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女院士馳援武漢,她是李蘭娟校友,清華碩士,如今已是將軍

2020-12-13 騰訊網

自武漢疫情爆發以來,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支援,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我們已經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陸續趕到湖北,用自己精湛的醫術全力搶救感染病毒的患者。他們是病毒感染者的福音和希望。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役中,讓很多人記住了李蘭娟院士這個名字,也記住了這位古稀老人的樣子。這位已經73歲高齡的老人,一直戰鬥在武漢疫情的第一線,兩次帶隊出徵武漢,她是全國人民心目中不老的女神。

除了李蘭娟院士,又一位女院士馳援武漢。這位女院士身份跟其他人可能還有一點不一樣,她既是院士,又是一位著名的女將軍,她還是李蘭娟院士的浙江大學校友,她就是陳薇。陳薇是我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專家,長期從事微生物流行病學研究,擅長在生物安全、生物防禦等專業領域。如今陳薇紮根在武漢,將給武漢帶來一股新的希望和力量。

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陳薇院士的傳奇故事。

陳薇,浙江蘭溪人,1966年出生,現任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以前的經歷絕對是不平凡的,她有傳奇的求學經歷,也有讓人敬佩的工作經歷。

一、學霸求學路

陳薇,從小就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人長得漂亮,經常是長發飄飄,穿著打扮也非常時尚。喜歡唱歌跳舞,特別喜歡讀書寫作。陳薇高中學習的是理科,但她卻有一個少女夢想,那就是以後想當一名作家。

1984年,18歲的陳薇參加高考,以優異的成績成功考入了浙江大學,但她並沒有選擇中文相關專業,而是化學工程。1988年,從浙江大學本科畢業後,陳薇順利獲得保送清華大學研究生資格,作為學霸的她,進入清華大學生物化工專業攻讀研究生。

1991年,陳薇從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當其他同學面臨是就業還是繼續讀博士抉擇時,陳薇卻選擇了一條讓人吃驚的道路,她決定棄筆從戎,選擇了參軍,特招入伍。

這個決定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長相這麼漂亮,但看趕來卻有點柔弱的女人居然會選擇參軍這條路。後來根據陳薇自己回憶,當年做出這個決定,是緣於讀研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去軍事醫學科學院取抗體時,她被那裡尖端課題以及先進的科研設備、技術深深地吸引著了,這才有了後來的選擇。

參軍後的陳薇,後來進入到軍事醫學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於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留任。在這裡,陳薇的科研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迅速成為了行業裡的專家,她的主攻方向是搞病毒藥物。

二、傳奇的工作經歷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之前很多人並不認識這位女科學家,而陳薇真正進入大家視野是在2003年非典時期。那一年,37歲的陳薇已經正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掛帥出徵南下廣州採集病毒標本。在廣州連續奮戰了多日,陳薇團隊最終驗證了幹擾素的有效性,很好地保護了眾多醫護人員。

2014年,非洲爆發伊波拉疫情之後,陳薇義不容辭地加入到了中國醫療志願隊伍中去。在通過與病毒鬥爭數日後,陳薇團隊在全球範圍內,率先研發出首個伊波拉疫苗,被稱為」伊波拉終結者「。

這一成果,也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疫苗境外臨床試驗」零「的突破。後來大家在電影《戰狼2》中,看到陳博士,很多人認為原型人物就是陳微。

除此之外,在汶川地震期間陳薇擔任國家衛生防疫組長,為「大災之後無大疫」作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奧運會安保中,她又擔任「奧運安保軍隊指揮小組」專家組成員。每次」大事情「中,都有她的身影。

由於陳薇傑出的科研成績,她本人也得到了行業內高度認可。2015年,陳薇晉升為少將,成為了一名非常年輕的女將軍。就在前不久,又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這次武漢暴發疫情後,陳薇院士迅速組織團隊馳援武漢,對於她來說,」疫情就是軍情,疫區就是戰區「,作為一名軍人,作為一名科學家,她說做的這一切都是應該的,要對得起自己身上的軍裝。

曾經是一名美麗的花季少女,熱愛舞蹈,熱愛文學,卻在不經意間走上了科研這條艱辛之路。更讓人敬佩的是,陳薇在最好的年紀時,選擇了棄筆從戎,剪短了自己的長髮,放棄了心愛的長裙,從此穿上了綠色的軍裝,最終成為了大家心目的真正的女神,將軍院士。這是很多女孩可能想都不敢想的一條人生路。

這一切的成功並非偶然,源於陳薇年輕時養成的好習慣。原本熱愛文學的陳薇,從小就特別愛讀書,其中她最愛的一類書籍就是名人傳記故事,因為名人傳記故事具有強大的榜樣力量。

每每讀完那些名人的傳記故事,總會讓她熱愛沸騰,這在她曾經幼小的心靈裡無形種下了一個英雄夢想。再加上後來那次巧合的取抗體經歷,才讓這個夢想徹底激發了出來,最終做出棄筆從戎的重要決定。

最後,我們希望李蘭娟院士,陳薇院士等科學家們能夠儘快戰勝武漢病毒,造福全國人民。同時,也希望她們在武漢前線保重身體,平安歸來。

相關焦點

  • 這位金華人主動請纓馳援武漢,擔任李蘭娟院士團隊治療組組長!
    正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抗疫的朱夢飛很忙碌,昨天中午12時30分左右,他利用中午短暫的空當,接受了記者的視頻電話採訪。大年三十主動請纓朱夢飛是樹蘭(杭州)醫院李氏人工肝中心副主任,李氏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感染病學唯一女院士李蘭娟。
  • 73歲的李蘭娟院士再出發馳援武漢
    杭+新聞訊 2月1日下午,國家衛健委高級別組專家組成員、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院士再出發,率領一支緊急醫療隊馳援武漢。出徵儀式在1號樓20樓大會議室,記者現場採訪到幾位醫生護士。一位醫生叮囑一位等下確定要出徵的護士,「要多手準備,我們除了醫院帶去的物資。生活物資自己也要準備一下。」護士說:「把女兒的手提電腦也帶去。我已經把自己超市買的東西快速整理了一下。」2:06,樹蘭醫院的工作人員把樹蘭醫院最近一段時間緊急收集到的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搬運到現場,他說:「我們盡最大努力收集了。」相關負責醫生正在緊張的核實出徵人員的信息和物資信息。
  • 在武漢連續奮戰,73歲李蘭娟院士今日回杭:「我這60天,驚心動魄」
    【來源:錢江晚報】今天,李蘭娟院士將結束馳援,從武漢返回杭州,這也是她從杭州出發馳援武漢的第60天。她所支援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已有800多位新冠患者治癒出院,200多位重症危重症患者轉為輕症。2月1日,是武漢封城的第十天,武漢已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4109例,危重病人的病死率持續上升。 這次馳援,她集合了感染病學科、人工肝、重症醫學科等方面的精兵強將10人團隊,帶上三大「技術」:「李氏人工肝」、幹細胞、微生態,以及30多箱物資。
  • 服務|73歲李蘭娟院士乘火車馳援武漢:我沒考慮什麼時候回家……
    「李院士是主動請纓,她今晚9時上火車,不是高鐵。」2月1日晚,電話那頭,忙碌中的李蘭娟院士的助理呂老師抽空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楊子宸 攝據介紹,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我國著名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院士,看到武漢確診人數增加,2月1日主動向國家衛健委請示,決定帶團隊馳援武漢。下午,樹蘭醫院舉辦了一個簡短樸素的出徵儀式,團隊一行一共9人,包括感染科、重症監護、人工肝治療方面的專家。
  • 73歲的李蘭娟,院士出身,70年代的她從這所學校畢業
    對於工程院院士,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袁隆平。在2020年開端最新企業國民關注的事情就是肺炎疫情,幾乎全國人每天都在關注疫情的實時動態。在抗疫情的過程當中,也發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武漢是疫情最嚴重的地方,為了能使武漢快一點渡過難關,八方馳援武漢,共渡難關。在這次疫情當中給人民吃了定心丸的是兩位老人,這兩位老人也特別受人關注。
  • 金華一中開學典禮請來李蘭娟院士!視頻寄語振奮人心
    沒有金拱門,沒有鮮花,沒有紅地毯,上午舉行的金華一中開學典禮,因為一位神秘嘉賓而讓人眼睛一亮。這位神秘嘉賓就是和鍾南山攜手戰疫的院士面孔、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傳染病學家李蘭娟院士。
  • 李蘭娟院士醫療隊今日撤離武漢!疫情前的她,原來經歷了這麼多……
    今天(3月31日),抵漢近60天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及浙江援助湖北醫療隊撤離武漢。在前往機場的大巴上,李蘭娟帶領團隊成員一齊說道:一起來、一起拼、一起贏、一起回,一個都不能少。
  • 李蘭娟:剛來武漢的時候看到那麼多病人死亡,壓力非常大
    她就是中國感染病學科唯一一位女院士—李蘭娟,從主動請纓武漢到今天已逾2個月,已經73歲的李蘭娟院士和之前每一次抗擊疫情時一樣,一直在一線。「一定要到一線去,因為作為一個醫生,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親自查看病人。」李蘭娟院士這樣告訴記者。
  • 為什麼李蘭娟院士,值得我們尊敬|戰疫日記
    「疫情逆行者專題」,以筆為矛,為一個個逆行者加油、鼓勁,向每一位醫護工作者致敬!第002期,疫情逆行者: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李蘭娟院士,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如今已經有73歲高齡。但在疫情面前依舊奔赴一線。在2月2日,李蘭娟院士及團隊便到達了武漢一線,在醫院晝夜不停、爭分奪秒地阻擊疫情。根據筆者的了解,出發之前,李院士就表示做好了長期在武漢戰鬥的準備。而抵達武漢後,李蘭娟的院士抗擊疫情的決心再一次體現出來。
  • 杭州郵政物流「老司機」逆行千裡 8次挺進武漢|李蘭娟院士親自收貨...
    物資裝載齊全,已是凌晨5點,羅東湖和隊長張健一起,開著載重約20噸的甩掛運輸車,一路疾馳,直奔武漢。「去往武漢的高速路上,人車罕見,高速服務區的商店也都關著門。」羅東湖說,一路上,餓了,他們就在車上吃泡麵、麵包和牛奶;困了,就由另一位駕駛員接力,做到「人停車不停」。
  • 從農村娃到中國傳染病學唯一女院士,李蘭娟告訴你:讀書多值錢!
    這次疫情,讓我們意識到人類該反省的很多,也讓全國人民有機會認識一位院士——李蘭娟。李蘭娟院士,是中國傳染病學科唯一女院士。李蘭娟,女,1947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窮苦人家。因為勤學苦讀,最終成長為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讀書讓她走出了一條人生的康莊大道,也是讀書使她成為某醫學領域的領軍人物,熠熠生輝。事實再次證明,蒼天不負有心人,讀書仍然是最具價值的成長路徑。
  • 小學生學術發布會得到院士點讚!李蘭娟院士今天中午走進崇文實驗學校
    今天中午,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音樂廳出現了激動的一幕,李蘭娟院士出現在學校的「創新研究室學術發布會」上,親自為學校學生的論文做點評。李蘭娟院士聽完一位六年級學生的研究論文後肯定了孩子們的探究意識,為同學們善於思考的精神點讚。
  • 李蘭娟院士的丈夫也是頂級專家,比她先評上院士,居然還同校
    其中組長是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他當選組長應該是實至名歸。還有四人也分別都是其他醫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不過這四人中有一個人不得不好好說一說。這個人就是李蘭娟院士,李蘭娟院士是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傳染病學的頂級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 73歲李蘭娟在武漢的58天
    李蘭娟說,「我們剛來武漢的時候,由於這些技術比較新,還遭到了一些質疑。」當時有一位護士長情況很嚴重,剛開始讓她做人工肝時,對方有顧慮便沒有同意,2天後患者情況變得更嚴重,反覆勸導後同意人工肝的治療。雖然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但是經過李蘭娟院士和團隊的全力救治,這位護士已經痊癒。
  • 她來了!李蘭娟院士再赴武漢:國士出徵,不念歸期
    今天凌晨4:40,李院士團隊已經抵達湖北武漢,稍作休息後,她已經在湖北省人民醫院開展工作。她的背影2月1日晚上9點,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領銜此前,李蘭娟院士帶領的團隊,已經成功地分離出來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毒株,並且有可能在疫苗上有所突破,這讓全國人民都看到了希望。
  • 公交車上一份特殊的失物:寄給李蘭娟院士的23封信和7個快件 回到了...
    他打開手提袋後發現,裡面裝著滿滿的信件和快件,收件人均寫著李蘭娟院士,寄件人不僅來自杭州本地和省內寧波、溫嶺等城市,還來自上海、北京、揚州、馬鞍山、巢湖、瀋陽等城市,最遠的信件是從新疆阿克蘇寄來的。鄧師傅簡單清點了一下,發現一共有23封信和7個快件,有一些已經拆封。
  • 73歲李蘭娟再披戰袍,是中國百姓公認的民族脊梁!
    在武漢抗「疫」一線4.2萬名援鄂醫務人員當中,有2.8萬女性,佔到了援鄂醫務人員的一半以上,她們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場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些一線女醫務工作者中,優秀代表非中科院院士李蘭娟莫屬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感嘆說:「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01、第一個提出「封城」的人李蘭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目前國內感染病學科唯一的女院士,同時她還任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 李蘭娟院士周末的一天
    當天下午4時30分許,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福建省晉江市醫院12樓會議室,眾人隨之報以熱烈的掌聲,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帶領團隊兩赴武漢,深入臨床一線連續作戰60天;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積極建言獻策……當前,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而國外疫情仍在蔓延,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帶著她驚心動魄的戰「疫」經歷,出現在上海合作組織醫院合作聯盟抗疫國際遠程研討會晉江分會場上,向世界分享中國抗疫經驗。「印度正值抗疫關鍵時期,非常需要中國的抗疫經驗。」
  • 李蘭娟院士給同學們寫了一封信
    2020年伊始,每個中國人都被捲入了一場特殊的戰役中,在這場舉國上下同仇敵愾的戰鬥中,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軍人、工人、農民……每個人都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在這些人中,高級別專家組成員,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和73歲的李蘭娟院士逆風而行的身影,更是讓我們感動。
  • 73歲的李蘭娟,衝殺在抗疫一線!卻遭污衊!
    李蘭娟院士是什麼人?她是挽救了成千上萬中國人生命的女戰士!▲20世紀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達80%。中國的肝醫學史上將永遠記錄這位以身涉險的女戰士李蘭娟院士是什麼人?她是58歲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