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小河和他的《尋謠記》:北京胡同的童謠故事

2021-01-20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8年,音樂人小河發起了「尋謠計劃」,挖掘胡同和社區裡的童謠。

一年過後,這場「尋謠計劃」是否改變了什麼?即將出版的《尋謠記》又意味著什麼?著眼於當下,童謠還會有什麼新的改變?又或者,童謠可以改變些什麼?

撰文|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這是一首流傳於北京地區的童謠,在不同城區還有著略微不同的版本,比如接下來一句的版本就有「你爹你媽,給你買下燒肝兒燒羊肉。」「你爹你媽,給你買來燒麥燒羊肉,你不吃也不喝,貓兒叼走。」「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骨頭燒羊肉。」「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肉,你不吃,不給你留,在哪兒呢,磚頭後頭呢!」顯然,這首最具北京地方代表性的童謠,記錄了幾代人的聲音。

2018年,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音樂人小河把目光投向了北京老城區,發起了「尋謠計劃」,挖掘胡同和社區裡的童謠。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獨立漫畫家anusman(王爍)將尋謠的故事,以及尋找到的唱童謠老人的故事,用不同的時間線和故事線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尋謠記》。

近日,在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出版品牌千尋Neverend為即將於今年出版的新書《尋謠記》舉辦了一場名為「美與詩意皆需溫柔的土壤」的分享會。在分享會上,《尋謠記》的作者、獨立漫畫家anusman(王爍)與先鋒音樂人小河、獨立音樂人莫西子詩和出版人塗塗一起聊「尋謠」、唱童謠,也談了談《尋謠記》在做的以及想做的事。

特別嘉賓莫西子詩與小河(中)現場彈唱童謠《秋柳》和彝族童謠。王爍(左)。

如何畫「尋謠」?

如何講好「尋謠」的故事?

童謠和兒歌的區別是什麼?活動伊始,出版人塗塗首先拋出了這個問題。對此,小河給予的答案是,從字面上來看,童謠包含了沒有旋律的兒童念白,而兒歌有旋律。他個人對此的理解是,童謠更像書面語,兒歌更加白話。這讓塗塗想起了一本書《古謠諺》。塗塗說,小時候聽的《小老鼠上燈臺》,還有南昌版的《十個手指頭》,這些都是有旋律的,但是能唱的人很少,念的人多。

《尋謠記》改編自音樂人小河於2018年冬天發起的「尋謠計劃」,當時,「尋謠計劃」的地點設在北京,因此又叫「胡同童謠」。但在小河本人看來,這部圖像小說,其實反過來給予了自己很多啟發和創新。因為作為作者的王爍,並非根據「尋謠計劃」的活動來完成這部創作,反倒用了一年的時間重新去走訪這些唱童謠的老人。

《尋謠記》(非確定版最終封面)

anusman(王爍)著,

千尋丨晨光出版社(預計於2020年6月上市)

2018年冬季,小河發起了「尋謠計劃」,在挖掘胡同和社區裡的童謠的同時,他請來會唱童謠的老人和樂隊合作,在打磨場舉辦小型現場音樂會,把這些童謠錄下來的同時,教一部分年輕人學唱。王爍應邀去參加了音樂會,也自此萌生了自己可以做些什麼的念頭。

在參加了「尋謠計劃」後,王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畫「尋謠」?如何講好「尋謠」的故事?正如王爍所說,他數次回訪了這些老人,改變了其中的時間線和內容,通過尋找到的唱童謠老人的故事,一直到最終定稿前,這本書都不斷在推翻與重構中「掙扎」,經歷了好幾次大修改。而在整本書中,童謠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連接功能。

如何讓這些唱童謠的老人的故事真實呈現,但又不顯枯燥呢?王爍說,其實他所畫的老人的生活很普通,他希望能夠讓大家從中感受到童謠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面。但當他記錄下老人們這些記憶中最深刻的故事時,發現了其中的時間線。

音樂人小河現場分享了發起於2018年冬季的「尋謠計劃」。

「胡同童謠」和《尋謠記》

激活了人們對奇蹟的信念

塗塗注意到王爍反覆提到的兩個詞語「老人」與「時間」。塗塗說,尋謠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與時間打交道的過程,童謠似乎是存在於過去的,古老的童謠映照了老人的童年,而他更期待這些老人的童年,與現在這一帶孩子的童年之間發生一種關係,而這意味著,《尋謠記》不再是一種文獻記錄,而是對時間的探尋,最終映照到我們自身。

在活動現場,小河談及自己發起「尋謠計劃」的初衷,他將自己的早期表演稱為行為藝術,但這次「尋謠計劃」,他認為這是一種聲音行為,音樂行為,如詩人寫詩、掃地人掃地一樣,去建立、去疏通一個與世界相連接的通道,這種通道是不需要去疏通的,聽眾聽到旋律的時候,就自然懂了。而王爍所畫的《尋謠記》也是在建立一個通道,讀者看到便自然而然能理解了,無需任何解釋。

「通道」二字讓塗塗聯想到紀錄片《大河唱》,這部片子以蘇陽為線索,記錄了四位來自黃河流域的民間藝人劉世凱、魏宗富、馬風山和張進來的尋常生活。塗塗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尋謠記》也是一部紙上的「紀錄片」。

莫西子詩認為,自己和小河是一樣的,他會去大涼山,想做彝族的童謠唱片,因為這些歌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升華,「在唱童謠的時候,會讓人有更多的想像,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生動,讓我們與老一輩的事物有連接。」從這一點上,塗塗表示,「胡同童謠」和《尋謠記》,其實激活了人們對奇蹟的信念,因為「童年是相信奇蹟的」。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何安安;編輯:餘雅琴;走走;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書店響起老童謠 老狼、莫西子詩亮相《尋謠記》新書發布會
    11月25日晚,「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的歌聲在北京三裡屯Page One書店迴響。這首名為《盧溝橋》的老童謠由音樂人小河發起的「尋謠計劃」收集,並被收錄在王爍的新書、改編自「尋謠計劃」真實故事的《尋謠記》中。
  • 小河X王爍:好的童謠理應改變更多的人
    11月25日晚,伴隨著一首京味兒濃鬱、旋律古樸的兒歌《盧溝橋》,《尋謠記》新書發布會在北京Page One書店舉行。該書的作者王爍,「尋謠計劃」發起人小河,音樂人老狼和莫西子詩在現場展開對談,分享了各自尋找老童謠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收穫。《尋謠記》新書發布會現場。從左到右依次為莫西子詩、老狼、王爍、小河。
  • 尋找「童年的迴響」快手聯手音樂人小河上線童謠主題音樂會
    據了解,這場音樂會由快手與「尋謠計劃」發起者民謠音樂人小河聯合發起,其主題為「唱首童謠給今天的自己」。不論年歲多大,一旦聽到幼時哼唱的童謠,腦海裡總會浮現童年時光。這場音樂會正是通過童謠連接今天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重溫童年時光。
  • 中國音樂圈鬼才歌手小河,拯救中國童謠
    45歲的音樂人小河,在2018年開啟了音樂公共藝術項目「尋謠計劃」,尋找收集各地老人記憶中的童謠。尋到童謠之後,小河在當地做現場音樂會,請提供童謠的老人和今天的音樂人合作,把老童謠傳遞給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孩子。美好藥店樂隊,小河是主唱,安娜攝影音樂人小河,1975年生於河北邯鄲,曾是獨立音樂圈最瘋魔的一位,民謠、實驗、搖滾,他的音樂難以歸類,卻奇異動人。
  • 尋找那些老童謠,漫畫家王爍畫出一個個溫暖的故事
    11月25日晚,「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的歌聲在北京三裡屯Page One書店迴響。這首名為《盧溝橋》的老童謠是由音樂人小河發起的「尋謠計劃」收集而來,並被收錄在王爍的新書《尋謠記》中。現場,孩子們彈唱了老童謠,而本書作者王爍、「尋謠計劃」發起人小河、音樂人老狼和莫西子詩也一起分享了尋找到的老童謠和自己的尋謠之感。《尋謠記》的創作開始於「尋謠計劃」北京站「胡同童謠」項目即將結束的時候,漫畫家王爍談到,這是一本「想了一年,做了一年」的書。
  • 專訪|小河:尋找童謠,讓我們接近那麼多「天真」人
    小河的改變,帶有消滅自我,超越私心,以無我體現特質的意味。近年他做的幾個計劃:音樂肖像、迴響行動、尋謠計劃,看似在尋歌,其實都與人有關。正在進行的尋謠計劃,2018年8月從北京前門打磨場開始,走過北京、長沙、杭州三座城市,為每座城市留下十餘首經過改編和再創作的老童謠。「尋謠計劃」北京站,左一為小河。
  • 童年的迴響音樂會完美落幕,快手x音樂小河拯救「消逝」童謠
    這場童謠音樂會由快手與「尋謠計劃」發起者音樂人小河聯合發起,邀請了老狼、龔琳娜、低苦艾劉堃與兒子子彈、莫西子詩、安娜伊思·馬田、小烏力·「拾光者」計劃、鍾立風、陸晨、小老虎,九組音樂人接力彈唱了《盧溝橋》、《螃蟹歌》、《四鳥歌》、《我們又長大一歲》、《DonnaDonna》等十餘首經典童謠。
  • 「沒人在意孩子在聽什麼歌」——搶救童謠
    小河是音樂現場製作人,也是「尋謠計劃」發起人。在他的指揮下,參與者跟著孫大肆及其他音樂人唱起來,男生唱一部分,女生唱一部分,再大合唱。樂隊即興加入演唱,中阮、小提琴、笛子等的旋律融入歌聲。一曲終了,現場所有人共同完成了這首音樂作品,賦予老童謠以新生命。2018年,小河受北京打磨廠藝術機構邀請,設計四合院裡的展覽,「胡同童謠」的概念那時浮現在他腦海中。
  • 尋找上海老童謠 尋謠難幸在遇到詩意和美
    這樣的打撈,音樂人小河已經進行了快兩年,他的尋謠計劃常駐工作人員6人,每到一地都會招募當地誌願者。2018年8月從北京前門開始,走過長沙與杭州,為每座城市留下十餘首經過改編和再創作的老童謠,現在來到了上海。
  • 中年民謠男歌手們:童謠,民謠,以及修補生活
    策劃了小河「尋謠計劃」音樂會的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很意外,雙場音樂會開票瞬間被搶空。湧入搶票的大都不是他們長期培養的音樂劇觀眾,「完全是另一批新的人」。新只是相對而言。2013年上海萬代南夢宮(當時叫「淺水灣藝術文化中心」)初開業,老周、萬曉利、小河三人在那邊演了一場「民謠三味」,場子很滿。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不夜城綠地尋找童謠及其他
    2020年6月,尋謠計劃在上海做了三次「音樂現場」,中間抽空和城市漫步「沿蘇州河而行」小分隊一起在不夜城綠地尋了一次謠。
  • 另類鬼才實驗音樂人小河的 「音樂肖像」
    另類鬼才的實驗音樂人小河,創作涉獵電影、現代舞與樂隊。他的「音樂肖像」項目,邀請12組歌手,為當下社會的普通人寫出屬於他們的歌。1月5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請來小河,與主持人張穎一起來聊聊他的音樂項目。
  • 推薦北京最值得去的胡同:帶時光「故事」的胡同
    如果有跡可循,那隻好是記憶裡的色相,揉捏在北京城的人文特色,還有那幽幽迴轉的胡同。《胡同的故事》裡包含了46位作家的文章,大多數出生於民國初期到五十年代的老作家與北京胡同的故事。文化可以俯聽幾代之變遷,而胡同,還真的只能砸吧那個年代的北平才有滋有味兒。
  • 親子動動謠:和寶寶一起動動身體唱童謠
    邊讀童謠邊玩遊戲,可以增進媽媽與寶寶的親密情感,還能促進寶寶語言及肢體的發展。  《親子動動謠》是一本針對寶寶從胎兒到幼兒的各個階段,有利於寶寶身體、認知、思維、情緒、道德等多方面健康發育的益智童謠書籍。根據寶寶各個年齡階段的成長特點安排內容,跟隨童謠和英文童謠的旋律,不僅能夠培養寶寶的思想意識,也能讓寶寶學會分辨聲音、掌握節奏感、提高語言與認知能力。
  • 好聽、好記又好玩 民間童謠20首
    >好聽、好記又好玩 民間童謠20首2010-08-05 12:42:42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記得小時候媽媽、奶奶、姥姥把我們摟在懷裡哄我們睡覺的時候,嘴裡總能念出一串串的民間童謠!順口、好聽、好記又好玩!這些「文化遺產」當然要發揚光大啦。匯集一下大家傳唱最多的民間童謠,看看有沒有你熟悉的。試試念給寶寶聽,一定是哄他睡覺的好辦法。  1、大雨大雨譁譁下,北京給我來電話,讓我去當兵,我還沒長大。  2、拉鋸、扯鋸,姥姥家門口唱大戲,接姑娘,請女婿,小三月,也要去,咱們一起看大戲。
  • 《胡同的故事》:四十餘位作家齊下筆,不同視角下的北京胡同合集
    可以說北京的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它反映了北京歷史的面貌,是有豐富內容的。而在《胡同的故事》一書中,我們仿佛會隨著那些名家們一起,穿越回那些古老而又親切的胡同中去,去品味他們的往事,和胡同的故事。01.
  • 音樂人直言「微博吃相太難看」
    檄文一發,音樂圈一呼百應,不少音樂人心中積蓄已久的怨念集中爆發,紛紛喊話平臺:吃相太難看。 事件起因,是老狼發現自己於19日晚分享的王爍《尋謠記》新書發布會暨童謠分享活動,發布後數小時內評論轉發都是個位數,轉發評論點讚那一欄更是顯示灰色,說明網友不能進行互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