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文言文,沒有思維力,沒有翻譯力,沒有好成績。
十九大號召大家學習傳統文化,中學核心思維,重視文化背景,語文核心素養,重視文化積澱。解決文言文字詞,讀懂文言文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堅實保障,因為文言文承載大量傳統文化。高考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翻譯能力,學習中學生側重於文言文知識的背誦,遺忘較快,遷移能力較差,在陌生語境中不會翻譯。因為學生沒有聯繫語境,運用思維,推測字詞句。
文言文翻譯需要運用遷移思維對比思維因果思維多角度印證思維。以學生為主體,
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工具,自主翻譯,而不是照著教輔材料念翻譯背翻譯。
運用遷移思維。遷移思維是中學生基本思維能力,要求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用學過的文言文字詞句,在新語境中自行解決字詞句能力。相同遷移。新課中字詞是過去出現過的,需要聯繫過去學過的知識突破新知識。
例如《六國論》1暴秦之欲無厭2李牧連卻之。聯繫過去學過的例句1夫晉何厭之有?2卻匈奴七百餘裡。新句子詞語和舊課文詞語相同,運用語境相似,因此推測意思應該相同或者相似。結論夫晉何厭之有和暴秦之欲無厭中的厭意思是相同的,是滿足的意思;卻匈奴七百餘裡和李牧連卻之中的卻用法相同,使動用法使退卻的意思。因此相同遷移需要字詞相同,語境相似。相似遷移。結構相似,字相同但意思有區別。
例如失去所與不知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與字相同但語境不同,一個是所字結構,一個句子右面跟名詞卻沒有謂語,可判斷都是動詞,第一個是結交的,第二個意思性該相似由結交,引申為親附。然而不王者與然則諸侯之地有限。詞組結構相似,第一個意思是這樣卻,第二個意思應該是這樣那麼。相似遷移思維,需要發現新舊知識的相似點和語境的不同點,根據相似,結合不同語境進行推測。
對比思維。對比分為不同類型比較,同一事物前後階段不同結果比較。運用比較思維推測前後語句相對和相反。不同事物比較。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祖父是難點。聯繫文章和它相比較的句子是子孫視之不甚惜。這兩個句子意思對比,祖父與子孫意思應該相對。子孫是子輩孫輩,那麼祖父也應該是祖輩父輩。同一事物不同結果比較。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與是難點。文中有齊人勿附於秦。意思相反,與勿附意思相反,與是親附的意思。運用對比思維的關鍵是找到和難句構成對比的句子,認真區分是不同事物對比還是同一事物不同結果的對比。找到對比句子中有對比聯繫的詞語,運用對比思維,推測文言文字詞句。
因果思維。文言文翻譯先判斷句子是結果句還是原因句,然後找到與句子有關的原因句或者結果句,最後因果互推,判斷難句意思。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與不賂者以賂者喪構成因果聯繫。蓋是難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是結果,推測蓋表原因,翻譯為原因。後秦擊趙者再與李牧連卻之是因果句。秦國進攻趙國在前,趙國反擊在後。接連打退秦國,說明秦國不是進攻了趙國一次,再不是第二次,和現在意思不同,是兩次的意思。萬物存在因果聯繫,六國論文言文翻譯也是這樣。發現因果,實用因果思維,解決翻譯難題。
翻譯是否正確需要多角度印證,多角度思維是確保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思厥先祖父。從古今漢語不同印證。古代以單一節詞為主,如妻子以為等,來判斷祖父是祖輩父輩。子孫對比祖父,是祖輩父輩。是又在六國下矣!是容易判斷錯誤。遷移過去知識是寡人之過也,推斷是是這是;聯繫生活名句是可忍,孰不可容,也說明是是這的意思,多角度說明是放在句首多是這是的意思。總之2020年高考文言文多角度思維,可是用遷移印證因果對比印證練習生活綜合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