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來自偏遠農場的農家子弟、19歲的威廉·斯通納進入州立密蘇裡大學學習農學,斯通納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他很享受指導學生的滋味,可自己的教學生涯卻遭到惡毒的系主任的扼殺;他戀愛了,結婚了,可是不出一個月就意識到夫妻關係很失敗;他疼愛女兒,可是後者卻轉而逃避自己;一段婚外情讓他嘗到了猝不及防的新生活,可是最後卻發現這份愛情脆弱不敵外界的紛擾,就像學院不敵世俗世界……
在讀小說或者看影視劇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上帝視角,也常常會發出: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可是,劇中人物不聽從我們的召喚,而是按照自己的性格,發展自己的命運;又因為自己的命運,一再鑄造自己的性格……
英國作家小說朱利安巴恩斯評論說:斯通納的生活中的確也出現過某些美好的事情,但最後卻都以悲慘收場……《斯通納》裡的不幸自有其特殊性……
它是一種更純粹,沒有多少文學色彩的不幸,更接近生活中真實的不幸。作為一個讀者,你能看到這種不幸的來臨就像你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不幸的來臨,心裡很清楚你對它無可奈何。
性格與命運
斯
通
納
《斯通納》講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愛,認同,憐憫,志業,傲骨,信任與死亡。
一個勇者有過的失敗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性格與命運
有人戲謔地說,這是一個loser的一生。我倒覺得,這是一個笨拙的人的一生,一個命途多舛的人的一生。
笨拙,是威廉·斯通納的性格;命途多舛,是他的命運。性格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造就命運?斯通納告訴我們,是百分之一百。
無數次,看著他命運的走向,我心中喊著「為什麼你要做這樣的決定?」。
在斯通納向Edith求婚時,Edith是那麼古怪冷漠,我默念著他們的婚姻肯定不會有好結果;
在斯通納不考慮競選系主任而拱手讓給Lomax時,我替他感到著急,因為死對頭肯定會找他的麻煩;
在斯通納接納Walker加入他的班級時,我預感到這似乎是一個定時炸彈……
斯通納做出所有的選擇,都源於他是這樣性格的人:
他內向,因此被另一個羞澀的靈魂吸引;
他淡泊名利,因此無法承受官場的阿諛逢迎;
他仁慈,因此會寬待哪怕素昧平生的學生。
如果他換一種性格呢?
如果他有如他的好友Finch一般的性格,一定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也就不會在命途中走那麼多的彎路。但,他也就不再是斯通納了。
而斯通納可以代表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每個人都會遭到命運的戲弄,每個人都受限於自己的性格做出相應的選擇。
更進一步地,其實性格也是天生的,同樣受命運左右。這似乎讓整個故事陷入了一種消極而悲觀的「宿命論」。
但是,斯通納的故事實際上給出了一個積極的答案。
命運不總是顛沛流離,同樣有溫柔的饋贈,他在文學中發現了自我、在教師的工作中成就了自我;他有一對平凡但理解他支持他的父母;他的生命中有過愛情和友情。
而所謂性格是沒有優劣之分的,你是什麼樣的性格,就做什麼樣的選擇,並承擔這樣選擇的後果——去經歷、去感受、去過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