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小時上下班,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時間「性價比」越來越低

2020-12-22 騰訊網

從三線城市到新一線城市上班的第二個月裡,我漸漸養成了午睡的習慣。

原因很簡單,公司定的9點半上班,但是自己得提早一個半小時8點鐘就起來收拾自己,隨便鼓搗幾分鐘,就出門開始公交+地鐵的上班之旅。

為了能準時打卡不遲到,每天吃早飯和洗漱的時間都不超過10分鐘,都是隨便吃兩口就急急忙忙出門了。

每天晚上的咖啡已經讓自己產生免疫功能,好像效果也沒有以前那麼明顯了,晚上8點回到家還得繼續工作。

情況好的話能在12點之前上床睡覺,但是常態化的情況是,基本要弄到一點才能安心睡覺,在公司只能在午休的2個小時裡面,急急忙忙睡個一個小時,以此來保證每天自己正常的睡眠時間。

通勤時間長是大城市特有的標誌,上下班超過2個小時的其實也並不算是新鮮事,因為跨城上班的人也大有人在,自己所在從城市杭州在通勤時間上至少還沒有北上廣那麼嚴重。

根據《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檢測報告》顯示,國內36個主要城市1000萬人中,上下班單趟的通勤時間都在1個小時以上,這是多數在大城市打工人的現狀,大家一天工作的通勤時間基本都在2個小時以上。

長時間的通勤,加上原本的工作時間,再加上加班。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打工人,生活就是在公司和床之間兩點一線了,因為光是通勤+正常工作時間,就已經佔了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了,再加上基本的睡眠時間,屬於自己的時間基本是沒有的。

準確一點來說是,屬於自己且不那麼累的時間,是沒有的。

對於生活在大城市的打工人來說,大家都認為45分鐘的通勤時間是應該是一個上限,畢竟如果超過一個小時這樣的通勤,不僅會讓自己感覺很浪費時間,而且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是每天都這樣,很多人表示受不了。

但是現實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上班,只有69%的人通勤時間在45分鐘內,還有31%幾乎都在1小時和1小時開外。

長通勤的煎熬,挑戰著年輕人的耐心

來到杭州之前,我一開始心裡的想法是這樣的:

「通勤時間長沒關係,我可以在地鐵上看書什麼的,充分利用這段時間。」

但是工作1個月之後,我發現我想得太簡單了,跟很多人一樣,大家覺得這段長時間的通勤應該好好利用,至少不能讓他浪費,但是現實是在那樣的環境裡面,你根本沒法用這種碎片的時間去做任何有利於成長的事情。

上上下下的人流,大家都行色匆匆,時不時會湊上來一個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可能會因為不小心蹭掉你的手機,你的書包。

大家都被擠在一個大鐵盒子裡,運氣好的時候能有座位讓自己歇一會兒,但是更多的常態是很多時候連從口袋拿出手機的空間都沒有,你只能任由這段時間白白流逝。

你一開始對這段時間充滿美好的預期,你覺得你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

但是現實是,你聽了一路的流行音樂,你聊了一路的天,甚至你打了一路的遊戲。

為了能及時完成上司交給自己的工作,為了省幾塊錢打車費趕最晚的一班公交,上車了還得繼續從包裡拿出電腦工作,下車合上電腦,看到凌晨一點的這個城市,你又會覺得這才是在這個城市工作該有的樣子。

也不是沒有想過住的地方離公司近一點,但是一看將近上漲2000塊每個月的房租,確實讓自己退怯了,省了一個小時的路程,意味著自己三分之二的工資都要貢獻給房東,而且按照自己的目前的能力來看,自己的1個小時,還沒有這麼值錢。

辦公桌邊咖啡再貴,也比不上一個月多出2000塊的房租,或許這是讓自己去習慣長時間通勤,最合適的理由了。也是對長時間通勤的煎熬,最好的心理安慰。

當然,除了自己一個什麼都把錢放在第一位的人,也有人會因為自己的生活愛好,去承擔高昂的生活成本。

朋友阿豪是一個比較喜歡寵物的人,因為上一個房東不允許他養寵物在家裡,只好無奈搬家重新找工作。

找了兩個月的房子,也算是運氣好,找到了離他新公司很近的一個地方搬了新家,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每個月多出1500塊的房租,他一個月工資也就6000多,讓原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後來他直接包了1個月的共享單車卡,因為上下班5分鐘,路上的時間短了,還能每天上下班和自己貓咪到招呼,也算是為他的生活找回了一點幸福感和存在感。

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搬家換地方住的原因有很多,多數是被現實擋住了挪動的腳步,但是往往發展越快,生活工作節奏越快的大城市,在「沒錢」「工資低」「工作壓力大」等現實原因面前,很多人的情感需求往往會被忽略,因為僅僅是去應付上面這些,就已經筋疲力盡了。

核心商業寫字樓奪走了年輕人的白天,高強度工作,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年輕人疲於奔命應付現實的各種困難和阻礙,漸漸忽視甚至可以去掩蓋自己的情感需求,因為這個城市,並不負責給「沒錢」的年輕人提供心靈上的慰藉。

花一小時上班,我們來看看背後的隱性成本

如果時間往回倒流10年,可能城市還沒有那麼多的地鐵,可能我們可以在公交車上慢慢地翻開一本書來看。

但是到了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遇到上下班晚高峰的時候,可能連騰出手來都是困難的。

有一句話用來形容現在的都市麗人上班族:

「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

「在路上」這個詞,早已經成為了打工人常態化的生活狀態,「在路上」也不再是形容一種勵志努力向前的狀態,反而聽了讓更讓人害怕。

自己的前同事阿文,為了能儘可能住的離公司近一點,硬是直接找了一個比原來房租高2000塊的房子。

每天上班的時間是縮短了,幾乎可以踩著點到公司,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生活質量的下降,因為房租將近佔據了自己三分之二的收入,阿文從之前的天天點外賣,轉變為一到吃午飯的時間就回家煮餃子吃。

為了能縮減自己的上班時間,付出的成本幾乎讓他杜絕掉了一切娛樂行為,以前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都會和自己的好朋友下館子搓一頓,但是現在不敢下館子,克制自己購物的欲望,買東西只買生活必需品。

而且因為住的離公司近的原因,很多時候總是會遇到同事和老闆以距離近為理由的各種「幫忙」和壓榨:

「你離公司比較近,能不能去電腦上幫我拷貝個文件?」

「你住的離公司比較近,留下來多加會兒班也沒事,正好把方案早點給我。」

住得遠,長時間通勤可能很大程度上扼殺很多人年輕人屬於自己生活的時間,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山,但是住得近,也給「方便加班」提供了客觀的現實理由,好像無論是遠還是近,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就註定是一直是「在路上」「在上班」「在加班」的狀態。

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隨著各種線上打卡考勤這種看似幫助企業和員工更好工作工具的出現,更加是編織了一張大網,一點一點吞噬大家的下班自由時間。

下班了也不敢不看群消息,一分鐘不回群內領導消息,明天桌上就有被迫離職的通知書,要求你隨時在線,隨時回復,讓大家本屬於自己的時間,卻來不得半點自由。

通勤時間的長短,是評價城市生活幸福感的指標之一,對於年輕人來說,想實現鹹魚翻身,人生逆襲,大概率還是需要到大城市去闖蕩和打拼。

其實很多人心裡明白,選擇來到大城市打拼,就必須接受城市發展帶給個人的弊端,通勤時間變長是自己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城市發展和擴張,導致上班族的通勤時間變長是有合理性的,但是通勤時間長成一個城市的常態化現象以後,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著手考慮,如何儘可能去縮短大家的通勤時間,畢竟這並不是一個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其實對於多數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來說,大家都是在犧牲自己的健康,下班時間,休息時間,來為這長時間的通勤買單,用長時間的通勤,來換取較低的居住成本,同時儘可能保持自己的生活質量。

就業人口膨脹,居住面積只能被壓縮得越來越少、越來越貴,通勤這頭大象,已經越來越無法忽視。

在要求年輕人「甘於吃苦」之外,在默認大城市就該「舉步維艱」之外,繁榮、公平、可持續的大城市,是不是也該為這些擠在車廂裡的人多做點什麼?

大家犧牲掉自己近乎所有的娛樂時間,也只是希望這份煎熬,能得到應有的回報而已,希望我認真對待生活的時候,生活不會反過來欺騙自己。

相關焦點

  • 花2小時上下班,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時間永遠「在路上」
    通勤時間長是大城市特有的標誌,上下班超過2個小時的其實也並不算是新鮮事,因為跨城上班的人也大有人在,自己所在從城市杭州在通勤時間上至少還沒有北上廣那麼嚴重。根據《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檢測報告》顯示,國內36個主要城市1000萬人中,上下班單趟的通勤時間都在1個小時以上,這是多數在大城市打工人的現狀,大家一天工作的通勤時間基本都在2個小時以上。長時間的通勤,加上原本的工作時間,再加上加班。
  • 年輕人該不該留在大城市?這6000人的選擇和你一樣嗎?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工作之餘,可支配的時間也很重要。一份高薪工作,是否值得年輕人為之付出全部精力和所有休息時間?最近,關於奮鬥逼和摸魚哲學的討論,就集中體現了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動搖。 不過,其他因素的重要度跌幅,相較工作機會,更是有過之而不無不及。
  • 北京青年通勤時間每天近2小時
    北京青年每天工作10小時其中通勤近2小時,你的通勤時間是多長呢?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路上?北京青年通勤時間每天近2小時標籤:社會市井民生交通、交通出行通勤上班、北京、北京通勤時間2小時、話題事件看法觀點態度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2018年的北京青年每天的平均工作時間是10小時,每天的通勤時間為1小時52分鐘,將近2個小時。
  • 58同城:回老家工作也能月入過萬!越來越多90後離開北上廣深
    但是,去往大城市工作的人很多,最後選擇留下來生活定居的卻很少,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呢?  留在大城市的難度增加,工作房價壓力逼退異鄉人  不少人都想靠自己的能力紮根落戶一線城市,卻因為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無奈離開。人才濟濟的大城市裡,激烈競爭讓工作節奏越來越快、業績要求越來越高,想要從眾多優秀職場人中脫穎而出,頭頂的壓力可想有多大。
  • 年輕人的消費故事:越來越追求性價比
    但是,留住年輕人,已經越來越難。因為,這屆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和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更加難以捉摸。過去,年輕人更重視別人的認可,需要用品牌來標榜自己的生活品味,但現在,年輕人更注重「取悅自己」,只會為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花錢,其他的消費,會更追求性價比。
  • 現在的年輕人找工作,比工資更重要的,是有沒有雙休
    但是大部分年輕求職者當中,很多人都選擇了後者,有人表示自己8小時之外的時間更值錢,也有人表示應該要有自己的私人時間,不能讓工作填滿自己的生活,也有人認為其實月薪1萬看上去比月薪5000的厲害,但是從工時和性價比來看,月薪5000其實已經勝出了,因為長時間加班工作,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打擊很大的。
  • 為什麼很多上班族寧願花兩個小時擠地鐵,也不願在附近找工作?
    在一線的大城市,地鐵是上班族出行的首選,每天都會看到很多的上班族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每天早上又是六七點就得起床去上班了,每天都需要花三四個小時在上下班的路上。很多人都會有想,為何不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呢。對於一直在小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來說,如果平時上班都需要花一兩個小時的話,是非常的可怕的,根本受不了這樣的工作。因為在小城市平時上個班半個小時就屬於時間太長的了,一般也就是騎個單車就可以到的距離是最好的了。
  • 想到每天得花一個小時去上班,你是不是又準備辭職了?
    為了準時上班打卡,她每天六點半起床,抓緊時間收拾,之後坐了一個半小時的跨城地鐵,從佛山趕到廣州上班。咖啡和茶都救不了她,只有午睡才能勉強拯救她下垂的眼皮。中午午睡30分鐘,每天能勉強湊夠6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單程通勤時間超過一個小時,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並不是個例,很多人感嘆,一個小時根本沒啥,大城市通勤2個小時才是極端。
  • 拼命工作,正在讓年輕人越來越窮
    這或許是許多人的現狀,每天早出晚歸,辛辛苦苦地工作上班,累死累活。然而,一年到頭來,依然錢包空空,存款不足百萬。如果年齡超過了35歲,還有隨時被裁員的風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清醒地認識到,拼命上班不能讓一個人脫貧致富,反而會越來越窮。
  • 畢業後,你想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找工作?
    相反,他們非常放鬆,他們認為城市在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發展非常好,工資高,工作崗位多,到處都是機會。我問他們有沒有想過回家?他們搖了搖頭,說:留在家鄉的未來是什麼?沒有工業,沒有廠房,沒有高樓大廈,這個縣只有老人和孩子,年輕強壯的人都出去工作了,為什麼我們年輕人回我們的家鄉?這會是個笑話。
  • 考一下上下班路上的時間
    在北京作為一個工薪族,每天上下班路上就得花2個小時,這段時間可以做點,才覺得不是在浪費?比如讀一本書,聽幾段音頻,背些單詞,哪怕消費一些新聞資訊。虛空的看著空氣,便被貼上「空耗時間」的標籤。此前我談時間顆粒度,似乎潛意識裡邊設定自己的時間非常有價值。讓自己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有價值,這是一種挺激勵的方向。然而,這種潛意識的便籤化,會增添焦慮。我曾經在一段地鐵上,聽完了5本書,下地鐵後,我嘗試回憶剛才我收穫了什麼,只能零星回憶起幾句話出來。
  • 美國最……的10大城市
    一些以社交生活豐富著稱的大城市,像洛杉磯、邁阿密,都沒有被選中,原因是這些城市在人均擁有咖啡屋數量、人均購花送禮方面的得分都比較低。鋼城匹茲堡、汽車城底特律所以被選為最不適合約會的城市,是因為這兩個城市的18-24歲年輕人非常少,而北卡的夏洛特當選,則是因為這座城市裡的單身人士比例最低。 Wichita和Greensboro人均擁有咖啡屋的數量低,年輕人幾乎沒有什麼可去的地方,還怎麼約會?
  • 大城市「通病」:上下班極端化困擾打工人,多少人是千萬人之一?
    對於打工一族來說,每天早上最「頭大」的事情其實並不是上班,而是每天上班就要浪費不少的時間。有些人擔心上班遲到,連買個早飯的時間都沒有。可以說不少人都因為時間花在了路上,因此早飯對於不少打工人來說,已經直接被忽略了。
  • 時間管理 利用上下班交通時間,八種個人成長促進方法以及小強工具推薦
    各位有沒有計算過一周五天工作日,一年花費在上下班路上(地鐵/公交/計程車)的交通時間有多久呢?按照上海北京城市上班族一般交通時間來計算的話,一天來回2個小時,一周5天10小時,一個月40小時,一年多達480小時=20天的真正有效時間。你在上下班路上是無聊發呆呢?還是看《花千骨》、《康熙來了》或者美劇來打發時間呢?有沒有想過把這20天時間能夠充分利用起來促進個人成長呢?
  • 在大城市月薪幾千的我,卻拒絕回老家工作
    「你有沒有考慮回老家工作啊?我看我們這邊有個學校在招人呢,專業不限。或者考個公務員也行,你看你那幾個同學在這當個公務員,不也挺好的。」「老家的工作收入太低。」我拿出了一個自己都覺得站不住腳的理由來搪塞。「你現在的工資是幾千塊,在家裡也是這麼多,上下班還離得近。
  • 每天花兩三個小時上下班,這樣的人蕭山有不少!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昨天,蕭山一姑娘在蕭內網App發帖說,她上下班通勤時間在半小時左右,即便如此,老爸還覺得她早出晚歸忙的不行,每個月怕是拿著一兩萬的工資。姑娘表示,她真的無法想像那些每天通勤時間在兩三個小時的人。「不管咋樣,我會選擇離家近並且雙休的工作」。
  • 剩男剩女、空巢青年,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
    剩男往往學歷低,收入低,主要分布在農村和鄉鎮。剩女是指年齡超過27歲以上還未結婚、單身的女性,調查顯示我國剩女人數超過5000萬,調查顯示剩女通常學歷高,收入高,越是大城市,剩女數量越多。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由於父母工作忙,從小就經常一個人吃飯、寫作業,一個人玩、看電視、玩遊戲…時間長了就習慣獨自生活,往往獨立能力比較強,進入社會後也喜歡獨來獨往。
  • 每天休閒時間不足3小時,年輕人拼命上班,最終為了啥?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工作給壓彎了腰,甚至可以說我們有時候加班加點就為了那點工資而已,著實有些心酸。近日,某報告指出,2020年我國人均休閒時間每天不足3小時,說白了都是在拼命上班和加班,這著實讓人有些感覺不太合理。那麼,每天休閒時間不足3小時,是否稀奇呢?
  • 「一想到明天要花2小時通勤 我又想辭職了」
    來源:Vista看天下原標題:「一想到明天要花2小時通勤,我又想辭職了」作者 | 李放鹿二十多年不午睡的周小姐,現在不得不開始午睡了。膨脹的城市不斷吞噬四周的土地,心臟地區搶奪年輕人的白天,承載他們黑夜的只剩那些邊緣地帶。鋼筋水泥從不妥協,除了工作和消費,城市中心並不負責給年輕人提供安慰。
  • 上下班時間缺少車次 鄭焦城際車次分布能否更貼合上班族節拍?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大河報訊 「上下班時間,鄭焦城際鐵路缺少車次,而且過於集中於一些特定時段,不利於鄭焦通勤,希望能予以調整。」連日來,有多位焦作市民反映鄭焦城際車次分布問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了焦作車務段有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