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內涵豐富,變化多端,因而極易產生歧義。漢語歧義按其消除歧義的方式不同,可分為語言歧義和語音歧義。
一、語音歧義
一些存在於書面上、能夠根據文章內容和思想感情、運用語言的物質外殼一一語音來消除歧義的,就叫做語音歧義。語音歧義常見有以下幾種。
1.重(zhong)音與輕音
重音是指重讀的音節。同一句話中,重讀的字或詞不同,與所要強調的意思是密切相關的。如「我沒說他偷我錢」這句話中僅七個字,但分別重讀每一個字都會使句子的意思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重讀第一個「我」,表達的是「不是我而是別人說的」;重讀「沒」,就是「根本沒有這回事」的意思;重讀「說」,就成了「不是口說而是其他如動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讀「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讀「偷」,是說「搶、揀或借」的;重讀第二個「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別人的錢」;重讀「錢」,則是「除錢以外的物品等」。
輕音是指一些助詞和做詞尾的字,讀音要輕而短,否則意思就會發生變化。如「在直線L上順次取A、B、C三點……」(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中的「上」,讀輕聲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線L」的本身;如果讀去聲則表示是在「直線L」上方的空間了。
2.數(shǔ)讀與譯讀
數讀就是按照文字的順序逐字數著讀,如「2006」讀作「二零零六」。譯讀就是把一種文字表現形式讀成另一種語音形式,如「1000」讀作「一千」。現在,人們在書寫年數和年份時,為圖方便往往習慣使用阿拉伯字母,閱讀時稍不注意就會產生誤解。如人教社1992年10月版初中《代數》第一冊(上)在說明「中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時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國早在2000年前就獲得了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歐洲則早一千多年。當然,由於封建社會的落後,舊中國逐漸衰退,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又為我國科技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這裡既有漢字表示的年數,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數;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數,很容易讓人誤讀或誤解。文中的「2000年前」應該讀作「二千年前」,如果把它同「1949年」一樣讀成「二零零零年前」,那麼文章內容豈不矛盾重重?
3.語氣與語調
語氣就是說話的口氣,是具體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語句的聲音形式。語氣對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其它任何形式都無法替代的。如「你再說一遍!」這句話,用平和的語氣說出,是想聽清楚或想詳細了解情況而要求對方重新說一遍;而用嚴厲的語氣說則是不準對方再說, 有「如果再說,就不客氣了」的意思。
語調是指說話時聲音的高低、輕重、快慢的變化。說話時的語調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大有逕庭的。如「人都到哪裡去了?」(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句,用高、重、快的語調表達的是責怪、召喚的意思;而用低、輕、慢的語調則是表示疑惑、判斷的意思。
4.聲調和停頓
聲調也叫字調,指音節的高低升降,有區別意義的作用。這裡說的僅指同一個字的讀音高低升降不同,就是聲調的不同。不同的聲調反映的含義和詞性也是不一樣的。如「他這個人好應付」中的「好」,讀上聲表示「容易對待或處置」,而讀去聲意思就變成了「工作敷衍了事」了。
停頓是說話時語音的間歇,句子中停頓的位置不同,反映出的詞語組合關係也就不同。
如「許多朋友都說我們是不該站在這裡的」(張曉風《行道樹》)一句,讀成「許多朋友都說我們/是不該站在這裡的」,表示不該站在這裡的是「我們」,如果讀成「許多朋友都說/我們是不該站在這裡的」,那麼不該站在這裡的就是「朋友」了。
二、語意歧義
還有一些語言,不存在語言上的差異,但說話者的意思很難讓聽者確定,只能靠心領神會來消除歧義的,我們將其稱之為語意歧義。
1.詞語省略
一些詩詞、名言、警句為使文筆簡練,省略了其中的關聯詞語,往往容易產生歧義。如「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句是假設複句,意思是「如果不動筆墨就不讀書」。但如果不聯繫上下文,就很容易讓人將其作為並列複句來理解,那就成了「既不動筆墨又不讀書」的不學無術之人了。
2.弦外之音
生活中,有些話會有兩層意思,由於說、聽雙方的思想感情不同,對語言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因而很容易產生歧義。如有位雍容華貴的太太在水果店裡挑選水果,隨她而來的哈巴狗也在旁邊用舌頭舔著架子上的蘋果。店主很不高興,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來,只好很有禮貌地提醒太太注意她的狗。這位太太聽後對她的哈巴狗厲聲喝道:「傑西,不許再舔,這些蘋果還沒洗呢!」
3.似是而非
有些話聽起來好象是「此」,但實際上說者的意思是「彼」,因此,歧義也就產生了。如:電影放映時,兩女青年小聲說話沒完沒了。後面一位觀眾忍不住警告說:「說什麼啊?讓我一句也聽不清。」其中一位青年扭頭反駁道:「我們說的是私事,憑什麼要讓你聽清?討厭!」
4.模稜兩可
有些話意思比較含糊,這樣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如:一個禿頭的男人坐在理髮店裡。髮型師問:「先生,有什麼可以幫助你嗎?」那人解釋說:「我本來是去做頭皮移植手術,但那實在太痛了。如果你能使我在沒有痛苦的情況下,讓我的頭上能與你的一樣,我將給你五千元。」「沒問題!」髮型師說完,三下兩下就將自己剃了個光頭。
(作者:安徽廬江縣店橋中學 李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