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梵谷,再見!我要去大溪地了

2020-12-22 三隻黃鸝鳴翠柳

高更:梵谷,再見!我要去大溪地了

事實上我們從不了解高更,因為每次在說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提到另外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梵谷。

也許還會有人記得,1903年的5月8日高更(Paul Gauguin)在南太平洋的馬克薩群島逝世。

但這並不代表些什麼,藝術史推演一百多年,高更始終如囚鳥般生活在梵谷的影子下面。當然我們也不必為高更作一些似是而非的哀嘆,因為當他選擇離開梵谷,而梵谷選擇以死亡來迸發藝術靈感的時候,命運只會記住後者的壯烈。所以高更遠赴太平洋,不是為了散心,而是為了向梵谷致意,用重新生產自己藝術風格的方式。

與梵谷

這兩個人其實從相識、相熟、相濡以沫再到相恨、相離其實只是短短三年的時間,如果有任何導演對這段短暫的關係感興趣,我敢打賭拍出來的東西絕對不亞於各種宮廷內鬥或是婆媳鬧劇。1887年11月,二人初次見面,而從相識開始,梵谷已經極力開始邀請高更前來他所暫居的阿爾勒地區,而在翌年的十月,高更也因應梵谷和其弟西奧(Theodorus "Theo" van Gogh)的請求搬了過去。這兩位後印象派的天才相居在一起時,雖然一直嘗試以互相敬仰的方式生活,但總難避免在藝術上或個人生活上有摩擦,當然這類型的摩擦也是他們畫作的靈感源泉。梵谷在高更到來的兩個月後割掉了自己的左耳,高更也與他分道揚鑣回到了巴黎。梵谷在去精神病院之前留下了兩幅畫,宣告兩位天才之間關係的結束:《高更的椅子》和《梵谷的椅子》。

梵谷,《梵谷的椅子》(Van Gogh's Chair),布面油畫,91.8 × 73 cm,1887,現藏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

不難在這兩幅畫中捕捉到兩人分離的端倪。完成作品後,梵谷在寄給弟弟西奧的信中說道:

「幸好我很清楚自己想要追求什麼,我打心底全然不在乎別人批評我工作得太倉促。為了響應這點,我甚至要工作得更加倉促。同時,我可以告訴你,兩幅作品實在太怪異了。

三十號畫布【即《梵谷的椅子》】,一張底部以燈芯草編制的黃色木椅,置於紅色瓷磚上,倚靠著牆壁。

然後是高更的扶手椅,紅與綠的夜晚效果,牆壁和地板採用紅色與綠色,椅子上兩本現代小說也與一支蠟燭,以厚塗顏料法畫在粗厚的畫布上。」

藝評家和學者都認為這兩幅作品表了梵谷的寂寞和孤單。在《高更的椅子》中,放在空椅子上的書在梵谷心中,意味著巴黎的藝術界,這兩本代表「巴黎現代小說」的象徵物,也暗示了高更的行蹤;此外,蠟燭與煤油燈也是梵谷對高更強烈的幻想,尤其是煤油燈,強化了高更不依賴傳統印象派的自然光線,而仰賴自身表現欲望去定義色彩的風格。反過來說,《梵谷的椅子》以厚塗法上色,充滿他後期常用的「鮮黃色調」,這張椅子藉由瓷磚構成的線條網絡,安穩地懸固在地板上,這與高更的椅子形成強烈對比,因為高更的椅子彷佛漂浮在水面般的東方地毯上。

我們經常會因此責備高更,為甚麼要離脆弱的梵谷而去?如果不是匆匆而去,或許我們能再多欣賞幾幅這位天才的畫作。但這樣未免對高更太嚴苛了一些。有一句至理名言「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再濃情蜜意的情侶也會因朝夕相對的瑣事而無法忍受對方,更何況是兩個眼裡容不下一顆沙子的藝術家。高更不像梵谷般早就立志以繪畫來成就一生,他在三十歲之前還是一位股票經紀,直到三十五歲才立志拋棄家室與社會地位,進入當時主流的印象派藝術圈,並收藏大量印象派畫家的作品,比如畢沙羅(Pissarro)、雷諾瓦(Renoir)、莫內(Monet)、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直到1876年,高更的作品才正式地入選了巴黎沙龍。

莫內:讓風景和光回到你的眼睛 (12/05)

與大溪地

藝術界會說高更是大器晚成的,這點倒沒有什麼爭議。他與梵谷見面時四十歲,在藝術圈沒有知名度,身無分文,也沒有任何後路;而在兩個月的相處時間裡,高更卻並不如梵谷般高產,似乎他也開始意識自己靈感乾枯的問題了。雖然他遠走巴黎,但他還是沒有被主流的藝術圈熱烈歡迎:簡化了的巨大形狀、均勻單一的色彩、分割主義、無陰影的光、素描與顏色的抽象化,超脫自然,這是高更與別不同的調色盤和畫筆,但是他的這種幻想卻在巴黎走投無路,直到梵谷送給他最後一份禮物——1890年,梵谷射穿自己胸膛的死訊。

1891年高更拍賣了自己全部的作品,前往大溪地。

他與梵谷的關係大部分都是由梵谷負責記敘,而高更卻甚少言說,也許他只會放在心裡。所以他才會在梵谷死後迫不及待地離開了歐洲大陸。高更曾經帶著他在島上完成的作品短暫回過巴黎一段日子,於1893年11月舉辦了他的《大溪地人》 (Tahiti)畫展,結果是徹底失敗,在經濟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穎、神秘、野蠻的繪畫,迎來了一些崇拜者,但巴黎主流藝術圈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大溪地。1894年高更再度向著大溪地出發,在海上六十三天漫長的漂流中,帶著茫然和野心,全然不知在日後他會在孤寂中葬身在群島角落。

點擊欣賞更多高更畫作:

直至今天,大溪地對於我們來說依舊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除了「官恩娜出生地」這個解釋以外,或許我們只能儘量把它的想像停留在一個平平無奇的海島。更何況是一百多年前?雖然它是法屬領地,但卻遙遠得和現實世界無關,像是不再具備地理屬性,純潔得如同一塊精神飛地。

而高更就選擇在孤獨的時空裡作畫,他在從大溪地寄往巴黎的信件裡提到:「我在初夜時分寫信。大溪地的夜晚這樣貧困,只有這裡這樣寂靜,鳥叫聲也不會干擾這寂靜。四處有掉下來的枯葉的聲音,像是心裡顫動的細微聲音。我可以開始了解,為甚麼當地的土著坐在海灘上,一坐好幾個小時,他們彼此都不言語。」

如果你今天有幸去大溪地旅遊,千萬不要抱著任何藝術家的狂熱希望,因為在大溪地沒有任何一幅高更的作品,甚至沒有保留他在主島上曾居住過的一所茅屋——他曾在裡面完成過最重要的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對於本地人來說,高更也只是個傳說中的文化符號而已。

但對於高更來說,這裡是他唯一可以思念梵谷,卻又不會痛苦的地方。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布上油畫,139.1 × 374.6 cm,1897,現藏波士頓美術館

他在生命最低潮的時刻完成了這份作品,不只是對梵谷的思念,還因為他最疼愛的小女兒的離世。畫面中的人物參照了很多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門楣和壁畫造型,而且其中一些人物形象曾經多次出現在高更早期的作品中。畫面右側是一個熟睡的嬰兒,畫面左側是一個半坐的老嫗,她讓自己的腿蜷曲向後,似乎全然沒有意識到死亡的臨近。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年輕的、年邁的、獨自一人的、成群結隊的,為我們展現了一幅人存在於世的全景畫卷。對於畫中出現的藍色塑像和動物,學者各執一詞,尤其是最左端的白鳥和蜥蜴,更是為這幅畫增添了很多神秘色彩。根據高更的描述,這些形象都是為了表現言語的蒼白和虛妄。高更以藝術家的審美直覺去綜合大溪的各種自然生活——以藝術家的感受重新組織線條、色彩、形式和結構,從而使作品具有他個人意圖的效果。換言之,比實際題材更為重要的形式和構圖,是構成繪畫表現力的最大潛在要素。由於上述要素改變了自然的原始形象,從而使畫作表達出藝術家的情感和感受,除了如同史詩一樣展開的巨大畫面,在左上角與右上角還各有一塊對稱的淺黃色題記,這是一組如史詩般的腳註。

「D'où Venons Nous

Que Sommes Nous

Où Allons Nous」

「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是什麼?

我們要到哪裡去?」

對於自己的作品高更似乎不想多加解釋,也許他在大溪地和太平洋的荒野中尋找的一切,都為了完成這幅巨作。他在1901年6月寫給當時極支持他的詩人評論家莫裡斯(Charles Morice)的信上,就提到這張巨作,也描述了一些散亂的細節:

「我極低潮,被貧窮打敗,被病痛打敗,我過早衰老了我要暫緩完成我的作品,我還在妄想,下一個月要盡最後的努力去法圖—依瓦(Fatu-Hiva),那是馬爾基群島中的一個小島,還很原始野蠻我想,那裡的野蠻,那裡純粹的孤獨,可以重新讓我甦醒在我死前,還要迸發最後燦亮的火光,我的幻想會重新年輕,我的才華要攀升最巔峰。」

可是,非常諷刺的是,這幅畫在當時幾乎無人問津,最後在畫展策展人的苦苦哀求下,才有收藏家以一千法郎的價格買了下來。

在今天,高更的影像還沒有完全消失在大溪地鮮鹹的海風裡,在觀光節目的縫隙中感受他畫中的那些人物、風景和顏色:少女渾厚的肩膀、男人古銅般的皮膚、安靜的坐姿和優雅神色,還有從大溪地中心巴比提開出的一艘船——這艘駛往高更逝世之地馬克薩群島的船,名為「高更號」。然而當他死時巴黎不知道他,當他死後大溪地卻遺忘了他。在他辭世時,當地主教寫給巴黎的報告裡,他只是一個普通前來旅行的外地人,順便作畫。

如果海上沒風時,在大溪地盡可以一個人划行獨木舟到一個貌似天際的無人海域:聽不到任何喧囂,一切靜止下來,既沒有從前,也沒有過去,這一刻是禪意的,有片刻的永恆感。高更的朋友曾經在與他的信中提到:「你的作品屬於一個已從世界上消失的人物,你的敵人沉默著,不敢攻擊你,你是如此遙遠。你不應該回來。」

沙灘上的大溪地女人(Tahitian Women on the Beach),油彩,現藏巴黎,69 × 91 cm,1891,奧塞美術館

相關焦點

  • 相貌神似,發現高更在大溪地的照片?
    藝術家高更(Paul Gauguin)在晚年到南太平洋大溪地(Tahiti)群島生活,留下了大量描繪當地景觀、人物的畫作,但是人們從未看過他在那裡生活的照片。本月初,據稱他在大溪地留下的照片曝光,大膽擁吻當地的年輕女子。
  • 大溪地除了高更,還有華人社會的一抹殘片
    43歲那年,高更孤身一人來到太平洋上的小島——大溪地。「我離開是為了尋找平靜,擺脫文明的影子」。在大溪地南部的馬泰亞,高更發現「女性的乳房常年裸露在外,這裡沒有兩性的差別,男人和女人無差別地勞動,一切很純淨和坦蕩。」
  • 瘋狂的梵谷與溫暖陽光的向日葵――與高更在一起的日子
    ——高更(也是梵谷較為崇拜的法國後現代派畫家),那時位於布列塔尼的高更貧病交迫,整日恍惚,梵谷邀請高更來自己的南方畫室,高更雖然答應了梵谷的邀請,但是心中卻還是有著一絲不情願,那時梵谷35歲,高更40歲。高更到來之後,梵谷內心還是有些喜悅的,儘管此時的他還沒有從自己悲慘的愛情中逃離出來。
  • 大溪地即將向遊客開放,保羅高更號郵輪也將復航
    隨後,唯一一艘全年在大溪地群島運營的小型奢華郵輪保羅高更號也宣布,將恢復在大溪地群島的航行。具體而言,保羅高更號此次將在7月29日從大溪地的帕皮提(Papeete)出發接待國際客人;8月還將恢復遊客先前預定的7至14晚大溪地、法屬玻里尼西亞和南太平洋的航線。
  • 內心熾熱的高更,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最好的畫作卻完成於一孤島上
    今天我們要說的畫家就是保羅高更,他是著名的印象主義畫派大師級人物,高更和梵谷還有塞尚並稱為是印象畫派三傑。高更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色彩,雖然他出生於法國巴黎,但是他最好的畫作卻是在一個島上完成的。其實說到這,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人物的原型,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位畫家——保羅高更。 和很多同時代的藝術家比起來,保羅高更的一些作品顯得非常特別。他把繪畫的本質看作是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他並不看重單純的寫生來獲取經驗,而是很注重原始藝術。特別是高更後來去了南太平洋的島嶼,在那裡他得到了非常豐富的創作靈感。
  • 使梵谷自己割下耳朵的摯友——同樣精神異於常人的高更
    後人對高更的藝術定位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與塞尚、梵谷合稱後印象派三傑。19世紀80年代中期印象派膚淺的一面逐漸顯露,被很多富有創新精神的畫家所認知。他們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客觀物象,主張用主觀的情感去改造客觀的形象。
  • 大溪地,這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改變了我們的婚姻軌跡
    我們之前的微信對話:我:離婚就是男人的天堂,去個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吧,給我們的婚姻做一個了結;我:聽說峇里島不錯!她:我們又不是去結婚,貌似那裡和天堂關係不大。她:大溪地吧,你掏錢。我:好吧,反正最後一次了,去大溪地。比來比去之後,在天貓上選擇一家評價最好的旅遊機構,因為他們有私人旅行顧問,能省不少的事情。11月初,安排好時間,打包好行囊,我們準備在大溪地,這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結束我們的婚姻。
  • 倫勃朗自畫像拍賣,梵谷和高更愛在風月場所幹點啥,切爾西的球迷...
    維米爾我的作品雖然少,卻件件都是精品。這幅畫可能是作類似「名片」的用途,但也有一些學者相信倫勃朗繪製這幅自畫像的目的是去驚豔他未來妻子的親戚們。這幅自畫像因其稀缺性估值達到1500萬-2000萬美元。倫勃朗沒有自拍神器,自畫像來湊,我的盛世美顏需要被看到。
  • 去大溪地要多少錢?大溪地自由行攻略
    去大溪地要多少錢大溪地旅遊,基本上在海島遊裡面可以排進top3了,所以,花費這一項,要有心理預期。首先羅列幾個固定的吧。去大溪地需要注意些什麼?然而,這個島上沒有什麼好的酒店可以住宿,還是要早去早回。以海出名的景點當然少不了海底世界和遊輪,並且,在茉莉亞島,還可以參加一日遊,觸摸魔鬼魚。各種小驚喜埋在海灘上,等著你去發現。大溪地有哪些必買特產?
  • 高更畫作拍出天價比預期高一倍
    19世紀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畫作《樹》日前在巴黎進行拍賣。拍賣前預估會以500萬至700萬歐元拍出,但拍賣結果比原先預計的高出近一倍,達到95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7434萬元)。
  • 梵谷為什麼要割掉自己的耳朵?
    我親愛的提奧:非常感謝你的來信和附上的50法郎鈔票以及50法郎的訂單費用。我認為高更對阿爾勒這麼好的城鎮以及我們工作的小黃房子,最重要的是對我,有點兒心灰意冷。事實上,對於他和我來說,現在仍然有嚴重的問題需要克服。但這些問題存在於我們本身,而不在於外部的任何東西。總之,我認為他會簡單地離開或者簡單地留下。我告訴過他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仔細考慮,權衡得失。
  • 歐洲旅遊的好推薦之一 法國 去大溪地體驗不一樣的海邊風光
    人們提到法國,肯定會想到歐洲,但法國的大溪地並不在歐洲,而在南太平洋。大溪地,又叫做大溪地島,是法國的海外領地。大溪地的景點也有很多,比如大溪地島,羅伯特萬珍珠博物館,高更博物館,芙泰瓦瀑布,金星觀測點和燈塔,塔哈魯海灘等等非常多的景點。
  • 大溪地將對華免籤 快溫習最全大溪地攻略
    大溪地慢慢揭開神秘的面紗,等我們去細細品味。現在就跟隨我們溫習大溪地遊玩攻略,準備好泳衣草帽人字拖,向著大溪地的碧海藍天出發吧!日本著名作家吉本芭娜娜的《虹》裡面就講述了一個女生,嚮往去一次大溪地,便用光幾年的積蓄,去了一次大溪地。但因為不太便利的飛行,略高的旅行費用,繁瑣的籤證手續,阻擋了很多人去大溪地的步伐。
  • 大溪地 慵懶的享受海島陽光
    前往大溪地的理由有太多太多,不僅僅是因為聞名於世的黑珍珠,營養豐富的諾麗果,還有保羅高更的傳奇……最重要的理由是她那天堂般的美景,實在是其他海島無以匹敵的。大溪地(Tahiti,又譯大溪地島)位於南太平洋,紐西蘭東北方,夏威夷之南,是法屬玻利尼西亞五大群島中最大的島,由大小溪地兩島組成。
  • 失樂園:高更躲到大溪地島到底在追求什麼?
    而後,他又突然產生強烈的創作欲,他說:「我打算在我死前畫一幅宏偉的作品,我空前狂熱,日以繼夜地工作了一個月。」他想把自己夢幻中的一切畫成一幅畫。當他夢醒時,他覺得面對畫幅看到了他所要畫的整個構思:「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這句話就成了這幅畫的標題。早晨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都是在大溪地島完成的。
  • 德國展出梵谷耳朵複製品:活細胞樣本取自梵谷遠親
    梵谷的耳朵於1888年聖誕節左右被割去一大半。對於這隻耳朵,後世普遍認為,是梵谷精神失常導致的。由於與好友高更發生爭執,高更憤怒之下離他而去,情緒激動的梵谷於12月23日晚揮刀割掉自己的耳朵。很顯然,伴隨著對梵谷的迷戀和最新潮的3D列印技術,Diemut Strebe最終讓這個瘋狂的計劃實現了。Diemut Strebe對美聯社講述自己為何要做這件藝術品的緣由時,她特別提到了梵谷的弟弟提奧。選擇從提奧的後人身上提取活細胞樣本,一是因為兩人的血緣關係,二是因為提奧在藝術上與梵谷幾乎一脈相承,情誼深厚。
  • 海島夢想的終結者,帶你遊覽最貴海島大溪地,先睹為快
    人們常用大溪地島的名字代指 整個法屬玻里尼西亞 但它其實只是這個廣袤群島上的最大島 大溪地島有太平洋女王的美稱 它同時是國際機場Faa'a的所在地不管你來自世界的哪個角落 這裡都將是你踏上法屬玻里尼西亞的第一個島嶼 大溪地島屬於火山島 外形類似一個倒掛的葫蘆瓜大的一邊是大溪地大島
  • 梵谷與他的名畫《向日葵》
    當然這是70年代的拍賣價格,現在梵谷的任何一幅畫都要過億美金。高更在得到這2幅作品後非常高興,連連讚賞,梵谷見高更這樣高興,於是又畫了兩幅向日葵送給了高更。這就是梵谷4幅《向日葵》說法的由來。高更梵谷對於高更是非常真誠的,梵谷對於高更充滿了崇拜,甚至於花錢租房子作為兩人共同的畫室,但是高更卻未必把梵谷當成朋友
  • 大溪地旅遊——愛之島:最臨近天堂的地方
    大溪地的海當清晨的和煦的陽光將你從睡夢中喚醒,你便可以開始一天的旅行,在大溪地,你首先要欣賞的就是大溪地的海,因為大溪地的海每天都有不一樣的風景。中午大溪地的海是熱情的,躺進它的懷抱裡,讓它一點點溫暖你的心,讓水中的魚兒與你一起嬉戲。金黃色的海岸線,一望無際。此時整個時間渾然一體,來不及去思考,這種視覺差距強烈的衝擊著大腦。夜晚,大溪地的海是安靜的,你可以與心愛的人在沙灘上共進晚餐,一邊享受著美味的食物,一邊欣賞著夜幕下大溪地的海,層層海風捲起點點漣漪,輕輕地拍打著沙灘。
  • 梵谷三謎:向日葵、割耳、自殺
    我夢想著繪畫,我畫著我的夢想。——文森特·梵·高一、向日葵很多人認識文森特·梵·高,大概都是從向日葵開始的。其實梵谷的向日葵作品只有11幅,但是已經足夠傳世。梵谷在27歲決定畫畫,在那之前他本想按照家人的意願成為一名職業牧師。在學習之後並沒有如願上任,換了幾份工作之後才最終發現自己要成為一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