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分析方法玩的很棒,把市場分析的頭頭是道,但依然賺不到錢,我只能說你只完成了投資的三分之一,原因就是交易原則和資金管理做的不到位。
有沒有想過你和一些成功的職業投資人差在哪裡?一些成功的職業投資人能夠做到知己知彼,既懂得自己的交易心理,又能夠掌握市場群體情緒,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將自己的成本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首先交易心理是門大學問。我們說交易心理包括兩個方面,有個體心理和群體心理。那麼個體心理一般來說他會存在交易幻想,很多投資人,為什麼會相信神奇信號,為什麼會相信那些大師們的語言,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他的交易過程中形成的幻想。也就是說他認為只要買了一個好的股票,拿著就一定能掙錢,覺得自己跟巴菲特一樣,30元錢買的,然後一定等它漲到五六十。我相信多數人都幹過這樣的事,現在很多人的投資路已經走偏了,不是在學習巴菲特,而是在模仿巴菲特,感覺他那一套很簡單。
茅臺給人的感覺就是只要拿著就能賺錢,致使多數投資者在買入任何一隻自己看好的股票,那絕不可能放手的,我稱這種行為為盲持。所以很多人不去努力的學習交易的方法和交易的知識。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肩上,覺得別人的股票肯定比較好,但凡有這種想法,覺得用一個方法就能在股市賺錢,說明你在股市中待的時間太短了,太幼稚。
股票和股票不一樣,而且很多的信號呢說白了都是計算機優化的歷史信號。所以你看過去很準,看未來就不一定了,為什麼?因為股票不是簡單的數字問題,它有規律,但是它不會完全按照規律走,如果僅僅是因為放了一個信號而交易,那你可能短期能賺錢,但是長久不下去。就更不用說有些人每天早上起來聽財經頻道了,聽一些所謂的明星分析師對市場大勢的分析。
這就是我說的個體交易心理所存在的幻想。一旦這些人有這樣的特點,當他進入股市坐在電腦前面看盤的時候,必然會受到群體情緒的影響,那麼群體情緒就會控制你。
大家有沒有這種的經歷,有些股票一直跌,你問我跌到什麼時候為止,我只能說跌到你割肉為止。反正是你不賣它不漲,好像莊家就差我們的一畝三分地一樣,其實莊家不是差你的幾萬塊,這個世界上也不存在一個莊家眼睜睜的盯著散戶。你要知道這個時候不是你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在等反彈,不相信,你打開分析圖,看看你割肉的時間,多數量能進一步放大。說明這個群體在一剎那都出現了一種恐慌的跡象。這就是我說的群體情緒。
如果對於交易心理,無論是個體的還是群體的,你都不是很了解,那你把市場分析的再準有什麼用呢?不一樣會追漲殺跌,低位的時候你要割,割完以後就反彈。高位的時候忙著去追,解決不了心理的問題,解決不了一個執行力的問題,那結果都是一樣的。
另外一個我要說的就是資金管理,資金管理有兩個目標,一個是怎麼生存,一個是怎麼壯大,只有生存下來才能努力的實現穩定收入,最後才是獲取巨大的收益。很多人進入股市以後,弄反了,他覺得進入股市,當然要賺錢,你讓我生存,還不如把錢存銀行。聽他這話好像也挺有道理的,那既然生存第一,把錢存銀行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嗎?雖然說你的目的不是賺錢,但是如果你不去控制風險,不能保證你的交易帳戶安全,那你這個美好的想賺錢的願望實現不了。
記得之前有個20多歲的小夥子經常找我,他是個保安,07年的時候,他看著親朋好友做股票掙錢,拿著家裡面56萬的積蓄投入股市,大家都知道08什麼樣吧,他跌的比大盤還慘,最後剩了4萬塊。找到我的時候眼圈都紅了,當然你找我也沒有用,你50多萬,就剩4萬,這確實太難了。後面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錢回來了十多萬。但是你應該知道從56萬到4萬容易,但是再從4萬回來,對於一個普通交易者來說幾乎不可能完成。為什麼?因為你的帳戶已經崩潰了,你的情緒已經崩潰了。
很多時候市場可以像食人魚一樣一口一口吃掉你,也可以像鯊魚一樣一口吃掉你,介紹兩種資金管理比較容易入門的方法。
第一個就是防鯊網2%的規定,在任何單次交易當中,你的資產總風險不多不超2%,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在買一隻股票或我在做一筆交易的時候,我這一筆交易最多虧錢不能超過我帳戶的2%。假設你帳戶裡面有10萬塊錢,2%意味著你這個帳戶單次最大的風險是2000,如果決定買一隻40元錢的股票,你的止損位定在38元錢的話,是每股的風險是兩塊錢。那麼你用2000除以2,得出這個股票最大的交易數量是1000。換句話來說,如果你40元錢買入的話,38你能夠執行賣出。這個股票你只要交易的數量是小於1000的話,你的風險就小於2000。
第二個規則呢,就是6%的規定,就是當你帳戶在某個月你的損失超過6%的時候,你就必須要停止交易,如果你有認識一些做私募的朋友或者在一些基金公司工作的朋友的話,你會發現這個太普遍了。所有的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資金等等,它都有明確的風控系統。舉個例子,一般的私募,有兩個億的盤子,分到你這個交易員2000萬或3000萬,就是你操盤的資金。這個資金。你一個月裡面2000萬,不到半月賠了120萬,那你剩下的時間就別做了,坐在邊上看,為的就是防止你越套越買。
之前看過一段這樣的報導,很有意思,他說很多做股票的人呢,他們基本上都是年齡在三十到五十歲之間,並且事業有成的佔多數,都是些非常精明的人,在職業領域裡都是佼佼者,但來到股市呢多數以失敗告終。而機構裡面的交易員呢,都是些20多歲的毛頭小夥子,大學裡面不好好讀書談戀愛的那種,剛剛進入機構裡面工作,就能為他們賺錢。你想一想,為什麼情況不一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機構裡面都有明確的交易規則,有明確的風險控制系統。一旦你不行,風險做的不好,你就被暫停交易了,不可能給你連續虧損的機會。可是作為一個四五十歲的老股民來說,他在自己眼裡很成功,他賠錢,肯定沒人管,他做交易的時候有人知道嗎?他是非常自由的。他虧了錢以後,誰都不會說,只會把自己工資卡裡的錢往帳戶裡轉,這就是一個現狀,沒有人控制,自己也不知道控制。
任何一個領域當中,嚴謹的專家們,都有一顆決策樹。那麼這個決策樹呢,很少寫在紙上,通常呢,在他們腦子裡面,事實上決策樹可能還隱藏得更深,就是一種習慣。
那麼什麼是決策樹呢?這裡舉個例子,一個胸口插了一把刀的人,被推進急診室的時候,醫生一般怎麼做,一般第一件事先查看一下這個人失血情況怎麼樣,如果你沒血的話,現在就掛了。然後看怎麼樣打麻藥針止疼,因為太疼了以後人就休克了,最後再清洗個傷口,縫合傷口,防止感染等等這一系列的操作下來以後,病人才有可能轉危為安。這裡我強調的重點是這種行為是來不及思考的。就是醫生在整個急診的過程當中,它的一系列的操作的規則,這就是一套決策樹。一個有經驗的成熟的醫生,在病人進來到出去整個過程中,他的操作是來不及思考。那麼很多人進入股市以後,他也得有一顆決策樹,第一步幹什麼,第二部幹什麼,第三步幹什麼,符合條件怎麼辦,不符合條件怎麼辦,應該是很明確的,等不及你思考。很多人拿了股票以後矛盾猶豫,看好又不看好,想賣又不捨得。如果醫生是這麼看病人的話,病人早斷氣了。所以在股市當中我們重要的是學習交易方法,打造自己的交易系統。所謂交易系統是什麼呢?就是一系列的交易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