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黃埔軍校舊址
文/黃德良
坐落在桂東南潯鬱平原上的桂平,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這裡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曾是黃埔軍校的駐地。
黃埔軍校從第七期起遷離廣州黃埔。1927年1月,因為寧漢分裂,黃埔軍校曾在南京、武漢兩地開設學校;9月,寧漢合作,軍校全部遷到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遷往成都,改名為中央軍校,並在湘、贛、粵、桂和西北地區分別設立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分校。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幾個分校都一再遷移。其中,第四分校於1937年12月遷到德慶;1938年2月,再遷到廣西桂平。軍校掛的門牌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第十四期七總隊」。第七總隊長為白兆琮,副總隊長為蕭昌運、歐陽傑。第十四期有學生1400人,編為兩個學生營,分駐校內、城中及西山腳下的村莊。
當年仲夏,軍校招收第十五期學生,桂平及各地的熱血青年紛至沓來,踴躍報名應考。這一期共招學生1482人。
學校教育的重點就是要將這批入伍的年輕人從老百姓轉變成軍人。學生們每天出操上課,學習「典範令」,包括步兵操典、射擊教範和陣中勤務令,此外,還要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學會利用地形地物保護自己,消滅敵人。
學生們在走向野外訓練場地和返回學校的路上,往往異口同聲地放聲高唱,一曲接著一曲。歌聲雄壯有力,此起彼伏,行人紛紛注目,大家抗日的熱情為之高漲。
1938年9月下旬的一天,軍校師生在野外訓練結束後,回到公園的一棵大榕樹下集中總結、講評。突然,縣城的東南方向,傳來了轟隆隆的飛機聲。日本的三組飛機直向桂平黃埔軍校衝去。學生們立刻疏散和掩藏起來。敵機在軍校的上空呼嘯盤旋,狂轟濫炸,滾滾濃煙籠罩了桂平城的半邊天空。等到解除警報,回到學校,那裡一片狼藉,到處是斷磚,到處是殘瓦。軍校校舍被炸毀了,鐘樓左側兩層也被炸毀了,僅留下中間和右側部分。上校戰術教官陳壽昌,以及因病沒有去參加訓練的9名同學成了冤魂。
9月底,校本部命令將300名學生轉到湖南零陵工兵學校受訓,其餘師生隨總隊部遷往廣西宜山。這些學生畢業後,全部投入到了烽火漫天的抗日戰爭中。
桂平黃埔軍校的舊址,位於今天桂平乳泉酒廠的大院內。由於遭受日機轟炸,只有一座古老的鐘樓殘存下來。鐘樓的房門旁,掛著「桂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埔軍校舊址桂山鐘樓」的牌子。當年,這裡是桂平黃埔軍校的總部,並設有李宗仁的辦公室。
桂山鐘樓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位於桂平西郊的桂山村,坐西北向東南,佔地101平方米,高19.9米,是典型的哥德式和羅馬組合柱式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樓中有磚砌的房舍,設有禮堂兼飯廳。房舍宏偉壯觀,幽雅清靜。
當年,桂平黃埔軍校的精神面貌令人肅然起敬。高大的校門兩旁,張貼著一副對聯:「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門楣上「軍人魂」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更顯得莊嚴肅穆。校園的圍牆、宿舍的壁面刷著 「親愛精誠」 「明恥教戰」和「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軍事第一,勝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標語。這些,都讓參加訓練的學生們力量倍增,激勵著他們奔赴抗日戰場,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