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娃做得太多了|夜讀

2020-12-13 瀟湘晨報

來源:中國教育報

許多父母愛孩子、希望孩子好,便傾盡所有為孩子付出,無微不至地呵護孩子成長,恨不得為孩子打造一條完美順遂的人生道路。然而這份心情越迫切,越容易模糊了愛的界限。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還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

小時候,嫌孩子吃飯慢、吃得身上到處都是,就給孩子餵飯吃;上幼兒園了,幫孩子穿衣服鞋襪、整理書包、催孩子起床、睡覺;孩子大了,幫孩子檢查作業、收拾房間、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做選擇做決定……

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說:「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當父母事無巨細,為孩子做得過多,孩子就缺少獨立做事、鍛鍊能力的機會,於是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缺乏自信,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發展。

當孩子有下面這5種表現,就說明你為他做得太多了,需要引起警惕。

01. 孩子常常指責、怪罪於你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一邊享受著父母的照顧,一邊嫌棄、挑剔著父母。習慣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安排、提醒,一旦出了點什麼差錯,就責怪父母的不是,從不會反思自己。

上學遲到了,怪父母不早點喊自己;課本忘記帶了,怪父母不替他檢查一下書包;媽媽身體不舒服中午沒做飯,怪她不早點說害得自己白回家一趟……

當父母一味地為孩子打點好一切,攬下了許多本該他自己負責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會習慣於父母包辦自己的生活,出現了問題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父母的責任。

在這種成長模式下,孩子會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的意識,將來長大了遇到問題也會習慣推卸責任,抱怨他人,不懂得反省自身。

02. 抗拒做事

不少家長對這類孩子都不陌生:平時好吃懶做,上網玩手機興致勃勃,一讓他做點什麼事,就面露不悅,怨聲載道,有時候甚至根本叫不動。

當父母做得過多,各種事情上都不用孩子操心、動手,孩子就會安於舒適享受,以自我為中心,沒機會感受父母的辛苦,於是也不懂得關心體貼父母。

而且,孩子在勞動上的惰性也容易遷移到動腦思考、學習上來,形成思維上的惰性,影響學習。

03. 遇到什麼問題都要找你

有一個朋友,曾經很擔憂地跟我談到他的表弟。

這個孩子從小被媽媽和姐姐關懷、照料著,現在都上了大學,竟還是遇到一點小事都要求助家裡人。

英語考試需要買耳機,就在群裡找媽媽,媽媽聽了馬上買了寄給他;和室友鬧矛盾了,問媽媽該怎麼辦;天氣冷了,問媽媽什麼時候可以換被子;學院有轉專業的機會,問媽媽要不要轉……

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一遇到問題馬上給孩子解決,孩子就會養成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主見,沒有決斷力,將來進入社會很難適應。

這類孩子,往往從小時候就開始,遇到一點事情就喜歡找父母。

作業不會做,自己也不想想,馬上找爸爸媽媽;筆找不到了,喊爸爸媽媽;參加活動不知道穿什麼衣服,問爸爸媽媽·····

孩子向父母求助是合理、正常的,但也有一個限度。如果你發現孩子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表現得很脆弱,茫然,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會找爸爸媽媽解決,就要引起注意。

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時替孩子做決定和選擇太多,是不是給孩子安排地過於周到,讓他失去了獨立思考、實踐自己想法的機會。

04. 缺乏主動性

孩子磨蹭、拖延、不自覺,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而且反反覆覆,難以「根治」。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起床、吃飯、睡覺要催100遍;沉迷玩耍不願學習······這些問題背後,反映的是孩子主動性的缺乏,對這些本該是自己的事情感到厭煩、懈怠。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父母管教太多、催促太多,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

對於孩子的作業、學習,表現的比孩子還積極、著急,孩子不自覺地就把責任轉移到父母身上。「你不催,我就不學。」「反正有爸媽盯著,能偷懶一會兒是一會兒。」

想要孩子主動做好自己的事情,對於作業、學習更加積極、自覺,父母必須學會放手,給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間,不要因為看不慣就插手幹涉、監督提醒。這樣孩子才能發展出內在驅動力,而不是依賴於外部的推動力。

家長應讓孩子明白: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做不做自己想好,到時候承擔相應的後果。

關於起床、吃飯、睡覺這些生活習慣的事情,家長適當提醒,不要過問太多,自己做好示範作用,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05. 自信心不足,遇到挑戰膽怯退縮

父母總是幫孩子做各種事,本質還是因為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覺得孩子做不到,或做得不夠好。然而當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缺乏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功體驗,便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錯誤的評估,覺得自己不行、做不到,長此以往,就會缺乏自信。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經常表現出自信心不足,遇到難題和挑戰就膽怯、退縮,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時包辦、替孩子做得太多。

即便孩子做事很慢、不熟練、常出錯,那也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必經過程,是不可跳過、省略的環節,孩子正是在這些試錯、實踐的過程中鍛鍊能力、收穫經驗,不斷成長和成熟。

因此,家長請多一點耐心,等等孩子,不要因為著急、為了省事而幫孩子做;多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給孩子創造「成功做成某事」的體驗,讓他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信心。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心理學家大衛·伍德認為:「父母應該充當孩子的腳手架,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讓孩子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我們愛孩子,不能盲目,應把握好界限,該孩子自己做的讓他自己做,鼓勵孩子獨立嘗試、不怕犯錯。

過度的以愛為名的付出和犧牲,只會耽誤了孩子。

作者:錢志亮

編輯:馬麗

【來源:上海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娃做得...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還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當父母事無巨細,為孩子做得過多,孩子就缺少獨立做事、鍛鍊能力的機會,於是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缺乏自信,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發展。當孩子有下面這5種表現,就說明你為他做得太多了,需要引起警惕。孩子常常指責、怪罪於你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一邊享受著父母的照顧,一邊嫌棄、挑剔著父母。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他做得太多了,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很多父母愛孩子,希望孩子好,所以為孩子付出一切。  無微不至的關心孩子的成長,願為孩子創造一條完美、順利的人生道路。  但是,這種心情越迫切,就越容易模糊愛情的界限。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更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
    如果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愛閱讀中國教育科學院做過一項調查,根據數據顯示:愛讀書、看報的父母,孩子優秀的比例更高。楊絳說:「女兒見我和鍾書(錢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可見,想要讓孩子愛上閱讀,首先父母應該是愛閱讀的,最起碼應該是肯花時間在孩子面前裝作愛閱讀的。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看一看這套《魔法拼音·名家經典系列》。
  • 孩子有這6種表現,說明你教育得很好,若沒做到父母要反思
    是的,檢驗你教育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在於孩子的表現,而這不僅僅只是成績,更應該是全面的。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6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得很好了,繼續保持,不要焦慮能與你溝通內心想法的孩子,對你都是充滿信任的,也說明他安全感強。3、輸得起孩子體驗到失敗,才會知道自己應該在哪個方面加強練習,並體驗到一種需要更努力爭取的感覺,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
    如果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愛閱讀中國教育科學院做過一項調查,根據數據顯示:愛讀書、看報的父母,孩子優秀的比例更高。讀書給孩子帶來的遠遠不止書中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書中的思想,如果一個孩子不愛讀書,那麼他多半也不愛思考。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的教育很到位
    但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孩子有以下這五個表現,說明父母教育得很到位,應該好好肯定自己。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的情緒很少,那才說明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不知大家是否設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被孩子屏蔽在人生之外會是什麼感覺。
  • 5種表現告訴你,你給寶寶餵太多了!
    5種表現告訴你,你給寶寶餵太多了! 新生寶寶剛來到這個世界,身體不適時只能通過哭泣來通知爸爸媽媽。然而在生活中,很多家長一看到寶寶哭泣,就覺得他是餓了,不停地餵食,結果不僅寶寶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還會出現過量餵食的情況,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 寶寶睡覺時有這幾種表現,說明孩子大腦發育得好,父母偷著樂吧
    但是不同的娃睡眠時間不同,表現不同,其實裡面還暗藏玄機,關乎著寶寶大腦的發育情況,尤其是在寶寶睡覺的時候,不同的小表現,也在釋放著不同的信號。不同的寶寶睡眠情況不一樣雯雯家的小寶6個月了,雯雯經常帶著寶寶下樓玩,碰到了一個同月出生的孩子,雯雯與之攀談起來。
  • 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你把孩子撫養得很好,親子關係融洽
    如果你家孩子有下面3種表現,說明親子之間的關係很融洽,身為父母的你,將孩子撫養的很好哦。1. 孩子會在父母面前撒嬌有人說,孩子天然的不矯揉造作的撒嬌,殺害力成噸輸出,再嚴肅的人也會禁不住被孩子萌化。實際上,孩子會在父母面前撒嬌,說明孩子有絕對充足的安全感,在父母面前沒有任何的心理防備,和父母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拉得很近。2. 委屈時第一時間找父母孩子遇到困難,被欺負受委屈時,會第一時間找父母。這是很多人理所當然的想法。
  • 孩子有這4種表現,說明大腦發育好,你家寶寶中了幾個?
    有不少父母為了讓孩子出生之後能更聰明,在孩子沒出生的時候就開始做胎教,出生之後更是給孩子吃各種營養品,想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其實決定孩子聰不聰明的,並非是你給孩子吃的那些營養品,而是看孩子大腦發育是否完全。
  • 孩子身上有這4種跡象,說明你把他養得很好,是個合格的家長!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以下4個跡象,說明你養育得很好,長大之後會很有出息!孩子身上有這4種跡象,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1、願意主動做家務在家務勞動中,孩子懂得主動幫助父母分擔,證明孩子懂得什麼是擔當,懂得為大人分擔一定的責任。
  • 孩子有這4種表現,說明智商很高,看看你家孩子有嗎?
    對於所有的爸爸媽媽來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健康康的長大,最好再聰明、可愛一些。其實,在孩子出生之後,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觀察他的舉動,來看一下他是否足夠聰明。要是平時孩子有這4種表現,那麼智商指定低不了。趕緊對照看看,你家孩子中了嗎?
  • 這5種表現,寶寶表現得越早智商越高,你家孩子佔幾個?
    家長們很少知道,其實孩子的一些細微變化恰恰說明了孩子的發育狀況是否正常。下面我將介紹5種表現,孩子出現這些表現的時間越早,說明孩子大腦發育越棒,如果孩子佔了2個以上,證明孩子智商很高。1、寶寶很早就會笑小寶寶笑得越早,說明他的大腦發育良好,智商也就越高。
  • 囟門是孩子健康「晴雨表」,若有這5種表現,說明寶寶健康有問題
    其實是健康「晴雨表」,五種情況須謹慎嬰幼兒時期,寶寶頭頂處有一塊軟軟的有波動的地方,這就是他們的前囟門,也是必須謹慎護理的部位。摸起來完全感覺不到凹陷的地方,媽媽需要耐心安撫,陪伴寶寶,增強安全感,幫助他們遠離驚嚇……還有些寶寶,可能大腦發育有問題,也會出現囟門異常的表現,各種問題父母都得提前搞清楚,然後做到早發現早幹預。
  • 孩子5歲前有這4種表現,說明娃腦袋發育得快又好,智商一般不低
    其實孩子的腦瓜發育得好不好,在5歲前就能看出。因為在5歲前,孩子的大腦處於一個發育黃金期。一般來說,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說明他們腦瓜發育得又好又快,智商一般都不低,下面一起來看看這其中有沒有你家娃吧。 第一種表現,擁有高專注力。5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比較調皮的時候,很多孩子對於新奇的事物都非常好奇,當然這個時候,孩子也開始有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說玩玩具、畫畫、積木、樂高等等。一般來說,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專注力都是比較高的。
  • 別問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以下3種表現,說明孩子適應得不錯
    孩子有以下3種行為,說明,對幼兒園的生活適應得還不錯。如果孩子在幼兒園過得比較焦慮,那麼回家以後,在情緒方面也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一些緊張或者是哭鬧的情況。如果孩子放學回到家後,情緒跟平時比沒有太大的異樣,處於平穩的狀態。就說明孩子在幼兒園的這一天過得還不錯,適應得挺好的。性格比較開朗的孩子,如果在幼兒園適應得比較好,並且喜歡上幼兒園,會表現得比較愉悅甚至是興奮。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產生了厭學情緒,家長要及時引導
    當孩子說不去幼兒園時,她毫不懷疑地認為是女兒無理取鬧。所以身為鄰居的我,最近,在一大早都能聽到這一家人的吵鬧。她還說她女兒每天回家,和餓了好幾天樣的,吃飯速度很快,還比平時吃的多。她也總是和孩子說這樣對胃不好,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而這孩子的兩個家長都很忙,並未注意到這些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節,我們是不能忽視的。
  • 有這6種表現,可能說明你比一般人更「聰明」
    但有時候,又會對的智商有一定的疑慮。留心觀察身邊的聰明人,會發現他們都有類似的特徵,你是否也有類似的表現呢?有這6種表現,可能說明你比一般人更「聰明」01想像力很好智商是由很多因素組成的,其中想像力就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 狗狗有這5種表現的話,說明它很愛主人,你家狗狗有嗎?
    不管是聰明的狗狗還是不聰明的狗狗,都深深愛著自己的主人,都會有一些能表現出自己深愛主人的表現!雖然它們的智商不同,所做出的表現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對主人深深的愛!它們之所以會有這些表現,就是因為它們深深愛著主人。那麼,它們愛主人都會有哪些表現?
  • 孩子睡醒後有這幾種表現,說明媽媽照顧的好,孩子很有安全感
    她們兩個現在都在家裡做全職媽媽,不過狀態還真有點不一樣。寧寧看起來一天活力十足的,不僅能夠把孩子和家庭打理好,閒暇之餘還能玩玩手機遊戲,可是納納每天卻很累,晚飯還要她老公下班之後回家做。有一天上午8點半,小寧在群裡說自己才睡醒,把我們都羨慕壞了,納納問:怎麼你女兒醒這麼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