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圈鬼才歌手小河,拯救中國童謠

2020-12-20 一條

45歲的音樂人小河,

在2018年開啟了音樂公共藝術項目「尋謠計劃」,

尋找收集各地老人記憶中的童謠。

目前採訪了200多位老人,

從中提取了20多首不為人知、卻又好聽,

可以傳遞給今天甚至未來孩子的本土童謠。

小河,民謠歌手、美好藥店樂隊主唱,

以先鋒實驗、自由不羈著稱,

30多歲後,他持戒學佛,

創作從極端的自我到關注他人,

用音樂連接不同的人。

尋謠現場音樂會,PonyBoy攝影

尋謠計劃開始於北京,第二站杭州,

今年3月來到了上海,

每個城市都要花上半年到一年時間,

一條在上海跟拍了4天尋謠過程,

專訪了小河。

「真正的童謠和最真切的愛有關。

在消逝之前找到它們,

用今天的方式重新唱響,

那一刻,老人、孩子和年輕人

發生了自然的連接,

這是目前我能做的最美好的事。」

編輯 | 倪蒹葭

小河在公園尋謠

每天早晨8點,背著阮琴的小河會走進上海某個公園,悄悄靠近大爺大媽聚集的地方,聽聽他們在聊什麼,自然加入話題,再開始問:我們是收集上海老童謠的,你們有沒有記得小時候唱的童謠?

碰到公園裡玩樂器的老人,他更抱期待了,拿出阮琴跟老人互動一段,閒聊到童謠,老人的記憶沉澱在底下,要一層一層地打撈起來。

每個公園一逛就是3、4個小時,像大河中撈金,儘管98%沒用,小河的笑容裡依然有極大的熱情,他等待著旋律好聽、又不太為人知的本土童謠的出現,為它們洗去泥沙。

「尋謠計劃」團隊在上海公園尋謠

尋謠計劃發掘的《火螢蟲》

從2018年開始,他聚集了一個小團隊,靠跑斷腿這種「最笨」的方式去尋找,北京、杭州再到上海,雖然也曾嘗試線上尋謠,發現效果遠不如面對面打聽。

尋到童謠之後,小河在當地做現場音樂會,請提供童謠的老人和今天的音樂人合作,把老童謠傳遞給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孩子。

美好藥店樂隊,小河是主唱,安娜攝影

音樂人小河,1975年生於河北邯鄲,曾是獨立音樂圈最瘋魔的一位,民謠、實驗、搖滾,他的音樂難以歸類,卻奇異動人。他寫《廢梁》,「豎目以往,拂袖笑狂;俚風雖涼,暖過琉瓦赤牆」,活脫脫是竹林七賢的白日縱酒放歌;他用極端的狀態在生活,探索自我,抓耳撓心,吐出血淋淋的句子,他的酒後故事可以編一本荒誕故事集。

2010年,30多歲的小河把創作從自我轉向他人,他用12個月的時間,找來12個陌生的普通人物,和他們各相處一兩天,創作一首歌,他稱為「肖像計劃」。他寫煤礦工人、90後北京女孩、藝術品收藏家、歷史事件中逃難瑞士的華人、保潔員,應準媽媽的要求,為她還未出生的孩子寫歌。

「迴響行動」在青島

2016年他開始做「迴響行動」,帶著自己吟唱禪詩偈語的專輯《迴響》,去了高山、海邊、雪地、森林,邀請當地的聽友們在現場和他一起排練,製作獨一無二的唱片。音樂回到最本來的樣子,與人溝通,與天地溝通。

而2018年開始的尋謠計劃,是他認為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一件事。

「隨著一代代老人的離去,一首首童謠也在消失。真正的童謠和最真切的愛有關。在消逝之前找到它們,用今天的方式重新唱響,那一刻,老人、孩子和年輕人發生了自然美好的連接。」

聖誕節期間,尋謠現場音樂會

2018年聖誕節,坂本龍一在北京偶遇了尋謠計劃團隊,他很理解小河在做的事,八九十年代日本熱烈地模仿西方,但一些音樂人也在努力保留本土的東西,坂本龍一就是其中之一。

小河買到過一套日本的黑膠碟片,是100年以來的100首日本童謠,「整理得非常好,每一首不僅有詞,還有旋律,編排得簡單但精緻,很適合教給小朋友,我們就沒有這樣的整理。」

尋謠計劃杭州站現場

音樂人熊熊被小河邀請,杭州站全程一起尋謠,他說:「小河有個讓人驚訝的地方,每次做尋謠現場音樂會時,都能夠全情地投入,小河的笑容無處不在,我發現小河的笑比以前多了很多。」

一場活動三個多小時站下來其實非常累,要不停地和觀眾溝通,然後讓老人放鬆,教觀眾一遍遍唱童謠,要現場編排;老人可能不耐煩,樂手可能彈錯了,觀眾可能不積極、聲音小,還有突發的臨時狀況如環境噪音、下雨……這一切都是每場會發生幾次的。但在這些都發生了之後,還得有真誠的微笑面對觀眾。只有對這件事情的抱有極大的熱情和熱愛,才可能做到。

小河有一個小女兒,他找到第一首童謠的時候,心想:「一定要讓我的女兒聽到,我覺得她會很喜歡。」

以下是小河的自述。

小河和提供《盧溝橋》童謠的何大爺

一個計劃的誕生

我從1995年到北京,一開始住在胡同,十多平的房子才200塊一個月,胡同裡有特別多美好的影像,老人茶餘飯後坐在胡同口聊天,因為熟了經常會跟他們去說話,那段時光有一定感情在心裏面。

2018年北京打磨廠藝術機構邀請我去做一個展覽,我就想怎麼用音樂做連接,能跟這個城市的胡同有關係,跟城市不同的人發生關係,於是想到了童謠這個主題。童謠跟不同時代、不同年齡的人都有關係,我們小時候聽到的童謠,也許是外婆小時候也聽的一首,它可以連接很多代人。

我們在北京大概花了半年時間,走訪了很多北京的公園,《盧溝橋》是我們找到的第一首。

小河和何大爺在盧溝橋

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

橋上駝鈴叮咚響,橋下蘆花一片白

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獅子多

橋上獅子數不清,橋下蘆花一片白

當時在公園找到79歲的何大爺,聽他唱完我感動特別深,強忍著沒有哭。因為我們已經找了一周的公園,那天也是走了一大早上,忽然碰見了何大爺,聽到了我做音樂這麼多年從沒聽到過的一首歌,它的旋律特別好聽,歌詞很少,但光讀你就很有畫面感,而且還有聲音,仿佛能聽見駱駝在橋上走的節奏。

在這之前,尋謠只是一個想法,終於有一首童謠,告訴我們這件事情做對了。

去年我在德國慕尼黑演出,邀請我去演出的德國朋友,他要求我說能不能唱一下《盧溝橋》?他說在我的視頻裡聽到過,覺得特別好。我就覺得特別地驕傲,那天其實是一個很實驗的演出,但他要求我唱這個,唱完之後,德國的朋友們都開始在臺下聊,回憶他們小時候有什麼童謠。

《我們又長大了一歲》音樂會,何大爺帶大家唱歌,PonyBoy攝影

白雪下滿了大地,老松樹披上了白外衣

今年最後的夜晚,讓我們盡情地歌唱

歌唱這最後一夜,我們又長大了一歲

唱完《盧溝橋》,何大爺還給我們提供了一首《我們又長大了一歲》,這幾首童謠都是他的小學老師教的,何大爺記憶很深,我覺得和教他音樂的老師有關。

他描述的畫面,我聽了都感動,他學《我們又長大了一歲》的時候,真的是快過年了,一天晚上,老師帶著學生們生起了一堆小火,在火旁邊唱這首歌,何大爺還記得很清楚老師說:這歌名很有意思,過了今天,無論你幾歲,咱們大家都長大了一歲,誰都佔不了便宜。

你能感覺到一個老師愛孩子的記憶,這些特別美好的東西可能就深入在何大爺心裡。隔了這麼多年,他當時一遍就唱下來了,沒有打磕巴。

這些童謠真的是不被人所知。我們決定去尋找下一首《盧溝橋》和更多的何大爺。包括到今天,我在上海公園找老人,經常能回想到何大爺,因為內心裡會希望你是不是何大爺?一個很隱藏在內心裡的期望。

提供《搖船》童謠的孫大肆外婆,年輕時

找到一首童謠,只是一個故事的開始

就像《盧溝橋》,我們聽到的不僅是童謠,也是一個老人和城市的記憶。

《搖船》是上海站的第1個大收穫,它珍貴不僅因為詞和曲,還珍貴的是提供這首歌的音樂人孫大肆和她外婆之間的故事。

大肆的外婆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搖船》跟海、跟在靠海的陸地上奮鬥的人們有關。上海的歷史很短,上世紀初,上海開埠之後,江浙一帶很多人搖著小船來到上海討生活,紮根下來,這首歌有種希望、堅韌的勇氣在裡面。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頭高

用力啊用力,搖啊搖啊搖

搖過了前村,穿過大石橋

搖出了海口,遊海島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頭高

用力啊用力,搖啊搖啊搖

(左起)小河、孫大肆、大肆媽媽和外婆

大肆的外婆1930年出生於上海長康裡,她二、三年級在學堂裡學這首歌,三年級,外婆的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學業很好的外婆只能輟學,這首歌在她的記憶裡,是小皮鞋、皮書包、老師誇伊「頂頂聰明」的童年時光,是她輝煌的無憂無慮的日子的一部分,之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日子。

大肆和媽媽都聽外婆唱過《搖船》,一個音樂在連接著三代人。去年大肆做自己的新專輯,想尋找上海歷史和自己的連接,於是就想到外婆的這首歌,把它改編成為新專輯的第一首歌《不要怕船小》。

大肆在歷史資料《兒童音樂教科書-初小用(1932年版)-沈秉廉-兒童書局》裡找到過它,在第十八首,沈秉廉填詞,旋律取自當時傳入中國的福音音樂。外婆在學堂裡學到這首歌的時候,這本教材已經發行了五六年。

當《搖船》大肆一唱起來,90歲已經不太能說話的外婆,也能跟著唱。有時候我們可能看見是外婆和外孫女互動的感動,但其實跟這個童謠有很大的關係。當它被兩個不同的聲音唱起來的時候,是超過語言的,是純屬於音樂的那部分。

小河、熊熊等音樂人在北京公園和吳大爺排練

98%沒有用,但要保持尋找

我們每天去公園裡面找,去老人聚集的地方找,其實很有一個體會,98%遇到的我們可能都沒辦法用,但為什麼我們還要去?一個原因是當你去尋的時候,才可能會得到,哪怕沒有結果,尋這個狀態要保持住。

另一個,我們每一次去都在開啟一個通道,如果老人感興趣,哪怕就簡單覺得你這個人可交,他可能會介紹朋友。

梁文海爺爺憑記憶寫下《秋柳》歌詞

我舉一個例子,杭州站遇見《秋柳》的時候,我們是很震驚的。其實最開始我們是聯繫到杭州一個老人的孩子,老人住在杭州最好的老年公寓隨園嘉樹,很多有文化的老先生在裡面養老,建立這個通道之後,我們才有機會去隨園嘉樹,碰見給我們提供《秋柳》的梁文海爺爺。

堤邊柳,到秋天,葉亂飄

葉落盡,只剩得,細枝條

想當日,綠蔭蔭,春光好

今日裡,冷清清,秋色老

風悽悽,雨悽悽

君不見,眼前景,已全非

眼前景,已全非

一思量,一回首,不勝悲

我們之前完全不知道這首歌,梁文海爺爺說是李叔同作詞,李叔同的《送別》家喻戶曉,但《秋柳》其實也非常好聽。後來查了,有說法是陳嘯空作詞,他師從豐子愷,是李叔同的再傳弟子,《秋柳》和《送別》在文字上很相像,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確定作者。

梁文海爺爺教兩個孩子唱《秋柳》

《秋柳》音樂會現場

1945年,11歲的梁爺爺就讀金陵大學附屬中學,他在音樂課上學到這首歌,記憶很深。當年的音樂教材上面有許多優美的歌,還會教樂理,他對音樂的愛好也是那時養成,他感到有些可惜,在現在比較功利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們缺失了對美的感受。

《秋柳》屬於學堂樂歌,上世紀初,知識分子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新式學堂開設樂歌課,許多音樂採用「選曲填詞」的方法,旋律從西方宗教音樂和日本歌曲集中選擇,詞經過國人填寫,《秋柳》的創作就這樣,旋律來自於美國作曲家寫的讚美詩《In the Sweet by and by》。

所以當記憶打開或者通道建立以後,它是很多可能的。有時候我覺得我們人跟人交往當中太有目的性了,但是其實你先保證一個通道的暢通,有很多好事等著你。

這個項目最美好的,是連接人和人

每一站,我們前期尋謠至少要有兩個月,後期我們去做現場音樂會,老人來唱他/她的這首童謠,邀請今天的音樂人、孩子共同排練,把老童謠反饋、傳遞給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是我們工作的另一半。

我們不會給音樂人提前準備,比如不會先把譜子給他,譜子它可以把一首歌切割的非常理性。音樂最好的是超越譜子的那部分。

小河邀請莫西子詩等音樂人排練《秋柳》

今天的音樂人,你只需要靠耳朵去聽,在童謠原來的旋律基礎上,增加樂器的唱和,還有和聲的回饋,其實是一個非常需要專注和投入的狀態。

尋謠計劃更看中的不是收集的結果,而是中間的通道:這個項目最美好的部分,是連接人和人,不同時代、不同年齡的人,音樂讓這部分連接可以被聽見。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阿姨和李星合作

比如前兩天我們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它以前是電廠,現在變成了美術館,美術館把原先電廠工人返聘回來,做服務人員。我們找到這些服務阿姨,她們還記得小時候的童謠《癩痢歌》、《山浪有隻老虎》。

我們請了一位今天生活在上海的音樂人,紅領巾的吉他手李星,他是做實驗音樂的,在美術館跟阿姨做一個互動,不是說我們要把《癩痢歌》變得多麼時尚,多麼好聽,李星和阿姨就是一次平等的對話,今天和過去做的一個對話。那天阿姨其實是特別興奮的,阿姨笑聲大的時候,李星吉他旋律的起伏也會不一樣。

小河和湯溪周奶奶

因為童謠這個話題,我們走進很多的老人,這種連接最後變成情感上的,我有時候覺得老人是我的一個家人。

我們去金華湯溪看80多歲的周奶奶時,老人家拄著雙拐,淺色小花紋的涼衫涼褲搭配繡花鞋,讓你覺得是一種不著痕跡的講究。

60年前,周奶奶從湯溪去杭州參加了一個民歌大賽,她獲了二等獎,可以去北京參加全國的比賽,但因為家裡人說她要帶孩子,家裡又有很多事情,不太支持,她沒有去成。

周奶奶現場教大家童謠

我們被她的歌、她的狀態感染到了,想帶周奶奶再去一趟杭州,到現場去唱她提供的童謠《數田雞》。團隊的人特別反對我做這件事情,因為老人年紀大很有風險,但是我們也特別希望奶奶因為唱歌,再一次從80多歲的年紀出發,靠近一下自己的夢想,就堅定做了這件事。

後來,周奶奶因為尋謠計劃再次來到杭州,這可能是她生命當中一個溫暖的記憶,也是我們團隊挺引以為豪的一件事情。音樂會活動完第二天,我去送周奶奶上車時,她抱著我說:「我現在多了一個孫子,你記得來看我呦!」我心頭一揪,一陣酸流衝鼻。

杭州站現場,楊眉良爺爺教大家唱《搖搖小鈴》 PonyBoy攝影

當叮噹叮,搖搖小鈴

小寶寶,騎馬到山東

回來帶盞小燈籠

當叮噹叮,搖搖小鈴

小寶寶,騎馬到遼西

回來帶面小紅旗

當叮噹叮,搖搖小鈴

小寶寶,騎馬到江南

回來坐上大輪船

《搖搖小鈴》是90多歲楊眉良爺爺提供,他2歲時候聽到的童謠。

他也是新昌文化的篤班(地方戲曲)的專家,如今這樣的專家所剩無幾。我們做完童謠的現場之後,2019年11月,專程重返紹興新昌,為楊爺爺做的篤班錄音,留了影像資料。90多歲的爺爺那天精神特別好,錄完後他還一定要走山路,送我們出來。

小河,嚴明攝影

從自己的小黑屋走出來,

看見人,看見世界

1995年背著背包,燙著捲髮去北京的小河,當時只能看見前方有一個Rock Star(搖滾明星),自己就奔著這個去了。我以前覺得音樂就是我的信仰,而且我覺得我什麼都不要相信,我只相信我喜歡做的事,信賴自己生命所經歷的,哪怕是苦難。

但是逐漸其實有一個變化。我現在不排斥任何的什麼風格,可以從戲曲到實驗,從古典到流行,只要那個作品有用心,有人類沒有說過的美好的東西,我覺得就很牛。

在上海嘉定尋謠

以前的創作是非常自我的,但是走出來其實也是一種創作,我覺得一個好的作品,不局限於在錄音棚裡錄出來一首歌,然後寫上作詞作曲小河。尋謠計劃其實也是一個創作,去做我們覺得最重要的那部分——人和人的連接,讓大家得到一種感受,在某一刻有一個溫柔的提升或者啟示。

貝多芬說,音樂是一種更高的啟示。音樂能給人帶來啟示的那部分,不是靠音樂完成的,是靠人本身完成的,靠人和人之間看不見的連接完成。

可能最後連作品是誰做的都已經看不見了,我覺得是最好。就像看一座山,看沙漠裡被風沙吹過的土丘,你就覺得那就是作品,而它沒有創作者。

小河在金華給楊奶奶錄音

在浙江湯溪尋謠,PonyBoy攝影

從2010年開始,我做「音樂肖像計劃」,連接的是音樂人和素人;到後來2016年的「迴響行動」,它連接的可能是小河個人的粉絲,或喜歡小河風格的聽眾;但尋謠計劃就不是了,它連接的人更廣,脫開了小河。我覺得是我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一件事情。

我自己總結的話,可以比較形象地說,一個人以前在一個小房子裡,房間很黑,但是逐漸再往外走,終於可以從這個房間裡走出來了。然後看見了花花草草,甚至看見人,看見了世界。

鳴謝:Figure、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相關焦點

  • 童年的迴響音樂會完美落幕,快手x音樂小河拯救「消逝」童謠
    直播開場,童謠守護人小河唱了一首《盧溝橋》,這是「尋謠計劃」北京站尋找到的第一首童謠。當他在玉淵潭公園聽到這首童謠時,演唱者的演唱堅定了他將「尋謠計劃」一直做下去的決心。首位連麥的是歌手劉堃和兒子子彈,作為土生土長的甘肅人,他現場演唱了一首永昌童謠《餵飯飯》,幽默詼諧的歌詞,加以獨特的方言,唱出了特有的地域味道。
  • 尋找「童年的迴響」快手聯手音樂人小河上線童謠主題音樂會
    「丟手絹,丟手絹,輕輕的放在小朋友的後面……」、「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獅子多,橋上獅子數不清……」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童謠,它們是無數人心中純真的童年記憶。3月4日,在快手,將有一檔獨特的線上音樂會——「童年的迴響」音樂會。
  • 另類鬼才實驗音樂人小河的 「音樂肖像」
    另類鬼才的實驗音樂人小河,創作涉獵電影、現代舞與樂隊。他的「音樂肖像」項目,邀請12組歌手,為當下社會的普通人寫出屬於他們的歌。1月5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請來小河,與主持人張穎一起來聊聊他的音樂項目。
  • 小河X王爍:好的童謠理應改變更多的人
    直播前,他在家練習了兩首童謠《卡吉德洛森林》和《我們又長大一歲》,卻發現自己的孩子也能接收到童謠所帶來的樂趣,其中的童真和純潔很輕易就能被捕捉到。活動現場,老狼說,「尋謠計劃」不應該只是小河去做的事情,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拾以前美好的東西,「我們也該為下一代做些什麼。」
  • 音樂人小河和他的《尋謠記》:北京胡同的童謠故事
    2018年,音樂人小河發起了「尋謠計劃」,挖掘胡同和社區裡的童謠。一年過後,這場「尋謠計劃」是否改變了什麼?即將出版的《尋謠記》又意味著什麼?著眼於當下,童謠還會有什麼新的改變?又或者,童謠可以改變些什麼?
  • 專訪|小河:尋找童謠,讓我們接近那麼多「天真」人
    在過去的兩年時光裡,小河的團隊尋訪了100餘位老人,這些老人大多出生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們採集了200餘首第一手童謠錄音資料,做了十來個童謠現場。這個團隊找童謠,就像手工匠人上山下海地找材料,要跑斷腳,事必躬親,還需長時間地等待。歌謠不會輕易出現。他們的尋謠目標是65歲以上的老人。
  • 中年民謠男歌手們:童謠,民謠,以及修補生活
    一場唱他們自己的歌,一場唱新舊童謠,半個劇場的人跟他們一起在晃蕩中忘我。運氣好的觀眾兩晚都在,前一晚聽罷《不會說話的愛情》,後一晚來聽同一個人唱德國童謠《土撥鼠》與《遊子吟》,品嘗時間溪流的清涼。這群中年民謠藝人,共同構成中國現代民謠的主流樣貌。
  • 「沒人在意孩子在聽什麼歌」——搶救童謠
    尋謠過程中,小河發現,70%的童謠為大眾熟悉,它們印刻著不同時代主流價值觀的痕跡,帶有強烈的功能性與目的性。但小河想尋找音樂性與藝術性更強的稀缺童謠,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希望尋找到體現人類共性的童謠,呈現那些恰恰被忽略的童謠。它們應該擁有人性中共有的美——關於生命、童真、愛等等。」
  • 尚雯婕談學霸經歷,音樂圈裡學歷低的人家沒有後勁!
    尚雯婕談學霸經歷,音樂圈裡學歷低的人家沒有後勁!從撕下「快女」這個標籤到成為獨立音樂創作人,尚雯婕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從她的手下誕生出了這麼一批如今都是音樂圈中頂梁柱的歌手,就足以見得她挑選人才的眼光到底有多麼毒辣了。之所以能夠在選人和創作方面擁有如獨到的思想,和尚雯婕超高的學歷也絕地分不開關係。
  • 扒扒潛藏在《歌手》裡的10位幕後大神,你認識幾個
    據一床情書了解,甯子達4歲開始學習古典鋼琴,高中時改學貝斯,2010年正式踏入職業音樂圈,先後與張惠妹、劉若英、張信哲等數位天王天后級歌星合作,同時身兼音樂總監、製作人等工作,曾榮獲包括金曲獎在內的多項音樂大獎。
  • 中國藏區首部童謠合集發布
    中國藏區首部童謠合集發布 2018年06月04日 14:2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   中新社西寧6月1日電 (記者 羅雲鵬)「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中國藏區首部童謠合集《崗堅童謠》在青海西寧發布。
  • 《小白船》是恐怖童謠?中國古代童謠,才是真·細思極恐
    中宏網江蘇7月3日電(記者 張瑜英)隨著《隱秘的角落》刷屏,童謠《小白船》也意外走紅,但跟它以往代表的"純潔天真"的意境不同,這首童謠已然有了"黑童話"的韻味。"中國古代的童謠往往如此,可以說是帶有'預言'的恐怖歌謠。"青年學者侯印國在接受採訪時"揭秘"。
  • 《歌手》華晨宇終結結石姐三連冠,創新中國風rap好聽,正能量!
    同樣是《中國有嘻哈》的冠軍Gai,原本已經加盟《歌手2018》也因為不可抗因素宣布退賽,令不少粉絲很傷心,表示不看歌手了!2018年2月2日,華晨宇作為補位歌手強勢登場,首度開場選了自己的個人原創曲《齊天》,驚豔全場,中國風和Rap結合燃炸,瞬間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怪不得華晨宇總被稱為音樂鬼才,實力的確不容小覷。
  • 歌手GAI被退賽,或許只是中國嘻哈文化過渡時期的無奈之舉
    新一季《歌手》開播,嘻哈歌手GAI憑藉改編版《滄海一聲笑》,博得了無數好評,成為了首期節目的最大黑馬。然而,就在粉絲們期待GAI在《歌手》中的新歌曲時,卻不料GAI被無故退賽,這讓GAI的粉絲們就不淡定了,究竟GAI犯了什麼錯?
  • 中國航天,起名鬼才!不服不行!
    中國航天,起名鬼才!不服不行!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有網友感慨: 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
  • 熱烈祝賀陝北鬼才藝術學校盛大開業
    胡振民為陝北鬼才書畫藝術培訓學校題字並經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授權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規範漢字書寫工作委員會會員單位》、《規範字教育發展基地書畫等級考試直屬考點》。,我們不會締造中國書畫,但我們會繼承中國文化。
  • 中國情歌匯:著名歌手陳明真登場,帶來歌曲《變心的翅膀》
    著名歌手陳明真來到中國情歌匯,為現場的觀眾們演唱了一首《變心的翅膀》,這首歌是陳明真於1990年10月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變心的翅膀》中的歌曲,陳明真以此出道音樂圈。
  • 街頭採集童謠,自曝明年生娃
    近日,歌手譚維維在《奇遇人生》這檔綜藝節目中和大家見面。這可以說是一檔非常放鬆額綜藝節目。我們也通過這檔綜藝節目發現了譚維維過去和未來。我們發現其實譚維維是一個非常有故事的女孩兒,從她的眼睛深情之中就能看到一種信念。這是一檔歌手的節目,主題就是採集尋找最「童謠」。我們看到,在採集童謠的過程中,譚維維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時光。
  •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童謠,全都應驗了麼?
    童謠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多人都不陌生,我們小時候在學校裡肯定都學過《三字經》、《一閃一閃亮晶晶》等童謠作品。它不需要太多門檻,簡單理解就好,配上動聽的韻律,很容易讓小朋友們沉醉,不知不覺中就能記在心裡,然後唱出來。你拍一,我拍一,馬連開花二十一。
  • 華晨宇:從無名小卒到音樂鬼才,依然不忘初心做自己
    華晨宇應該算目前青年歌手裡面比較突出的了,當初被尚雯婕這一「伯樂」發現,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從無名小卒變成「音樂鬼才」。儘管他現在擁有千萬粉絲,但是他依然不忘初心,他相信只有努力才會蛻變,堅持做自己才能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