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院張宏權教授團隊非組蛋白新修飾研究成果在 2020-12-13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7年4月21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張宏權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題為「Global profiling of crotonylation on non-histone proteins」的論文。論文通訊作者為張宏權教授,其博士研究生許煒智、萬軍虎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杭州景傑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有限責任公司的協助。

該研究首次發現了能夠催化非組蛋白巴豆醯化和去巴豆醯化這兩個相反過程的酶。乙醯轉移酶CBP、PCAF、hMOF也能夠催化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而去乙醯化酶HDAC1和HDAC3也能夠發揮去巴豆醯化的作用。這一重要發現為非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蛋白質的巴豆醯化修飾可能比乙醯化修飾在腫瘤發生發展進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索。

巴豆醯化(Crotonylation)是新近發現的一種存在於組蛋白賴氨酸上的醯基化修飾,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相較於組蛋白的乙醯化具有更強的轉錄激活功能。目前僅有乙醯轉移酶P300能夠催化組蛋白的巴豆醯化的報導,而且也只知道去乙醯化酶SIRT3能介導組蛋白的去巴豆醯化。

 
新發現的非組蛋白巴豆醯轉移酶和去巴豆醯化酶
 

    該課題組一直關注腫瘤轉移重要調節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及其相關功能和機制,並於2015年和2016年在國際權威雜誌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分別發表了作為非組蛋白(Non-histone proteins)的甲基轉移酶EZH2以及轉錄因子HOXB9存在乙醯化修飾的研究論文,揭示出二者的乙醯化在腫瘤發生發展及鑑別診斷中起重要作用。為了探究非組蛋白是否也存在巴豆醯化修飾,課題組選擇了人肺腺癌細胞系H1299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在全蛋白質組範圍內發現1024個存在巴豆醯化修飾的蛋白質以及2696個被巴豆醯化修飾的位點,並隨機挑選12個蛋白分子進行細胞內源性巴豆醯化修飾的驗證。科研人員以蛋白NPM1和DDX5作為底物,發現了乙醯轉移酶CBP、PCAF、hMOF能夠催化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而去乙醯化酶HDAC1和HDAC3具有去巴豆醯化的功能。這些結果表明乙醯化和巴豆醯化對於細胞核內的非組蛋白可共用同一套醯基轉移酶及去醯基酶。同時,課題組還提出了巴豆醯化和乙醯化可同時發生在一個底物上的假設:一個底物的兩種醯基化程度取決於細胞內巴豆醯輔酶A(CrCoA)以及乙醯輔酶A(AcCoA)相對濃度;同時,醯基化的程度也決定了去乙醯化以及去巴豆醯化的發生與否。因此,共用同一套修飾酶能讓這一系列酶反應過程更快速地進行,在一定程度上簡化和加快了底物的修飾過程,以適應細胞內複雜的生物學功能需要。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家科技部「973計劃」項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資助。

編輯:江南


相關焦點

  • 冉冉升起的新星: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及其調控
    作為兼具高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和研發PTMs修飾抗體的公司,景傑生物一直是蛋白質組和蛋白質修飾組學的領跑者。在Kcr修飾研究領域,景傑生物分別和華東師範大學廖魯劍教授團隊、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宏權教授團隊合作,系統地鑑定細胞中發生巴豆醯化修飾的非組蛋白,上述結果分別發表在著名學術期J. Proteome Res和Cell Research。
  • 組蛋白修飾研究的歷程和意義
    此時,已初步將遺傳物質鎖定在染色體,而構成染色體的兩種物質——核酸與組蛋白均有可能是遺傳物質,但鑑於果蠅本身的複雜性,很難確定是其中的哪一種。限於研究的手段,染色體一直是遺傳學研究的中心內容;組蛋白卻被塵封了幾十年,鮮有研究。直到1947年,美國遺傳學家米爾斯基(A. Mirsky)才在冷泉港會議上首次提出,真核生物染色體由DNA、組蛋白、RNA和非組蛋白4部分構成。
  • 諾獎風向標:組蛋白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David Allis教授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Michael Grunstein教授因闡明基因表達受組蛋白化學修飾的機制獲得了2018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研究成果以「人類親本-合子轉變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ygotic transition)為題,以研究論文的形式於7月4日在《科學》(Science)上在線發表。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影響個體發育。
  • 北師大邱小波教授:「蛋白修飾和降解」領域有很多驚喜
    在接受生物探索採訪時,他強調道:「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其修飾和降解關聯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生命醫學研究領域的一個永恆主題。」1996年,剛從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的邱小波並沒有按照常理地走「藥物研發」這一條路。「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覺得開發藥物需要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所以我申請加入哈佛大學醫學院,開始了細胞生物學的研究之路。」 邱小波教授回憶道。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基礎醫學院呂社民團隊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呂社民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長鏈非編碼RNA對膽固醇代謝調節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不但為代謝性疾病發病的分子機制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也說明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代謝方面的研究邁上了新臺階。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上取得的新成就,與大家一起學習!基於這些研究,Allis(Joy and Jack Fishman教授)與訪問學者Benjamin Nacev及其他同事一起決定研究其他種類的腫瘤中是否也存在腫瘤組蛋白。Nacev是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醫學腫瘤學研究員,他利用醫院的腫瘤測序資料庫和其他可獲得的公共數據去確定不同腫瘤中的組蛋白突變的頻率。
  • 李海濤組首次報導組蛋白苯甲醯化閱讀器並闡釋分子識別機制
    組蛋白修飾攜帶著關鍵表觀遺傳信息,該信息的解碼過程往往依賴於「閱讀器」(reader)蛋白對修飾的正確解讀。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Kbz)是新近鑑定的一類賴氨酸醯基化修飾類型,其廣泛分布於組蛋白的柔性尾巴並調控基因轉錄【1】。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學術前沿】李海濤組首次報導組蛋白苯甲醯化閱讀器並闡釋分子...
    2020年12月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針對這些問題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Histone benzoylation serves as an epigenetic mark for DPF and YEATS family proteins」(組蛋白苯甲醯化是DPF和YEATS家族蛋白的表觀識別記號)。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功能詮釋
    近年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運用高分辨質譜技術發現了多種組蛋白密碼,極大豐富了表觀遺傳修飾調控機制。在剛剛上線的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Cell上,該課題組又同時報導了三項最新研究成果。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分子基礎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7月31日,《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 雜誌發表了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題為「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蛋白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 腫瘤產生的乳酸或能表觀修飾巨噬細胞組蛋白,導致巨噬細胞黑化促癌
    近日,來自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團隊,以及洛克菲勒大學等研究結構的科學家終於揭開了這一謎團。」 雖然已經有了上面的這些研究成果,但是趙教授團隊認為乳酸控制細胞功能的機制仍是未知的。根據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搞清楚乳酸的作用,對於癌症等疾病的治療顯然是非常重要的。
  • 科學家發現蛋白翻譯後修飾新方式
    這一研究成果於9月1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生物學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芝加哥大學Ben May癌症研究所趙英明教授,其早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1997年在生物醫學領域頂尖的洛克菲勒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隨後獲得大學教職,是當年洛克菲勒大學應屆畢業生中唯一未經歷博士後階段而直接取得大學教職的博士學位獲得者。
  • 新研究揭示mA通過共轉錄逆向調控組蛋白修飾的現象和機制
    2019年夏來新課題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 雜誌上發表文章:The RNA N6-methyladenosine modification landscape of human fetal tissues,利用優化的全轉錄組m6A測序方法,首次繪製了人類胚胎主要組織的
  • 水生所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乙醯化等,是調節蛋白質生物學功能的關鍵步驟,是蛋白質動態反應和相互作用的一個重要分子基礎,也是細胞信號網絡調控的重要靶點。由於翻譯後修飾蛋白質在樣本中含量低且動態範圍廣,其研究極具挑戰性。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員學科組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及其功能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質譜「跨界」醫學 妙用蛋白組學分析——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葛瑛團隊突破了傳統化學、生物學和醫學的界限,利用高分辨質譜技術和top-down方法開展蛋白質組學研究,並通過新的方法策略獲得了對心臟疾病等病理學研究的新穎洞見。儀器信息網近期採訪了這位優秀的女性質譜工作者——威斯康星大學的葛瑛教授,與她進行了深入的交談,探尋她光環加身的科研成果背後有何奧秘。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李海濤教授認為,饒毅教授使用了很多的例子和言論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是忽略了一個現狀,那就是轉錄因子和表觀遺傳二者的發展階段不同:轉錄因子的調節理論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而表觀遺傳的調節理論尚在蓬勃發展之中。從現在的基礎來看,固然可以找到更多的轉錄因子起主導作用的例子,但是隨著表觀遺傳研究的不斷開展,則可能會湧現出更多的表觀遺傳起重要作用的例子。
  • 2018上海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東方學者」特聘教授嚴大鵬組招聘...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嚴大鵬組現面向國內外招聘具有免疫學、細胞生物學或分子生物學背景的博士後2名。主要從事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中的天然免疫反應和腫瘤免疫逃逸中的信號轉導通路研究。課題組長於2007年在同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13年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13-2015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微生物與免疫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其研究結果主要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PNAS、Cellular Signaling等期刊上。實驗室目前有充足的經費和非常有前景的課題,並獲得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等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