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裡的賴聲川,看起來比照片和視頻裡要瘦點,一襲黑色唐裝加上標誌性的圓圈胡與長發,讓他顯得衝淡平和,而他的個性確實如傳說中那樣豁達樂呵,並不像其他小眾藝術的創作者那樣有著舉世濁而己獨清的範兒。
今年距離1985年賴聲川表演工作坊(下稱「表坊」)創團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臺 北南海路的藝術館首演已經是30周年,雖然打造了《寶島一村》、《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等等30多部傳奇劇目,但直至今年表坊才終於在上海擁有一個固定的專屬劇場。賴聲川為其取名為「上劇場」,藉由這個專屬劇場的開端,他期待在中國會迎接一個「大家一起上劇場去」時代的到來。
而今年另一件對賴聲川來說也很重要的事,則是曾經將自己的作品帶到世界各地的他,第一次將自己的作品帶回了家鄉——江西會昌。賴聲川的父親賴家球出生在江西會昌城北的古宅,並在這裡度過了少年歲月。1948年去臺後赴美工作,此後沒再回過會昌。而生在美國、長在臺灣地區,常年奔波於世界各地的賴聲川,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故鄉的概念,雖然小時候經常聽父親提及會昌,但他沒法想像父親所說的「家鄉」是什麼樣子。
直至1997年第一次回到故鄉,父輩的往事和情懷,開始絲絲縷縷滲入他的作品中。相比三年前由他發起,如今成為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戲劇節——烏鎮戲劇節,賴聲川覺得和這次會昌的演出有很大不同。
烏鎮戲劇節更類似一個話劇的嘉年華,戲劇節期間會有一兩千場的演出,而這次在會昌上演 《十三角關係》,他視為「文藝下鄉」的開始,希望在中國的很多小鎮,逐步出現表坊的作品巡演,讓當地的小孩、年輕人和大城市的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看 到話劇演出,讓更多人喜歡上話劇這門藝術。「讓家鄉的孩子們從小就有機會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樣看到文化的演出,那麼當他們長大了,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呢?」
這次在會昌期間,賴聲川還去看了其他小鎮的劇場,將來也會去巡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個性,「現在我們一年都會到全國三四十個城市去演出,在我看來,話劇應該是更常態、更生活的事,而不是少數人看的藝術,不像收藏了多年的一瓶好酒,只有懂的人才能喝,話劇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當然可以在皇宮演,但也一樣可以在廣場演。」
2014年,中國話劇演出11,854場,相比上年的迅猛增長,今年增幅明顯放緩,市場開始步入理性消費,全國話劇觀眾數量和演出票房增長不足3%。不過2014年話劇演出超百場的城市有12個,二三線城市也有漸熱趨勢,天津、武漢等城市演出超過200場。
雖然小劇場業一直處於投銷興旺的狀態,諸如《盜墓筆記》等著名IP紛紛搬上舞臺,娛樂明星更是在話劇舞臺上大放異彩,不過也有話劇行內人士透露,中國話劇演出有60%以上都在虧錢。
但對於賴聲川而言,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並不是一個問題。從他30年前做第一場話劇開始,每一場演出都是座無虛席。
賴聲川說:「可能你以為我會在考慮市場,但其實我沒有在考慮這個問題。如果做藝術總是想成不成功、賺不賺錢,會讓藝術的高度以及完整度都會有所缺失。有沒有從一開始就追求商業成功而最後成功了的作品呢,這樣的作品是有的,但是這樣死掉的作品其實更多。」
他覺得成功的創意是無法複製的,「我把創意做好,由我的團隊來判斷商業價值。」不同的戲劇可以推送給不同的人看,做戲劇,團隊的支持很重要。「我不是什麼戲都票房大火,有的戲我的團隊會判斷看的人不會那麼多,那就規模做小一些。他們的目標是不賠錢。我的目標是戲可以一直演下去。不賠錢就行,我們不需要賺太多錢。」
對於賴聲川來說,戲劇是一種理想。30多年前,臺灣正如今日的內地,有才華的人都去做工程師,做商人,他笑言「我就是個怪胎」,作為輔仁大學的高材生,他卻報考了美國伯克利大學戲劇系,當時的臺灣甚至還沒有一個專門的戲劇劇場。
在伯克利,他看到了這個當時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作為一個智慧匯聚之地,很多人卻在為地球上其他地區的平等、自由而努力,重視人文關懷。他體會到了戲劇對於人的意義是「教化」,可以培養人的心靈更加寬廣,看世界的視角更多元。
賴聲川坦言,現在的中國,衡量成功的標準很單一,除了有錢就是有很多特權,但人生還是應該關注更多別的東西。「這是一個很膚淺的時代,但這個時代還是有很多並不膚淺的人。我希望我的戲劇能為這些不膚淺的人服務。如果觀眾能從戲劇作品中獲得一 些東西,這些東西能夠在將來面對生命時有所幫助,這在我看來就是戲劇的意義。如果他只是被娛樂的話,他不必到我們這裡來,雖然我們也提供娛樂。」
熱愛佛學與旅行的他,思想中往往會考慮到因果。在創作時,他會不斷地問自己,筆下所寫 的作品到底對社會和觀眾是否有好處。「我會儘量希望我的戲能夠有利於觀眾,而不是有利於我。因為很多年輕的藝術家,他考慮兩個方向,一是他自己開心就好,二是市場最喜歡什麼。其實,還有第三個方向,就是什麼東西有利於觀眾,我覺得這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
同樣,他也會思考如何才能讓話劇藝術薪火相傳,播下更多藝術的種子,在未來長成生態豐富的森林。
表坊曾經在很多不同劇場巡演,這些劇場或者太大,導致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太遠;或者不是用於專門表演話劇的劇場,又或是時段排得非常滿,讓慎重於品質控制的表坊總是要幾經辛苦才能爭取到彩排加演出的檔期。
今年上劇場的推出,被賴聲川視為一個契機,借鑑30年運作的經驗,上劇場將培養自己的駐場演員,並且在劇目的製作成本上進行更為合理的規劃,目前演出計劃已經做到明年8月。未來上劇場除每年定期演出的賴聲川表坊及北京央華時代的優秀劇目之外,還會有為上劇場「度身定製」的表坊駐場劇目。另外,相比巡迴演出中眾多的明星面孔,「上劇場」的劇目會挖掘更多的年輕話劇演員,票價也會更為親民。
劇場與商圈的融合,代表著劇場回歸到生活,生活跟看戲能產生更為緊密的結合。他希望有一天,戲劇成為普通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上劇場就像平時吃飯、逛街那樣平常,打破生活與文化藝術之間的距離。
「無論如何創新或變化,話劇永遠是小眾的藝術。一場戲,可能近距離地、面對幾百人的效果是最好,觀眾與演員能形成交流,能深深感受到劇中的氛圍,角色的情感。這是觀眾在看任何娛樂項目如電視、電影、視頻都無法取代的生命體驗。而我要做的就是越來越好地服務這幾百個觀眾,這樣就足夠了。」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福布斯》中文版高級採編吳曉波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