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一個人的性格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改變?

2020-12-11 蛋殼花生

拋開那些星座、血型、塔羅牌等娛樂性的性格模型,也拋開那些曾經很流行,現在卻被主流科學界慢慢拋棄的九宮格、MBTI、DISC等性格測試模型現在主流科學界認可度最高的是大五人格模型。

它們分別是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宜人性和神經質。

我們平常說的內向外向是外傾性,責任心容易理解,開放性則是一種想像力、創造力和冒險的傾向,宜人性則是信任、謙虛和共情能力,至於神經質則是情緒穩定能力。

這五種性格特質,每個人都有傾向,從完全外傾到完全內向兩端,你傾向於那一端?他們有天生基因的影響,也有後天的影響。

比如宜人性背後的共情能力,神經質背後的情緒管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基因決定了一部分,後天環境的影響塑造一部分。

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這五個維度的打分去衡量自己的性格,不過打分並不代表絕對,而只是一種概率。

比如一個人外傾性打8分,並不是代表他每時每刻都是外向的,而是在大部分場景中會選擇外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情況下,他會選擇內向。

這五個維度,任何一個打分過於極端,就會出現精神問題,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比如外向型低容易變成迴避型或分裂型人格障礙,低宜人性的人可能有心理變態和偏執型人格障礙,高開放性的人可能介於分裂型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之間。

大五人格理論雖然至今是國際上認可度最高的一套性格模型,能夠幫我們更加準確和深入的認識自己,也同時認識他人。

但是,這套模型依然默認一個前提假設,那就是性格是天生加上後天的長期養成,是很難去改變的。

這個假設給了我們很多洞見,比如不要想著去改變一個人,不如去適應一個人。

比如企業招人的準則,就是要選擇一個人的性格,再去培養一個人的能力,因為性格很難改變,而能力很容易培養。

這時候,我們不能忘了社會科學的一個好處,那就是它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有嚴密的邏輯,有且只有一個底層的理論,社會科學的結論是可以多元,甚至完全相反的。

提出著名的「延遲滿足」現象的英國認知學家米歇爾提出了另一個行為理論,叫做「情境理論」。

天生的基因我們改不了,但是我們只要研究透了性格後天養成過程有哪些關鍵點,他們是通過什麼機制來強化這些性格特質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反向進行改造性格了。

沒錯,米歇爾給出了結論,那就是性格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情境被激發的。這裡的情境不是以前範範的解釋比如生活,工作,人際關係,而是非常具體的動作和環境的互動。

比如在機場做空管,責任心會提升。空管這個職業很範,而工作中的一個個細節才是情境,真正讓責任心提升的,是緊盯雷達屏幕和跑道,生怕自己錯過細節,導致飛機撞擊的情境。

再比如電話客服不是情境,應對顧客的憤怒過程才是情境,這會讓你更隨和。作家也不是情境,應對交稿的最後期限才是情境,這會讓你變得不容易緊張。

不過如果只是情境,未必能讓你的性格改變,畢竟這不是電影,一個鏡頭,一場對話,一次衝突就能讓主角大徹大悟,走上英雄之旅。

我們還得考慮情境的強度,也就是情境的規範或標準在多大程度上支配我們的行為。

比如軍隊是如何打造士兵的?別看很多義務兵服役只有幾個月,但是性格的塑造卻非常的高效,有實驗選取了德國這個服役期只有九個月的大批量士兵樣本,在用大五人格模型來界定性格。

實驗分別在入伍前,退役後,退役四年後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短短九個月,士兵的宜人性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甚至退役4年後依然存在,通俗點講,就是攻擊性明顯提高了。

為什麼在軍隊裡,改變一個人性格變得如此簡單?只要九個月?甚至比一些企業培養能力時間還要短?

因為情境強度足夠高。

也就是說,迫使人格改變的第一要素,不是情境多複雜,也不是持續的時間,而是強度,也就是明確性、一致性、約束性和嚴重性。

比如回到軍隊服役的例子,明確性不用說,命令清晰、明確。簡單。一致性也是,性格傾向是多變的,有時候需要外向,有時候需要內向,但是軍隊命令只要一個,方向永遠一致。

而約束性和嚴重性,前者限制人身自由就是一種約束,而嚴重性則是個體行為的後果,軍隊裡不用說。

看完這個情景理論,還有情境強度的分析,是不是讓你想起了什麼?沒錯,那就是巴普洛夫那隻狗。

但是人格裡性格的養成,比起那隻狗狗溫和的多,也友善的多,但是也複雜的多。

如果你自己分析自己性格形成的過程,在你成長的環境中,必然經歷了一個個重複的情境,被環境一點點的馴化成了這樣的性格。

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針對自己的五個人格模型,去可以塑造特定的情境,還有情境的強度,是可以慢慢的改變自己的,讓自己外向起來,讓自己情緒穩定下來,讓自己更具冒險和開放精神。

不過,不管是大五人格理論,還是情境論都只是對於自我剖析的一部分,具體你是怎麼看待一個人,看待性格,你相信自己相信的就好。

如果你覺得改變一個人很難,那就去適應,去尋找那個適合你的人,不管是找另一半,還是招聘人才。

如果你覺得改變一個人也很簡單,只要去設定特定的情境,去提高強度和頻率,就能讓一個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性格,那麼你也可以嘗試去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傾向性。

你相信,你喜歡,就好!

相關焦點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上)
    很多人對自己的行為動機沒有清晰的認識,或者根本沒有認識,只是依據習慣和本能不斷地重複某些行為模式,對於處於這樣狀態中的人而言,童年可能能決定很多。我們受到創傷事件的影響程度,取決於我們內在世界的堅固程度以及創傷事件的性質和強烈程度。
  • 獨處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嗎,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麼樣?
    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樣?我認為長期獨處,對人的性格影響不大。性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是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是無法「獨處」的性格,他很難做到「長期獨處」。他在主觀上是願意與人相處的,但是客觀環境發生了改變,切斷了他的交往。如果他是一個「無法忍耐」獨處的人,哪怕是無效低質社交,對他來說,也比他一個人獨處更好。這種人是不會長期獨處的。
  • 於海青:三年對一個人的改變能有多大?
    三年對一個人整體的影響變化那太大了,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時代,一年變化都很大,那麼三年可能從根本上會改變一個人,也可以讓一個人在三年之內快速的高高在上,也可能在三年之內讓他徹底倒下去,也可能在三年之內默默無聞,碌碌無為,而和同齡人拉開距離,過去講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而現在的節奏都太快,我覺得應該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 外貌真能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嗎?
    性格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影響它的因素很多:遺傳基因是一部分,後天環境因素、個人經歷、社交等等均會對人的性格養成有影響。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外貌是否對性格有影響?我的看法是有,但影響程度根據不同情況相對不同。如果一個人的三觀或者心裡活動認為自己相貌平平,內心有自卑感,那麼在待人處事上多少折射出外貌對他的影響。
  •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這句話就是有關人的性格和出息的問題。「三歲看大」是看這小孩是不是可以長大成人。三歲之前病央央的小孩都長不大,遲早會夭折。「七歲看老」是看小孩長大後有沒有出息,能不能成為一個人才。說明白了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在七歲時己經定了!許多人相信上學教育,思想素質,禮貌修養這一套。其實已經晚了!學習的確能增強人對善惡的認識。
  • 性格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它可以改變一個人
    性格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內向型,第二類是外向型。內向型可形容為善良、沉靜、穩重、嚴謹、保守、言語少,一般對感情為慢熱。外向型可形容為活潑好動、熱情開朗、社交能力強、健談機敏,興趣廣泛等。不同性格也有優點和缺點之分,兩種性格決定不一樣的人生,也是獨一無二與生俱來的。
  • 原來打羽毛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原來打羽毛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原標題:原來打羽毛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 心理研究:一個人的性格可不可以改變?
    很多人都曾經想過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想試著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例如外向、樂觀),並使消極的特質(例如悲觀、神經質)降到最低 。 這句話形容一個人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是非常難的。 可是,改變自己的性格是有可能辦到的嗎? 由人格心理學家內森·哈德森(Nathan W. Hudson)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 ,積極改變性格方面的人們,幾乎都能成功達到所希望的結果。
  • 假如一個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那麼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每一個人的基本特徵,性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個人的性格在特定的教育和環境中形成之後,就比較難以改變,因此才會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說法。但是性格並非無法改變,既然性格是教育和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是一種循序漸進地過程,這就決定了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 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一個人成功的,是這種性格特徵
    ​這種性格特徵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一個人的成功,而且它不是社交能力,不是漂亮的外表,強健的體魄,也不是很高的IQ,它是毅力(Grit)。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 曾在TED論壇發表了關於Grit(堅毅)的演講,這個視頻隨即風靡全球。在美國TED網站上,這條視頻的點擊率已超過1100萬。
  • ...性格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造就命運?《斯通納》告訴我們,是百分之一百
    可是,劇中人物不聽從我們的召喚,而是按照自己的性格,發展自己的命運;又因為自己的命運,一再鑄造自己的性格……英國作家小說朱利安巴恩斯評論說:斯通納的生活中的確也出現過某些美好的事情,但最後卻都以悲慘收場……《斯通納》裡的不幸自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種更純粹,沒有多少文學色彩的不幸,更接近生活中真實的不幸
  • 決定一個人的三個維度——念力——性格
    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或許看著不太好理解,其實性格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內在的表達方式。這點很重要,要知道我們與社會接觸的唯一通道就是內在的表達方式,拋開意外條件,我們人生中的所有因果、發展、人際關係、價值體現、人生駕馭等等都由此決定,所以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一點沒錯。
  • 一個人的面相和性格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面相是父母給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基因決定的,當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面相也可以通過現在的整容手段進行改變,也就是說面相也可以由自己來決定,而很多人為什麼想去整容改變面相,除了美觀或者工作需要以外,其實想改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說明面相對於現在社交的場合而言也顯得尤為重要
  • 在多大程度上,高考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也不覺得遺憾,這都是平時努力的結果,也不期待有多大的突破。雖然目前還沒有工作生活,但我覺得與身邊的同齡人相比,高考確實能影響人的命運。我想對今年參加高考的同學們說:高考考場上你們就是將軍,放平心態,正常發揮,來一次人生獨一無二的體驗,一張素紙結秋華。
  • 一個人的性格一旦形成,除非遭遇重大突變否則很難被改變
    一個人的性格一旦形成,除非遭遇重大突變否則很難被改變如果一個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時常感到無趣,那麼那就不能被稱之為興趣愛好,只能被叫做無聊時的消遣。由「沒有原因,無法解釋」,我聯想到日本人獨特的民族性格。
  • 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脾氣不好,you know, 性格來自原生家庭.我親子關係不好,都怨原生家庭。我遇上點不順利的事,細想本該如此,也是原生家庭的原因。Come on, 你原生家庭生你養你都特麼那麼不容易了!現在你早已經是成年人,還得為你背鍋?如果一切都可以用血統論解釋,那要你何用?
  • 從裝扮上看一個人的性格
    從裝扮上看一個人的性格於恢上學時我喜歡寬鬆肥大的衣服,因為穿起來舒服。不過現代人的審美標準是合身合體,最好是能顯露一點身材。每個人的穿衣習慣各不相同,是因為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千差萬別。嚴肅謹慎的人絕不喜歡穿休閒裝,率性隨意的人也絕不喜歡緊巴巴的職業服。不同的衣服代表著不同的文化,代表著不同的處世哲學。一種衣服穿久了,也會無形之中影響到人的性格。
  • 高考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
    有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出生無法選擇,但是卻有兩個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一個是高考,一個是結婚。選對了是成功,選錯了是終身的遺憾。那究竟高考到底能不能改變你的命運呢?當你考完試看到分數,填哪所大學,選哪座城市,這就是你的第一個選擇。有多少人因為撞車導致無學可上,又有多少人因為自己過分保守錯過了更好的大學?學校選對了,選擇專業又是第二道門檻。
  • 一段感情有可能徹底改變一個人嗎?是的,心理創傷改變性格
    一段感情有可能徹底改變一個人嗎?是的,心理創傷改變性格世間萬物皆有情,人類感知不到的任何情感,在其它的生物種種也是存在的,只不過人類的情感更為細膩罷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人類的部分情感是否真的會改變人的行為模式和行為方式。
  • 整容可以多大程度上改變一個女人的命運
    當她躺上手術臺問醫生兩隻眼睛一共要縫多少針時,醫生算了算,說「大概四十針」,她立馬在心中咆哮「一年前我生孩子側切才縫了四針。」我不反對整容,如果你知道整容存在多大的風險,《我是演說家》中整容受害者靳魏坤說:雙鄂手術失敗後,失去了咀嚼能力;雙眼皮手術失敗後,眼睛無法閉合只能睜著睡覺;臉上鑲入的12顆釘子除了讓她痛苦不堪外,還不敢去任何人多的地方,因為怕臉被碰塌了。整個演講過程中,她難過卻不敢哭,因為眼睛整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