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農業領域的快速土壤檢測和土地汙染修復瓶頸,國內出現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3月9日,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與加拿大農業大數據公司Practical Precision Inc.(以下簡稱「PPI」)的合作進展,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富邦科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在加拿大設立子公司SoilOptix Inc。。
這一公司設立後,PPI公司所擁有的土壤CT掃描技術將正式在中國使用。不過,如何推動這一技術商用,將多功能的土壤檢測最大限度的發揮技術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富邦股份面臨的挑戰。
土壤CT掃描
富邦股份與PPI的合作始於2016年11月17日,當時,富邦股份與PPI公司籤署《合資框架協議》,今日發布的公告對該協議進行了補充和變更。
富邦股份董事長王仁宗表示,公司將利用 SoilOptix 技術及相關的先進土壤檢測技術,採取網格化作業方式,以縣為單位製作土壤數字地圖,為政府、企業、農民等提供農業大數據相關產品和服務。
在湖北應城的現場,這一機器已開始試水運作。據介紹,這輛酷似跑跑卡丁車和變形金剛的合體的土壤檢測車是由加拿大人保羅進行研究和開發,車上裝載的PPI 擁有的 SoilOptix 軟硬體集成技術,單套系統可以準確、快速地獲取土壤的多項理化數據,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挖掘算法,形成高精度的土壤數字地圖。這些數據包括但是不限於植物生長所需的大量和中微量土壤元素數據、土壤改良數據和土壤修復所需檢測的重金屬數據。
「目前我們所能檢測的國標是傳統的氮磷鉀等五項指標,而相關一些微量元素,存在一些取樣少和指標少的局限,進行土壤CT檢測相當於給土壤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全盤分析和掃描,這樣的技術不僅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在國際上也只有一些在農業高度發達的農場採用。」孝感市農業局土肥站湯站長介紹道。
富邦股份技術人員也解釋,「土壤CT檢測系統」理論上單日地勘面積可達4000畝,不僅含有常規土壤檢測氮磷鉀等5項指標,還包括部分中微量元素。該技術單次取樣獲得數據量一般可達20餘項,最高可達56組/畝。受限於人力物力條件,農業部門過去的測土施肥工作取樣密度偏低,平均50畝1個樣點。該技術理論上每畝取樣分析可高達56個,高出目前國家標準千倍以上。該技術獨有的人工智慧大數據挖掘算法也確保了分析數據的準確率。
王仁宗也補充道,這項技術是通過伽馬射線對土壤進行掃描的實時檢測,其還可用於環保、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等方面。目前此項技術仍處於引進階段,但已檢測了應城市將近一千畝的土地,公司預計明年在我國的東北、新疆、河南和湖北進行實際檢測和種植,繪製高精度的土壤數字地圖,推動「土壤CT檢測技術」商用。
千億產業藍海
不過,這項技術的實際推廣和商業運作目前仍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機器每次掃描所承載的信息量巨大,需要選擇伺服器代理商進行上傳,容易對後者形成依賴;此外傳統的中小農戶種植面積較小,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普及率較低,如何順利最大限度的推廣等。富邦股份工作人員解釋,如何將多功能的土壤檢測最大限度的發揮技術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公司下一步亟待解決的問題。
土壤CT檢測技術領域隸屬於精準農業。王仁宗表示,生態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前提首先應該是精準農業,該領域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預期該項目將在2017年度實現盈虧平衡,2018年度開始實現良好盈利。
這一市場預判有一定的理論基礎。2016年,國務院公布《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土十條」)提出,到2020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對此,環保部解讀中明確,這將推動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產業鏈,規範土壤汙染防治產業發展;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2.7萬億元,可新增就業人口200萬人以上;到2020年,預計可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4500億元。
但現狀,我國土壤防治技術還處於較低水平是,「我們要想抓住這一機遇,必須要汲取國外經驗,將這核心產品儘快國產化。」富邦股份工作人員表示,土壤CT檢測技術除了用於土壤修復市場外,在當下國內化肥產業力推的測土配肥市場,也將有較大的應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