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手環真的是太好了!」11月13日,在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前崔村,郭素英老人開心地向記者介紹起了她的手環,「我今年85歲了,和老伴兩個人住在一起,上了年紀腿腳不利索,還眼花耳背的,打電話都得找鄰居幫忙,兒女們在外工作很不放心。現在,有了這個智能手環可方便多了,輕輕一按就能給女兒打電話。還能用它量血壓、測體溫、測心率,我女兒在手機上都能看見,這樣她們就放心了。」
用手環精準定位老人運動軌跡,用手環實時監測血壓、心率,用手環與子女一鍵通話……如今,利津縣北宋鎮高家村、前崔村、董王村的40餘位75周歲以上空巢老人都佩戴上了一隻黑色智能手環,每天用它給孩子們打個電話、報個平安,逐漸成為這些老人的一個生活習慣。這份充滿科技感和人情味的禮物,是該縣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型信息技術,探索「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智慧養老服務的重要嘗試。
農村養老最重要的是在老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用最簡便、快捷的方法找到可以信賴的人。與其他方法相比,手環直接戴在手上,當老人遭遇突發狀況需向子女救援時,只要通過一鍵按鈕,便直接能與預設的子女手機通話呼救。另外,手環內置衛星定位功能,子女可通過連接App軟體了解老人的行動軌跡,經過設置後還能第一時間收到老人走失、摔跌、發病等警示信息。
此外,免費檢測等專業化的健康服務功能正在陸續上線。東營市電子政務和信息資源管理中心副主任、北宋鎮前崔村第一書記趙軍告訴記者:「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養老服務走向數位化、智慧化、專業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初步和醫療機構達成協議,把老人戴上手環之後這段時間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形成一個醫療報告,讓子女們全方位了解老人情況,還可以到醫療機構現場諮詢,讓醫護人員給出專業的指導意見。」
「數字鄉村」建設帶來的變化不僅體現在養老服務上,還體現在增強社會治理能力上。北宋鎮宮家社區探索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積分管理新模式,將社會事務轉化為量化指標,對每家每戶日常行為評分賦分,強化積分運用,形成了社區事務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濃厚氛圍。但是,這一創新管理模式增加了社區網格員不少的工作量,後宮村網格員宮志梅告訴記者:「積分管理都是採取一戶一檔的形式,哪一戶有加分項或者減分項都需要拍照取證,然後列印出來,附到檔案後邊,非常麻煩。」
今年5月份,隨著「三治融合」積分管理系統的正式上線運行,這一麻煩被徹底解決。該系統將自治、德治、法治「治理」事務轉化為「智理」事務,網格員通過手機端就可對每家每戶進行加分項、減分項等基礎性資料取證和上傳,積分評判小組可通過手機端進行評判賦分排名,黨總支書記可通過手機端及時審核察看賦分情況,全程實現了無紙化、移動化辦公。
近年來,利津縣按照統一規劃、科學實施、政府主導、模式創新、共建共享、數據驅動的原則,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不斷推動數字農業與農村數字經濟發展,提升農村地區信息化治理水平,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網點,著力解決信息化到村「最後一公裡」問題,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效率、社會服務能力和產業服務水平,打造鄉村振興數位化建設樣板。
農村大眾報記者 唐 峰
通訊員 顧 輝 任萬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