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談劇場: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主題: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

  時間:2020年10月24日下午2:00

  地點:大麥超劇場

  嘉賓:賴聲川 華人戲劇家

  史 航 編劇,策劃人

  主持:張 偉 「新世相」創始人

  我們每一個人,生而有創意

  賴聲川:我有一部戲叫做《十三角關係》,看戲時所有人都在算這些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明明就是一個三角關係,怎麼會是十三角?確實劇場就是一個多元的關係。

  很多人問我,怎麼樣可以做導演?怎麼樣可以做編劇?怎麼樣有創意?在我寫的《創意學》這本書裡,一個主要概念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生而有創意」。這是我非常堅信的一件事。只不過每個人的創意被很多因素阻擋或者是破壞了。

  那麼怎麼釋放這個創意?我們就要學習兩件事情。首先我們要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做一件事情。然後我們在人生裡要學習一個東西叫做智慧。智慧控制方法。

  各行各業都是一樣,例如你在企業界,你懂很多管理技巧,但是你沒有一個更大的智慧跟視野——關於企業本身是什麼,或者你這個公司本身要幹什麼。那這個方法沒有什麼用的。智慧跟方法是要合併在一起的。

  那在劇場創作來講,這是什麼意思呢?我要有一個智慧才能產生一個靈感來做一個戲。靈感有了之後,如果我只是一個空想,沒有方法,我也是做不出來。同樣的,如果我只有一個空的想法——觀眾放在中間,然後我們的戲繞著觀眾走,好酷,但是我沒有一個故事,也沒有一個更深的靈感來支持的話,那《如夢之夢》這個演出的方法就沒有什麼作用,也不會有什麼人注意到它。

  智慧跟方法剛好融合到一起的時候,就可能做出一個很完美的東西,這是創意學裡面的一些基本的概念。

  當然更深的問題就來了。關於「什麼是方法」,我們還好說,因為方法有太多,書也太多,老師在教各式各樣的方法。但是「什麼是智慧」?你從小學到大學到研究所,全世界沒有一個學位叫做智慧學士,也沒有任何一個大學的科系叫做智慧學系。我在斯坦福、伯克利都教學過,也沒有一個課叫做「智慧101」,或者是初級智慧、中級智慧、高級智慧,沒有。

  那怎麼辦?只能都丟給你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那麼真正的問題就是,你開始看藝術作品,看劇場的作品,用智慧跟方法,你很容易就可以分析出很多。你昨天如果去看過一部電影,你覺得它的技巧好炫,但是它沒說什麼。這個電影就是智慧弱一點,方法強一點。或者你看一個東西覺得好深奧,但是它好像沒有讓我看懂。那就是智慧很強,但是方法很弱。智慧、方法比肩的比較少。

  對我們來講,我說劇場就是多面的、多元的一種關係,這是其中一個最關鍵的關係。我們怎麼達成這些關係,智慧跟方法?

  小心,你的創意會非常容易被抹殺掉

  賴聲川:我自己的過程是蠻有趣的,也是非常多元的。我小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劇場,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做導演、做編劇。但我從小是一個非常傾向藝術的孩子。更重要的是我的家庭,我的父母是鼓勵我的,他們並沒有限制我。

  我常常講個故事,有一天在上海的街上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大概5歲的男孩。那個男孩在看著天空,然後說:「媽媽,看。」媽媽:「什麼?」「一隻狗。」接下來發生的事真的很殘忍,我都有點不忍心說,因為下一件事就是媽媽打了他一巴掌,她說:「這是雲。」又一個創意者被抹殺掉了。

  你的創意是怎麼被抹殺掉的,你自己都不知道。不管是在家裡,還是上了幼兒園、小學,你的創意會非常容易被抹殺掉。你如果有孩子的話,聽完我這句話你要小心,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把它抹殺掉。

  對我來說,創意是要一直保持暢通的,儘量暢通。當然社會、學校給我很大的壓力,要把它抹掉。但是似乎我還是有辦法讓它保存下來。

  小時候我喜歡畫畫。我是在臺灣念的高中,我覺得我們的腦子太有趣了,一直背書,背一些很奇妙的高考以後都會忘記的東西。真的背得滾瓜爛熟,然後考上了學校以後腦子自己把它delete(消除)掉了。我也不知道因為什麼,那些東西可能真的沒有太大用處。

  上大學終於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就開始玩音樂。我就跟一些朋友搞樂隊,然後玩藍調。我們在臺北,在一個小咖啡店裡面玩了好幾年音樂。在學校我是讀英文系,文學的部分吸引我,然後我開始讀一些小說,看一些詩。

  我上的是輔仁大學,正好我們圖書館有一些很好的不外借的書,可以在裡面看,攝影方面的、電影方面的。在一個很封閉的社會裡面,我突然覺得很解放。在那個情況之下看一些大師的作品,然後我們自己成立了一個電影社,居然能夠找到一些進口到臺灣的歐洲藝術電影,我們在放映室裡面放。那時候一群朋友就可以開始看到費裡尼,看到法國的新浪潮,那時候也不是很看得懂。

  劇場?沒有。臺灣沒有劇場。也許一年有一兩次有點意思的演出,但大部分是沒有。有戲曲。我們是一個沒有現代劇場的社會。

  最後我要大學畢業了,想出國留學。我可以選擇的有兩條路,一條是文藝創作,我想做小說,寫小說;另外就是戲劇,一個我不太懂的東西。正好那個時候,我跟我太太丁乃竺已經決定要結婚了,要一起出去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大概申請了10個學校,她申請的是另外的科系。結果有趣的是,所有我投了文藝創作的學校收了我就沒收她,所有我投了戲劇的學校收了我也收了她——老天告訴我你不要去學小說,你要搞劇場。

  最後我們去了加州伯克利,也沒理由,就是喜歡。還為此放棄了夏威夷大學的全額獎學金。他們據說到今天還很懷恨在心,因為那是一個從來沒有人拒絕過的獎學金,我也是很不好意思。

  那段非常豐富的學習是如此多元

  賴聲川:到了伯克利,雖然我真的不懂什麼叫劇場,但我那時候就是一心想著把這東西學起來,學起來再說。我的目的是,回到我們亞洲以後怎麼用。在戲劇不存在的一個社會裡面,我要怎麼去做出一個劇場來。那時候心裡也是很不踏實的。

  我在伯克利念的是博士。一個戲劇博士學位,其實是一個學術博士加上一個等於是藝術碩士的導演。我花了三年時間,做非常嚴格的訓練,每天在排練室裡面學導演。在教室、在圖書館裡面,每一個學期都要寫很多報告。

  伯克利真的不是開玩笑的,程度很高。我一進去嚇一跳,總共10個人,每一個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是「在倫敦西區已經導過戲了」、「在哪裡都已經是有碩士學位的」、「哈佛的碩士」、「挪威一個國家劇院的」、「智利的」,我們是國際的同學組合。到第二年已經刷掉5個了,我還剩下來。第三年又刷掉兩個,剩下三個人。很嚴格的,這些人不是自己走的,都是被刷掉。然後我還活著,最後以他們有史以來最高的成績,我畢業了。

  我要說的是,在那個過程中,每天在劇場裡、在排練室裡面學習怎麼導戲。

  我有一個非常牛的老師,他上課是不看學生的,一上來他就講話。他說:「好,什麼叫走位?」有一本書是一個叫做Alexander Dean的人寫的。「請翻開69頁到70頁,看完就可以了。」「什麼叫節奏?翻開第72頁看一下,可以了。」

  其實他是很有幽默感的,他其實在諷刺說,你看看那些就可以了,都沒有用。真正有用的就是舞臺上排戲。然後我們就排戲。

  我第一年每10周要交一個大概十幾分鐘的臺上的作品。第二年就非常激烈,每10周要做一個完整的、40分鐘的、獨幕的演出,就是自己導的。包括所有的燈光、服裝,預算零,不準花一毛錢來做這件事情。一年裡面三部戲。

  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為給你一個幾百萬的預算來做一件事是一種感覺,規定你一毛都不準花來做一件事情是另一種感覺。那個學習是不同的。你真的要去想辦法,變出所有的東西來。不是說去借錢把它變出來,而是真的用你的創意把它變出來。

  第三年就是一個兩個小時的戲,對外售票,是對社會的一個作品。演出地點在圖書館裡面,在教室裡面。

  劇場史是什麼?讀劇場史你會同時念到建築史、美術史、音樂史,舞蹈史,這些全部是一起的。對我來講,那段非常豐富的學習是如此的多元。學完了之後,我感覺我可以很自信地跟大家講,我的西洋劇場史沒問題。真的是我的老師們都是專家,敢說是精通。

  你要問我希臘悲劇,你要問我莎士比亞時代,你要問我法國新古典時代,你要問我現代的……其實我們算是都很深入地研究過了。莎士比亞的劇本當然每一部都看過,再加上他同一個時代、同一輩的其他作家的劇本全部都看過,研究它的演出。然後我的老師們都是教我們不要去看書上告訴你的,你自己要去研究。

  人跟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藝術,就是戲劇

  賴聲川:那到底首要的一些資料有什麼,我們真的要去查。當年的資料就是一些道具清單。就像我們今天,如果幾百年以後,人家要知道超劇場是怎麼一回事,那可能就看到一個合約誰跟誰籤了一個合約。其實什麼都不知道。

  然後就用這個方式兜起來,它當時應該是怎麼樣演出的?最重要的資料是什麼?是戲本身,你要進入到戲。莎士比亞怎麼寫的?這怎麼排?像《亨利五世》第一次歌隊出來。你看到歌隊以為是很多人,不是,歌隊就是一個人,一個獨白,一個說書人。你知道這戲是兩小時,你大概算它多長,你就讀讀看。你說為什麼我讀出來三小時?那表示他們語言非常快,表示如果莎士比亞用這種方式來演的話,那就是4個小時。《哈姆雷特》大概6個小時演不完。所以他們也是需要非常非常快速地講話才對。這樣子才能兜出它舞臺上是一個什麼樣的需求,才能演出莎士比亞要的東西。

  說書人說「我們今天的戲會把你從英國帶到法國,從法國再帶到哪裡去」,這是京劇的概念,它就是一個空白舞臺,然後我們說哪就是哪。你真的就開始了解什麼叫伊莉莎白時代的戲劇。如果你不懂當時的美術,你不可能懂他們是在幹嗎。

  所以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所有的這些歷史,我在幾年之內懂了。懂了之後對一個導演有什麼用?對一個編劇有什麼用?我可以跟你講沒什麼用,但是到有一個點它就有用。因為劇場就是劇場。你進排練室,你是一個畫家或者你是建築師,沒有用;你怎麼去帶動這群人來完成你腦子裡想像的那部戲,這個才有用。所以是人跟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藝術。這就是戲劇。

  到了一個點,你的美術史進來了,你的音樂都進來了,你要選擇這邊用什麼配樂,你要選擇這個長什麼樣子……當你知道一切的時候,你的選擇就好做。這也就是我今天想給大家最重要的一句話,當你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你怎麼做選擇?如果你要替自己家裡選擇一個盆景,但你對盆栽一竅不通,你當然就亂選了,對不對?你如果搞清楚,全世界的所有的盆栽長什麼樣子?多少錢?怎麼樣?你的選擇就會很到位。

  所以各位,我們劇場就是一個多元的、一種學習、一種緣分。觀眾來看,他也就知道多元的東西做出來的,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經驗。

  張偉:您覺得看戲是您開頭提到的學智慧的方法嗎?

  賴聲川:當然看戲是一個方法。但是你首先要搞清楚智慧跟方法分別是什麼,然後你才能夠開始分析這一個作品是怎麼樣。看戲本身能不能創造智慧,這就很難說了,要看戲本身。

  張偉:現場會有很多即興的、有意思的、想不到的東西出來,賴老師經常作為演講者或者講師在現場,您自己有什麼比較特別的現場的體驗嗎?

  賴聲川:因為我不是演員,也不是表演者,所以我臺上沒有經驗。但是我教書教了20多年,做戲也讓我養成了一個很奇妙的特異功能,就是我其實知道時間的。記得有一年我在北師大做了一個演講,他們說一小時,希望不要超時。然後我講完了,他們看時間剛好到60分鐘。這可能是教書教太久的一個後遺症。

  在排練室裡面排一段戲,我就知道這段是12分鐘,或者它應該是12分鐘才對。今天怎麼15分鐘那就是有問題。

  張偉:所以您對時間的流動是很敏感的。

  史航:他們創作人要自己記住時間,同時讓我們忘了時間。

  疫情是很珍貴的時間,很珍貴的經驗

  張偉:想問兩位疫情期間是怎麼過的?疫情期間你們有沒有,哪怕一個,之前沒有過的,新的比較獨特的感受?

  賴聲川:聽說疫情期間史航是世界上讀過最多書的人。

  我是1月底到了臺北,然後冬天就變夏天了,夏天就變秋天了。很久沒有在臺北花這麼多時間。但這個過程中我確實有機會做很多事情,都是屬於自己平時沒有時間做的,好比說文字性的工作,好比說這一套書,有7個新的劇本。更重要的是我編輯了12個英文版的我的劇本,是我自己翻譯的,明年要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出版社出版。之前就是放給編輯去做,但疫情這段時間,就有辦法40萬字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慢慢慢慢把它走過,包括《如夢之夢》《曾經如是》都有的。所以很開心,然後更開心的就是有時間陪家人,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平常太忽略的一件事。

  史航:我是除夕回到長春。這半年基本都在長春,確實在看書。不光看書,其實還在玩書。我這半年看了120多本書。我覺得疫情這段時間就很重要,你回到了一些本源。比如書的本源是插圖,我現在明白了這件事情。

  張偉:回到之前待過很久、但是已經有很久沒有回去過的地方,能得到一些什麼不一樣的感覺或者力量?

  賴聲川:當然。感覺到歲月,最重要的是變化。尤其臺北變化很大。我是一個熟悉臺北到什麼程度的人呢,我以前上學的時候坐公車,只要睡著了,我醒來故意不睜開眼睛,我憑其他的感官就知道現在到哪了。

  我也不覺得我很老,但是我突然發現好多臺北的故事,年輕人都不知道了。因為街道的名字也變了,房子也拆了——跟現在任何一個中國的大都市是一樣的。這些故事怎麼保留?我一直在想,然後也在寫一些新的東西,也在想怎麼去保存這些記憶。

  史航:回到長春,我最大的特點是,我在自己的故鄉是永遠不會想去獵奇的,就不想去知道故鄉發展成多麼好的樣子。比如長春有地鐵好幾年了,可我到現在為止一次沒有去坐過。我只在我熟悉的、變化比較小的地方,在孤島上徘徊。

  而且我在長春會翻出很多我中學的課本,也就是說1984年、1985年的書。然後看那些課文,突然發現原來小時候對很多事情的記憶是源於課本中某一段敘述,甚至對哪個食物的貪戀,對於哪個昆蟲的愛好都是打那兒來的。我現在的知識體系其實就是那時候隨便捏成的,後天的閱讀只是在豐富這個體系。看到從前看過的書,也就一副鏡頭一反打,看到當時呆若木雞的自己,所以還挺好的。

  賴聲川:某一種閉關,但是又是回到過去。

  張偉:賴老師會覺得從臺灣,包括從自己以前的成長裡面得到一些像這樣的系統化的影響嗎?

  賴聲川:當然會。我覺得時間一直往前走,你總是要回顧過去的——你自己走的路,你有沒有進步,幾十年的事情有沒有還在那踏步?我覺得我們對自己誠懇,這點是比較難的。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承認錯誤的,這是人的一種本性。怎麼去打開自己?其實要去看我的過去。然後我要比較一下過去跟現在,就像史航說的。我覺得是很珍貴的時間,很珍貴的經驗。

  希望活到老,能夠更柔軟地面對生命

  史航:賴老師這些劇本我這次幾乎全部重新看,我很認真的。有一些我沒看過,例如《圓環物語》《水中之書》。我覺得您現在這幾年的作品跟以前的相比,好像透進的光亮更多了一點,就是希望感過強了一點。

  我在想您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後來今天早晨我看日本有個導演叫園子溫,他電影裡有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好玩,他說:「不是戰勝了絕望,而是輸給了希望。」我覺得這話很妙。不是你戰勝了絕望,絕望是很難戰勝的,絕望是很真實的。但是人忍不住,由於年齡由於閱歷,總想多再注入一點光亮,所以輸給了對希望的嚮往和給別人希望的願望。

  你輸給它了,你不能像原來那麼完全中立化地客觀冷靜了,你會忍不住再多打一點光。所以我在《如夢之夢》之後的作品中都感覺到輸給了希望,向光亮有點屈服。跟早期那些真正我覺得極端的、懂得用荒謬來刻畫荒謬的、幽默的、有點暗黑的時代不太一樣。

  賴聲川:史航的腦子真的是厲害。我不這麼想,但我可以告訴你確實在我整個創作生涯中有過一個變化,這個變化也大概就是在《如夢之夢》之前。

  早年的作品,你看像《圓環物語》表面是個喜劇,其實蠻殘酷的。從頭到尾的黑色幽默,講整個社會已經爛到底了的一種情況。後來我發現其實早期的作品我比較會牽涉到社會跟政治,做一些批評。然後到了上世紀90年代,發現好像不太需要我了。

  在過去80年代的時候,我們幾個作者、我們的作品會被關注,是因為它可以引起討論。到了90年代大家都在討論的時候,我說我還幹嗎去討論。我不需要往這個方向走了,我也沒那麼大興趣。講真的,對政治、對社會我沒那麼大興趣。

  我突然有一種很深的感受,政治是治理眾人之事。那個人呢?你為什麼要有一些法規來管個人?是因為大家都管不了,是因為自我的約束能力太差了。但是如果每個人的修養到一個程度,那會怎麼樣?怎麼去到達所謂的修養?修養又是個什麼的修養?它是一種倫理的修養,還是哲學的修養?還是一種什麼的修養?

  所以從《如夢之夢》開始你就會看到我的動機變了,然後這些作品就變了。它是變得更有希望還是更絕望,我讓史航你們去評論吧。

  張偉:您覺得這個過程中,不管是隨著經歷還是涉及的領域,包括年齡的變化,整個人會變得更溫和或者更柔軟嗎?

  賴聲川:我自己給自己的期許是希望活到老,能夠更柔軟地面對生命,而不是更剛硬地去對抗所有的事情。我是更柔軟地去包容所有事情。希望是這樣。

  整理/雨驛 攝影/郭延冰

相關焦點

  • 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
    主題: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時間:2020年10月24日下午2:00地點:大麥超劇場嘉賓:賴聲川 華人戲劇家史 航 編劇,策劃人主持:張 偉 「新世相」創始人我們每一個人,生而有創意賴聲川:我有一部戲叫做《十三角關係》,看戲時所有人都在算這些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
  • 賴聲川談劇場: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_娛樂新聞_文體新聞_新聞中心...
    主題: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時間:2020年10月24日下午2:00地點:大麥超劇場嘉賓:賴聲川 華人戲劇家史 航 編劇,策劃人主持:張 偉 「新世相」創始人我們每一個人,生而有創意賴聲川:我有一部戲叫做《十三角關係》,看戲時所有人都在算這些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
  • 久違了 賴聲川
    我來到西溪之後,對著錄音筆口述,一場接著一場,連續記了三天。然後將錄音交給助理,整理成文,然後潤色修改,《么么洞捌》的劇本就這麼誕生了。」賴聲川說,這部穿梭於古今的諜戰話劇,卻攜著杭州特有的煙雨朦朧和畫意詩情。 他在杭州的工作室裡,有一座典雅別致的古式涼亭,完全和自然環境融合為一體。「上個月,我和太太就回了兩次西溪溼地,沒出家門,閉關創作。
  • 上劇場5歲啦!賴聲川為「她」舉辦別樣生日派對
    >月5日消息(記者 張笛)5日下午,位於美羅城5樓的上劇場裡,專屬版《寶島一村》正在上演第22場演出,藝術總監賴聲川`行政總監丁乃竺來到排練廳,為上劇場5周歲策劃了一場特別的派對。直到2014年,上劇場在上海美羅城動工建造,並於2015年12月5日開幕,賴聲川才真正擁有了自己的專屬劇場。「我之所以把劇場建在商場裡,就想讓戲劇與觀眾的衣食住行連結在一起。」
  • 賴聲川的上劇場重啟,觀眾用笑聲把整個劇場填滿
    賴聲川視頻連線參與謝幕6月2日,上劇場藝術總監賴聲川與上劇場CEO丁乃竺在臺北用雲上連線方式,與上海的媒體記者見面。當晚,賴聲川經典相聲劇《千禧夜,我們說相聲》正式上演,使得美羅城裡的上劇場重啟。雖然整個劇場保持了30%的上座限制,全場觀眾不足200人,但觀眾的笑聲卻異常熱烈,幾乎每一個笑點都有觀眾「拼命「大笑。
  • 久違了 賴聲川 他的新故事裡,藏著一個煙雨朦朧的杭州
    剛剛結束《么么洞捌》一整天排練的賴聲川,終於出現在了上劇場的休息室裡。奇妙的是,《么么洞捌》是一個發生在上海的二戰故事,劇本卻是在杭州完成的。「我行走在陰雨天的上海虹口街頭,一邊漫無目的地晃悠,一邊就產生了故事的靈感。我來到西溪之後,對著錄音筆口述,一場接著一場,連續記了三天。然後將錄音交給助理,整理成文,然後潤色修改,《么么洞捌》的劇本就這麼誕生了。」
  • 走進臺灣著名舞臺劇導演賴聲川
    原本花樣青春的校園生活卻因謊言、壓力和憤怒交織碰撞,演變成一場霸凌事件,深刻描繪女孩們在追尋自我認同與互相依存的關係中,脆弱又微妙的友誼。  賴聲川說,這次改編緊密聯繫社會議題,旨在呼籲社會持續關注這一話題。這應當是每一位創作者的責任。兩岸文創工作者應當攜手推出更多原創作品,培養華人下一代的創作者。只要保持這種原創精神,華人藝術在世界舞臺放光是沒有問題的。
  • 賴聲川、何炅、黃多多《水中之書》開啟國內首個高清戲劇現場!
    上劇場Live(Theatre Above Live, TA Live)是中國首個劇院現場影像品牌,高清戲劇影像版《水中之書》是「上劇場Live」的首部作品。對於戲劇作品的影像化,賴聲川老師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接受過程,隨著影像化技術逐漸成熟,「劇院現場影像」的形式逐漸在美學上成立,使得他下定決心啟動「上劇場Live(TA LIVE)」的項目,讓華語地區的舞臺藝術邁向新的篇章。我們亦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讓上劇場的優秀舞臺劇作品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更多觀眾認識劇場,愛上劇場,走進劇場。
  • 高清戲劇影像《水中之書》首映 賴聲川、何炅齊贊多多表現出色
    「高清劇院現場」讓賴聲川說服自己放棄百老匯定律在英國國家劇院高清戲劇影像的潮流引領下,「上劇場Live」(Theatre Above Live, TA Live)的首部作品《水中之書》應運而生。「上劇場Live(TA LIVE)」的開啟會讓上劇場的優秀舞臺劇作品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以更低的票價觸及更多觀眾,讓人們認識劇場,愛上劇場,最終走進劇場,而這也正是賴聲川最終被說服的理由。
  • 戲劇也在改變鄉村——臺灣戲劇家賴聲川的江西故園夢
    他到繁華的國際都市上海「見了大世面」,在位於徐家匯的「上劇場」學戲劇舞臺技術。「跟著賴老師,我們放心。」他的父母說。今年7月,賴聲川再訪江西老家,與老鄉交流鄉愁。(攝影:鳳章)2015年,聞名華人世界的臺灣戲劇家賴聲川回到祖籍江西省會昌縣,這是他在改革開放後第二次回到父親出生的地方。
  • 與賴聲川談戲劇 X 教育:看起來似乎萬能的戲劇課,有一個矛盾點
    上海美羅城賴聲川專屬的上劇場休息室,伴著劇場裡正在演出的《寶島一村》,賴聲川盯著牆上的現場直播電視,頭轉回,接過我第一個問題。賴聲川,享譽國際的戲劇導演,BBC 稱他為「現今中文最頂尖的劇作家」,《亞洲周刊》評其為「亞洲劇場之翹楚」。
  • 走近劇場的秘密:戲劇舞臺上的聲音該如何呈現
    為此,鵜鶘音樂學院分別邀請到來自三個單位的三組嘉賓:重慶市川劇院舞美音響技術主管辜曉和青年演員周星雨、國家大劇院高級主管資深錄音師馬寅、賴聲川專屬劇場-上劇場音響視訊組長楊琪晟,在7月4日和5日開辦三場直播小講堂,帶領好奇的你進入「劇場劇院的聲音探秘」之旅。
  • 國內首部高清戲劇影像《水中之書》首映 何炅、黃憶慈演繹賴聲川...
    這部作品由賴聲川編劇並執導,何炅領銜主演、黃憶慈(多多)特邀出演,是劇院現場影像品牌「上劇場Live」(Theatre Above Live)對戲劇作品影像化的初次嘗試。話劇《水中之書》是由賴聲川導演歷時7年打磨而成的「綻放之作」,由何炅領銜主演,黃憶慈特別出演,趙焌妍、鳳莉、趙偉鋼、楊智斌、康卓共同出演。
  • 為何賴聲川說這是一個膚淺的時代?
    今年距離1985年賴聲川表演工作坊(下稱「表坊」)創團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臺 北南海路的藝術館首演已經是30周年,雖然打造了《寶島一村》、《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等等30多部傳奇劇目,但直至今年表坊才終於在上海擁有一個固定的專屬劇場。賴聲川為其取名為「上劇場」,藉由這個專屬劇場的開端,他期待在中國會迎接一個「大家一起上劇場去」時代的到來。
  • 杭州觀眾好久不見的賴聲川,這次來跨年了
    杭州觀眾上一次看到賴聲川的戲是什麼?何炅主演的《水中之書》,還是黃磊版的《暗戀桃花源》?自從「落戶」上海的上劇場之後,杭州觀眾要想看賴導的戲,得打個高鐵。就在昨天,杭州大劇院宣布與賴聲川的上劇場達成年度戰略合作,上劇場,「下」杭州了。
  • 《寶島一村》五周年紀念 賴聲川講眷村人故事
    導演:賴聲川  被《亞洲周刊》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被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稱為「現今中文最頂尖的劇作家」的賴聲川是華文世界最著名的劇場工作者之一,從1984以來,以強烈的創意吸引觀眾湧入劇場,帶給臺灣劇場新生命,從此持續為中國語文劇場開拓新的領域與境界。
  • 賴聲川:看《暗戀桃花源》如同洗「三溫暖」
    臺灣導演賴聲川在北京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看《暗戀桃花源》如同洗「三溫暖」   《暗戀桃花源》是臺灣導演賴聲川的作品之一,賴聲川的頭上有很多光環,比如「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臺灣劇場最璀璨的明星」、「臺灣現代劇場的締造者
  • 賴聲川、袁泉雙雙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
    活動組委會與國家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單位合作,邀請8位戲劇界人士擔任顧問,共同推選出30位話劇名人進入候選名單,並在新浪網和新京報網站公布,接受網絡投票。  被譽為「寶島傳奇,劇界翹楚」的臺灣戲劇導演賴聲川,其代表作有《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等四十多部原創戲劇作品,是中國當代有標誌性地位的戲劇大師,他所創建的[表演工作坊]劇團被譽為「臺灣現代劇場的創造者」、「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以其獨特的集體即興創作的方式推動了臺灣現代戲劇的發展,「相聲劇」系列奠定了其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劇場的美學基礎。
  • 除了「說相聲」,賴聲川還要帶著倪妮來杭州「搞諜戰」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宇浩近日,杭州大劇院與賴聲川專屬劇場-上劇場成功牽手,達成年度戰略合作。杭州人最熟悉,最有情感聯繫的華人戲劇家賴聲川,也將帶著他的兩部誠意滿滿的寶藏話劇《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和《么么洞捌》,於2020年冬季回歸。據悉,《千禧夜,我們說相聲》門票於11月17日正式開售;而倪妮主演的《么么洞捌》也已於今天11點08分正式開啟預售。
  • 推薦| 那些開在商場裡的劇場
    如果要談「商場與劇場結合」這個議題,那賴聲川及其夫人丁乃竺一手創辦的上劇場必須站在頭牌。 2017年,麻花與華熙國際集團正式籤約,入駐華熙Live五棵松;與深圳紅山6979項目籤約,打造800座標準劇場外,還規劃了400平米多功能「黑匣子」空間;2019年,與廣州正佳廣場合作,將原來商場7樓的正佳演藝劇院打造成新的正佳開心麻花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