前、陳賡、趙一曼……沒有他們,整個中國現代史或將黯然失色。
  • 黃埔軍校走出來的中共將領排行榜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 ( 1924 年至 1927 年 ) ,黃埔共招生六期,加上武漢分校的學生,有近萬人之多。這些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日後成了共產黨軍隊中的骨幹將領。他們為人民解放事業南徵北戰光耀史冊,被國民黨方面稱為 " 赤黃埔系 "。NO1.
  • 初心粵跡|第一次國共合作後,黃埔軍校應運而生
    多名開國將帥曾在這裡任教或學習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召開的中共三大,制定了國共合作方針,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先河。1924年1月20日至30日,有中國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大東門文明路「大鐘樓」內召開,國共兩黨代表同聚一堂,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中國大地掀起了大革命的滾滾洪濤。創建於大革命時期的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它沒有華麗的裝飾,主體建築也只是一棟簡樸的中式「走馬樓」,可在金戈鐵馬的年代,從這裡走出了大批革命軍事將領,令它享譽海外,被稱作「將帥搖籃」。
  • 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廣州黃埔軍校舊址
    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為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
  • 第一次國共合作取得諸多成就,但為何每次提及,都先說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時期建立的一所真正意義的現代化軍事院校,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1924年6月由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一手創建,因為最初的地址在廣州郊外的黃埔島上而得名。該校培養了大批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軍事人才,在中國軍隊培養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的許多將領都出自這所軍校。1923年6月,孫中山因政見不合與廣東軍閥陳炯明決裂,被迫離開廣州再赴上海。此後,他開始接受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 黃埔軍校明明那麼優秀,為什麼最終還是沒保留下來?
    因為黃埔基於「聯俄聯共」扶助農工而建,包括國民黨元老派、左右派、共產黨、各地精英以及前北洋精英,在老毛子的幫助下,共同建立了這所名校,其教職員包括國共,也包括保定軍校、講武堂還有留洋精英。學員在當時中國各進步勢力的齊心協力從各地搜羅,資助上學。所以,黃埔前六期從教官到學員都是精英。
  • 黃埔軍校第二期學員籍貫——湖南人居多
    黃埔軍校名將基本都在前6期,但是二期的名將相比並不是很多,只有幾位名將,其中邱清泉、鍾松二位是黃埔二期優秀將領的代表黃埔軍校二期開班時間1924年8月14日軍校舉行——1925年9月6日畢業,計449人其中在1924年11月19日,湘軍講武堂學生158人併入,所以黃埔二期學員以湖南人居多,黃埔軍校前幾期基本都是在南方各省招生,之後才延伸到黃河周邊省份以及邊塞省份,所以大家在看籍貫的時候沒有黃河以北的省份也是屬於正常的
  • 看一看我們的開國將帥,有多少人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大家都知道,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被譽為國共兩黨將帥的搖籃,培養了許多能徵善戰的革命將領,為東徵、北伐和抗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今天秀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我們的開國將帥,有多少人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 世界四大著名軍校的「黃埔軍校」無憑無據
    1.黃埔軍校學制太短難以深造。黃埔軍校由雲南陸軍講武堂應邀援建,比照講武堂每期學制4個月,實際在堂學習3個月。黃埔軍校前6期學期半年至1年,這多短學期,除去政治學習,假期及往返時間外,軍訓時間很短。中共與蔣介石聯辦黃埔軍校共畢業5期學員:第一期新7個月畢業,第二期1年畢業,第三期1年零3個月畢業,第四期6個月畢業,第五期1年畢業。
  • 出自黃埔軍校的開國元帥大將上將名單
    黃埔軍校只是我們現在的總稱,其實它的名字一直都是變化的。1924年國民黨建校時期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 遼寧王忠新:躋身四大著名軍校的「黃埔神話」必須戳破
    黃埔軍校由雲南陸軍講武堂應邀援建,比照講武堂每期學制4個月,實際在堂學習3個月。黃埔軍校前6期學期半年至1年,這多短學期,除去政治學習,假期及往返時間外,軍訓時間很短。中共與蔣介石聯辦黃埔軍校共畢業5期學員:第一期新7個月畢業,第二期1年畢業,第三期1年零3個月畢業,第四期6個月畢業,第五期1年畢業。前三期的黃埔軍校學員還被徵調參加國民政府東徵,沒多少時間學習軍事理論知識。
  • 揭秘黃埔軍校,徐州三王和山東三李,分別是指哪六位將領
    黃埔軍校從成立之初到轉移,在這期間,為國家培養了無數軍事人才。尤其是前六期名將輩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頂梁柱。然而,在這些名將中,也就是黃埔一期學員,有三位將領都是來自徐州,而且又是同一個姓,因此被世人譽為徐州三王。還有三位學員來自山東,並且都姓李,因此也被世人譽為山東三李。那麼你們知道?
  • 【黃埔軍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分校舊影釋證
    孫中山視察黃埔軍校是向師生發表講話國共合作        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      黃埔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 ,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 中國歷史上四大軍校,黃埔軍校的名氣最大,抗戰大學乃革命核心
    大家都知道黃埔軍校出了很多名將,其實除了黃埔軍校中國還有其他優秀的軍校,也孕育了不是人才。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中國四大軍校排名,中國不止一個黃埔軍校,一起看看吧。1、黃埔軍校 - 名氣最大: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 兩岸e眼|赴廣州黃埔軍校採訪,臺灣記者:這是我母校
    設於高雄鳳山的"陸軍軍官學校",是臺灣培養陸軍幹部的搖籃,追根溯源,其建校歷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6月16日,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正式成立,通稱黃埔軍校。參加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聯合採訪活動的兩岸媒體人,今天上午來到廣州黃埔軍校舊址,一睹「黃埔建軍」的榮光。黃埔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 ,國共兩黨的很多傑出將領都出自該校,尤其是一至六期。
  • 黃埔軍校謝姓第一期至二十三期學員名錄
    黃埔軍校共計培養學生:41386人,抗戰陣亡2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