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舊址,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為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
校門於196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在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掛著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彩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校本部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是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牆。整座建築寧靜幽雅,自成一體。
據有關數據顯示,黃埔軍校在長洲島先後招生6期。學生來自全國26個省,並有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國家的革命青年。第一期到第四期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畢業的畢業生共4981人。
第五、六期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入學,國共分裂後畢業,共有畢業生3136人,其中第六期生原有4400餘人,由於動亂大部分離校,畢業時僅有718人。1928年(民國17年)3月,黃埔軍校遷往南京,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北遷後,李濟深在原校址仍以黃埔軍校名義,為其第八路軍培養幹部。1930年(民國19年)9月,蔣介石命令停辦。
校本部下設政治、教授、訓練等六部。其中政治部掌管全校政治教育、黨務和宣傳。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當年是黃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最初兩位是戴季陶和邵元衝.因為他們都沒有把工作做好,黨代表廖仲愷決定邀請周恩來擔任這項工作。從此,政治部面貌煥然一新,生氣勃勃。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是新型軍官學校的重要標誌之一。
校長室和總理室設在樓上。校長室是蔣介石辦公和休息的地方,裡面的擺設是按原貌恢復的。牆上貼著第一期學生的名錄,包括姓名、籍貫、年齡、評語等項。評語一欄由蔣校長親自填寫。每天中午,蔣校長都找幾位學生問話、談心,將了解到的情況,寫到評語上。他在陳賡的評語欄寫上這樣的評語:「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穩重,能刻苦耐勞、可以帶兵」。可見他能細緻觀察學生的性格、能力和特點。
軍校還設有學員宿舍、飯堂、展覽室等。宿舍條件較差,設施簡單,學員每天5時起床,晚9時半關燈睡覺。宿舍內務要求很嚴,如果內務做得不好,就要受到「禁足」的處罰。所謂禁足,就是星期日不準進城。軍校對學生要求嚴格,同時也很關心學生的生活與成長。廖黨代表經常到學生宿舍問寒問暖,並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和同學談心,問他們想不想家,能否習慣等。
黃埔軍校即陸軍軍官學校,位於黃埔長洲島,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孫中山在中共和蘇聯幫助下,為培養軍事幹部於1924年6月創辦的。軍校學生曾多次參加過革命戰爭,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軍校史跡豐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現劃昔日風姿,是遊覽的好去處,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幫助下創辦的一所新型的軍事政治學校。1924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在開學演講中提出「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作為辦校宗旨。軍校有三位最高的領導人,他們是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軍校在長洲島共辦了7期,1930年遷往南京,後又遷往成都和臺灣。
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歷經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漫長的革命戰爭中,黃埔軍校曾為國共兩黨培養出許多軍事家和將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就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林彪和陳毅。
解放軍首批授銜的十位大將中也有三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陳賡、許光達和羅瑞卿。周恩來、陶鑄、劉志丹和左權等,也在黃埔軍校工作和學習過,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國民黨軍隊的將領中,黃埔軍校畢業的著名將領有杜聿明、胡宗南、鄧演達、宋希濂和陳誠等,數以百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