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新型的納米加工方法,大阪大學的科學家把12倍的設計單元塞入FPGA的網格狀「交叉」布局中,通過縮短布線距離,這種方法實現的計算硬體比傳統方法最大可減少80%的功耗。
來源︱大阪大學
翻譯 | TechSugar編輯部
圖 | 網絡
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用FPGA構建出一種新型計算硬體,可最大化人工智慧應用計算效率,針對應用定製優化後,與當前常見的可重新布線硬體(例如FPGA或新型通用AI硬體)相比,其電路密度提高12倍,功耗則可望降低80%,大幅突破了FPGA的性能極限。該研究對非固定算法人工智慧方案將有很大幫助,可以助其在降低功耗的前提下提升性能。
人工智慧已經滲入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共享交通的滴滴、Uber,到反垃圾郵件系統,從智能語音助手,到智能家電,核心算法都離不開人工智慧。然而,實現人工智慧算法通常都需要消耗較大的算力,這也意味著更多功耗--即更多的碳排放。如果系統能夠像人腦一樣,根據任務輕重不同來決定投入的計算資源,重布線路以實現最優方案,就可以大幅提升能效。
我們通常想到的包括處理器在內的計算硬體,都是由廠商在出廠之前把硬體設定死的。現場可編程邏輯門陣列(FPGA)這類器件則不一樣,工程師可以對它進行「在現場」重布線,隨時更改FPGA內部線路連接方式,以對應用情況變化進行及時應對。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用掉電保存的「通孔-開關」來為設計保持連接狀態,直到開發人員想要重新配置。採用新型的納米加工方法,大阪大學的科學家把12倍的設計單元塞入FPGA的網格狀「交叉」布局中,通過縮短布線距離,這種方法實現的計算硬體比傳統方法最大可減少80%的功耗。
「我們的系統基於FPGA,設計周期非常快,如果需要,每天都可以更新設計,以滿足人工智慧新應用對大計算力的需求。」論文第一作者橋本徵典(Masanori Hashimoto)還表示,通孔-開關方法實現的FPGA,也就不需要以前為實現在線可編程功能而預留的可編程矽電路。
該項目研究團隊的另一名作者劉載勳(Jaehoon Yu)說:「通孔-開關型FPGA可作為高性能計算平臺,是最新人工智慧算法的絕配。」
1.美國再出狠手!這家中國創業公司被下禁令:技術無法轉回國,IPO 計劃擱淺
2.TIOBE 3 月程式語言排行榜:Java 大漲,Delphi 輝煌不再!
3.默默無聞的嵌入式技術,其實一直在創新中求發展
4.震驚!FPGA運算單元可支持高算力浮點
5.6 個步驟,搞定 AI 車牌識別器!(附詳細分析)
6.WiFi晶片出現Kr00k漏洞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版權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支付稿酬或者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