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大統一王朝,因為中間王莽一度「代漢建新」的緣故,所以漢朝又分為西漢(前漢)和東漢(後漢)。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一下西漢兩百多年的歷史,期間一共經歷了14位皇帝(包含前後少帝和漢廢帝)。
在秦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中,劉邦作為其中一支力量異軍突起,不但一舉推翻了秦朝的統治,還在「楚漢之爭」中擊敗了項羽順利建立漢朝,成為漢朝的第一位皇帝,是為漢高祖。
劉邦死後,他的兒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漢惠帝性格仁弱,大權實際上掌握在其強勢的母親呂后手中,好在呂后擁有出眾的治國能力,將新建的漢朝治理的「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
漢惠帝做了七年有名無實的皇帝後抑鬱而終,其子——4歲的劉恭繼位,是為漢前少帝。據說因為小小的劉恭不懂得掩飾自己的情緒——口口聲聲說要為自己的生母報仇(劉恭出生後,生母被呂后毒殺,謊稱其是皇后張嫣之子),從而引得呂后深為不安,在位僅4年就被呂后廢黜並殺害。
前少帝死後,呂后又迅速扶立了年僅4歲的常山王劉弘為皇帝,是為漢後少帝。巧合的是,這位後少帝也僅僅做了4年的傀儡皇帝後就被廢殺,不過這次出手的不是呂后,而是周勃、陳平等大臣。他們在呂后去世後,迅速剷除諸呂,並藉口劉弘不是漢惠帝劉盈親生骨肉,陸續廢殺了後少帝及其兄弟,擁立代王劉恆(劉邦第四子,母親為薄姬)為新皇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寬儉待民,漢朝由此步入正軌,他和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啟)在位的這段時期被後人稱為「文景之治」。到文景之治後期,國家已經相當富裕,以至於「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漢景帝去世後,他的第十個兒子劉徹繼位,是為漢武帝。有人說漢武帝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雖然他在位時好大喜功甚至窮兵黷武,把「文景之治」創下的家業都敗光了,但他的功績也是有目共睹的,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漢武帝晚年崇信方術,終於導致「巫蠱之禍」的爆發,太子劉據自盡後,漢武帝最終選擇了八歲的少子劉弗陵為繼承人,是為漢昭帝。
漢昭帝在輔政大臣霍光等人的輔佐下,延續了武帝後期與民休息的政策,創造了「百姓充實,四夷賓服」的局面,社會上的各種矛盾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幸的是,漢昭帝在位僅僅13年,年僅21歲就去世了,而且還沒有留下子嗣,於是霍光等人便迎立昌邑王劉賀(漢昭帝之侄)為新皇帝。無奈這位劉賀當上皇帝後「不得人心」,在位僅僅27天就被廢掉了,所以也被稱為「漢廢帝」。
霍光等人經過商議,決定迎立流落民間的武帝曾孫劉病已(後改名劉詢)為新皇帝,是為漢宣帝。漢宣帝在位期間,對內注重吏治,選賢任能,逐步清除了霍光勢力;對外聯合烏孫大破匈奴,正式將西域納入大漢版圖,終於完成了漢武帝多年的夙願,所以這段時期又被稱為「昭宣中興」。
漢宣帝去世後,皇太子劉奭(shì)繼位,是為漢元帝。鑑於之前西漢存在外戚幹政比較嚴重,漢元帝天真地以為太監因為沒有家室而不會「結黨」,所以格外寵幸宦官,結果宦官們內結太監(「內黨」)外結大臣(「外黨」),也導致西漢一步步走向衰落。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漢元帝在位時有兩件事比較有影響力,一件是陳湯率軍平滅北匈奴郅支,留下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豪言,另一件事便是「昭君出塞」。
漢元帝去世後,太子劉驁登基,是為漢成帝,其母便是大名鼎鼎的孝元皇后王政君。漢成帝在位期間耽於酒色,外戚王氏家族由此正式登上西漢的政治舞臺,特別是趙飛燕、趙合德姐妹進宮後,漢成帝更加荒淫無道,年僅45歲便因縱慾過度而暴亡。
漢成帝無子,侄子劉欣繼位為皇帝,是為漢哀帝。漢哀帝在位時一度排擠王氏外戚,不但重用母親和祖母家的外戚丁氏和傅氏,還提拔自己的男寵董賢為大司馬。據史書記載,漢哀帝和董賢同臥同坐,關係極為「親密」,「斷袖之癖」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
如果漢哀帝能夠活得更久一些,估計後面就沒王莽什麼事了,無奈他在位僅7年便因貪色縱情而亡,時年僅25歲,也沒留下子嗣。
漢哀帝死後,年僅9歲的堂弟劉衎(kàn)被迎立為皇帝,是為漢平帝。漢平帝繼位後,漢哀帝所重用的董賢等人以及其他外戚迅速被剷除,太皇太后王政君出來垂簾聽政,國政基本都由大司馬王莽操持。
形同傀儡的漢平帝在位僅僅5年(年僅14歲)便在未央宮突然去世,死因至今存疑,民間相傳是王莽毒死的,因為此後王莽正式就任「假皇帝」。起初為了掩人耳目,王莽還假惺惺地立了一個年僅兩歲的小孩——劉嬰為皇太子,表示自己只是代為「攝政」。
在天下劉姓諸侯的「反莽」浪潮被鎮壓住以後,膨脹了的王莽便正式廢除皇太子劉嬰,自立為帝建立新朝,西漢由此正式滅亡。
後來史學界將王莽和擊敗王莽的更始帝劉玄算入西漢,所以也有西漢十六位皇帝的說法(被王莽廢掉的劉嬰實際上一直都沒當過皇帝)。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