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他做得太多了,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2020-12-25 網易

  很多父母愛孩子,希望孩子好,所以為孩子付出一切。

  無微不至的關心孩子的成長,願為孩子創造一條完美、順利的人生道路。

  但是,這種心情越迫切,就越容易模糊愛情的界限。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更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

  小時候懷疑孩子吃飯慢,到處吃,就餵孩子;

  上幼兒園,幫孩子穿衣服鞋襪,整理書包,督促孩子起床睡覺;

  等孩子大了,幫孩子檢查作業,打掃房間,對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出選擇和決定...

  作家埃爾伯特·哈伯德說。

  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孩子也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當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時,他們缺乏獨立做事和鍛鍊能力的機會。

  然後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缺乏自信,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當一個孩子有以下五種行為,說明你為他做的太多,需要警惕。


  1.孩子經常會承擔責任,責怪你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享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也拋棄和批判父母。

  習慣了父母的全面安排和提醒,一旦出了問題,就責怪父母的錯誤,從不反省自己。

  比如上學遲到,怪父母沒有早點給自己打電話;

  忘了帶課本,怪我爸媽沒檢查他的書包;

  我媽媽中午沒有做飯,因為她不舒服。她責怪她沒有早點說她白回家了...

  當父母一味地為孩子照顧一切的時候,就承擔了很多本該是他自己的責任。

  然後孩子會習慣父母安排自己的生活,有問題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父母的責任。

  在這種成長模式下,孩子會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責任的意識。

  等你長大了,以後遇到問題,你會習慣於推卸責任,抱怨別人,不懂得反省自己。

  2.拒絕做事

  許多父母對這樣的孩子並不陌生:

  平時比較懶,上網玩手機很興奮。我讓他做什麼事,他都會表現出不悅和抱怨,有時候連電話都打不通。

  當父母做得太多的時候,不需要孩子操心,也不需要孩子做什麼。

  孩子會很安逸,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機會感受到父母的痛苦,所以不知道如何去關心父母。

  而且,孩子的勞動慣性容易遷移到思維和學習上,形成思維慣性,影響學習。


  3.遇到問題來找你

  一個朋友曾經非常焦慮地跟我說過他表哥的事。

  孩子從小被媽媽姐姐照顧,現在上了大學,但遇到一點小問題還是要向家人求助。

  比如英語考試需要買耳機,你會在群裡找到你媽媽。我媽會買了馬上寄給他;

  我和室友鬧矛盾,問我媽怎麼辦;

  天氣冷了,問媽媽什麼時候能換被子;

  學院有機會轉專業。問問你媽想不想換...

  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一遇到問題就解決。

  孩子會產生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獨立的見解和決心,將來很難適應社會。

  這種孩子,往往從小到大,遇到什麼事就喜歡找父母。

  我做不了作業,不想想,馬上找父母;

  找不到筆,打電話給爸爸媽媽;

  參加活動不知道穿什麼。問我父母...

  孩子向父母求助是合理正常的,但也有個限度。

  如果你發現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哪怕是小事,都很脆弱,不知所措,沒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只會向父母尋求解決辦法,所以他們應該關注他們。

  反思自己平時對孩子的決定和選擇是否過多,對孩子的安排是否過於周到,讓他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實踐自己想法的機會。

  4.缺乏主動性

  孩子的拖延症、拖延症和無意識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反覆嘗試後很難「治癒」。

  「寫作業時,雞飛狗跳」;起床吃飯睡覺100次;沉迷遊戲不願學習...

  這些問題的背後,反映出孩子缺乏主動性,對應該是自己的事情感到厭煩和懈怠。

  重要原因是父母管教太多,督促太多,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

  對於孩子的作業和學習,他們比孩子更積極,更焦慮,孩子無意識地把責任轉移到父母身上。

  「你不催,我不學。」「反正有家長盯著,偷懶是一時半會兒的事。」

  如果你想讓孩子主動做自己的事情,你就應該在作業和學習上更加主動和自覺。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間,不要因為不喜歡而去幹預監督。

  這樣孩子就可以發展出內在的驅動力,而不是依賴外在的驅動力。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作業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話,到時候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關於起床、吃飯、睡覺的生活習慣,家長要適當提醒,不要問太多問題,如果做好了自我展示,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5、缺乏自信,遇到挑戰時畏畏縮縮

  父母總是幫孩子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其本質就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覺得自己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夠好。

  但是,當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缺乏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功經驗時,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錯誤的評估。

  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到,長期下來會缺乏自信。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經常表現出缺乏自信,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畏首畏尾,畏畏縮縮,那就要反思他是否經常為孩子安排和做得太多了。

  即使孩子慢,不熟練,經常犯錯,這也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必要過程,是不可跳過或忽略的環節。

  孩子是在試錯和實踐的過程中鍛鍊自己的能力,獲得經驗,不斷成長和成熟的。

  所以,父母更要有耐心,等孩子,不要因為著急而幫孩子,省事;

  給孩子更多獨立做事的機會,創造「成功做事」的體驗,讓他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信心。

  楊瀾的父親楊蔭杭曾說:「與其做第一,不如教育孩子獨立。」

  心理學家大衛·伍德認為:「父母應該為孩子充當腳手架,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框架,讓孩子用腦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我們愛孩子,不能盲目,要把握好界限,讓孩子做他做的事,鼓勵孩子獨立嘗試,不怕犯錯。

  以愛為名的過度付出和犧牲,只會耽誤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娃做得太多了|夜讀
    來源:中國教育報許多父母愛孩子、希望孩子好,便傾盡所有為孩子付出,無微不至地呵護孩子成長,恨不得為孩子打造一條完美順遂的人生道路。然而這份心情越迫切,越容易模糊了愛的界限。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還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
  • 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說明你在溺愛他,再不改會慣壞他
    在家長看來,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是十分正常的,但卻是在不經意的溺愛孩子,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當你家孩子有這些表現時,說明你已經在溺愛孩子了,再不糾正孩子會被慣壞!家務活什麼的,在孩子眼裡更是不存在,讓他掃個地都要催半天。如果你家孩子是這樣,那就說明你太溺愛他,平常對孩子事事包辦,導致他自理能力差,對家長依賴性強,且缺乏責任心,遇到事情只會讓家長去做。
  • 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已經開始嫌棄父母了,再不糾正就很難改了
    現在家長對於孩子教育是非常頭疼的,因為覺得孩子是越來越難管,孩子也不像過去一樣那麼好糊弄了,動不動就會和父母大吵不鬧,甚至都不知道尊重和體諒父母。其實,孩子有以下3種行為,就說明已經開始嫌棄父母了,家長要正確引導,不然就會養出白眼狼了。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娃做得...
    當父母事無巨細,為孩子做得過多,孩子就缺少獨立做事、鍛鍊能力的機會,於是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缺乏自信,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發展。當孩子有下面這5種表現,就說明你為他做得太多了,需要引起警惕。孩子常常指責、怪罪於你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一邊享受著父母的照顧,一邊嫌棄、挑剔著父母。
  • 孩子有這4種表現,說明已經被慣壞!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一個孩子是不是被慣壞了,能夠從外在的表現看出來。當孩子有下面幾種行為表現時,很有可能是被家長慣出了壞毛病。家長們一定要謹慎對待,防微杜漸。48歲上海海歸碩士宅在家中打遊戲,啃老7年;河南23歲小夥懶惰成性,在家中被活活餓死……這些新聞事例時刻在警示著我們,不要凡事替孩子包辦,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作為父母,愛孩子也要有一個度。要教他最簡單的穿衣吃飯,做基本的家務,讓孩子學會獨立,給予他嘗試的機會。
  • 孩子有4種表現,說明已經被慣壞,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現在很多家長過分寵愛孩子,可謂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口裡怕化了」。在寵溺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有一種心態: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誰都管不了我。對孩子不能一味的寬容溺愛,如果做錯了事情,要給孩子及時指點糾正,不能因為年齡小,就一味地遷就,捨不得孩子哭。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的教育很到位
    但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孩子有以下這五個表現,說明父母教育得很到位,應該好好肯定自己。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的情緒很少,那才說明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不知大家是否設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被孩子屏蔽在人生之外會是什麼感覺。
  • 孩子有這幾個表現你再不糾正他,你就是在培養「逆子」
    所以,如果孩子有這幾種行為,說明已經很嚴重了,一定要把孩子糾正過來可能是他真的已經養成習慣了吧,沒過一個星期,又被我發現了一次指揮奶奶做事,我拿上藤條就做出想打他的動作。我說:「我上次說的話你沒記是麼?」他嚇得臉都有點白了,連忙說:「我知道錯了,我知道錯了。」我說:「你記著,如果還有下一次,我看到什麼都不說,上來就直接抽你了。」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
    如果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愛閱讀中國教育科學院做過一項調查,根據數據顯示:愛讀書、看報的父母,孩子優秀的比例更高。這套「名家經典」叢書一共8冊,每冊作者不同,均為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入選篇目篇幅適中,5-6歲親子共讀,適合6-8歲自主閱讀。
  • 孩子有這6種表現,說明你教育得很好,若沒做到父母要反思
    是的,檢驗你教育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在於孩子的表現,而這不僅僅只是成績,更應該是全面的。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6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得很好了,繼續保持,不要焦慮能與你溝通內心想法的孩子,對你都是充滿信任的,也說明他安全感強。3、輸得起孩子體驗到失敗,才會知道自己應該在哪個方面加強練習,並體驗到一種需要更努力爭取的感覺,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
    如果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愛閱讀中國教育科學院做過一項調查,根據數據顯示:愛讀書、看報的父母,孩子優秀的比例更高。讀書給孩子帶來的遠遠不止書中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書中的思想,如果一個孩子不愛讀書,那麼他多半也不愛思考。
  • 5種表現告訴你,你給寶寶餵太多了!
    5種表現告訴你,你給寶寶餵太多了! 新生寶寶剛來到這個世界,身體不適時只能通過哭泣來通知爸爸媽媽。然而在生活中,很多家長一看到寶寶哭泣,就覺得他是餓了,不停地餵食,結果不僅寶寶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還會出現過量餵食的情況,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 這4大表現,說明孩子已經被慣壞了,再不糾正長大容易吃大虧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一家人都圍著孩子團團轉,父母或者長輩很容易把握不好度,沒有原則的縱容和愛護孩子,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慣壞了孩子」。前一陣有這麼一個新聞,讓我看了不寒而慄。上海的10歲男孩在書店猥褻5歲女孩,監控把全程拍的清清楚楚,男孩的媽媽居然拒絕道歉,還振振有詞的為自己兒子辯解:「女孩是自願的。」孩子做錯了事兒,家長不先道歉認錯反而倒打一耙。
  • 孩子身上有這4種跡象,說明你把他養得很好,是個合格的家長!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以下4個跡象,說明你養育得很好,長大之後會很有出息!孩子身上有這4種跡象,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1、願意主動做家務在家務勞動中,孩子懂得主動幫助父母分擔,證明孩子懂得什麼是擔當,懂得為大人分擔一定的責任。
  • 孩子有這5個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必有大出息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家長們的共同心願。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能擁有精彩的人生。但孩子優不優秀,這都與孩子生活的環境和從小的教育有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孩子有以下這五個表現,說明父母教育得很成功。1,守規矩。
  • 遺傳基因:你的孩子有這4種表現,說明他可能有音樂天賦
    對於家長,覺得孩子有沒有音樂上的才能音樂上的表現的時候,我們正通常都會通過音色音域這三個方面去了解,但對於家長來說並沒有這麼專業的,有的是在他懷寶寶的時期給孩子進行一些胎教音樂,在後期孩子聽到音樂會跟著運動,說明還是有音樂天賦能力的,當然這也並不完全的肯定,我們就來一起來探討一下,
  • 孩子在餐桌上有這幾種表現,將來很難有出息,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可飯菜剛上桌,就嚷嚷著要吃菜,大家看孩子很餓的樣子,便提議讓孩子先吃,但沒想到,孩子剛咬一口就吐了出來,說菜難吃。好不容易等到飯菜上齊,這小孩又開始不停地轉動桌子,一會嚷嚷著要這個菜,一會兒嚷嚷著要那個菜,媽媽說等會再夾,他還不樂意,又哭又鬧,自己碗裡裝不下了,就往媽媽碗裡放。
  • 孩子有這7種表現,說明你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成功!他已贏在起跑線
    導讀:孩子有這7種表現,說明你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成功!他已贏在起跑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有這7種表現,說明你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成功!他已贏在起跑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男朋友如果有這5種表現,說明他已經很嫌棄你,儘快放手吧
    如果男朋友嫌棄你,他一定不會直截了當地對你說我嫌棄你,真正的嫌棄都會體現在平常的表現中。一旦發現男朋友已經表現得很嫌棄你,就要儘快放手了,別再被傷得太重。男朋友如果有這5種表現,說明他已經很嫌棄你,儘快放手吧一、對你要求高還發脾氣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即使是脾氣再怎麼壞的人都會稍微克制自己,展現自己溫柔的一面。
  • 孩子有這幾種表現,說明孩子有自卑傾向,家長鬚高度重視
    得知明明有自卑傾向,媽媽的腸子都悔青了,媽媽回憶說,有一次晚上媽媽帶明明出去吃燒烤,因為明明吃的很多,媽媽擔心晚上吃太多不好就開玩笑說:「還吃,看你馬上眼睛都讓你吃沒了,就你這醜樣子,如果再吃得像肥豬,長大了連媳婦都找不到。」想不到媽媽一句玩笑話竟然被明明當真了。從那以後明明就認為自己長相不如人,不願意跟人接觸,小小年齡卻經常因為焦慮而失眠,整天壓抑自己,情緒也越來越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