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歧義產生的常見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2021-02-08 編輯校對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利可共而不可獨」(曾國藩)。

知識共享,歡迎轉發。


  所謂句子的歧義,就是指一種語言表達形式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可能的理解。近幾年來,語文高考試題中關於歧義內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現,有的考查歧義句的辨識,有的考查歧義句多種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義的消除,等等。因此,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歧義現象產生的常見原因及消除方法進行分析和歸納,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那麼,句子歧義產生的常見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一、歧義產生的常見原因
  1.讀音不同造成歧義
  漢字絕大多數是單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詞是多音的,這種多音的字詞在口語表達時不會造成歧義,但在書面表達時有時會造成歧義。例如:
  ①這個人的頭髮長得奇怪。
  ②好a讀書不好b讀書。
  例①中的「長」字是一個多音字,既可讀zhǎng,作動詞用;又可讀cháng,作形容詞用。在句中「長」字讀音不同時,意思顯然不一樣。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個多音字,既可讀hǎo,「易於,便於」的意思;又可讀hào,「喜愛、喜歡」的意思。「好a」和「好b」兩者讀音互異時,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義
  朗讀時因對句中詞語的重音停頓不同,整句話的意思就會不一樣。這種情況在口語表達時不一定會出現歧義,但在書面表達時會出現歧義。例如:
  ①你為什麼打他?
  ②天亮時,我想起來了。
  例①中朗讀的重音分別停在「打」和停在「他」時,整句話的意思就不一樣了。如果停在「打」,那說明不應該動手打,而應該採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說明該打的對象不是「他」,而應該是其他人。
  同樣,例②中朗讀的重音分別停在「想」和停在「起來」時,整句話的意思也不一樣了。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憶起什麼來了;如果停在「起來」,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頓不同造成歧義
  有時句子因停頓的地方不同,會引起意義上的差別,這在口語中不會造成歧義,但在書面表達時會引起歧義。例如:
  ① a.這份報告,我寫/不好。b.這份報告,我/寫不好。
  ② a.你說不過他/也得說。 b.你說/不過他也得說。
  例①因停頓不同,就表達出了兩種意思。a句表示不贊成自己寫這份報告;b句表示自己沒把握把這份報告寫成功。
  例②同樣因停頓不同,句子含有兩種意思。a句表示「你」必須得說,是指「你」一個人說;b句是指「你」和「他」兩個人都得說。
  4.同音詞混淆造成歧義
  同音詞在書面表達時不會出現歧義,但在口語表達時易發生混淆,造成歧義。例如:
  ①這女孩子有點兒jiāo qì。
  ②這種食物可以zhì』ái。
  例①中的jiāo qì既可指「驕氣」,又可指「嬌氣」。
  例②中的zhì』ái既可指「致癌」,又可指「治癌」。
  5.詞的多義性造成歧義
  漢語中的詞絕大多數是多義的,但它們進入具體的語境後,詞義就變得單一了。然而有些詞語在進入句子後,它的多義現象並未消除,因而引起歧義。例如:
  ①王大夫看病去了。
  ②這輛自行車沒有鎖。
  例①中的「看病」既可指給病人醫治疾病,又可指找醫生給自己看病。
  例②中的「鎖」既可作名詞,「鎖鏈」的意思;又可作動詞,指給自行車上鎖。
  6.結構、層次劃分的不同造成歧義
  有時因短語結構關係的不固定而造成歧義和一個語段不同層次的劃分而造成歧義,兩者很難分得清楚。
  A. 結構不固定產生歧義。一類詞語與另外一類詞語組合,產生的關係可能不止一種,但由於詞義的相互制約常不可能產生多種關係。如果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短語仍保留了多種結構關係,那就會產生歧義。例如:
  ①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②開會吧,學生家長都到齊了。
  例①中的「研究方法」是指研究的方法(偏正關係),還是指研究某種方法(動賓關係),因結構關係的不固定產生歧義。
  例②中的「學生家長」是指學生和家長(聯合關係),還是指學生的家長(偏正關係),結構不固定也產生了歧義。
  B.層次切分不同造成歧義。一個語段在進行層次分析時,如果出現不同的切分方法產生不同的意思,就出現了歧義。例如:
  ①贊成李老師的建議。
  ②咬死了獵人的狗。
  7.語義關係不明造成歧義
  語義關係不明確,主要指施受關係不清、領屬關係不清和修飾關係不清。
  A. 施受關係不清。例如:
  ①反對的是少數人。
  ②這個人連老師也不認識。
  例①「反對的」本身有兩種解釋:所反對的和反對的。如果把「少數人」當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反對少數人」;如果把「少數人」當作是施事者,那意思是「少數人反對」。
  例②如果把「老師」當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這個人不認識老師」;如果把「老師」當作是施事者,則是「老師不認識這個人」。
  B.領屬關係不清。例如:
  ①我們圖書館收藏了著名學者章炳麟的書。
  ②要研究杜甫,就要力爭閱讀杜甫的全部論著。
  例①中的「章炳麟的書」是指他寫的書,還是指他收藏的書,因領屬關係不明確,引起歧義。
  例②中「杜甫的全部論著」是指杜甫所作的論著,還是指有關評論杜甫的全部論著,也因領屬關係不明確,產生歧義。
  C. 修飾關係不清。例如:
  ①局長囑咐幾個學校的領導,新學期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②走進新建的師範學校的實驗大樓,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這兒來學習。
  例①因「幾個學校的領導」中的「幾個」修飾不明確,造成指「幾個不同學校的領導」還是指「同一個學校的幾個領導」意思不明確。
  例②「新建的」是修飾「師範學校」還是修飾「實驗大樓」關係不確定,造成歧義。
  8.省略不當造成歧義
  在有一定語境的上下文裡,某些句子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如果省略不當,就會引起歧義。例如:
  ①我看見張原扶著一位老人走下車來,手上提著一個黑色皮包。
  ②張翔剪了一個紙人,在蠟燭前左右移動。
  例①中的第二個分句裡,因主語省略不當造成歧義,「手上提著一個黑色皮包」的究竟是「張原」還是那位「老人」呢?不明確。
  例②中同樣因主語省略不當,造成「在蠟燭前左右移動」的是「張翔」還是「紙人」意思不明確。
  9.指代不明造成歧義
  ①搜集史料不容易,鑑定和運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國過去的大部分史學家主要力量就用在這方面。
  ②欣賞一首好詩不容易,創作一首好詩更不簡單,小李對詩歌情有獨鍾,因此,他平時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例①中的「這方面」指代不明,是指代「搜集史料」呢,還是指代「鑑定和運用史料」呢?
  例②中的「這方面」也指代不明,是指代「欣賞一首好詩」呢,還是指代「創作一首好詩」呢?
  10.「和」、「對」、「在」等詞引起歧義
  A. 「和」字引起歧義。「和」用來連接兩個並列的結構,容易造成界限不清,引起歧義。例如:
  ①王小剛和趙小花的爸爸到學校裡來了。
  ②我動員弟弟和爺爺下月五號一道去城裡。
  例①可理解為「趙小花的爸爸和王小剛」兩個人來學校了,也可理解為「王小剛的爸爸」和「趙小花的爸爸」兩個人來學校了。
  例②可理解為一道去城裡的是「弟弟和爺爺」兩個人,也可理解為一道去城裡的是「我、弟弟和爺爺」三個人。
  B. 「對」字引起歧義。例如:
  ①對學生會提的建議,我們舉雙手贊成。
  ②塞族武裝對北約聯合部隊的進攻是早有準備。
  例①中的「建議」是學生會提出的,還是針對學生會而提出的,意思不明確。
  例②中是指塞族武裝進攻北約聯合部隊呢,還是指北約聯合部隊進攻塞族武裝呢?意思不明確。
  C. 「在」字引起歧義。介詞「在」與方位名詞組成「在……上」、「在……中」等來表示方位時,會引起歧義。例如:
  ①小王在火車上寫字。
  ②他在水中做實驗。
  例①可以表示把字寫在火車上面,也可以表示在火車裡把字寫在別的什麼東西上。
  例②可以是他整個人在水裡操作實驗,也可以是他在水外而實驗操作在水中完成,意思不明確。
  11.缺少標點造成歧義
  有時句子因缺少標點符號,造成在不同的地方停頓,會出現截然相反的理解,這與前面因停頓不同造成歧義有相似之處。例如:
  無魚肉也可無雞鴨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例句因缺少標點就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
  a.無魚,肉也可;無雞,鴨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b.無魚肉,也可;無雞鴨,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12.缺少必要的限制造成歧義
  幾個事物是合在一起有某種情況,還是分開來有某種情況,要表示清楚。如果讓人感到似乎是合在一起的,又似乎是分開來的,就會產生歧義。例如:
  路面寬闊,可供四輛大型汽車同時行使,兩側還有兩米多寬的人行道。
  例句中的「兩側還有兩米多寬的人行道」,是兩側「一共有兩米多寬」,還是每側「有兩米多寬」?因沒有明確限制,意思不明確。
  13.缺少必要的關聯詞語造成歧義
  漢語中的許多句子,可以靠意義來組合,這樣也就不用關聯詞語。可有些句子,因缺乏必要的關聯詞語,或雖用了關聯詞語,但把關聯詞語省去了一部分,因而造成歧義。例如:
  ①他未按學生會的決定,把比賽日期告訴給對方,以致產生了誤會。
  ②只要你單位同意,報銷旅差費、安排住處、領取大會出席證的問題可由我們解決。
  例①因缺少必要的關聯詞,從而造成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學生會讓他「把比賽日期告訴給對方」,但他沒有告訴。第二種是學生會決定比賽日期實行保密,但是他卻違背學生會的決定,而「把比賽日期告訴給了對方」。
  例②由於缺乏和「只要」相呼應的關聯詞,由此導致雙方責任不明,造成至少有三種理解。
  以上是歧義產生的一些常見的原因,當然,產生歧義現象的原因是相當複雜的,甚至說話語調的長短、說話語氣的強弱等都會引起歧義。但歧義都是有辦法消除的。


  二、歧義消除的常用方法
  1.藉助口語方法消除歧義
  譬如可以利用句子中詞語讀音的變化、重音的差異和停頓的不同等方法來消除歧義。例如:
  ①他一個星期就寫了三封信。
  可以利用重音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他一個星期就寫了三封信」或「他一個星期就寫了三封信」。前者表示「只寫了三封信,其他什麼事情也沒做」;後者表示「他一個星期裡寫信的數量多」。
  ②這種糖五毛五十粒。
  可以利用停頓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這種糖五毛 / 五十粒」或「這種糖五毛五 / 十粒」。
  2.藉助書面方法消除歧義
  譬如可以通過增設語境、調換詞語、變更語序、增加修飾語、添加標點符號和添加關聯詞等方法來消除歧義。例如:
  ①我去上課。
  可以利用加插詞語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我去(給學生)上課」或「我去(聽老師)上課」。
  ②他站在廣場上,一邊站著一個孩子。
  可以利用改換詞語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他站在廣場上,兩邊各站著一個孩子」或「他站在廣場上,旁邊站著一個孩子」。
  ③我要熱飯。
  可以利用創設語境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我要熱飯,(不去洗菜)」或「我要熱飯,(不要冷飯)」。
  ④圍剿土匪的部隊。
  可以利用改變結構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土匪的部隊被圍剿」或「部隊圍剿土匪」。
  我想,只要我們熟練地掌握有關歧義知識,弄清歧義產生的常見原因,在閱讀中能識別歧義句,在自己平時寫作過程中避免出現歧義現象,做到邏輯思維嚴密,用語科學準確,就必定可以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靈活地解決有關歧義問題。
  (胡國俊 作者單位:東陽市南馬高級中學)

        來源:《語文教學之友》


        點擊率最高排行榜(可點擊閱讀):

        新華社:兩會報導規範用語

        新華社規定第一批禁用詞

       《人民日報》文字差錯50例

        2012年新版《標點符號用法》 的主要變化

2015年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差錯100例(全圖)

(2016)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文字參評作品差錯72例

《咬文嚼字》|100個高頻別字整理表

人民日報:22個最容易用錯的標點符號(全圖)

編輯校對

  中文編輯校對(QQ群) :302032982

  868篇編校及文字類經典文章,新聞出版專業書籍、國標、辭書等共115個共享文件(免費下載)。分欄目查詢地址:http://qgc.qq.com/181617928 (群英薈萃,除編輯校對還有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生、社科院語言文字所研究員等等)。附:職業資格考試真題。

  專業知識、國家標準、業內資訊。內容權威,來源可靠。歡迎關注「編輯校對微信公眾號:editor-CN,可搜索帳號關注,也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後可以點擊「查看歷史消息」讀以前的文章。


(手指按住二維碼,可自動識別,然後關注)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QQ空間)

分別複製以下英文(或拼音)字母到微信「公眾號」欄搜索,關注:

步驟:微信——右上角「+」號——添加朋友——公眾號——複製其中一個公眾號的全部字母填入——搜索——關注)

短文學:wenxueCN,寫作教程:writer-CN

編輯校對:editor-CN

相關焦點

  • 文稿為什麼會有歧義?消除歧義用什麼方法?(高手的點撥)
    近幾年來,語文高考試題中關於歧義內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現,有的考查歧義句的辨識,有的考查歧義句多種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義的消除,等等。因此,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歧義現象產生的常見原因及消除方法進行分析和歸納,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那麼,句子歧義產生的常見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 英文寫作中如何避免歧義?
    在日常交流中,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解讀,這樣的句子就稱為歧義句。由於英語中一詞多義現象普遍且語法靈活,英語中的歧義現象也非常常見。英語中的歧義很多時候是無意間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儘量避免,以免造成誤解。同時,一些歧義可能是有意為之,以此來加強修辭效果。具體來講,造成歧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一詞多義英語中很多單詞都具有多個含義,這些單詞在句子中可能具有多種解讀。
  • 英文寫作中如何避免歧義?
    ,這樣的句子就稱為歧義句。由於英語中一詞多義現象普遍且語法靈活,英語中的歧義現象也非常常見。英語中的歧義很多時候是無意間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儘量避免,以免造成誤解。同時,一些歧義可能是有意為之,以此來加強修辭效果。
  • 2018中考語文常見病句:歧義句
    歧義句   ①停頓不明。句子停頓的地方不同或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了,可使句子產生歧義。   例:縣裡的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報到。   這裡涉及一個斷句的問題。究竟是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報到」還是「本月15日/前去報到」?如果換成「本月15日之前去報到」或者「本月15日去報到」,話就說清楚了。
  • 中文地名識別與歧義消除——以中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地名為例
    這些地理信息大多以自然語言的形式存在,簡短並具有很強的描述性,但是不直觀、不精確,加上地名歧義的存在、新舊地名的差異等原因,不僅無法滿足人們對地理信息日益增長的查詢需求,還嚴重地阻礙了地理信息檢索等領域的發展。因此,研究如何從Web文本中將地理信息識別出來具有重要的意義。地理命名實體是Web文本中主要的地理信息。
  • 華爾街英語教你區分容易產生歧義的句子
    很多時候大家都習慣用書本上的知識來日常對話,其實尷尬的種子已經悄悄發芽~在英語中很多時候都會出現很多容易產生歧義的句子,有些大家常用的英語在以英文為母語的國家裡很可能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那個意思。本期文章華爾街英語教大家區分容易產生歧義的句子。
  • 常見語文歧義例談(中國話,真的不能隨便說啊)
    漢語內涵豐富,變化多端,因而極易產生歧義。漢語歧義按其消除歧義的方式不同,可分為語言歧義和語音歧義。 一、語音歧義一些存在於書面上、能夠根據文章內容和思想感情、運用語言的物質外殼一一語音來消除歧義的,就叫做語音歧義。語音歧義常見有以下幾種。1.重(zhong)音與輕音重音是指重讀的音節。
  • 小學生的翻車作文,因斷句產生的歧義,老師:不能什麼都給孩子看
    小學生在剛剛接觸作文時,寫出來的文章「異常精彩」,常因斷句不明確,不會使用標點符號,讓作文產生歧義,爆出一些金句,讓老師和家長們看到後哭笑不得,還會產生誤會。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學生的「翻車作文」,都是因斷句不正確所產生歧義。
  • 小學生的翻車作文,斷句不正確產生歧義,老師:趕緊讓你爸看看
    小學生在剛剛接觸作文時,寫出來的文章「異常精彩」,常因斷句不明確,不會使用標點符號,讓作文產生歧義,爆出一些金句,讓老師和家長們看到後哭笑不得,還會產生誤會。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學生的「翻車作文」,都是因斷句不正確所產生歧義。
  • 英文寫作中如何避免歧義?一文拯救你渣到哭的託福、SAT作文!
    在日常交流中,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解讀,這樣的句子就稱為歧義句。由於英語中一詞多義現象普遍且語法靈活,英語中的歧義現象也非常常見。英語中的歧義很多時候是無意間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儘量避免,以免造成誤解。同時,一些歧義可能是有意為之,以此來加強修辭效果。具體來講,造成歧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一詞多義英語中很多單詞都具有多個含義,這些單詞在句子中可能具有多種解讀。
  • 【讀書心得】解析論證:從消除歧義與分析假設開始——《學會提問》第五、六章導讀
    本書的第五、六章主要介紹了明確詞義、假設的重要性和方法,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感悟回顧本書的這部分內容。1 消除歧義與尋找假設——超越言語本身如果說高效獲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使我們能夠在這信息過載的時代裡篩選出對我們而言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那麼解析信息的能力就能夠幫助我們放大信息的價值,使我們從等量的信息中得到更大的收穫。
  • 塑料薄膜靜電產生、危害及消除方法簡介
    這裡先說明一下,靜電產生是由於摩擦導致的。在印刷寬幅大面積塑料薄膜時,例如常見的罩單、雨衣薄膜等,由於接觸面大,會產生大面積靜電。如果薄膜生產樹脂中未添加抗靜電劑,當印刷機速較快時,重則引起火災或爆炸事故,輕則降低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尤其要注意,當靜電積累到很容易導致空氣放電,造成電擊或起火。電壓很高時,帶電的油墨會引起油墨、溶劑著火,直接威脅操作人員的安全。
  • 有趣的歧義現象
    這就是表達中的歧義現象。「歧」本來是指岔道,表達應該是明確的,出了岔了,意思就亂了。如果造成了讀者或聽者的誤會就更糟糕了。歧義可以有語音歧義和文字歧義。也就是說,歧義現象在聽和讀過程中都可能發生。出現歧義的原因在於漢語本身的一些特點。1、許多時候,漢語在基本語義明確的情況下,詞語的使用是很隨便的。
  • 奇異的歧義
    這則故事中「殺豬的」和「賣茶的」對「錘不破」產生了歧義,才有了這樣的誤會。所以今天我們就跟隨郭強老師一起學習《奇異的歧義》。什麼是歧義?指句子表達的內容、意思等使人不易理解或不止一種解釋。給讀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礙,甚至造成對句意誤解的現象,也叫表意不明。那麼歧義都有哪些類型呢?
  • [基礎知識]歧義診斷的十個切入點
    多年來,歧義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熱點。看一個句子有沒有歧義,需要從多個切入點去診斷。這裡介紹診斷的十個切入點,以求給大家以幫助。  1.看相關詞語是否存在多義。如果重音落在「五百臺」上,句子表達的意思則是產量真不少。對(4)來說,重音落在「打」上,句子的意思是不該打「他」,而該好好教育。重音落在「他」上,句子的意思則為該打的是「我」。看來,重音位置不同,同一個句子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因此,這兩個句子都含有歧義。  3.看是否可以在不同位置停頓。
  • 「誰都贏不了」的歧義分析
    消除歧義的方法語法上消解歧義一般依靠變換句式,比如可以把話題放在賓語位置上「誰都贏不了中國桌球隊」,或者使用中動句「中國足球隊贏誰都贏不了」。  「誰都贏不了」其實是一個歧義句,有兩種理解:1)(他)贏不了任何人;2)任何人都贏不了(他)。網友正是利用了該句的歧義來獲得幽默、調侃的語用效果。類似的還有「這個人誰都不相信」,也是一個歧義句,有兩種理解:1)這個人不相信任何人;2)任何人都不相信這個人。這類句子的歧義從何而來呢?
  • 學點邏輯:也談「語言歧義」
    語言歧義很常見。語言歧義中的謬誤,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因詞語歧義而產生的謬誤,這種謬誤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偷換概念」。這種謬誤在口頭表達中,最為常見。再來看一個例子:從前,有張三、李四兩人,為房地產糾分到縣衙門打官司。張三拿了三十兩銀子向縣官行賄,請求判個勝訴,縣官一口答應下來。
  • SCI裡的語言歧義,Respectively用法解析
    但對於非英語母語的作者而言,經常會在sci論文寫作中產生一些會引起歧義的表達。一般有哪些原因會引起歧義,如何避免呢?比如之前Plos one的「神創論」事件,就提醒作者需要對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特別注意。這個差異最常見的詞是「Aristotelian elements」,中文可以意譯為經典元素。
  • 公務員考試行測:巧解歧義句辨析
    公務員考試行測:巧解歧義句辨析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歧義句產生的來源。一個句子產生歧義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詞彙多義。如:「獨立國協國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句中的「看不上」既可以理解為「收看不上」,也可以理解為「瞧不起」。   2.指代不明。
  • 2009年公務員考試行測:破解三大類歧義句
    歧義句是在理解上會產生兩種以上可能的句子,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的句子。要辨析歧義句首先得弄明白產生歧義句的原因。產生歧義句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多義詞造成的歧義,一種是句子結構的不同停頓組合造成的歧義。專家認為,歧義句主要有語音歧義、詞彙歧義、語法歧義三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