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愛孩子,希望孩子好,所以為孩子付出一切。
無微不至的關心孩子的成長,願為孩子創造一條完美、順利的人生道路。
但是,這種心情越迫切,就越容易模糊愛情的界限。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更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
小時候懷疑孩子吃飯慢,到處吃,就餵孩子;
上幼兒園,幫孩子穿衣服鞋襪,整理書包,督促孩子起床睡覺;
等孩子大了,幫孩子檢查作業,打掃房間,對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出選擇和決定...
作家埃爾伯特·哈伯德說。
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孩子也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當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時,他們缺乏獨立做事和鍛鍊能力的機會。
然後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缺乏自信,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當一個孩子有以下五種行為,說明你為他做的太多,需要警惕。
1.孩子經常會承擔責任,責怪你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享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也拋棄和批判父母。
習慣了父母的全面安排和提醒,一旦出了問題,就責怪父母的錯誤,從不反省自己。
比如上學遲到,怪父母沒有早點給自己打電話;
忘了帶課本,怪我爸媽沒檢查他的書包;
我媽媽中午沒有做飯,因為她不舒服。她責怪她沒有早點說她白回家了...
當父母一味地為孩子照顧一切的時候,就承擔了很多本該是他自己的責任。
然後孩子會習慣父母安排自己的生活,有問題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父母的責任。
在這種成長模式下,孩子會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責任的意識。
等你長大了,以後遇到問題,你會習慣於推卸責任,抱怨別人,不懂得反省自己。
2.拒絕做事
許多父母對這樣的孩子並不陌生:
平時比較懶,上網玩手機很興奮。我讓他做什麼事,他都會表現出不悅和抱怨,有時候連電話都打不通。
當父母做得太多的時候,不需要孩子操心,也不需要孩子做什麼。
孩子會很安逸,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機會感受到父母的痛苦,所以不知道如何去關心父母。
而且,孩子的勞動慣性容易遷移到思維和學習上,形成思維慣性,影響學習。
3.遇到問題來找你
一個朋友曾經非常焦慮地跟我說過他表哥的事。
孩子從小被媽媽姐姐照顧,現在上了大學,但遇到一點小問題還是要向家人求助。
比如英語考試需要買耳機,你會在群裡找到你媽媽。我媽會買了馬上寄給他;
我和室友鬧矛盾,問我媽怎麼辦;
天氣冷了,問媽媽什麼時候能換被子;
學院有機會轉專業。問問你媽想不想換...
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一遇到問題就解決。
孩子會產生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獨立的見解和決心,將來很難適應社會。
這種孩子,往往從小到大,遇到什麼事就喜歡找父母。
我做不了作業,不想想,馬上找父母;
找不到筆,打電話給爸爸媽媽;
參加活動不知道穿什麼。問我父母...
孩子向父母求助是合理正常的,但也有個限度。
如果你發現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哪怕是小事,都很脆弱,不知所措,沒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只會向父母尋求解決辦法,所以他們應該關注他們。
反思自己平時對孩子的決定和選擇是否過多,對孩子的安排是否過於周到,讓他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實踐自己想法的機會。
4.缺乏主動性
孩子的拖延症、拖延症和無意識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反覆嘗試後很難「治癒」。
「寫作業時,雞飛狗跳」;起床吃飯睡覺100次;沉迷遊戲不願學習...
這些問題的背後,反映出孩子缺乏主動性,對應該是自己的事情感到厭煩和懈怠。
重要原因是父母管教太多,督促太多,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
對於孩子的作業和學習,他們比孩子更積極,更焦慮,孩子無意識地把責任轉移到父母身上。
「你不催,我不學。」「反正有家長盯著,偷懶是一時半會兒的事。」
如果你想讓孩子主動做自己的事情,你就應該在作業和學習上更加主動和自覺。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間,不要因為不喜歡而去幹預監督。
這樣孩子就可以發展出內在的驅動力,而不是依賴外在的驅動力。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作業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話,到時候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關於起床、吃飯、睡覺的生活習慣,家長要適當提醒,不要問太多問題,如果做好了自我展示,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5、缺乏自信,遇到挑戰時畏畏縮縮
父母總是幫孩子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其本質就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覺得自己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夠好。
但是,當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缺乏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功經驗時,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錯誤的評估。
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到,長期下來會缺乏自信。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經常表現出缺乏自信,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畏首畏尾,畏畏縮縮,那就要反思他是否經常為孩子安排和做得太多了。
即使孩子慢,不熟練,經常犯錯,這也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必要過程,是不可跳過或忽略的環節。
孩子是在試錯和實踐的過程中鍛鍊自己的能力,獲得經驗,不斷成長和成熟的。
所以,父母更要有耐心,等孩子,不要因為著急而幫孩子,省事;
給孩子更多獨立做事的機會,創造「成功做事」的體驗,讓他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信心。
楊瀾的父親楊蔭杭曾說:「與其做第一,不如教育孩子獨立。」
心理學家大衛·伍德認為:「父母應該為孩子充當腳手架,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框架,讓孩子用腦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我們愛孩子,不能盲目,要把握好界限,讓孩子做他做的事,鼓勵孩子獨立嘗試,不怕犯錯。
以愛為名的過度付出和犧牲,只會耽誤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