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福布斯》(Forbes)發布的全球個人財富排行榜上,淨值超過10億美元,且年齡在30歲以下的「千禧富豪」只有8個人,其中之一是Anna Kasprzak—— 她是丹麥花式馬術國家隊運動員,曾出現在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的14號賽道上,2017年還與隊友一起,為丹麥捧回了 FEI European Championships(國際馬聯歐洲錦標賽)的亞軍;她還在丹麥的 Haderslev 經營有一家馬場。但她個人財富的主要來源,還是她背後的家族企業 —— 丹麥舒適鞋履與皮具品牌Ecco(愛步)。
與哥哥 André Kasprzak、母親 Hanni Toosbuy Kasprzak 一道,Anna Kasprzak 擁有 Ecco 公司的部分股權和繼承權。
1963年,Anna Kasprzak 的外祖父Karl Toosbuy在丹麥的 Bredebro 創辦 Ecco,發展至今,品牌在全球 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售,擁有超過2200家門店,同時還設有1.4萬多個銷售點,聘用了 2.13萬名員工。到2017年,Ecco 鞋履的年產量達到2000萬雙。
Ecco 公司2019年4月公布的2018財年財報顯示:淨銷售額同比增長2.7%至 13.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 100億元),稅前利潤同比增長9.2%至2.01億歐元。
創業簡史
Ecco 最初的名字是 Venus,後於1978年才更名為 Ecco。2004年,Karl Toosbuy 去世後,他的女兒 Hanni Toosbuy Kasprzak 繼承了公司。
17歲入行當學徒,「鞋匠」 Karl Toosbuy 的創業初心一直很明確:生產合腳,實用舒服的鞋履。「看重款式的人會穿義大利或其他地方生產的尖頭、窄身的鞋子。我看到的時候總是在想,『肯定很疼!』。」
30歲出頭的 Karl Toosbuy 當時在哥本哈根經營管理一家鞋廠,但他想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1962年,Karl 便與妻子 Birte 在丹麥報紙《Jyllands-Posten》(日德蘭郵報)上登了一則廣告「Who wants us?」,來尋找商業夥伴。
Karl Toosbuy 夫妻的創業資金來之不易,他們賣掉了房子和車子,還帶著當時5歲的女兒 Hanni 搬到了丹麥的鄉下。他租到了位於 Bredebro 的一間閒置工廠。1963年,公司正式成立,第二年,他們就有能力聘請74位員工。一開始,公司只生產鞋履,之後才慢慢擴張至皮革製造,並逐漸拓展了配飾和小型皮具品類。
1980年代起,Ecco 開啟全球擴張模式:1982年在丹麥開出第一家零售門店,同一年,品牌鞋履的銷量就達到了100萬雙。1994年,Ecco 進入美國市場,當年就被評為「年度最佳鞋履公司(Footwear Company of the Year)」。
1997年,Ecco 進入中國市場,並於2012年開始成為業內較早一批聘請代言人的品牌。1998年,品牌首家旗艦店落戶倫敦牛津街。2011年11月,Ecco 的第 1000家門店落戶美國明尼蘇達州 Minneapolis 的美國購物中心(Mall of America)。品牌還陸續在日本和賽普勒斯開展了授權業務。
全球布局、全面掌控整個供應鏈條
據 Ecco 稱,公司目前是全球唯一一家完全掌控從上遊到下遊的大型鞋履公司——2000年,包括皮革生產在內,Ecco 的所有製作和銷售流程全部收歸自有。
在新加坡工作的 Ecco 全球鞋履生產和採購總監 Scott Phillips 表示:「我們幾乎所有生產運營環節都是自營。我們生產皮革、生產鞋履,有很多自己的倉庫。我們還有自營零售門店和電商平臺。」
幾年前,Ecco 把運營中心轉移到了新加坡。Scott Phillips 表示:「(轉移)的目的就是離我們的工廠近一點,我們70%的生產都在亞洲,剩餘30%在歐洲。如果日常運營工作在丹麥進行,事情操作起來會有點麻煩,因為離得有些遠。這樣也有助於吸引亞洲的人才。但由於新加坡沒有什麼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所以如何為品牌的供應鏈尋找人才成了一大難題。但機遇也是挑戰。」
所有加入 Ecco 供應鏈的人,都需要先了解品牌多年來的生產工藝。也就是說,加入公司後就會去到工廠自己做一雙鞋。「我們將這個流程叫做『從牛到鞋』,這樣給我們的員工很多內部洞察。」而在員工的個人發展方面,Ecco 採用「績效+員工參與」的模式,「一般情況下,70%的人上手做,20%的人指導,剩下10%為純學術性。」Scott Phillips 介紹道。
1996年,Ecco 在丹麥設立研究和設計中心 Futura,隨後在2009年起,葡萄牙成為了品牌研發中心所在地。
目前,Ecco 在荷蘭、泰國、印尼和中國設有製革廠,其生產加工的皮革還用於時裝、運動和汽車行業。品牌98%以上的鞋履在公司位於葡萄牙、泰國、印尼、越南和中國的自有工廠生產,剩餘少數在印度的授權工廠生產。
在員工配置齊全的情況下,Ecco 還對整個供應鏈進行了調整。據估計,從原材料到工廠,Ecco 有200條不同的供應鏈,Scott Phillips 稱:「我們有5家將原材料做成鞋履的工廠,還有70條將產品送到市場上的航運航線。」
2016年,Ecco 斥巨資購買新的生產設備,以便將更多的生產環節化為公司內部進行。為了提升效率,公司聘請了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公司,進行數據化革新。Scott Phillips 表示:「如果我們把數據放置在雲端,就能更靈活地應對市場以及消費者的需求轉變,我們無需動用上千人、數千工時來調整生產模塊,只用從雲端抓取數據,下載調整再上傳,其它保持日常運營即可。」
打造科技創新和環保先鋒的新形象
近年來,Ecco 更多給人的印象一家還是集科技和環保創新於一身的公司。據悉,其專門進行了一項研究項目,以減少皮革處理過程中的環境影響。
2017年,冰島時尚設計師 Sruli Recht 聯手荷蘭 Ecco Leather 實驗室,結合了希臘和埃及的鞣製技術加以更現代的處理方法,耗時3年,研發出一種新型半透明牛皮皮革。半透明皮革本身是柔韌的,經久耐用而且還能防水,方便製成各類時尚產品,包括夾克、襯衫、鞋子等等。皮革還能呈現不同的顏色,天然琥珀色,綠色,黑色,棕色,橙色和血紅色,理論上它可以有任何顏色。(詳見《華麗志》:攜手冰島設計師,ECCO耗時三年研發出全球首款半透明牛皮皮革)
此外,Ecco 還有其它的皮革「黑科技」,包括發光皮革/熱敏皮革,這種皮革會根據穿著者的體溫變化而產生顏色的變化。這款皮革還被用到了 Ecco Leather、Dyneema 與 Stone Island 的三方聯名中。
2017年底,Ecco 還發布了一項歷時10年測試、實驗和試錯的產品線:靛藍染色皮革製成的鞋履和包袋。據 Ecco Shoes』 Design Studio 前設計主管(head of styling),現 Head of POC and Hacks Mark R del 透露,EccoLeather 是品牌和全球多位優秀的設計師、創意者和開發者的共同成果。「我們會邀請頂尖的創作者去我們的 Open Circle Lab、位於荷蘭的實體開發設施,這推動我們能開發不同的皮革。」
據 Mark R del 透露,Ecco 品牌97%的皮革使用自家生產的 Ecco Leather 製成,剩餘3%為外採的絨面革和漆皮,具體使用何種面料會隨著當季的流行趨勢有所改變。
2018年3月,Ecco 推出試點項目 QUANT-U,利用 3D掃描和列印技術實現鞋履定製。據 Ecco 介紹,QUANT-U 生產一雙100%定製鞋的時間為幾個小時。整個定製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實時分析、數據驅動的設計和店內3D列印。第一步驟的3D掃描和傳感器收集數據僅需30秒時間,這項技術由 Ecco 和劍橋設計公司共同開發。
此外,Ecco 還擁有注塑一體成型技術,使用該技術能讓品牌鞋履的鞋底無需線縫或膠粘,形成更為舒適的腳感。
2018年9月,經過五年的研究,Ecco 宣布推出新型環保節水的鞣革技術 DriTan。DriTan 技術能夠實現節水鞣革,對節約水資源起到重要作用。DriTan 工藝的原理是在浸溼牛皮後對其進行染色,印染出的效果與傳統鞣革工藝製作出的皮料在質量、色澤、耐磨程度和製作時間上都沒有差別。在使用 DriTan 技術後,每張牛皮平均可以節約20升水,全年節約2500萬升水,能夠滿足9000人的日常用水需求。而除了節水之外,這種技術還極大地減少了廢水排放和化學製劑的使用。(詳見《華麗志》:丹麥皮具鞋履品牌 Ecco 推出新型環保鞣革技術,製作一張牛皮可節約20升水)
丨消息來源:《福布斯》、Supply Chain Digital、3D natives、《華麗志》歷史報導
丨圖片來源:Ecco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