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現代漢語語法知識講解系列微課又在周六準時與大家見面啦!在正式介紹今天微課內容前,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殺豬的和賣茶的打賭》。
殺豬的說:「用鐵錘錘蛋錘不破。」賣茶的說:「錘得破!」殺豬的說:「錘不破!」賣茶的不服氣,拿來一個雞蛋,用錘子使勁打下去,雞蛋破了,說:「這不是破了嗎?」殺豬的說:「蛋是破了,可我說的是錘不破啊!」說著他指指鐵錘。這則故事中「殺豬的」和「賣茶的」對「錘不破」產生了歧義,才有了這樣的誤會。所以今天我們就跟隨郭強老師一起學習《奇異的歧義》。
什麼是歧義?指句子表達的內容、意思等使人不易理解或不止一種解釋。給讀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礙,甚至造成對句意誤解的現象,也叫表意不明。
那麼歧義都有哪些類型呢?我們一起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分析分析。
(一)指代不明造成歧義
例句:欣賞一首好詩不容易,創作一首好詩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小李對詩歌情有獨鍾,因此,他平時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解析:例句中「在這方面」對於「欣賞好詩」和「創作好詩」沒有明確指出,因指代不明而造成了歧義。
(二)修飾兩可造成歧義
例句:兩個學校的老師都來了。
解析:「兩個」和「學校」修飾不明確,產生了歧義。
(三)結構關係不同造成歧義
例句:咬死獵人的狗。
解析:如看作動賓結構,意思為「獵人的狗被咬死」;如看作偏正結構,意思為「狗咬死了獵人」。
(四)停頓不同造成歧義
例句:這份報告,我寫不好。
解析:這個句子既可以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能力有限)」也可以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能由於身份等因素)」。
(五)成分指向不同造成歧義
例句:警方對報案人稱圍觀者坐視不管表示憤慨。
解析:句子的主幹是「警方表示憤慨」,但「憤慨」的對象,可理解為「報案人」,也可理解為「圍觀者」。
(六)一詞多義/多音字造成歧義
例句:縣裡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
解析:「前」做形容詞,表「以前」之意,時間範圍大;「前」做動詞,表「往前走」之意,則是「只能在15日這一天去匯報」的意思。
那麼我們如何診斷歧義句呢?我們可以運用以下五種方法:重音法,重音落在不同的詞語上,句意就不同;結構劃分法,句子結構劃分不同,句意就不同;改變詞序法,通過改變詞語順序判斷句意的不同。增換詞語法,增改個別詞語,句意就不同。解釋詞意法,有多義詞的句子,對詞義理解不同,句意就不同。例如:前面提到的例句「咬死獵人的狗」。如果運用重音法,重音落在「咬死獵人」上,句意就傾向於「狗把獵人咬死了」;重音落在「咬死」上,句意則傾向於「獵人的狗被咬死了」。
所以歧義是漢語中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歧義給交際設置了障礙,但這一定是壞的麼?我們來看一則相聲《論捧逗》。
甲:下面為大家帶來一段傳統相聲, 叫做論捧逗。表演者賈玲, 謝謝。
乙:哎, 你怎麼沒報我啊?
甲:你都多大了還要我抱?
乙:我是說報演員名字的時候你沒報我啊!
甲:你一個捧哏的還要報啊?
大家有沒有捧腹大笑呢?原來在特殊的語境中,歧義有時會起到雙關、反語、幽默之類的特殊效果,這種積極的表達,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文藝形式的作品中,如文學、笑話、謎語、相聲小品等。
真是奇異的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