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組數據:
中國重名最多的10個名字。
1、張 偉(290607)人
2、王 偉(281568)人
3、王 芳(268268)人
4、李 偉(260980)人
5、王秀英(246737)人
6、李秀英(244637)人
7、李 娜(244223)人
8、張秀英(236266)人
9、劉 偉(234352)人
10、張 敏(233708)人
對照下,你身邊有多少叫這些名字的?作為一個70後,我認識的人中就有好幾個張偉、李偉、李娜、劉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一般的家庭給孩子取名大部分還是很隨意的,「姓」後面加一個字了事,戶籍系統也沒有聯網,上戶口時戶籍警也不會有過多提醒和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的增多,父母給孩子取名也越來越重視,名字更是寄予了長輩對孩子的各種美好期望。起名時有查字典的、有從古籍中找的,有從詩集裡搜的,也相應出了起名的電腦軟體,城市裡甚至出現了「名師釀名」的起名「專賣店」。名字也取得越來越有文化、有詩意、有深意,名字的字數也由單字到二字,直至出現了很多連名帶姓四個字的,讀起來朗朗上口,高大上起來。
但即便如此,也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那就是名字的歧義。
我就遇到過兩個名字歧義的趣事,印象深刻。
其一,楊偉:這位是高中時的同學,「偉」字意為「大」,本義:高大、壯美,然而跟在楊姓後面,意味居然完全反轉。好在我這位同學心寬體胖,從來沒有在乎過,同學開玩笑也是樂呵呵地同大家一起傻笑,反倒因為姓名歧義,讓人過耳不忘,結交了很多朋友,直到後來娶妻生子,依舊「坐不更名行不改姓」。
其二、「劉月金」:擁有這個名字的是一位二十來歲,中等身材、壯碩的部隊士官。跟了自己二十年的名字在一次點名時竟然成了笑點。某次部隊集合,劉月金的位置恰巧在一位名叫周某芳的女兵後邊,加上值班參謀的語速又快,於是大家聽到了一句清脆響亮的「周某芳,劉月金」,反應快的當時就控制不住的偷笑,反應慢點的也在周圍人笑聲中立馬頓悟。雖然是比較嚴肅的隊列場合,但因為這個小插曲大家卻還是笑成一團。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就在大家一笑了之,已經遺忘的時候,當事人卻一直耿耿於懷。幾天後,路過機關樓大廳,公告欄貼了張以司令部名義發布的「聲明」,內容大致如下:「本人劉月金,由于姓名存在歧義,長期以來給本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便,造成了思想壓力,現改名為劉愛軍,特此聲明!」。從此,部隊裡多了位劉愛軍,少了劉月金,一切都恢復如常。
由此看來,起名這件事還真是大有學問。朋友們遇到過姓名歧義引發的趣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