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前六期學制都只有半年到一年多時間,不過因為經歷北伐磨鍊,這幾期學員成長最快,名將最多。
一、陳賡(大將)
1903年出生,湖南省湘鄉縣人。黃埔一期。
在黃埔學員中,故事最多的當屬陳賡。他不僅在軍校學習,1924年11月畢業後,又擔任第2期入伍生連連長,第3期本科副隊長,校第4期步科7連連長。
在校期間表現優秀,他是有名的黃埔三傑之一。他一度受校長蔣介石青睞,令調他的連隊到總指揮部擔任警衛任務。在東徵和平定商團叛亂中,兩次救出蔣校長。
他也是堅定的共產黨員,作為周恩來的助手,參與領導左派學生,跟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進行了頑強的鬥爭。1926年5月,蔣介石製造事端,清理國民黨內共產黨員,他公開黨員身份,主動劃清界限。
此後的革命生涯中,從事過地下工作,先後在四方面軍和一方面軍工作,一生充滿傳奇。
二、徐向前(元帥)
1901年生,山西省五臺縣人。黃埔一期。
雖然是第一期,他在645名學員中,表現並不突出。當時蔣校長拉攏人才,經常找學生單獨談話。找他談話時,他聽不懂蔣校長的浙江官話,蔣校長聽不懂他的山西方言,一席談話淡而無味。蔣校長沒看上這個學生,於是,寥寥數語,就揮揮手打發走了。
1924年畢業後,他留校任排長。1926年11月到武漢後,任南湖學兵團指導員。1927年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
在後來的革命生涯中,成長為紅軍一個方面軍的總指揮,打了無數勝仗,令當年的校長感慨看走眼。
三、劉志丹(烈士)
1903年生, 陝西保安縣(今志丹縣)人。黃埔四期。
1925年秋,陝西黨組織選派一批同志到軍校學習。初到廣州,不適應南方炎熱氣候和水土生活,他一度患了瘧疾。醫生和學校勸其休學,他堅持留下來,克服了生活中水土不服的困難。
1926年3月,入伍生教育結束,通過升學考試成為四期學員。這一期有2654名學員,他先在步兵科第一團二連學習,後來轉入炮兵科。在這裡,他結識了陳賡、孫樹成(1927年犧牲)、唐澍(1928年犧牲)等革命同志,受到了周恩來的影響,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
在黃埔軍校學習只有短短的半年時間,當年10月畢業後,他被派往馮玉祥國民軍聯軍工作。
此後,他在西北發展出一片根據地,1936年4月14日犧牲。
四、黃公略(烈士)
1898年生,湖南省湘鄉人。第三期高級班。
1915年,他參加了湘軍,1922年秋至1923年8月,在湖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到1926年,已經是湘軍第2師第30團少校團副。
1927年1月,他考入第三期高級班學習,在校時間不到一年。
1927年到1928年,他先參加廣州起義,後領導平江起義。紅軍早期,他是我軍驍將,屢立戰功,領導創建了紅三軍。
1931年9月15日,遭敵機襲擊,中彈犧牲。
五、林彪(元帥)
1907年生,湖北省黃岡縣人。黃埔四期。
1925年中學畢業後,他說服父母,棄教從戎。經湖北黨組織推薦,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在學校,他將名字改為"彪",學習期間追求進步,由共青團員轉為黨員,並擔任所在步兵科第2團第2營第3連支部書記。
在軍校,他的事跡不多,唯一經常被提及的是------他的槍枝曾經不慎走火。
此後革命中,他屢立戰功,很快成長為我軍年輕高級軍事領導人。軍事生涯中,戰績卓越,富有傳奇。
六、杜聿明(陸軍中將)
1904年生,陝西米脂人。黃埔一期。
1924年初春,他原本想報考北京大學,但到北京後,看到北洋軍閥的黑暗。在《新青年》雜誌上,看到了黃埔軍校招生廣告,決心南下從戎。
1924年3月,他和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1927年烈士)等同鄉報考了軍校。在校期間,對學習從不馬虎,軍校設置的步、炮、工兵等軍事課程、戰術戰法和隊列操練的演示、模擬等,他都是全身心的投入,極認真的學仿。
他在校表現非常優秀,曾經奉命北上北平,守護孫中山靈櫬。1926年,他歷盡千辛萬苦,南下尋找北伐軍歸隊。此後,跟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團長張治中,任第一營第三連連長。1928年夏,張治中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訓練部主任,他擔任第七期第四隊中校隊長。
1930年初,已經升任教導第二師第六團上校團長,屬於黃埔生中的佼佼者。此後屢立戰功,不斷升遷,解放戰爭時成為統兵幾十萬的一方大員。
七、胡宗南(一級上將)
1896年生,浙江省寧波府鎮海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人。黃埔一期。
1915年中學畢業後,幹過小學教員、《孝豐日報》總編輯、浙江湖州加別動隊等工作,結識了王亞樵等一幫各界人士。
1924年投考黃埔軍校,因其身高不足1.6米, 體格檢查時險些被淘汰。入校後,編在第2大隊第4分隊,成為年齡最大的學員。上學後,他認識了同鄉蔣校長,主動向校長靠攏。他還主動結識了張靜江、陳立夫兄弟等浙江同鄉,這些同鄉也向校長推薦他。
受校長青睞,1926年,他已經成為教導師第2團上校團長。此後,仕途一路順風順水,火箭式上升。1928年10月,成為陸軍第1師(劉峙)第2旅少將旅長。此時,別的黃埔同學還只是營長和連長。到抗戰時,已經擔任戰區司令長官,手中的最高兵力一度超過50萬。
八、關麟徵(陸軍中將)
1905年生,陝西省鄠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人,原名關志道,黃埔一期。
1924年初,朋友鄧毓玫和他一起報考軍校,要離開陝西,只搞到一張胡景翼處籤發的署名鄧毓玫和吳麟徵的護照。為了考軍校,把護照上的「吳麟徵」改為「關麟徵」。他們從西安步行到河南靈寶,換乘火車到了上海。在同盟會元老于右任處取得了秘密介紹信,乘船南下廣州。
在軍校,他被編為第3隊,並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開學時,新學員一起聆聽了孫中山先生的講演。在學校,學習了典、範、令和四大教程,並從事軍事操練和實戰演習,為以後徵戰疆場奠定了初步基礎。
畢業後,他參加了學生軍東徵,膝蓋受傷,險些截肢。他留校,擔任學生總隊總隊長嚴重的中尉副官,此後又擔任第四期入伍生團連長、學生隊隊長等職。軍校教育長鄧演達、總隊長嚴重對他影響很大,他們淵博的軍事知識和戰略戰術理論、嚴謹的工作作風、剛直不阿的思想品德,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1928年,他在南京擔任總司令部直屬補充第7團團長。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何應欽立即將總司令部直屬補充團全部裁撤,軍官中的黃埔同學,都被遣散。他去拜訪下野的蔣校長,聯絡黃埔同學迎蔣復職。
他在關鍵時候緊跟蔣校長,同時作戰也非常勇敢,因而提升很快。抗戰中屢立戰功,1939年10月,升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記功一等。此時,他年方34歲,比胡宗南升任34集團軍總司令僅晚了兩個月。因而,他被稱為黃埔軍校「第二人」。
九、王耀武(陸軍中將)
1904年生,山東泰安人。黃埔三期
他在農村長大,9歲入本村私塾讀書,讀的是「四書」、「五經」。後來到天津、上海,當工人和學徒。1924年為了報考軍校,他借了一個高小文憑南下廣州。
在軍校學習期間,他嚴遵校訓、勤奮學習,贏得了學生隊總隊長嚴重對他的青睞。
1926年分配到部隊後,他作戰勇敢,帶兵得法,到1930年9月,已經升至團長 。對紅軍作戰中,他表現突出,1932年,因獨撐24天守衛孤城宜黃,提升為旅長。1934年,率新組建的補充第一旅,打敗了方志敏率領的一個軍團,又升任五十一師師長。
他是一個有個性的將領,沒有後臺,主要靠軍功升職。另一方面,他自己開餅乾廠,掙錢補貼軍隊,獎賞自己的部下,給傷兵優待。他不僅能打仗,還善於帶兵,帶出了74軍這支天下第一軍。
十、胡璉(一級上將)
1907年生,陝西華縣(今陝西華州)人。黃埔四期。
1925年,他先參加國民二軍擔任文書,不久又南下考取軍校。在軍校裡,他在第一團第七連學習,加入中國國民黨。四期有2000多人,學員人數多,學員沒有前面幾期受關注,在軍校裡故事不多。
他的軍旅生涯從北伐開始,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師排,連長。1928年起,在第十一師任職,成為陳誠的部下。他作戰勇敢,膽識過人,歷經了蔣桂戰爭、蔣馮戰爭、中原大戰、圍剿紅軍、抗戰等眾多戰役。在石牌要塞之戰中揚名,榮獲青天白日勳章。
1944年8月13日,出任第十八軍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