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音樂人小河發起了「尋謠計劃」,挖掘胡同和社區裡的童謠。
一年過後,這場「尋謠計劃」是否改變了什麼?即將出版的《尋謠記》又意味著什麼?著眼於當下,童謠還會有什麼新的改變?又或者,童謠可以改變些什麼?
撰文|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這是一首流傳於北京地區的童謠,在不同城區還有著略微不同的版本,比如接下來一句的版本就有「你爹你媽,給你買下燒肝兒燒羊肉。」「你爹你媽,給你買來燒麥燒羊肉,你不吃也不喝,貓兒叼走。」「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骨頭燒羊肉。」「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肉,你不吃,不給你留,在哪兒呢,磚頭後頭呢!」顯然,這首最具北京地方代表性的童謠,記錄了幾代人的聲音。
2018年,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音樂人小河把目光投向了北京老城區,發起了「尋謠計劃」,挖掘胡同和社區裡的童謠。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獨立漫畫家anusman(王爍)將尋謠的故事,以及尋找到的唱童謠老人的故事,用不同的時間線和故事線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尋謠記》。
近日,在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出版品牌千尋Neverend為即將於今年出版的新書《尋謠記》舉辦了一場名為「美與詩意皆需溫柔的土壤」的分享會。在分享會上,《尋謠記》的作者、獨立漫畫家anusman(王爍)與先鋒音樂人小河、獨立音樂人莫西子詩和出版人塗塗一起聊「尋謠」、唱童謠,也談了談《尋謠記》在做的以及想做的事。
特別嘉賓莫西子詩與小河(中)現場彈唱童謠《秋柳》和彝族童謠。王爍(左)。
如何畫「尋謠」?
如何講好「尋謠」的故事?
童謠和兒歌的區別是什麼?活動伊始,出版人塗塗首先拋出了這個問題。對此,小河給予的答案是,從字面上來看,童謠包含了沒有旋律的兒童念白,而兒歌有旋律。他個人對此的理解是,童謠更像書面語,兒歌更加白話。這讓塗塗想起了一本書《古謠諺》。塗塗說,小時候聽的《小老鼠上燈臺》,還有南昌版的《十個手指頭》,這些都是有旋律的,但是能唱的人很少,念的人多。
《尋謠記》改編自音樂人小河於2018年冬天發起的「尋謠計劃」,當時,「尋謠計劃」的地點設在北京,因此又叫「胡同童謠」。但在小河本人看來,這部圖像小說,其實反過來給予了自己很多啟發和創新。因為作為作者的王爍,並非根據「尋謠計劃」的活動來完成這部創作,反倒用了一年的時間重新去走訪這些唱童謠的老人。
《尋謠記》(非確定版最終封面)
anusman(王爍)著,
千尋丨晨光出版社(預計於2020年6月上市)
2018年冬季,小河發起了「尋謠計劃」,在挖掘胡同和社區裡的童謠的同時,他請來會唱童謠的老人和樂隊合作,在打磨場舉辦小型現場音樂會,把這些童謠錄下來的同時,教一部分年輕人學唱。王爍應邀去參加了音樂會,也自此萌生了自己可以做些什麼的念頭。
在參加了「尋謠計劃」後,王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畫「尋謠」?如何講好「尋謠」的故事?正如王爍所說,他數次回訪了這些老人,改變了其中的時間線和內容,通過尋找到的唱童謠老人的故事,一直到最終定稿前,這本書都不斷在推翻與重構中「掙扎」,經歷了好幾次大修改。而在整本書中,童謠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連接功能。
如何讓這些唱童謠的老人的故事真實呈現,但又不顯枯燥呢?王爍說,其實他所畫的老人的生活很普通,他希望能夠讓大家從中感受到童謠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面。但當他記錄下老人們這些記憶中最深刻的故事時,發現了其中的時間線。
音樂人小河現場分享了發起於2018年冬季的「尋謠計劃」。
「胡同童謠」和《尋謠記》
激活了人們對奇蹟的信念
塗塗注意到王爍反覆提到的兩個詞語「老人」與「時間」。塗塗說,尋謠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與時間打交道的過程,童謠似乎是存在於過去的,古老的童謠映照了老人的童年,而他更期待這些老人的童年,與現在這一帶孩子的童年之間發生一種關係,而這意味著,《尋謠記》不再是一種文獻記錄,而是對時間的探尋,最終映照到我們自身。
在活動現場,小河談及自己發起「尋謠計劃」的初衷,他將自己的早期表演稱為行為藝術,但這次「尋謠計劃」,他認為這是一種聲音行為,音樂行為,如詩人寫詩、掃地人掃地一樣,去建立、去疏通一個與世界相連接的通道,這種通道是不需要去疏通的,聽眾聽到旋律的時候,就自然懂了。而王爍所畫的《尋謠記》也是在建立一個通道,讀者看到便自然而然能理解了,無需任何解釋。
「通道」二字讓塗塗聯想到紀錄片《大河唱》,這部片子以蘇陽為線索,記錄了四位來自黃河流域的民間藝人劉世凱、魏宗富、馬風山和張進來的尋常生活。塗塗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尋謠記》也是一部紙上的「紀錄片」。
莫西子詩認為,自己和小河是一樣的,他會去大涼山,想做彝族的童謠唱片,因為這些歌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升華,「在唱童謠的時候,會讓人有更多的想像,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生動,讓我們與老一輩的事物有連接。」從這一點上,塗塗表示,「胡同童謠」和《尋謠記》,其實激活了人們對奇蹟的信念,因為「童年是相信奇蹟的」。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何安安;編輯:餘雅琴;走走;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