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位學生家長的微信,大意是發現女兒最近天天魂不守舍、沒心思學習,後來他們趁女兒上學看了她手機,發現她經常和一個男生聊微信聊到很晚。女孩父母一看就慌了,放學後逼問女兒男生是誰,女孩非常生氣父母偷看她手機,大吵一架。那位家長實在不知該怎麼辦,於是趕緊向我求助。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自然而然地會對異性產生好奇,有時會產生「朦朧的好感」。這是正常現象,說明孩子按照自然規律在成長。只是一提到「早戀」這個詞,許多家長要麼諱莫如深,要麼如臨大敵。我經常碰到家長慌忙地向我求助:孩子好像早戀了,怎麼辦?
青春期孩子多少都有些逆反心理,也許本來真的只是「朦朧的好感」,自己也沒打算進一步發展,父母一「攪和」,反而激起了兩個人堅定在一起的決心了。
那麼當我們發現孩子好像有早戀跡象時,應該怎麼處理呢?著名教育專家李鎮西老師有著多年和學生打交道的經驗,他希望我們能夠尊重孩子的心靈,「早戀」不是「犯錯」,千萬不要把朦朧情感等同於道德敗壞。
具體要和孩子怎麼聊呢?李鎮西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一般情況下,家長發現這個跡象一般有三個途徑:一是孩子主動說的;二是觀察孩子最近情況反常,比如聊微信聊到半夜、魂不守舍的;三是無意中看到了孩子和某位同學的聊天內容。不管哪個途徑,我發現許多家長的反應都是非常著急,接著苦口婆心地勸分,甚至用上「沒有羞恥心」這樣難聽的字眼。
許多孩子成年後都容易在感情上栽跟頭,根源就是在於他們一直就不懂什麼是愛情,更不知道如何對待愛情。與其讓孩子偷偷摸摸地從各種渠道獲取不知道是否正確的「愛情觀」,不如我們親自去給他們解釋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
很多家長不好意思談兩性之間的事,無意中錯過了引導孩子的絕佳機會。其實家長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和孩子講愛情,讓孩子心裡對愛情有一個基本的正確認知。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在14歲時,突然跑來問爸爸:什麼是愛情?蘇霍姆林斯基沒有逃避,而是微笑著給女兒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也是當年他的外婆講給他聽的:
上帝教男人和女人搭窩棚。一年後,上帝和天使過來,看到兩人坐在棚子邊相互依靠,滿眼笑意,旁邊搖籃裡還有個嬰兒。上帝在他們眼中看到了一種從未見過的美,他問天使:這是什麼?天使答:愛情。上帝不知道什麼是愛情,很生氣,於是懲罰兩人開始變老。
50年後,上帝和天使來了。他們看到小木屋取代了窩棚,小木屋前坐著個老頭和老太,依偎在一起,相互凝視對方。上帝在他們眼中看到了更加美麗強大的力量。他問天使:這是什麼?天使答:忠誠。上帝不知道什麼是忠誠,很生氣說:你們日子不長了,下次來看你們什麼樣!
3年後,上帝和天使又來了。上帝只看見了男人坐在山坡上,馱著背,眼神憂慮,但這個眼神中依舊有不可思議的美和力量。上帝問:這又是什麼?天使答:心頭的記憶。
上帝沉思著離開了,後來,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
我們也可以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用一個小故事告訴孩子:愛情有著很大的力量,比上帝的權威還大。愛情不僅是年輕時熱烈的喜歡,還是中年時彼此的忠誠,老年時彼此心頭的記憶。
有些家長不喜歡說書本故事,那就說一說自己的愛情故事吧。父母和爺爺奶奶的愛情,或者自己中學時暗戀的同學。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如果我們現身說法,給孩子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孩子們一定會很感興趣,你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把你想傳達的關於愛情的認知融入進去,傳遞給孩子。
總之,不論我們講哪種愛情故事,一定要給孩子傳遞出這樣的概念:愛情,絕不僅僅只有兩個人熱烈的喜歡,還有責任、忠誠、陪伴、支持……
無論如何,不要把「朦朧情感」與「道德敗壞」劃等號。 ——李鎮西
就像生命到了一定的季節就會發芽,就會開花,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對孩子也就會多一份理解了。我們也都曾從青少年走過,也都對那個打籃球最帥的男生和笑起來最好看的班花戀戀不忘。只是正好,我暗戀的那個人好像也喜歡我,於是才有了早戀一說。
許多家長在潛意識裡認為「早戀」是不對的,甚至「對異性產生情愫」也是「不好好學習」的表現,其實這真是違反孩子正常生長規律。家長們千萬不要在發現孩子早戀端倪時立刻直接向孩子挑明,要求其立刻切斷與對方聯繫。這是不可能的,而且非常傷害孩子自尊。
一般情況下,陷入早戀泥潭的孩子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呢?大多數都是害怕夾雜著羞恥,生怕被人看穿心思,還有不少孩子自己都認為在「不務正業」,陷入深深的內疚中,不知道怎麼辦,又不敢告訴父母和老師。他們內心其實非常渴望有個人可以告訴他,現在該怎麼辦。
這時候,孩子特別需要我們的理解和尊重。我們不妨心平氣和地問一問孩子最近的情況,有沒有想不通的地方,如果孩子願意,也可以和孩子聊聊對方異性的情況。有些孩子可能不願意開口,沒關係,總有一個人孩子會願意開口去傾訴。
我們也可以主動給孩子寫信。向孩子坦言父母尊重你的決定,只是很擔心你,希望你可以和父母分享一下想法,彼此打開心結。有些話孩子當面說不出口,寫出來就會少了很多心理負擔。總之,要讓孩子覺得,我們只是想關心你,而不是在打探你的隱私,更不是在指責你。
如果這時候我們對孩子表現出理解,相信孩子反而更願意和我們說一說感情中的困惑,更有利於我們發現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幫助孩子提前規避風險。
我們需要讓孩子懂得,喜歡異性這件事本身沒有錯,但沒有必要沉溺其中,只關注眼前的小情小愛,我們的眼光應該放得更長遠一些。李鎮西常常教育學生「我們和他們不一樣」,「我們」指有理想有志向的學生,「他們」指胸無大志甘於平庸甚至墮落的同齡人。
同樣的時間,怎樣度過每一分鐘,就把「我們」和「他們」區分開了。生命在這個季節的確會開花,但開花的最佳時光不是現在。 ——李鎮西
咱們不要給孩子說教,而是要給他們舉例子、講故事,就像談心一樣。李鎮西就舉了他自己的例子。李鎮西當年下鄉做知青,同行知青三十多人不少都在那時候談了戀愛,成家留了下來。但他當時卻沒有談戀愛,他有兩個考慮:第一,如果在農村談了戀愛成了家,很可能就再也調不出去了;第二,他覺得國家可能要大變。後來,國家果然恢復了高考,李鎮西認真備考,成了全鄉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從此,他的人生也和同屆知青徹底拉開差距。
相信家長朋友們一定也有許多類似人生經歷可以分享給孩子聽。我們所有人在成長過程中一定都遇到過許多誘惑,每個人都是在不斷與自己內心的弱點作鬥爭,不斷克服眼前的困難,進而不斷成長和進步的。
可惜孩子還不懂這些,早戀的酸甜味道會讓很多孩子沉浸其中,看不到前路的方向和遠方的美景。我們就可以用戰勝困難的親身經歷或血淋淋的教訓,清楚地告訴孩子:人在年輕時貴在看得長遠。
除了眼前的情愛,世界上可以誘惑我們停下腳步的美好事物太多了,只遇見一個就停下來,那後面無數美好的事物就都無緣再享受了。把握好現在,做現在最該做的,才能擁有未來真正的幸福。
「早戀」用得好,不失為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許多家長排斥早戀就是因為許多孩子在感情中胡思亂想,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了,這其實暴露出孩子一遇到意料之外的事就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短板。我們需要借這個機會,引導孩子梳理好自己的情緒,幫助他認清現實,區分重要和次要,成為自己感情的主人。
當然了,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精神世界,早戀的具體情況不同,我們需要摸清情況後因人而異。
青春期,孩子渴望得到異性的關注,渴望得到愛情的滋養,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們要做的不是武斷地凍結這份情感,而是引導這條愛情小溪往正確的方向汩汩流淌。
愛情,是對人道主義的最嚴峻考試。我們應該從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起就培養他去迎接這場考試。 ——蘇霍姆林斯基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早戀跡象時,不用慌張。我們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心靈,理解這是每個人成長自然而然的事。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談你對愛情的認知,通過早戀的契機,幫助孩子學做自己感情的主人,眼光放長遠,讓這朵「早戀之花」在孩子生命中留下的只有美好而不是遺憾或悔恨。
可惜,我們總是忽略對孩子的愛情教育,以至於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都不斷在愛情考試中「翻船」。其實,愛情教育恰恰是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在孩子的愛情意識還未萌芽時期就在他們的內心中播種美好的愛情種子。不要等到孩子在早戀的漩渦裡摔了跟頭才後悔沒有及早地和孩子談愛情,讓孩子們從容迎接生命中的「愛情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