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樹就是搖錢樹 有些人分析方法玩的很棒,把市場分析的頭頭是道,但依然賺不到錢,我只能說你只完成了投...

2020-10-30 墨子語

有些人分析方法玩的很棒,把市場分析的頭頭是道,但依然賺不到錢,我只能說你只完成了投資的三分之一,原因就是交易原則和資金管理做的不到位。

有沒有想過你和一些成功的職業投資人差在哪裡?一些成功的職業投資人能夠做到知己知彼,既懂得自己的交易心理,又能夠掌握市場群體情緒,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將自己的成本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首先交易心理是門大學問。我們說交易心理包括兩個方面,有個體心理和群體心理。那麼個體心理一般來說他會存在交易幻想,很多投資人,為什麼會相信神奇信號,為什麼會相信那些大師們的語言,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他的交易過程中形成的幻想。也就是說他認為只要買了一個好的股票,拿著就一定能掙錢,覺得自己跟巴菲特一樣,30元錢買的,然後一定等它漲到五六十。我相信多數人都幹過這樣的事,現在很多人的投資路已經走偏了,不是在學習巴菲特,而是在模仿巴菲特,感覺他那一套很簡單。

茅臺給人的感覺就是只要拿著就能賺錢,致使多數投資者在買入任何一隻自己看好的股票,那絕不可能放手的,我稱這種行為為盲持。所以很多人不去努力的學習交易的方法和交易的知識。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肩上,覺得別人的股票肯定比較好,但凡有這種想法,覺得用一個方法就能在股市賺錢,說明你在股市中待的時間太短了,太幼稚。

股票和股票不一樣,而且很多的信號呢說白了都是計算機優化的歷史信號。所以你看過去很準,看未來就不一定了,為什麼?因為股票不是簡單的數字問題,它有規律,但是它不會完全按照規律走,如果僅僅是因為放了一個信號而交易,那你可能短期能賺錢,但是長久不下去。就更不用說有些人每天早上起來聽財經頻道了,聽一些所謂的明星分析師對市場大勢的分析。

這就是我說的個體交易心理所存在的幻想。一旦這些人有這樣的特點,當他進入股市坐在電腦前面看盤的時候,必然會受到群體情緒的影響,那麼群體情緒就會控制你。

大家有沒有這種的經歷,有些股票一直跌,你問我跌到什麼時候為止,我只能說跌到你割肉為止。反正是你不賣它不漲,好像莊家就差我們的一畝三分地一樣,其實莊家不是差你的幾萬塊,這個世界上也不存在一個莊家眼睜睜的盯著散戶。你要知道這個時候不是你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在等反彈,不相信,你打開分析圖,看看你割肉的時間,多數量能進一步放大。說明這個群體在一剎那都出現了一種恐慌的跡象。這就是我說的群體情緒。

如果對於交易心理,無論是個體的還是群體的,你都不是很了解,那你把市場分析的再準有什麼用呢?不一樣會追漲殺跌,低位的時候你要割,割完以後就反彈。高位的時候忙著去追,解決不了心理的問題,解決不了一個執行力的問題,那結果都是一樣的。

另外一個我要說的就是資金管理,資金管理有兩個目標,一個是怎麼生存,一個是怎麼壯大,只有生存下來才能努力的實現穩定收入,最後才是獲取巨大的收益。很多人進入股市以後,弄反了,他覺得進入股市,當然要賺錢,你讓我生存,還不如把錢存銀行。聽他這話好像也挺有道理的,那既然生存第一,把錢存銀行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嗎?雖然說你的目的不是賺錢,但是如果你不去控制風險,不能保證你的交易帳戶安全,那你這個美好的想賺錢的願望實現不了。

記得之前有個20多歲的小夥子經常找我,他是個保安,07年的時候,他看著親朋好友做股票掙錢,拿著家裡面56萬的積蓄投入股市,大家都知道08什麼樣吧,他跌的比大盤還慘,最後剩了4萬塊。找到我的時候眼圈都紅了,當然你找我也沒有用,你50多萬,就剩4萬,這確實太難了。後面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錢回來了十多萬。但是你應該知道從56萬到4萬容易,但是再從4萬回來,對於一個普通交易者來說幾乎不可能完成。為什麼?因為你的帳戶已經崩潰了,你的情緒已經崩潰了。

很多時候市場可以像食人魚一樣一口一口吃掉你,也可以像鯊魚一樣一口吃掉你,介紹兩種資金管理比較容易入門的方法。

第一個就是防鯊網2%的規定,在任何單次交易當中,你的資產總風險不多不超2%,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在買一隻股票或我在做一筆交易的時候,我這一筆交易最多虧錢不能超過我帳戶的2%。假設你帳戶裡面有10萬塊錢,2%意味著你這個帳戶單次最大的風險是2000,如果決定買一隻40元錢的股票,你的止損位定在38元錢的話,是每股的風險是兩塊錢。那麼你用2000除以2,得出這個股票最大的交易數量是1000。換句話來說,如果你40元錢買入的話,38你能夠執行賣出。這個股票你只要交易的數量是小於1000的話,你的風險就小於2000。

第二個規則呢,就是6%的規定,就是當你帳戶在某個月你的損失超過6%的時候,你就必須要停止交易,如果你有認識一些做私募的朋友或者在一些基金公司工作的朋友的話,你會發現這個太普遍了。所有的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資金等等,它都有明確的風控系統。舉個例子,一般的私募,有兩個億的盤子,分到你這個交易員2000萬或3000萬,就是你操盤的資金。這個資金。你一個月裡面2000萬,不到半月賠了120萬,那你剩下的時間就別做了,坐在邊上看,為的就是防止你越套越買。

之前看過一段這樣的報導,很有意思,他說很多做股票的人呢,他們基本上都是年齡在三十到五十歲之間,並且事業有成的佔多數,都是些非常精明的人,在職業領域裡都是佼佼者,但來到股市呢多數以失敗告終。而機構裡面的交易員呢,都是些20多歲的毛頭小夥子,大學裡面不好好讀書談戀愛的那種,剛剛進入機構裡面工作,就能為他們賺錢。你想一想,為什麼情況不一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機構裡面都有明確的交易規則,有明確的風險控制系統。一旦你不行,風險做的不好,你就被暫停交易了,不可能給你連續虧損的機會。可是作為一個四五十歲的老股民來說,他在自己眼裡很成功,他賠錢,肯定沒人管,他做交易的時候有人知道嗎?他是非常自由的。他虧了錢以後,誰都不會說,只會把自己工資卡裡的錢往帳戶裡轉,這就是一個現狀,沒有人控制,自己也不知道控制。

任何一個領域當中,嚴謹的專家們,都有一顆決策樹。那麼這個決策樹呢,很少寫在紙上,通常呢,在他們腦子裡面,事實上決策樹可能還隱藏得更深,就是一種習慣。

那麼什麼是決策樹呢?這裡舉個例子,一個胸口插了一把刀的人,被推進急診室的時候,醫生一般怎麼做,一般第一件事先查看一下這個人失血情況怎麼樣,如果你沒血的話,現在就掛了。然後看怎麼樣打麻藥針止疼,因為太疼了以後人就休克了,最後再清洗個傷口,縫合傷口,防止感染等等這一系列的操作下來以後,病人才有可能轉危為安。這裡我強調的重點是這種行為是來不及思考的。就是醫生在整個急診的過程當中,它的一系列的操作的規則,這就是一套決策樹。一個有經驗的成熟的醫生,在病人進來到出去整個過程中,他的操作是來不及思考。那麼很多人進入股市以後,他也得有一顆決策樹,第一步幹什麼,第二部幹什麼,第三步幹什麼,符合條件怎麼辦,不符合條件怎麼辦,應該是很明確的,等不及你思考。很多人拿了股票以後矛盾猶豫,看好又不看好,想賣又不捨得。如果醫生是這麼看病人的話,病人早斷氣了。所以在股市當中我們重要的是學習交易方法,打造自己的交易系統。所謂交易系統是什麼呢?就是一系列的交易規則。

                        

相關焦點

  • 數據分析技術:決策樹分析;機器學習入門模型
    ,包括聚類分析、判別分析和邏輯回歸分析,加上今天將要介紹的決策樹分析,這些分類方法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知道為什麼在申請銀行貸款的時候,需要查大家的祖宗十八代信息了吧,用來判斷你有多大的概率會違約不還款。 屬性變量是什麼類型的數據?在數據分析領域,最終的數據分析方式就是將數據分成定類、定序和定距數據。判別分析適合定距數據,決策樹和邏輯回歸分析適合定類和定序數據。當然,這裡的適合併不意味著決策樹和邏輯回歸分析就不能用於定距數據的分析。
  • 跟我做機器學習——你也能掌握決策樹分析!
    決策樹分析的核心是利用訓練數據建立分支樹,並生長至一定階段(建模);然後利用測試數據修剪分支樹(修正),使之有較高的預測精度(完成分析),決策樹分析可以完成分類、預測數值、重要變量篩選、數據探索等任務。
  • 如何用決策樹模型做數據分析?
    如果是的話,它就是非魚類,如果否的話就是魚類。我們僅僅是通過最多兩個層次的判斷,在樹最末端的葉子結點,可以對我們感興趣的問題給出了一個相對而言的最佳決策。這個就是決策樹的邏輯,非常簡單且和人腦理解事物的邏輯很類似。
  • 3招教會你決策分析,事半功倍
    這個時候,如果你提前多花點時間,按照6W2H的框架,問清楚了老闆的這個任務的真正需求,那麼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少走很多彎路。當然,很多時候你沒有必要一定按照6W2H的框架,把問題全部都一個個地問一遍。 因為有的時候,有些要點已經清楚,那就按照這個思路,把還沒清楚的問題問清楚就好。我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生活中都會面臨的一個煩惱是:我要不要換工作?
  • 細胞分群方法的基準分析框架及方法選擇決策樹
    細胞分群是CyTOF數據分析的一個主要研究途徑,迄今為止,可用於CyTOF數據細胞分群的聚類方法主要是基於歐美學者提出的Accense、PhenoGraph和Xshift等分析方法。雖然這些分析方法已在不同領域和臨床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一些科學家也對這些方法做了比較說明,但在選用哪個方法能更好地分析個體化數據上,仍然沒有一個具體的指導意見。
  • 你很努力,卻依然賺不到錢?這裡給你答案
    網創人,收入千差萬別,同樣過一天,別人賺錢了,你沒賺不到。賺不到錢,一小部分是能力問題,更多的是態度問題。任何行業都不存在很努力卻賺不到錢的人。做網絡,事業和生活混在一起,工作娛樂一鍵切換。如果覺得自己很努力,卻還是賺不到錢,那就說明你做事的方法不對。
  • 《思考致富》你永遠賺不到你想像之外的錢!
    這句話給我們傳遞的思想也很清楚,就是一個人只能賺你想像之內的錢,而永遠賺不到,你想像之外的錢,或者你從來沒有想過的錢。所以如果你變得富有,那麼你首先就得敢想。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延伸,行動是結果的延伸,你從來都沒有想過這件事,這件事肯定也就不會有結果。
  • 財不入急門,急於賺錢可能賺不到錢
    沙女士稱,「我加入這個平臺以後,先投入了一點錢,跟著『老師』操作,開頭還賺了一點錢,就心動了,我就陸陸續續投入了三十多萬(元)。之後就開始都是虧的,30多萬(元)我就只剩下3萬塊錢了。」靠技術分析有時很難算準的,熊市與牛市時,哪還有什麼技術指標?什麼這壓力位那壓力位,幾人能預測準?
  • 就是量化分析……
    而且從現在往回看,其實很多股票在2018年底都是絕佳的上車機會,比如說茅臺啊...當時都跌到500多了...買一手就賺十萬...其他還有很多公司都是這樣的...這不到三年股價翻三倍很常見... 經過2018年曆年,我明白股票的價格無論暴漲還是暴跌,最終還是會回歸企業價值的...只是這個最終時間,單位可能是年...
  • 學好影響分析法 讓申發論述「頭頭是道」
    大多數備考申論的考生們可能在寫作文的時候都有這樣的苦惱,那就是作文空洞,缺乏說服力,論證不夠有力,甚至有些同學積累了很多素材,作文還是難以突破。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就在於對於事例缺乏理論分析,導致有例無證。
  • 你為什麼賺不到錢?別灌雞湯了,這篇文章一語道破關鍵
    創業,人人都想進入躺賺的暴利行業,當然這是不現實的,暴利行業非普通人所能及。看看周圍,創業的能活下來就不錯了。我勸那些雞湯喝多的人,別用年薪百萬來衡量成功與否。有個老同學在某大廠幹了三年銷售後辭職創業,來問我要不要合夥。我拒絕了,因為他給我看的計劃書裡,用大篇幅的筆墨描述當年營業額能達到什麼數字,而從頭翻到尾,沒有一句話提到第一筆訂單從何獲取。他是典型的成功學雞湯受害者,分析起行業來頭頭是道,在實打實的業務操作上說不出什麼東西。
  • 股市真正厲害的人:不是錢越來越難賺,而是賺錢的邏輯徹底變了
    並且賺的是硬生生的從別人口袋裡面掏出來的錢,既然是賺錢那就說明你需要遵循一定的交易方法和規則,在充滿博弈的場所裡從來都沒有所i的美好,交易雖然不及戰爭那麼誇張,但是實實在在的透漏著你死我活的味道 莊家從來不會因為心軟而對散戶網開一面,輕易得到的往往是誘餌,散戶也更不應該把賺莊家的錢當做理所當然,畢竟自己在每個方面都處於劣勢。
  • 賺不到錢?只是你的方法錯了!逆向思維顛覆你的商業認知
    賺不到錢?只是你的方法錯了!逆向思維顛覆你的商業認知商業的本質就是【價值的交換】!價值交換的本質是和誰去交換?找到和你進行價值交換的人,人家憑什麼和你進行交換?憑啥?大多數人固有觀念都是習慣於順向思維,好處是和大家一樣,從善如流,不會顯得另類;不足之處是,只能從過程導向結果,從已知的過程往未知的結果推動。其結果往往就是工作拼命,拿錢不多,地位不高,受傷不少,前無出路,後無靠山,前途迷茫,目標缺失……美其名日:順其自然!
  • 決策樹怎麼畫?圖文解析繪製決策樹全教程
    決策樹的常見用途繪製出一幅決策樹的前提便是要有足夠的數據來支撐計算,當有足夠多的數據後,決策樹便能根據數據進行整理和計算,決策樹也可以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或者各種選擇進行分析和預測。1、企業的方案制定當企業在面臨機遇或者危機時,急需找到正確的決策,那麼便可以用決策樹對自己目前的狀況進行分析,選擇出適合當前的決策,來將利益最大化。
  • ...項目經營收益權及償債能力綜合分析分析,股權價值及風險評定公司
    並以此建立事件樹的節 點(決策節點),將事件樹轉換成決策樹。需要注意的是,每個節點都可能有多種靈活性來源,但對這些來源要有明確的優先順序。第四步,用二叉樹期權定價模型 (通常是風險中性概率定價法)評估包含投資決策靈活性的項目價值。我們要達到一個很高的效率,肯定是跟這個去中心化程度是有衝突。
  • 有些錢你永遠賺不到,因為超出了你的認知範圍
    早期的黃金,近年的樓市,一個個活生生的財富神話,似乎一直在印證著一個道理:有些錢你永遠賺不到,因為超出了你的認知範圍。汝之砒霜,彼之蜜糖,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看似唾手可得的錢,卻總是從指縫流出,這不是能力的高低,而是思維和眼界的不同。
  • 一招破解決策難題,市場人不可不知的SWOT分析模型
    大學畢業時,有這樣兩份工作的選擇擺在我的面前,一個是錢多但是壓力比較大,行業和本專業跨度較大,自己需要補課比較多,離家也比較遠;另外一份比較輕鬆,工作挑戰較小,離家較近。面對初入職場的我來說,當時可是愁壞了,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基於什麼樣的判斷?
  • 為什麼你很努力,卻還是賺不到錢?
    那最近呢,有不少聽眾比較苦惱,說自己明明很努力,也很上進,但是為什麼總是賺不到錢?一年、兩年都是如此。連自己都不知道還能撐多久。甚至還有一位聽眾提到這個問題時,都已經覺得人生乏味,未來無趣了。我想這應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吧?所以有必要優先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 八張圖,看懂數據分析如何驅動決策
    然而,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管理,因為太粗糙了;特別是幹什麼,往往是領導自己拍腦袋定,他們最喜歡的口頭禪是:「你先達成個小目標,掙它1個億」至於為什麼是1個億,為什麼非得掙錢而不是佔領市場,從來沒有深入分析與解釋。決策拍腦袋的結果,就是當面拍胸脯,出事拍大腿,因此才有了「三拍」的戲稱。
  • 鞋販子:大多數每月只賺不到3000
    一位21歲的鞋販子則認為,圈內賺大錢的是少數,「那些一直投一直賠的人,『衝』到傾家蕩產的人,每個月只能賺一兩千塊錢的人,才是這個圈子裡的大多數」。 近日,他們分別講述了他們眼中的「炒鞋」熱和球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