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寧舒
有人說,真正的愛,是不需要堅持的。從小愛畫畫的宮建華,在藝術這條路上,一走就是幾十年。從背著畫具到少年宮學畫的懵懂女孩,到如今知名的女畫家和博士生導師,繪畫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她也因此與電車街12號——曾經赫赫有名的「省報大院」,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我親切地叫它「梵谷小屋」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省報大院裡走出了近百位大學生。這與大院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藝術氛圍有關,也與當時這裡特殊的生活環境有關。那時候的人,生活是敞開的,帶天井的圈樓,把83戶人家的生活緊密連在一起。這裡住著廚師、木匠、瓦匠等手藝人,也住著編輯、記者等文化人。雖然生活簡陋,房屋窄小,但是人們的心裡是快樂的,家家戶戶都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最快樂的是孩子們,大院裡的孩子總在一起「扎堆兒」,一會兒去學體育、一會兒去學音樂,一會兒又去學美術。大人們得空就會指導他們,今天是張叔,明天是馬叔,後天是王叔……這樣自由的選擇,反而激發了孩子們內在本然的愛與興趣,與自己的天賦才華不期而遇。
最終,孩子們把目光聚焦在繪畫上。1969年,大院三樓來了新住戶,他就是連環畫《閃閃的紅星》的作者王純信。都知道王叔畫連環畫厲害,大院裡的十多個孩子蜂擁而上,仲偉生、王鐵成、紀連路、紀連彬、王聰、王繪……這些後來都成為藝術家的孩子,開始系統地跟王叔學畫畫。
宮建華走進省報大院,是因為這裡出了一位大學生!1977年恢復高考,剛上高一的紀連彬,與哥哥姐姐們一起報考了魯迅美術學院,他以文化課第一名的成績被魯迅美術學院錄取,也成為省報大院裡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
宮建華說,那時候我父親與省報的編輯盧昌宏是朋友,他主動說,你女兒這麼愛畫畫,我給她介紹一個老師吧。這樣我就到了省報大院的紀家,在紀家一個不到8平方米的小屋裡,我、仲偉生、紀連路一起,跟著省報的美術編輯馬紹義學畫畫。回想四十年前,連彬考取魯迅美術學院時,在哈爾濱道裏區這「疙瘩」可是不啻於一顆人造衛星上了天,以至於我和其兄紀連路等兄弟姐妹,整日躋身在他曾學習過的那間鬥室裡「發奮用功」,認定那塊方形的屋子裡,連彬已經給我們留下了考取藝術院校的勇氣和仙氣,虔誠追拜。至今,我依然親切地叫它——梵谷小屋。
閃光的回憶溫暖人生
每每回憶起在「梵谷小屋」的學畫經歷,宮建華的內心總是充滿了快樂與感恩。她說,連彬與連路的父親紀明才,是省報的廚師,大家都親切地叫他紀師傅。紀師傅為人熱心厚道,那時我們痴迷畫畫,經常顧不上吃飯,餓著肚子還在畫畫。他就從食堂打飯回來給我們,報社的饅頭和花卷非常好吃,讓我記憶猶新。我還記得紀家有一種叫「高樂高」的咖啡味飲品,經常給我們衝水喝,說是補充營養。連彬的媽媽人也很好,有一次我畫畫累了,她就招呼我到床上跟她一起睡個午覺。那時候的生活,簡單而快樂,以至於回憶起來,依然能夠感受到溫暖和熟悉的味道。
宮建華從小喜歡畫畫。小時候,父母上班也無暇顧及她,她就和姐姐在家裡畫畫,越畫越喜歡,越畫越刻苦。後來,父母發現她在繪畫方面的天賦,就送她到哈爾濱市文化館和工人文化宮學畫。1978年,19歲的宮建華走進了「梵谷小屋」,在那裡學習了一年多的繪畫,直到第二年她順利考入哈爾濱師範大學繪畫系,圓了大學夢。她說,雖然時光短暫,但是「梵谷小屋」卻給我留下了人生中最難忘的記憶。
1979年夏天,宮建華和她的小夥伴們背著畫具、帶著盒飯去擠公共汽車,準備參加高考。那時連個自行車也沒有,等車的人排著長長的隊伍,眼看要遲到了,還是紀連路膽子大,他走到前面跟工作人員說了情況,熱心的人們讓他們幾個先上了車,這才沒有遲到。宮建華說,我還記得當時家裡給我帶了最好的夥食——柿子炒雞蛋。本來,我媽不讓帶雞蛋,說是怕考「零蛋」。但是我爸堅決地說,咱不信那個!
後來,仲偉生考上了解放軍藝術學院,宮建華考上了哈爾濱師範大學,紀連路在兩年後考上了魯迅美術學院。因為這段經歷,宮建華與紀家像親人一般,一直保持著聯繫。大學畢業後,她還回到大院裡看一看。紀師傅90歲壽宴,她趕來參加,已經遺失了大部分記憶的老人,居然清晰地叫出了她的名字,並且認真地說,你沒老!
藝術源於內心自然生發
時光流逝,日月匆匆。到了知天命年紀的宮建華,已成為國內知名的女畫家,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省中國畫學會副主席、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等職,同時擔任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工筆重彩畫學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常務理事等職。
她曾赴北京中國畫研究院(現中國國家畫院)研修,跟隨潘絜茲先生學習傳統工筆人物畫;1989年,又進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師從蔣採蘋先生主攻重彩人物畫方向;一年後,其借調中國畫研究院從事展務工作,接觸到了許多大家,如葉淺予、李可染、黃胄等等。每天同名家們近距離的接觸,使宮建華受益匪淺。
她說,對於一個畫家來說,想畫什麼取決於內心的衝動,與個人的心境和個性極有關係。僅靠技巧是很難說明的,怎麼畫和畫家自身的氣質有關,一切必須出自自然,由一種藝術的脾性中自然生發出來。
從藝幾十年,宮建華著有《重彩人物技法畫例》、《當代重彩人物畫新領域》、《黑龍江美術批評縱觀》等專著多部,作品參加全國第八、十屆美術大展等重要國內外展覽,並被中國美術館等專業機構收藏。她主攻工筆重彩,創作了「綠色田野」「哈爾濱風情——咖啡館」「西藏人物」等多個系列作品,近年來又開始探索水墨寫意畫。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作與生活相結合、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傳統為本,兼容並蓄,多元共進。
美術評論家王璞山評價說,宮建華的工筆重彩人物畫,用色豐富多樣,要麼突出一色,要麼表現色彩斑斕。在著色技法上,她不僅使用傳統染法,還採用現代積彩等技法,使畫作達到理想的肌理效果。一般畫家多追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而宮建華則擅長使用變形誇張手法進行表現。她習慣用圓潤飽滿、瑩潤潔白的面容來表現女性,用豐滿的軀體表現身姿,畫面環境中若有花鳥陪襯,亦多作變形誇張處理,同人物的形象相一致,給人一種和諧統一的美。其畫作中著意突出人物的眉眼和嘴,經常採用誇張手法予以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畫面中的女子光著腳奔跑,表現了一種自由、輕鬆、歡快的心態。其工筆重彩畫並非全然追求寫實的「再現」和對客觀對象的真實「描述」,她始終強調「傳神」及「寫意」這兩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審美特徵。她的寫意人物畫作則追求一種人物與花鳥完美融合的境界,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因為「梵谷小屋」,宮建華與黑龍江日報結緣,現為黑龍江日報畫院名譽院長,她多次參加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冰雪筆會」,其作品被集團收藏。2012年5月,為支持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救助「最美女教師」張麗莉藝術品義賣會,她捐出了自己的重彩工筆畫《蕉蔭》,以全場最高價拍出。
曾經的啟蒙老師、黑龍江日報退休美術編輯馬紹義評價她說,宮建華是個愛笑的女孩兒,重情重義。她活得率真,所以她的作品也是真實而有力量的。
17歲的宮建華在創作。
二○○七年西藏考察後創作的作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