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畫家梵谷和他的向日葵,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既然他這麼有名,那麼他的畫到底厲害在哪裡?是不是很好奇呢,今天就讓老王先生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1. 印象主義始末
梵谷真正走上藝術之路是1880年,當時最炙手可熱的當屬印象主義畫派。印象主義追求光線和色彩,將西方藝術從頑固的強調輪廓、明暗的學院派中拯救了出來。
以上兩幅作品,第一幅《波西米亞女孩》即是當時學院派推崇的畫法,第二幅《印象·日出》是莫奈的印象主義風格。
《波西米亞女孩》注重明暗、輪廓,色彩溫和、中規中矩;而《印象·日出》就不一樣了,它的目標就是將光線用色彩畫出來,輪廓、明暗這些東西,不重要的。畢竟印象主義在反叛中誕生。
到1885年左右,歷經八屆展覽的印象派開始走向衰落,修拉開創的新印象主義誕生了。他們信仰色彩科學,創作出點彩畫。
上色時,色彩並非提前在調色板上調好,而是將幾種純色斑點並列在畫布上,近看是無數的小斑點密密麻麻,但是遠看,這些不同顏色的細小斑點在視網膜上混合,形成新的絢爛的色彩。
1890年左右,在新印象主義很快被大家「看膩」之後,多種「主觀藝術」萌芽,披著印象主義的外衣出現,這就是後印象主義。他們保留了印象主義的光和色,但是更強調畫家自身的情感表達。
代表人物就包括我們的文森特·梵谷,還有保羅·高更、保羅·塞尚。梵谷死於1890年,上帝沒讓他活到後印象主義風靡的那一刻。
2. 科學的色彩
梵谷作為後印象派的代表,其畫作自然是對印象主義的傳承。其實在梵谷僅有10年的藝術生涯裡(1880~1890),前5年基本堅守的是他在家鄉埃滕形成的黑暗鄉村畫風,在1885年,梵谷才徹底擁抱了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的特點我們剛剛已經講過,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畫出光線」,他們的色彩搭配當然不是瞎弄,都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主要的理論包括:
1. 三原色理論:紅、黃、藍為三原色,可以通過混合,調配成任何其他顏色;
2. 補色理論:原色在色相環中相對立的顏色稱為它的補色,比如紅色的互補色是綠色,黃色的互補色是紫色,藍色的互補色為橙色。原色與其補色放在一起時,格外賞心悅目。
梵谷的印象主義畫作充斥著補色理論,1886年他在巴黎的蒙馬特住處,創作了一系列的鮮花:綠色瓶子裡的紅菖蒲,藍色背景中橙色錦紫蘇,紫菀與黃色的鼠尾草
3. 瘋狂的厚塗
梵谷作畫時,經常會瘋狂地使用厚塗法。梵谷曾經在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據他的同學回憶:
「有天早上,文森特來上油畫課,穿著一件藍色的罩衫。他開始瘋狂作畫,速度很快,把同學們都驚呆了。他在畫布上塗滿了厚厚的顏料,顏料從畫板上流淌下來,滴落在地板上。」
他似乎要將自己瘋狂的情緒發洩到畫中一樣,下面是《星夜》的局部放大圖:
濃重的畫面質感不言而喻。再感受下《海邊的漁船》局部:
厚塗法開創者絕非梵谷,17世紀魯本斯等諸多畫家皆有使用,只不過他們往往用它來表現畫作中的某些局部特徵。而梵谷卻是將這種技法發揚光大之人,以期望獲得更強的質感和視覺衝擊力。
4. 運動著的曲線
梵谷的畫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開創性地使用彎曲的線條和形狀,來表現運動的狀態。這一點在他後期(1888~1890)的很多畫中體現地極其明顯,比如《海邊的漁船》、《絲柏》系列、《星夜》。
梵谷使用了很多粗獷的彎曲的線條,用來表現海浪的翻湧,動感十足。他發現了這種技巧後,開始投身於絲柏的描繪。
一條又一條誇張的彎曲彩色線條,組成了渾厚茂盛的絲柏樹、組成了雜亂無章的草叢、組成了遠處綿延不絕的山峰、組成了浩瀚無垠的海浪般天空。
梵谷將這種技法發揮到極致時,《星夜》誕生了:
彎曲的線條開始誇張地變了形,在天空中翻卷出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旋渦。漩渦之中的星光、月光閃閃發亮、熠熠生輝。
作這幅畫時他已經進了精神病院,那段時間他的癲癇反覆發作。
5. 主觀的情緒
最重要的一點是,梵谷的最傑出的一些畫作,並不是對現實直接描繪,而是主要表現自身的情感。這也是他最厲害的地方所在,於是他作為「後印象派」傑出的代表人之一。後印象主義被一些學者認為是現代藝術的開端。
梵谷的《吃土豆的人》就有這種表現的跡象。
這幅畫時梵谷在荷蘭家鄉所畫,畫面描繪的是農民一家人吃煮熟土豆的場景。當時的梵谷自詡為「農民畫家」,對鄉村生活情有獨鍾。
畫面左側,一對夫妻正在彬彬有禮地分享著煮熟的土豆;右側,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嫗正在為大家倒咖啡;而在桌子後面,一個農夫將盛好土豆的小碗遞給母親;畫面中央,背對著我們的孩子,順從地等待著。
這幅畫面並不是梵谷親眼所見,而是他看到「情人」一家人圍著桌子吃完飯,受到感觸畫下的。既是想像,因此他有了很多發揮的空間。
梵谷將這些農民安放在黑暗之中,僅僅用房頂上吊下來的油燈來照明,明亮的燈光和昏暗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將各種色調精心混合,調製出幾種「陰森森」的色調。為了強調小屋的幽閉恐怖,他降低了天花板的高度,並將兩側視野之外的一些細節(鏡子、時鐘、畫作、鞋、水壺等)擠入畫中。
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表現農民生活的貧苦和卑微。
在《向日葵》的系列裡面,你也能夠感受到一些情緒。
為什麼這些盛開的向日葵被折斷,然後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如果你能看出「遺棄」與「絕望」,你就真懂他了。
那個夏天,弟弟提奧向一個女人求婚,這對梵谷來說並不是好事,因為弟弟的結婚很可能就意味著對自己的拋棄。梵谷一輩子與弟弟惺惺相惜,十分親密,他性格暴躁固執,幾乎與所有人都合不來,除了弟弟。被拋棄的恐懼籠罩著他,他向鈴鼓咖啡廳老闆娘求婚,結果被痛打了一頓。
可憐的他,望著庭院裡盛開的向日葵,看到了「遺棄」與「絕望」,於是畫下了幾朵折斷的向日葵。
那副大名鼎鼎的《麥田上的群鴉》,也是充滿了陰鬱的情緒。
當時弟弟提奧已經結婚,梵谷與弟媳之間產生了一些摩擦。弟弟的事業不太順利,一方面要養妻育子,另一方面還要資助這個「一事無成」的哥哥。梵谷一直靠弟弟的「不菲」的接濟生活,這讓弟媳很不滿意。梵谷也抱怨弟媳不懂事。
在一次不歡而散的聚會之後,梵谷望著奧威爾遠處的麥田,內心充滿陰鬱,他畫下了這幅《麥田上的群鴉》。
6. 結語
所以,梵谷的畫好的地方主要在於:首先是對印象主義光線與色彩的傳承,其次是濃重的厚塗,然後用誇張的曲線和形狀表現運動的狀態,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表現畫家的情感。
梵谷作為後印象派藝術的代表,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他的畫作深深影響到後世的現代藝術,包括表現主義和野獸派。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受到梵谷作品的啟發,創作出著名的《吶喊》。
蒙克扯去了梵谷印象主義的外衣,將情緒更為誇張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