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有這種體會:
我們的人生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十字路口,升學、考試、工作、結婚,這些總是會逼著我們作出決策:
是選擇拿錢多但是很累的工作,還是自己喜歡,卻薪資平平的工作呢?面對孩子擇校,是選擇離家近的學校還是質量好的學校?
這些關鍵性的問題有時真的很難作出決策,猶猶豫豫,覺得哪種都不錯,這種決策的延遲有時很可能會導致我們錯失良機或者阻礙判斷。
01決策的分析:挖掘真實需求
有的人之所以善於把握良機,總是找到適合挖掘出淺層問題背後真正的需求和問題是什麼,而不是被獲得的局部或者淺層的信息所誤導。這個真正的問題落實到決策上來,就是知道要「選」什麼,是什麼決定了我們會如何做出各種選擇? 是事情背後的「真實需求」。
那麼怎麼挖掘真正的需求呢? 我有兩個很好用模型給你來直接用到,做好這兩點就能解決我們百分之九十的不懂問的煩惱了。
模型一:6W2H提問思考模型
如何學會問問題?我推薦用6W2H的框架作為指導。
6W是指:
Why?what?when?where?who?which?
2H是指:
How? How much?(成本是多少?)
這個框架很簡單,人人都能輕易掌握,卻能解決我們平時遇到的大部分問題。
比如,領導在會上給你布置了一個任務:做一個競爭對手的產品調研報告。你會如行動呢? 如果你直接回復「好的」。
那麼,你接下來會決定怎麼做呢? 等你真正動手的時候,你會知道要分析哪些競爭對手嗎?什麼時候交呢?有沒有人配合你? 如果要購買資料有預算嗎?萬一領導布置完任務就出國了,你是自己猜著做呢,還是等領導回來再說?
這個時候,如果你提前多花點時間,按照6W2H的框架,問清楚了老闆的這個任務的真正需求,那麼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少走很多彎路。當然,很多時候你沒有必要一定按照6W2H的框架,把問題全部都一個個地問一遍。 因為有的時候,有些要點已經清楚,那就按照這個思路,把還沒清楚的問題問清楚就好。
我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生活中都會面臨的一個煩惱是:我要不要換工作? 比如,在汽車行業做工程師的小王可以有市場或者新能源技術兩個方向。進過分析後,他決定繼續做研發。那麼就可以用6W2H模型為自己作出決策,6W2H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考。
Why:問的是,我為什麼要換工作? 是工資太低還是工作內容不喜歡或者人際關係壓力大?
What:我要換什麼工作?要不要轉行?換哪個方向?
When:什麼時候換工作比較好?
Where:換到哪裡機會比較多?
Who:有沒有人可以幫我諮詢解決問題?
Which:哪個渠道投簡歷, 或者內推?
How:如果要換工作,怎麼操作?
How much:換工作這段期間內的成本有多少?如何承擔?
小林面臨的煩惱,也是你可能面臨的煩惱。這個問題也許不是一個純學術類的決策問題,但是決策帶來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卻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解決它的思路。
按照這個思路來一個個地問自己,可以幫你在複雜慌亂的情況下理清自己的思路,免得陷於焦慮和不安。
02決策的逆轉
模型二:決策的逆轉的SWOT模型
接下來, 我們來談論第二個模型, SWOT分析模型。
S,代表英文單詞中的Strength也就是優勢, W是指weakness,即劣勢,O就是Opportunit iy, 代表機會, 而T就是Threat威脅的意思。
這個模型,幫助我們結合自己的各種條件,做內部優勢和劣勢、外部機會和威脅的分析, 這四個維度構成一個矩陣,思路清晰,易於上手。
模型怎麼用? 很簡單,通過調查把各項因素列舉出來,並依照矩陣形式排列,這就是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
根據四個要素的強弱程度, 從SWOT分析中分別提煉出2-3個最有分量的因素,就可以簡化我們的分析。比如,一種情況是,我們面對一個外部機會的時候,我們的內部優勢非常突出,這是最理想不過的情況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需要挺身而出,抓住機會就好了。
那如果外部有一個機會擺在面前,根據四個要素的強弱程度, 從SWOT分析中分別提煉出2-3個最有分量的因素,就可以簡化我們的分析。比如,一種情況是,我們面對一個外部機會的時候,我們的內部優勢非常突出,這是最理想不過的情況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需要挺身而出,抓住機會就好了。
那如果外部有一個機會擺在面前,但是我們自身卻有內部弱點怎麼辦? 放棄麼?不如再找找看,外部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可以來彌補自身的弱點。通過克服這些弱點,可能進一步利用各種外部機會,取得優勢,最終贏得收益。
SWOT分析步驟
SWOT分析這個工具要具體怎麼用?我們按照這個表格來思考就可以了,看到這張插圖。
第一步,明確自身優勢,找到自己的S這張牌。
第二步,認清自身劣勢,客觀地勇敢地對待它。然後儘量揚長避短,也就是想辦法發揮優勢,避開劣勢。
第三步,理性分析外部條件,當自身條件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時候,藉助外力往往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我們要對外部存在的可用條件作出合理分析。
做完了以上三步,可以進入第四步,全面系統的分析,將前三步的要素再反覆思考,做策。下面,我們將swot模型應用在一個常見的生活實例中,加深大家的理解。這是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人身上的真實案例
主人公是正在考慮換工作的李哥,李哥在某公司做工程師,然後他現在得到了一機會,就是跳槽到另外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物聯網方面的業務,薪資和原來差不太多,我們都知道物聯網是一個很被看好的趨勢。好的,這時我們的外部O出現了。但是,這個機會也沒那麼好,也會面臨一些威脅,是物聯網這個業務剛剛興起,團隊還很原始,業務也不太成熟,只是在啟動階段,還不知道能不能做起來。
他自己內部的優勢是,在這個職位上工作經驗豐富,日年齡又合適,正處幹打拼的時期,是職場上的中堅骨幹。但是劣勢就是對物聯網的業務不太了解,畢竟是新產物。那麼這個選擇怎麼做?要不要做決策?
我們把四個因素挑一下,發現,他自己的劣勢W可以弱化,因為物聯網這個新東西說都沒有經驗對吧。那麼他的優勢就很明顯了,在這種情況下,要強化一下他外界的機會,減少威脅,怎麼做?
他做了一個動作,就是去和HR談,爭取到了團隊中更重要的一個角色,同時也談好了,如果項目2年沒有起色,可以申請內部平調到其他項目,不至於因為項目黃了而耽誤了自己的事業。通過這麼一個分析和談判,局勢明顯就不一樣了。李哥也順利地實現了跳槽。
03決策的策略:成本和收益的判斷
如果我們想要去做出理智的決策,那一定要明白驅動決策背後的邏輯是對成本和收益的提前評估。其實道理很簡單,一件事情成本低,收益又高,自然就會選擇去做。但是難就難在,怎麼算的清這些成本和收益呢?這裡就需要我們對成本有正確的認識,對收益要有一定的預設方法了。
①機會成本
關於成本,我想和你分享一個基礎的概念,便是經濟學裡最基礎的一個名詞:機會成本。它的意思是指,在面臨對個選擇的時候,被捨棄掉的選項中,最高價值的那個收益,就是我們做這個選擇要計算的機會成本。要想儘可能的避免做出短視的行為,就需要正確一下認識「機會成本」。
舉兩個生活中常見的關於機會成本的例子。假如我們手上有一筆錢,如果決定存入銀行,收益就是利息,但是損失的可能是把這筆錢用來做其他投資或者買理財產品帶來的更多收益。
另外一個關於機會成本非常重要的一個用法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時間價值。我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有覺得很無聊的時刻,比如等人、排隊或者就是休息的時候沒有事情做,無所事事的狀態。我們怎麼看待這些時間的價值?機會成本可以幫我們對自己的時間做一個更好的評估。
如果我選擇用3個小時無聊的時間玩遊戲或者刷電視劇,那麼我會想,這損失的可能就是用這三個小時讀書或者去運動的收益。因此,有了機會成本的概念,就會無比在意自己是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的。因為沒有什麼比等時間過去了,才發現自己本來可以做到的事情,卻因為沒有利用好而錯失機會更讓人難受的了。
把機會成本內化到自己的思考方式當中,是讓你實現無時無刻更加高效的決策力的非常有用的武器。
②收益:確定性效益和預設未來
談完成本,我們再來談收益。在經濟學的決策論裡,有一個效應叫「確定性效應」,就是說:人們往往喜歡確定的收益而不是期望更高的收益。比如,兩個選項:確定你能拿100元,和拋一次硬幣,正面就能拿300元,而反面沒有,你會不會選擇拋硬幣?按照概率的計算,接受拋硬幣的期望收益更高:300*0.5=150。但是在現實的實驗中,大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100元。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在阻礙著我們做出一些更有效果的決定。我們現實生活中碰到的情況,並不都像拋硬幣拿錢這樣簡單,更多的時候,因為不確定,我們會錯過更好的機會,比如不確定考研能不能考上,不確定換一個城市、換一個工作會不會更好。那無形中,就會讓自己錯失很多選擇的機會。
當然,有些人就是喜歡穩定,這也很好。但是對於一些求變的人,在面對一些想選,但是又不夠堅定的糾結情況的時候,怎麼來避免不確定性理論帶來的選擇障礙呢?我這裡有個建議就是,我們可以通過對自己不斷地想像未來這件事情做成了的收益,也就是俗稱的,學會給自己畫餅,先假設做出這個選擇的結果已經是你的了,來幫助我們向前再邁出那關鍵的一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斷地提前練習自己成功的樣子,這是基於你對未來的收益已經可理性預見,從而獲得更多的勇氣,並非盲目自信。
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就有了一個非常樸素而實用的邏輯了,用預期收益減掉機會成本,如果收益大於成本,那麼這件事情就是有有利的,可以做;如果收益遠遠小於成本,那麼不如去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以上,便是我們對決策的三個方面把握:分析的部分我們講了6W2H模型,決策的逆轉部分我們介紹了SWOT模型,策略的部分我們帶入經濟學的兩個原理:成本和收益,介紹了怎麼避免選擇障礙。
當然,解決問題的思路並非只有一個答案,也沒必要生搬硬套一種答案,可能在思考一些要不要做決定的問題,你也許不用把所有方式都用上。所以,這些模型也僅僅提供一個行動上的框架,給大家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