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從助教升到教授得用百篇論文「鋪路」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論文少,但教課好,高校教師能否評上職稱?近日,煙臺一所高校試行「教學型教授」引發熱議。記者採訪發現,多數高校職稱評審仍按照一個包含論文、課題等的量化指標體系操作,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師從助教到教授,至少要發20篇核心期刊論文,最多甚至達上百篇。

  一線教師講課多,評職稱卻倒數第一

  雖然這學期每周要上30節課,對學生也認真負責,但因為沒有一篇發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這學期期末,省城一家高職院校的青年助教李小琳(化名)在教師評定中仍然評了倒數第一。

  日照一家職業技術學院的年輕講師胡靜(化名)說,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其實是一個包含論文、課題等的量化指標體系。

  省城一所理工類院校的博士生導師說,在他們學校有這樣一位老師,57歲「高齡」依然是一位大學講師。因為講課能力強,他很受學生歡迎,而且還多次被邀請到全國各大高校去授課。由於忙於上課教學,忽略了科研成果,至今也沒有評上副教授,許多他教過的學生,因為懂得積累評職稱用的學術「指標」,甚至比他「爬得快」。

  這位博導說,他1989年從山東大學畢業後應聘為高校講師,到2000年評上副教授,其間在各種期刊、學報累計發表論文10篇,出書三本,11年才晉升了一個職稱。

  平均每年要在核心期刊發表兩篇論文

  從助理講師到教授,到底需要多少年、多少篇論文和課題?記者採訪多個高校獲悉,高校評職稱,不僅有省裡定的標準,還有高校內部確定的標準,甚至還要看領導的喜好,再分批次申報,通過省教育廳確認,標準和時間並不統一。

  國內一所211重點高校的行政工作人員說,評職稱需要提供最近三年發表過的論文,在最新的職稱評定公示中,他發現從助教到講師,平均每年至少要有兩篇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過的論文,換句話說,僅這個環節就需要六篇以上論文。從講師到副教授,又是六篇,從副教授再到教授還需要六篇,而且多多益善。如果今年評不上,明年繼續評,那麼三年前發表的論文就作廢了。

  「由於競爭激烈,一些高校從助教最終晉升到教授,最多要發上百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科研成果和授課能力是兩碼事,也是兩個容易衝突的方面吧。」上述博導感慨道。

  胡靜則認為,論文中真正的學術含量其實不一定很大。「在我們單位,評職稱看的是論文發表的數量及論文發表期刊的檔次,至於論文在講什麼內容,評審時很少有人看,有的高校在評審職稱時,甚至只要求提供論文封面和目錄的複印件。」

  通常情況下,論文發表在哪個級別的期刊上,與論文質量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在近兩年,論文發表明碼標價,高級別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未必質量高。記者了解到,一兩萬元「購買」一篇核心期刊的論文已是業內的平均價格。

  論文多也不保險,還得找評委拉票

  至於課題,有教師評價說,評審多看重教師拿到多少課題,而不是課題所取得的學術成果。

  上述博導告訴記者,由於學校名額限制,評職稱除了完成論文和課題「硬指標」外,還要人脈廣。「比如今年只有十個教授名額,即使你比往年評上同級職稱的總分高或者發表的科研成果多,也不一定管用,在學校評委投票環節,人脈廣、人緣好的候選人更有優勢。」

  胡靜說,如此學術評議的結果就是,促使一些高校教師找關係發表一些科研價值不是很高的論文論著,在職稱評審時再託熟人找評委拉票。

  對此,李小琳無奈地說,她很希望學校的評審能來聽聽她上課,但遺憾的是,評職稱很少看課堂教學。胡靜除了每天給學生上課,剩下的精力就都用於寫論文、四處求人發論文。

  行政人員「權力」大,反能輕鬆評教授

  曾經憤然表示「永不候選院士」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院長饒毅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評選院士時,有些候選人因為學術以外的原因被「幹掉」。「我1995年回國時,參加過中國自然科學基金的一個工作討論,其中就討論到一個科學家的課題,然後我就聽參評的人告訴我,這個人的丈夫剛剛去世,意思是得適當照顧照顧、安慰一下。我說我們討論一個人是不是好的科學家,首先就要去看他的科研成就、教學水平,但現在課題的申報和評審的很多因素與科學無關。」

  山東師範大學一位教授表示,在現行「指標論英雄」的職稱評價體系中,一些行政人員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能輕鬆評上教授,對認真花費大量時間鑽研學術的教師來說是一種不公。

  儲朝暉認為,高校教師評職稱拼「指標」和關係,僅是教育行政化的一個縮影,因為一切行政辦教育的結果都是簡單化、指標化對待教育,而專業的學術評價則被淡化。(記者 張榕博 尹明亮 實習生 竇梅華 杜貴凱)

相關焦點

  • 教得好沒論文也能評教授了
    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據「新華視點」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百餘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逐步打破長期以來「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評價導向。
  • 南京大學39歲女教授百篇論文「404」,她這樣回應…
    那些如今無法檢索的論文,曾幫助梁瑩申請學位、獲得研究經費、入選各項人才計劃。用她一位同事的話說,她「幾乎拿到了所有她那個年齡文科教授能夠拿到的頭銜」。但對梁瑩的聲譽來說,這些「墊腳石」存在著潛在的威脅。記者比對論文時發現,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
  • 南京大學39歲女教授百篇論文「404」 ,她這樣回應…
    那些如今無法檢索的論文,曾幫助梁瑩申請學位、獲得研究經費、入選各項人才計劃。用她一位同事的話說,她「幾乎拿到了所有她那個年齡文科教授能夠拿到的頭銜」。但對梁瑩的聲譽來說,這些「墊腳石」存在著潛在的威脅。記者比對論文時發現,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
  • 頂級論文,31歲升僅次院士級教授,80后土學者是211副校長
    31歲時,因為發表了一篇業內頂級論文,在國內外學術界引發轟動,一夜之間就被付費下載了2808次。這讓沒有海外鍍金經歷,地道的「土學者」的李明洲連升三級,從副教授破格晉升為二級教授。因為該論文的國際影響力,學校迅速決定,特聘當時還是副教授的李明洲為二級崗教授(連升三級),並給予學校另一位通訊作者、動物科技學院院長李學偉教授課題組300萬元獎助金。
  • 探究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的「清華固體力學」現象
    探究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的「清華固體力學」現象  ●新聞中心記者 周襄楠 通訊員 劉應華  從1999年設立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到現在,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固體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固體所)共有8篇博士學位論文獲獎,佔據了全國力學一級學科獲獎論文數量的半壁江山,產生了令人矚目的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這一意見一經發布,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一些爭議。支持者表示,學生苦只會悶頭寫論文、講課爛到家的老師久矣,應當大力推廣這一舉措。反對者認為,教授應該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評高級講師。
  • 在美國給教授當助教,我都幹了些什麼?
    平時做得大多數的助教工作還是教學方面的,如幫教授們複印、準備好上課材料,管理網上課程,定期整理系裡圖書室,製作會議PPT,查借圖書資料,做數據統計分析,系裡網頁的更新,整理辦公室文件等。其中,數據分析處理和網上課程這兩項工作後來我做得極其熟練,以至於系裡哪位教授有這方面的活兒都來找我,還有一些是外邊來的帶經費的。
  • 職稱不再「唯論文」 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原標題:高校教師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餘篇SCI論文的網紅教授怎麼看?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日前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高校教師寫論文有什麼用?都是為了職稱和考核?
    其中一個重要的話題就是,高校教師寫論文有什麼用?寫那麼多論文和專利,沒有半點實際用處,都是在灌水,浪費納稅人的金錢。高校教師寫論文有什麼用?難道真的沒用嗎?真的沒用為什麼有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新期刊出現,為什麼那麼多教授仍然在拼命帶碩士生和博士生寫論文?為什麼很多重要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從他們眾多論文的某一篇論文中產生的?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這一意見一經發布,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一些爭議。支持者表示,學生苦只會悶頭寫論文、講課爛到家的老師久矣,應當大力推廣這一舉措。反對者認為,教授應該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評高級講師。
  • 北大六院黃悅勤教授團隊CMHS成果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
    2020月12月29日,「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於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並且評選出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是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採用科學的計量學方法,通過統計分析在國際各學科領域發表的高於該領域平均水平的論文和在國內各學科領域排在前10%水平的高影響力論文及其產出機構,並遴選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和「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的統計報告,代表著中國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 武漢科技大學一論文入選 「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據科學網報導,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於2020年12月29日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評選出2019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武漢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霍開富教授領導的「先進儲能材料與動力電池團隊」的一篇論文入選。
  • 從超梯度到CNN,AI專家們推薦13篇「必讀」論文 !
    每位專家還附上了論文被選中的原因以及簡短的個人簡歷。Jeff CluneOpenAI的研究團隊負責人我們在一月份的時候就和Jeff談過,當時他不能只選一篇論文作為必讀,所以我們讓他選了兩篇。下面列出這兩篇論文。本文解讀了兩個關鍵的討論點,即稀疏訓練數據的局限性,以及循環網絡是否能在完全監督的情況下支持元學習。
  • 從全國「百篇優博」論文中我發現了學位論文選題的關鍵
    當代著名新聞史研究專家方漢奇教授說:「學位論文的寫作是一項完全訓練,它不僅能夠提高寫作者搜集、整理、鑑別相關文獻資料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看出他們使用外語和駕馭外語的能力,因此是對大學生和研究生學習成績和專業水平的一個總的檢驗和考核。」  近年來,學術管理機構越來越重視學位論文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加大了對學位論文寫作的指導和質量控制力度,促進學術創新。
  • 武漢科技大學一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近日一則好消息來嘍武科大一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快來科科一起來看看是哪篇厲害的論文吧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於2020年12月29日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評選出2019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我校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霍開富教授領導的「先進儲能材料與動力電池團隊」的一篇論文入選。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為霍開富教授,博士生安威力和高標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付繼江教授、博士生項奔和梅士雄為共同作者。
  • 「404教授」遭全網曝光?自撤120篇論文,卻被...
    「404教授」遭全網曝光?自撤120篇論文,卻被...自撤120篇論文,卻被爆出更多黑料...》青春浙江一起改變世界!她能讓學生節節自己上課學期結束評教還必須得打高分你敢不打?
  • 一篇頂刊論文,讓這位「80後」破格晉升為二級教授
    31歲時,因為發表了一篇業內頂級論文,在國內外學術界引發轟動,一夜之間就被付費下載了2808次。這讓沒有海外鍍金經歷,地道的「土學者」的李明洲連升三級,從副教授破格晉升為二級教授。如今,這位80後「科研達人」已正式成為211大學副校長。
  • 「沒有一篇論文評教授,入校一年評教授!」多地高校職稱評審在改革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百餘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
  • 2015中國大學最具影響力百篇學術論文排行榜
    值得關注的是,最新2015中國大學最具影響力學術論文排行榜顯示,北京大學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力國際學術論文篇次最多,雄居全國高校首位,清華大學排行榜第二,浙江大學列第三,復旦大學居第四,上海交通大學名列第五。
  • 著名巖石力學專家、東北大學教授林韻梅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巖石力學專家,我國礦山巖體力學開拓者之一,東北大學博士生導師林韻梅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7日11時30分在瀋陽逝世,享年88歲。公開簡歷顯示,林韻梅1933年1月9日出生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