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牛津英語用法指南》裡面看到了關於英語歧義的一個案例,這裡展開講一講英語中的歧義現象。
在日常交流中,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解讀,這樣的句子就稱為歧義句。由於英語中一詞多義現象普遍且語法靈活,英語中的歧義現象也非常常見。英語中的歧義很多時候是無意間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儘量避免,以免造成誤解。同時,一些歧義可能是有意為之,以此來加強修辭效果。具體來講,造成歧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一詞多義
英語中很多單詞都具有多個含義,這些單詞在句子中可能具有多種解讀。比如這個句子:
She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
這個句子裡面bear可以理解為「生育」(to give birth to a baby),也可以理解為「守住,經受」(to accept or endure something),因此這個句子可以有兩種理解:她不能生育小孩,因此她從未談論過孩子的事情。/她無法忍受小孩,因此她從未談論過孩子的事情。又比如:
They exchanged addresses in the dark.
In the dark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在黑暗中」,另一種是「秘密地」(in a state in which something is hidden or kept secret),因此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他們在黑暗中交換了地址。/他們秘密地交換了地址。
對於這類由一詞多義引起的歧義句,我們可以通過換用其他同義詞來避免歧義。比如要表達「她不能生育小孩,因此她從未談論過孩子的事情」,可以說:She can’t have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 要表達「他們在黑暗中傳遞著通知」,可以說:They exchanged addresses in the darkness.
(2)代詞
英語中it/he/she這些代詞非常容易引發歧義(比如上面那個牛津英語指南中的句子),我們在平時使用時要特別留意。舉個例子:
Mike and Jack can hardly become good friends because he is too selfish.
這裡讀者無法確定he指代的是兩個人中的哪一個,為了消除歧義,這裡可以用具體的人名替代。又比如:
Lucy insisted on a talk with the manager herself.
這裡句子可能有兩種理解:露西堅持要和經理本人談話。/ 露西本人堅持要和經理談話。為了避免歧義,可以調整為:Lucy herself insisted on a talk with the manager.
(3)句式結構
英語句子各組成部分在語義允許的情況下,有時候可以根據不同的語法關係進行多種組合,表達多種不同的意思,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歧義。舉個例子:
Visiting relatives can be boring.
這句話裡面visiting既可以理解為動名詞也可以理解為形容詞,因此句子有兩種含義:拜訪親戚這件事可能會讓人感到厭煩。/來訪的親戚可能會讓人厭煩。
含because從句的否定句也會引起歧義,比如:
I didn’t sing because Amy was there.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沒有唱歌,原因是埃米在那裡」,也可以理解為「我唱歌並不是因為埃米在那裡」。如果要清楚地表達第一種意思,可以將句子調整為:Because Amy was there, I didn’t sing.
同時,在一些比較句中某些成分的省略也可能會引起歧義,比如:
Mr. Smith loves music more than his wife.
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
(1) Mr. Smith loves music more than (he loves) his wife. (史密斯先生愛音樂勝過愛自己的妻子)
(2) Mr. Smith loves music more than his wife (does). (史密斯比他的妻子更喜歡音樂)
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句式結構來消除歧義,比如要表達「拜訪親戚這件事可能會讓人感到厭煩」,可以寫成:To visit relatives can be boring.
無意中產生的歧義應該儘量避免,因為它們會造成誤解,影響交流效果。但有時候人們也會利用語言結構矛盾來製造歧義,使得語言更加幽默風趣。比如有一個著名的英語笑話:
What do lawyers do after they die? They lie still.
Lie在這裡有雙關作用,它可以理解為「躺」,也可以理解為「撒謊」,即:律師死後都在做什麼?他們安靜地躺平。/ 他們繼續撒謊。說話者通過製造歧義來諷刺律師經常說謊。
又比如廣播劇Cabin Pressure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副機長Douglas為了打發乘務員Arthur就讓他去買一本關於非洲城市Timbuktu (廷巴克圖)的書,後來乘務員真的買到了這本書,兩人產生了如下對話:
ARTHUR: Oh, and I, er, I found that book you wanted, Douglas.
DOUGLAS: What book?
ARTHUR: About Timbuktu.
DOUGLAS: Oh, right. Yes, well, you hang on to that for now.
ARTHUR: Oh, okay. It’s about all of Africa really, but there’s a chapter on Mali and a page on Timbuktu. I』ve nearly finished it.
MARTIN: The book?
ARTHUR: The page.
I』ve nearly finished it.就是一個歧義句,它利用了代詞it的模糊性來產生幽默效果:副機長以為乘務員已經讀完了整本書,但其實他只讀完了書中關於廷巴克圖的那一頁。
總結:
歧義是一種很普遍的語言現象,我們要意識到英語歧義的存在,並且儘量避免出現模稜兩可,以免造成誤解。同時,我們要能夠賞析英語作品中由歧義帶來的修辭效果,感受語言表達的魅力。
推薦閱讀: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幾本好詞典
考研作文中句子如何修改潤色?
這個英語句子是否正確?
長按二維碼關注「英文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