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那些星座、血型、塔羅牌等娛樂性的性格模型,也拋開那些曾經很流行,現在卻被主流科學界慢慢拋棄的九宮格、MBTI、DISC等性格測試模型,現在主流科學界認可度最高的是大五人格模型。
它們分別是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宜人性和神經質。
我們平常說的內向外向是外傾性,責任心容易理解,開放性則是一種想像力、創造力和冒險的傾向,宜人性則是信任、謙虛和共情能力,至於神經質則是情緒穩定能力。
這五種性格特質,每個人都有傾向,從完全外傾到完全內向兩端,你傾向於那一端?他們有天生基因的影響,也有後天的影響。
比如宜人性背後的共情能力,神經質背後的情緒管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基因決定了一部分,後天環境的影響塑造一部分。
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這五個維度的打分去衡量自己的性格,不過打分並不代表絕對,而只是一種概率。
比如一個人外傾性打8分,並不是代表他每時每刻都是外向的,而是在大部分場景中會選擇外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情況下,他會選擇內向。
這五個維度,任何一個打分過於極端,就會出現精神問題,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比如外向型低容易變成迴避型或分裂型人格障礙,低宜人性的人可能有心理變態和偏執型人格障礙,高開放性的人可能介於分裂型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之間。
大五人格理論雖然至今是國際上認可度最高的一套性格模型,能夠幫我們更加準確和深入的認識自己,也同時認識他人。
但是,這套模型依然默認一個前提假設,那就是性格是天生加上後天的長期養成,是很難去改變的。
這個假設給了我們很多洞見,比如不要想著去改變一個人,不如去適應一個人。
比如企業招人的準則,就是要選擇一個人的性格,再去培養一個人的能力,因為性格很難改變,而能力很容易培養。
這時候,我們不能忘了社會科學的一個好處,那就是它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有嚴密的邏輯,有且只有一個底層的理論,社會科學的結論是可以多元,甚至完全相反的。
提出著名的「延遲滿足」現象的英國認知學家米歇爾提出了另一個行為理論,叫做「情境理論」。
天生的基因我們改不了,但是我們只要研究透了性格後天養成過程有哪些關鍵點,他們是通過什麼機制來強化這些性格特質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反向進行改造性格了。
沒錯,米歇爾給出了結論,那就是性格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情境被激發的。這裡的情境不是以前範範的解釋比如生活,工作,人際關係,而是非常具體的動作和環境的互動。
比如在機場做空管,責任心會提升。空管這個職業很範,而工作中的一個個細節才是情境,真正讓責任心提升的,是緊盯雷達屏幕和跑道,生怕自己錯過細節,導致飛機撞擊的情境。
再比如電話客服不是情境,應對顧客的憤怒過程才是情境,這會讓你更隨和。作家也不是情境,應對交稿的最後期限才是情境,這會讓你變得不容易緊張。
不過如果只是情境,未必能讓你的性格改變,畢竟這不是電影,一個鏡頭,一場對話,一次衝突就能讓主角大徹大悟,走上英雄之旅。
我們還得考慮情境的強度,也就是情境的規範或標準在多大程度上支配我們的行為。
比如軍隊是如何打造士兵的?別看很多義務兵服役只有幾個月,但是性格的塑造卻非常的高效,有實驗選取了德國這個服役期只有九個月的大批量士兵樣本,在用大五人格模型來界定性格。
實驗分別在入伍前,退役後,退役四年後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短短九個月,士兵的宜人性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甚至退役4年後依然存在,通俗點講,就是攻擊性明顯提高了。
為什麼在軍隊裡,改變一個人性格變得如此簡單?只要九個月?甚至比一些企業培養能力時間還要短?
因為情境強度足夠高。
也就是說,迫使人格改變的第一要素,不是情境多複雜,也不是持續的時間,而是強度,也就是明確性、一致性、約束性和嚴重性。
比如回到軍隊服役的例子,明確性不用說,命令清晰、明確。簡單。一致性也是,性格傾向是多變的,有時候需要外向,有時候需要內向,但是軍隊命令只要一個,方向永遠一致。
而約束性和嚴重性,前者限制人身自由就是一種約束,而嚴重性則是個體行為的後果,軍隊裡不用說。
看完這個情景理論,還有情境強度的分析,是不是讓你想起了什麼?沒錯,那就是巴普洛夫那隻狗。
但是人格裡性格的養成,比起那隻狗狗溫和的多,也友善的多,但是也複雜的多。
如果你自己分析自己性格形成的過程,在你成長的環境中,必然經歷了一個個重複的情境,被環境一點點的馴化成了這樣的性格。
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針對自己的五個人格模型,去可以塑造特定的情境,還有情境的強度,是可以慢慢的改變自己的,讓自己外向起來,讓自己情緒穩定下來,讓自己更具冒險和開放精神。
不過,不管是大五人格理論,還是情境論都只是對於自我剖析的一部分,具體你是怎麼看待一個人,看待性格,你相信自己相信的就好。
如果你覺得改變一個人很難,那就去適應,去尋找那個適合你的人,不管是找另一半,還是招聘人才。
如果你覺得改變一個人也很簡單,只要去設定特定的情境,去提高強度和頻率,就能讓一個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性格,那麼你也可以嘗試去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傾向性。
你相信,你喜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