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在上小學有年齡限制,普遍要求孩子7歲才可以讀小學一年級,低於這個年齡的只能上學前班或幼兒園。
可是有這樣一個女孩子,4歲就上了小學,9歲就跳級讀初二,14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考取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22歲獲得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現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這個人的名字叫蔡天西。他的父親是培養出5個博士、一個碩士,把「父親」這個角色當作事業來經營的蔡笑晚。
她的父親,就是培養出5個博士、一個碩士,把「父親」這個角色當作事業來經營的蔡笑晚。他所奉行的教育理念就是:
早教
在孩子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蔡笑晚便開始給孩子念《三字經》,唱兒歌和催眠曲,六個月大的時候,便開始教孩子念「一二三四五……」。
在父親的悉心教育下,天西長到八個月大的時候,就能按順序念出1至5的全部數字,十個月之後,就能說一些簡單的句子。大約兩歲半以後,蔡笑晚就開始在認阿拉伯數字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訓練。
正是數學運算的訓練,加上語言方面的培養,使孩子們很快就變得「聰明」起來,為後來在事業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早跳級
蔡笑晚認為,只有跳級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優越性,促使兒童有了奮鬥目標和動力。
在蔡笑晚的6個孩子當中,四個孩子有過早讀和跳級的經歷。由於早期教育
因為正規的小學不讓早入學,蔡笑晚就「曲線」救國,先是讓孩子去鄉下的小學入學,之後再轉回城裡的學校跳級讀小學。
在天西讀五年級以後,她的學業水平已經很突出,而且已經把初中一年級除了英語之外的課全部自學過了。於是蔡笑晚專門請了一個老師教天西學初一英語。老師認為天西學得很好,贊成她跳級讀初二。
可是,當時作為瑞安城最好的初中——城關一中,領導們不同意讓天西跳級,要求她必須從初一讀起。天西想要跳級,就得從其他學校去想辦法。
一籌莫展之際,天西主動說:「讓我先到城關一中試讀一天,如果感覺良好的話,就在城關一中讀初一,如果感覺不好的話,就到別的中學跳級讀初二。」
試讀了一天後,天西果斷地說,城關一中不見得好,於是就去其他學校跳級讀初二了。
這個時候,天西才只有9歲。
不過,她只是用了一年的時間,便減少了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到初三的時候,她已經成為了一名很優秀的學生了。
早計劃
在孩子們出生之後,蔡笑晚便計劃好讓他們讀博士。因為有這個遠見,所以他們放棄了許多參加比賽和過多的比賽和過多的練習。
而為了讓孩子們少做一些沒意義的作業,留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每學期開學,蔡笑晚都要親自去到學校,和相關老師溝通,並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多獎勵,少懲罰;第二,可以溫和地地方決不嚴厲;第三,作業儘量精簡,使學生有自由發展的餘地。
因為家長主動這樣要求,孩子的基礎和學習能力也確實很好,老師們自然答應了要求,使孩子們獲得了更多自由學習的時間。
想想現在很多家長,一邊抱怨孩子作業多要做到半夜十一二點,一邊卻又不敢對老師提出任何的要求,更沒有辦法保證孩子在少做作業的情況下保持優良的成績。
如此看來,蔡笑晚才是對自己的孩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孩子成才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很多家庭想要培養一個孩子成才都難,為什麼蔡笑晚可以把六個孩子培養成才呢?或許他的這句話值得我們思考:
奇蹟往往出現在人們沒有想到或不敢想的地方。而一套大家都滿意的方法,必然培養出一個四平八穩的平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