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心態佛系的懶媽,對孩子的文史教育一直不夠上心,一來英文原版教育在家庭裡需要耗費的時間比較多,二來覺得學校的語文,分量多難度大,能按部就班跟上進度就可以了。
可是,這個暑假髮生的事,讓我對小學文史教育的態度,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拐彎。
起因於二升三的語文提前預習。都說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第一個分水嶺,不管是金玉良言還是危言聳聽,先了解一下總是沒錯的。於是買書一翻,果然,三年級的古詩詞增加了,還第一次增加了文言文(我們那會可是初一才學文言文)。這文言文來了就不會走的,一直要學到高三。
那麼小學接下來呢?初中呢?高中呢?
一查,心中真是一驚。
小學。
整個小學6年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9篇(其中古詩詞113篇、小古文16篇),佔所有選篇的30%,平均每年20篇左右。
初中。
初中古詩文選篇共有132篇,佔所有選篇的52%,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高中。
高中的古詩文佔比仍然達到49.3%,要求背誦超過70篇古文。
光是傳統文學部分,在小學就佔比30%以上,整個中學佔比50%以上(絕大部分需要背誦),那麼孩子至少得花一半以上的時間來攻讀這個難點(因為文言文的學習難度明顯要比現代文要大)。
而且體裁從《詩經》到清詩,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等,做到全面覆蓋。
年級越往上走,對學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會越高。
好,來拓展一下,文言文的思辨能力都讓孩子考些啥?來看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
全國I卷的作文題:
關於就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寫一篇發言稿,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給的材料就是一篇小古文。
全國II卷的給材料作文: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0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
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請完成一篇演講稿。
如果你的傳統文學不好,那麼高考的作文題目是看不懂的。
看到這裡,我算是徹底明白了為什麼大家這幾年開始說「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將成為拉分最大的科目」,原以為是製造焦慮,殊不知,語文的改革真的開始了。
那些語文成績一路保持高分的牛娃們,大家無一例外的路線:家長提前規劃、啟蒙,孩子提前接觸、背誦、理解。不少家庭是四年級前背完小學段,小學背完初中段,初中背完高中段,最少先背一輪打底。
不然,以現在的數量和難度,語文老師都直言:臨時抱佛腳是根本行不通的。
可是,這些傳統古詩詞和文言文,家庭都該怎麼引導孩子學習?基本上都是兩個方向:
第一,多讀、多記、多背。
第二,通過背景、典故,加強理解性學習。
記性好是低齡孩子的學習紅利,但孩子大了,認知能力強了,終究要回到可理解、可參透、可內化的正路上來。那麼如何更好的去理解一首古代詩歌、一篇古代散文、一個典故甚至是一個古代笑話呢?
想學好傳統文學的背景和典故,我們將無法迴避一個與語文科目高度強相關的科目——歷史。
而中國的傳統文學,是非常典型的文史不分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無法割裂。
比如《史記》,貢獻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精彩故事:鴻門宴、完璧歸趙、破釜沉舟、指鹿為馬、紙上談兵等等,多次上榜語文課本,可讀性、文學性非常高。可它本質上是一部歷史書,是中國史學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作者司馬遷既是史學家,又是文學家。
比如《詩經》,語文課本、詩詞大會的上榜常客,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一部文學著作,它大部分的詩篇都反映了西周、春秋時期的歷史、文化、社會狀況。以致後來的史書《春秋》都深受其影響,被看成《詩經》的續作,被稱為反映周代社會的「詩史」。
由此可見,在現有的語文體系裡,如果孩子對歷史一片空白,那就得發揮超強的背功;但如果擁有良好的歷史沉澱,那麼學好語文簡直就是如虎添翼。
可惜的是,現在的小學階段並沒有開設專門的歷史課程,想走理解性學習的路,就得自行補課。
那麼在家庭環境下,我們家長該如何系統性的來引導孩子在歷史版塊的學習呢?
學之前,家長先注意這三個方面:
第一,重視歷史整體框架的建立,樹立歷史時間軸的概念。
既然是要系統的、長期的進行一個學科的學習,那麼就注意點、線、面的結合。
而建立歷史全局觀最主要的一條線,就是時間軸,讓它把5000年歷史緊密的串在一起,而不是讓各個知識點散亂無章。
某些培訓機構的大語文課,一上來就猛灌各種文學史,我都覺得很納悶,孩子連中國有哪些朝代、每個朝代的順序都沒有搞清楚,就先學文學史,難道不是一種只顧局部、不顧整體的思維嗎?
「欲學文,先通史」,不少歷史大咖都建議,不管怎樣,家裡要先備一套適合孩子看的中國通史類書籍,先把歷史的時間線埋好,再通過各朝各代的知識點,大量生動有趣的細節來豐富歷史的面,這樣才是一條長期學習的正經路。
第二,注意啟蒙的順序,先世界再中國,先古代再現代。
我們初中才開設的歷史課,內容是這樣設置的:七年級學習中國古代史;八年級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九年級上冊學世界古代史、下冊學各國近、現代史。
而我個人認為,希望在孩子的整體認識中,是先有世界再有中國的,在優秀世界文明歷史中,中國輝煌的歷史文化是其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歷史也是在不斷演變的,過去的輝煌並不代表你能一直站在高處,看看過去,觀察當下,展望未來,體會學習歷史的真正意義。
家長也別認為世界古代史距離很遙遠,在很多閱讀開展得早的家庭,孩子們通過英文繪本、中文故事,已經接觸到了很多關於世界其他文明的內容(比如古埃及人、金字塔、希臘神話、中世紀圓桌騎士、北歐海盜等等),我們只需要通過世界古代史的主線把零散的知識給串聯起來,孩子腦中就會形成初步的整體歷史觀。
第三,注重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不強摳學科知識點。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哪一個學科,家庭啟蒙和學校教育的風格和思路都不應該是一樣的。
除非家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背景,不然的話,我們都是應該要藉助家庭寬鬆有趣的氛圍,來引導孩子的興趣,從而培養一些學科的能力基礎。
如果我們一上來就要孩子正襟危坐的背誦大量的年代、人名等呆板的知識點,而不是通過有趣的歷史細節來吸引、打動他們,那這種啟蒙只會招致孩子的厭惡。
好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想在家庭生活中多渠道、多方位的傳播歷史,家長都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小技巧:
第一,善用歷史朝代表。
去挑一張清晰、美觀的中國通史朝代表,張貼在牆上,讓孩子隨時能找到、能看見,當他在書中、電視中、談話中對某個朝代、某個事件感興趣時,就能像個指揮官一樣在圖上指點一番。如此這般,次數多了,中國的歷史線便會一步步的銘刻在腦海裡。
第二,讓歷史融入家庭閱讀。
現在的家庭都很重視中文閱讀了,那在孩子的閱讀書單裡,按年紀、按識字水平、按題材的穿插歷史書籍吧。特別是現在歷史讀物也有很多精品,繪本、漫畫、文創、歷史地圖、章節書,通史、專題史、國別史,應有盡有,只要家長事前做好選書功課,孩子們大量的讀就是了。
第三,積累成語先從歷史典故入手。
小學生學語文,老師都會讓做四字詞語、好詞好句的積累,家長不如順水推舟,先從有典故的成語入手,讓有趣的歷史故事幫助孩子積累詞彙,讓記住的成語幫助孩子深化歷史記憶,兩者相互推動,相互轉化。
第四,多聽聽歷史故事。
不願讓孩子接觸太多電子屏幕的家長,通常會讓他們多聽音頻。而歷史故事類的音頻,現在可選擇範圍很多,通史、史學名著、名家配音、精彩評書,品質都很高,我們都不妨把它們添加到孩子聽力故事清單裡。
第五,多看歷史記錄片。
孩子在看電視時,家長可以提前做好歷史內容的選編工作,內容精良的記錄片真是知識的寶藏啊。
比如《國家寶藏》,擁有綜藝的外殼,內裡卻是嚴肅認真的歷史文化。
講述秦漢興衰的《復活的軍團》、《帝國的興衰》等;
比如BBC的《失落的古代城市》、《古希臘的瑰寶》《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與衰亡》等等。
有一位有心的爸爸,整理了40部高分歷史記錄片,讓孩子8歲起,每天看一集,經過大半年,孩子的歷史積累就大有長進。
第六,多去歷史博物館。
假期外出旅遊,多穿插一些歷史博物館、歷史展覽的行程吧,讓那些只過書中、電視中見過的老物件,真實的呈現在孩子眼前,讓孩子得到無比鮮活的直觀感受。
第七,讓戲劇來豐富孩子的歷史認知。
去劇院,除了聽精彩的音樂會,看有趣的兒童劇,還可以把高品質的歷史戲劇也安排進去,讓孩子充分感受活起來的歷史,高度仿真的布景、講究細節的服飾、富有性格的歷史人物,相信都會讓孩子產生深刻印象。
第八,多展開歷史討論。
如果孩子向我們提出一個歷史疑惑,我們要善於抓住這類機會,趁機和孩子展開積極的討論。
要知道,學習歷史不光要記住知識,最重要的是有思辨的意識。立場不同,時代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就會不同。我們要引導孩子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去理解問題,鼓勵孩子進行思辨。
歷史,絕對是最能鍛鍊孩子批判性思維的一門學科啊。
做好歷史啟蒙,有助於孩子理解古詩詞,有助於孩子背誦古詩詞,有助於孩子在將來的語文考試中拿高分,但也絕不是僅僅就止步於此。
給他一份高遠的眼光,運用古人的智慧,在廣袤的世界裡,去解決今時的疑惑。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