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眷村人的根還在他們大陸的家鄉

2020-12-22 鳳凰網讀書

核心提示:我覺得我們在看這段50多年的歷史,1949年大陸人到了臺灣,成為外省人,成為眷村人,這裡面其實我覺得我們大陸的朋友,太多事不了解,太多故事他是不知道的,因為我們大陸的朋友看到的畫面是1949年你走了,然後可能是1988年你回來了,40年以後,回來的都是西裝筆挺,然後帶著什麼三大件,五小件這些禮物就送到家鄉去返鄉,衣錦還鄉,因為終於可以回家了。

PART1.

紀實:我是朱大媽,非常非常地感謝大家今天來觀賞我們《寶島一村》的演出,等一下散場的時候,在出口的地方,我們特別地為每一位觀眾朋友準備了"寶島一村"包子要請大家吃。

1.賴聲川又來了,又是一次笑聲與眼淚的齊聚迸發。上一次,《暗戀桃花源》首次登陸大陸,而這一次,眷戀,在這一村。賴聲川、王偉忠攜著被稱為"2008年臺灣兩座文化紀念碑"之一的《寶島一村》完成了其內地巡演,"眷村"這個熱門的臺灣文化符號漸次在中國大陸鋪展。

記者:賴導你這部戲已經在中國內地的幾個城市都做過演出,那現在來到北京,來到這個心臟的城市了,作為你個人講有什麼不同的期待嗎?

賴聲川:我覺得有一點像一個儀式,因為我們是從廣州開始,然後慢慢慢慢北上,然後六個城市最後一個是北京,而且這個戲呢,其實在王偉忠的故事裡面北京是這個整個故事的出發,因為他父母就是從北京出發,1949年到臺灣的,在這個旅程,你說他們人生,生命的一個旅程,在臺灣,最後我們做了這個戲,最後這個戲回到北京,好像北京做最後一站,好像就是我說有一種特別莊嚴的儀式的感覺,於是我當然會多一份期待。因為這種莊嚴的感覺,我相信我們會做出最好的演出。

紀實:那是1949年,我們父母從那個時候北平的南苑機場跟著國民黨的部隊一起,十萬大軍從大陸遷移到了臺灣,居住在臺灣南部的一個眷村,幾年前,我們住了幾十年的老眷村要拆了,村子老小把能夠請回來的人全請了回來,我們同聚一堂,歡送眷村。

2.《寶島一村》由賴聲川與王偉忠聯合編劇、導演。賴聲川並沒有在眷村生活過,他在美國出生,父親是一位外交官,1960年代回到臺灣。而在臺灣有著"綜藝大佬"之稱的王偉忠,則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眷村人,他不僅拍攝過關於眷村的電視劇和紀錄片,而且一直希望賴聲川能製作一臺以眷村為主題的舞臺劇。

記者: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邊,你經過了多少個版本的修改?

賴聲川:就一個版本,真的就一個版本,因為那兩年沒有工作,那兩年我是被動的

記者:就在接受

賴聲川:那兩年就是偉忠一直在講故事,我一直在消化,然後我們各忙各的,他也很忙,我也很忙

記者:他著急了嗎?他push(催)你了嗎?

賴聲川:他一直push(催),他隨時打電話說,賴導回國沒有,在不在,在,好,吃飯,然後吃飯就講故事,這我聽過,沒關係,他再講。就有時候會,有的故事我已經聽五次了,可是就是這樣,一直進去一直進去一直進去,然後我從來沒有排斥任何一個故事或任何一個人物。

記者:那你也蠻沉得住氣的

賴聲川:也還好,我們朋友我了解他的心情,我也希望他能夠了解我的心情,是說其實一個這麼好的一個一段故事一段歷史,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地做,

為什麼他講兩年故事,一百多個故事,然後我一直不點頭,來做這個事情,可能外界就會揣測認為說我是很大牌,我這個覺得什麼。其實我是因為太尊重了這段歷史,而且太尊重偉忠他的回憶,一個朋友來跟你說請你把我的童年回憶變成一部戲,其實這不能輕易做的一件事情,就算我自己覺得我可以做,我不覺得我可以做,因為我做出來如果你不滿意,你懂不懂,那你一輩子,你的童年回憶就被毀了,毀在我的手上。

記者:一百多個故事,直到你發現說,我能夠把他減到

賴聲川:我能夠濃縮,然後減,然後分配,然後這個等於是說三家不同的人我看到了,就是可以說腦子裡看到舞臺上的一個狀態,這三家人並排住著,然後我可以把這一百多個故事,這25家人個性我可以把它塞到這三家人裡面,然後三家人就可以完全不一樣,他們的第一代完全不一樣的遭遇,第二代又完全不一樣的狀態,個性,每一個角色的個性,所以這麼做出一個人物表,等於是每一個人物,都有他很鮮明一個個性,他可能融合了這25個故事,可能一百多個角色,一百多個角色可能放到十幾個人身上就不同的個性,然後最後就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色的時候,我說可以了,這個戲可以做。

VCR:各位,今天是我們到寶島的第一個年夜飯,是,這離家雖然遠了點,可氣氛就是不一樣,我先恭喜大家,也希望大家明年一塊回家過年,好。

確定是周胖嗎?對了,好,那我們趙家不吃虧,我們朱家也不能吃虧,誰要偷看咱們家女兒洗澡,我們就看回去。爸,他們家沒女兒。

記者:那在臺灣演和在大陸演,你看到觀眾反應有什麼不同?

賴聲川:因為我們在臺灣,我們所有觀眾都很熟悉,不管是表演工作坊,或者我的導戲的一種風格,所以他一來他就馬上進入狀況,所謂進入狀況就是說

記者:他開始和臺上的演員同呼吸,一起來感傷。

賴聲川:同呼吸,覺得好玩地方他會笑,覺得可憐的地方他會可能會掉淚,就是立即他的反應就是很快。那我覺得在大陸演出有些地方會稍微慢,但是這個慢也就是五分鐘,十分鐘。

記者:沒有看這部戲的時候,對您說的這點我有點不太理解,因為不論是歷史大背景,還是說這種很難抹去的戀鄉的情結,似乎這些詞彙在我們腦海裡都不會產生好笑的感覺。

賴聲川:是,所以在大部分的所謂眷村過去的文學或者是記錄,或什麼它會比較偏重您剛剛講的苦的這一面,還有感懷,傷感。就是地方很狹窄,人都回不了家然後等等等等,然後經濟條件都很差等等,但是可能是我的個性加上王偉忠本人的個性,我們會覺得我來偏重這整個歡樂的這一面吧,因為既然它的基調已經是那麼悲苦,我們在這個基調上做一些有趣的事,你真的就會看到,在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之下一些小人物,他是怎麼樣子奮鬥才能夠生存下去,才能夠活下去,我覺得這種感覺特別溫馨,然後觀眾看了它,他就是說我不需要帶他一直越來越深入一種悲苦中,我覺得這不是我的任務,我覺得我們在看這段50多年的歷史,1949年大陸人到了臺灣,成為外省人,成為眷村人,這裡面其實我覺得我們大陸的朋友,太多事不了解,太多故事他是不知道的,因為我們大陸的朋友看到的畫面是1949年你走了,然後可能是1988年你回來了,40年以後,回來的都是西裝筆挺,然後帶著什麼三大件,五小件這些禮物就送到家鄉去返鄉,衣錦還鄉,因為終於可以回家了。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所有大陸的朋友就會說,臺灣真的是富裕了,多麼好,可是他不知道,可能這個老軍人他可能回來,他的西裝可能是借來的,或者他這些年是借錢來買電視機送到家鄉的,他不知道其實不見得每一個人都過得那麼好,所以我覺得《寶島一村》就會填滿這段,在大家心目中其實是一個空白的歷史。

PART2.

記者:在王偉忠給你講這些故事之前你知道嗎?

賴聲川:我知道,其實眷村跟我是很接近的,雖然我不是眷村長大的,但是我們那個時代,應該說是眷村最發達,因為大部分眷村第二代都是差不多我這個年齡,我跟王偉忠這個年齡。

記者:所以很容易溝通

賴聲川:非常容易溝通,而且他對我的整個對於他的故事的處理,也幾乎是沒有任何意見。

記者:有沒有哪個故事讓你覺得特別精彩,但是因為容量有限,只好捨棄,

賴聲川:很多,捨棄的還是不少,我覺得大的都進來了,一些小的我一直想放進來,放不進來,很好笑的

記者:有具體的例子嗎?

賴聲川:就偉忠他姐姐,

英文很爛,所以她就請了一個家庭老師,其實他們那時候他們家的檯燈是時好時壞,所以它不亮的時候要拍一下桌子它就會亮起來,剛好老師在教她一個什麼事,拍,然後一直拍,然後那個老師就氣死了,以為她在抗議什麼事,然後老師翻臉就走了

記者:學生怎麼敢衝老師拍桌子?

賴聲川:對,然後我本來要把這事情放在劇中的二毛和周寧身上,就周寧被找來做家庭老師,然後會一點英文,那最後這事情還是太擠了,我們已經寶島一村已經是擠滿了各式各樣的故事,這個東西改不了,反而你看我們演到69場,今年是北京的首演,我今天改了一個,我今天加了一個東西進去,是我昨天晚上突然就說,我怎麼忘了這件事。其實不是王偉忠的故事,是我自己的回憶中一個長輩,然後在他的人生中,就是非常艱苦的情況之下,他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我今天做了一個在這個如雲角色身上,把這個東西放在她身上去,變成一個她到了火車站,本來要跳軌,就是撞火車這樣一個事情,把它放到戲中,這是第69場再有,本來沒有的。

VCR:如雲阿姨去了嘉義車站,買了一張月臺票,站在月臺上,看著遠來的北上快車越來越接近,越來越接近,她沒有跳下去。

3.看過這部舞臺劇的觀眾會發現一個相對另類的舞美設計,眷村三家人的三間房子一字排開,中間的朱家屋頂上戳著一根電線桿。這個看上去一點舞臺縱深感都沒有的想法卻正是賴聲川一直的堅持。

記者:我聽說舞臺的調度也不是很容易,就是怎麼樣把三戶人家直線地表現在一個舞臺上面。

賴聲川:對,這個是一個,對,可能我做很多年的導演,所以我覺得不是太大的問題,對於一般的劇場教科書來講,你的舞臺,舞美設計不會這樣做,不會把三個房子這樣直線地平面地面對觀眾,因為你在劇場裡面,導演課本會告訴你,你一定要儘量創造一些斜線

記者:錯落

賴聲川:你不能是這樣平面,那就是你如果三家人你就這樣坐,這樣子我們臺灣叫"麼"字型的一種做法,那對我來講我覺得眷村我的記憶,還有王偉忠的記憶都是長條的,因為它就是臨時蓋一個長條,然後分成很多小間,一家一間,所以我覺得一定要做長條的。

記者:聽偉忠哥講我才明白,它之所以就是臨時搭一個長條,因為大家一直在認為這是一個臨時的居所

相關焦點

  • 《寶島一村》五周年紀念 賴聲川講眷村人故事
    從1949到60年代,因政治環境的動蕩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發展出了「眷村」這種臺灣所特有的有著自己的生活型態與族群文化的居住區域,而這齣結合了表演藝術與影視界雙大師王偉忠與賴聲川的精彩好戲,將呈現出「眷村」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
  • 導演賴聲川捧包子與王偉忠講述眷村往事
    《寶島一村》是賴聲川繼《暗戀桃花源》、《這一夜,女人說相聲》、《如影隨行》之後的一部新作,將於明年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上演。《寶島一村》的故事根據王偉忠在眷村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寫成,在發布會上,這位電視節目《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製作人一提起眷村就話題不斷:「我爸爸媽媽1949年到臺灣,那時候的眷村很像一個大家庭,南腔北調的口音,還有全國各地的食物。
  • 賴聲川大戲"寶島一村"要來青島 上演眷村生活
          年年巡演,每年只演一個月,巡演城市不超過5個,這就是《寶島一村》;2015年,賴聲川經典大戲《寶島一村》終於要來青島,8月1日、2日將在青島大劇院上演。日前,該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啟動本年度大陸巡演,不同於以往賴聲川戲劇的爆笑風格,《寶島一村》笑中帶淚,留給觀眾深深的感觸和反思,就像賴聲川說的,雖然是臺灣特有的現象,但裡頭的情感是全世界共通的。
  • 走進臺灣著名舞臺劇導演賴聲川
    不料三年後父親因病辭世,賴聲川只得定居臺灣。然而,正是這段歲月,讓他得以浸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懂得了自己血脈深處的根。  王明夫稱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會昌人,後來因讀書離開了家鄉。現在年過半百,對家鄉越來越眷戀。他說,我和賴老師經歷不同,但都有鄉愁情結,這點是共同的。鄉愁是什麼?是一種真誠的情感,是對熟悉而又淳樸的民風習俗的懷念。
  • 眷村中的大陸客 《寶島一村》喚醒臺灣共同記憶
    新移民的意外旅程  臺灣眷村落地生根陳文茜:王偉忠過去是我們所謂的跟著蔣介石1949年來臺灣的阿兵哥,士官長的兒子,小時候他們這些從大陸來的難民們後代,就在一個我們所謂眷村裡頭長大,還有一個說法叫竹籬笆。
  • 生活是苦的,眷村卻在嬉笑調侃 - 瀟湘晨報數字報
    戲從一群去往臺灣的老兵排隊領取眷村門牌號開始,趙家、朱家和周家毗鄰而居。在最初的兵荒馬亂時期,他們想盡辦法求生存,背景悲苦,言語卻是幽默的。賴聲川說,「關於眷村已經有很多文學作品了,但大多是用悲來演繹悲。」而賴聲川則選用喜來演繹悲。村子裡的公共廁所,味道重。遇到外邊來的找廁所的人,回答都是「用鼻子聞一聞,就知道了」。
  • 臺南眷村年貨大街 懷念大陸家鄉味(組圖)
    眷村年貨大街,品項琳琅滿目。(中評社趙家麟攝)環球網1月17日消息,臺南眷村年貨大街訂21日至25日正式登場,融合了大江南北及在地食材的眷村美食是一大特色。農曆春節近,臺南市邁入第9年的眷村年貨大街活動,14日擴大舉辦記者會並訂名為「眷村暨臺灣風味大江南北貨年貨大街」,除了道地傳統眷村美食,還邀南北貨商及地方經典小吃,以市集風貌呈現,在春節前夕邀大眾前來作客。
  • 眷村味道,兩代人的鄉愁印記
    舌間傳來的味道,讓每一個外鄉人,瞬間就回到遙遠的家鄉,回到父母的身邊。"他描述的這個乍一聽仿佛是大陸數十年前部隊大院的地方叫做眷村,遠在海峽對岸的臺灣省。眷村,臺灣歷史最獨特的產物之一,近些年越來越多為海峽對岸的人們所知。一些觀眾從前些年還熱鬧的臺灣綜藝中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 亞洲周刊:臺灣眷村,反獨的「小中國」世界
    王偉忠更是臺灣家喻戶曉人物,他策劃的《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等政治模仿秀風靡臺灣,也吸引了很多的大陸觀眾。前陣子,他製作的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將眷村文化刻畫得入木三分,掀起臺灣懷舊熱。更早前他也曾拍攝自己媽媽與眷村生活紀錄片,也重新喚起臺灣社會對眷村生活與文化記憶的重視。他們這兩位都是臺灣的眷村子弟,也透過了戲劇將臺灣的「眷村傳奇」延伸到中國大陸和全球華人社會。
  • 臺南眷村美食文物展 年貨有大陸家鄉味(圖)
    臺南眷村美食文物展 年貨有大陸家鄉味(圖) 2014年08月04日 11:29:57  來源:東南網
  • 凝聚兩岸濃情 眷村美食源自大陸(圖)
    最近,島內更有超市業者,請王蓉蓉設計眷村便當。眷村美食在兩岸年輕人心中,找到了新的生命。  源自大陸,融匯南北口味  所謂「眷村菜」,其實是到臺灣後經過本土化改良的大陸各地風味美食。麻辣夠味的辣子雞丁、外酥內脆的燒餅油條、紮實帶勁的山東饅頭、酸勁十足的東北酸菜白肉火鍋,當然還有牛肉麵、餃子、麻辣鍋等。
  • 臺南眷村美食文物展 年貨有大陸家鄉味
    臺南市眷村美食文物展,年貨有大陸家鄉味。  據中評社報導,辭歲迎新年,邁入第10年的臺南市眷村年貨大街美食文物展,提供臺南民眾趕辦家鄉味年貨,香腸、燒臘、山東餅,口味大江南北,也有在地創新研發的傳統美食。眷村文物展,鍋碗瓢盆櫥櫃,樣樣都呈現了老兵及眷屬的歲月點滴。  臺南市老舊軍眷村改建工程幾乎已經完成,舊眷村拆除待盡,取代的新興高層社區。
  • 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
  • 細數臺灣眷村名人「那點事兒」
    至此,這一部講述臺灣眷村故事的話劇,已經在大陸多個城市成功上演。此劇乃臺灣「話劇大師」賴聲川和「綜藝教父」王偉忠共同「記憶」的創作結晶,將近來在臺灣興起的「眷村文化熱」帶到大陸,並持續延燒。  眷村在臺灣形成於1949年後,不單是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落戶、居住處,更是包含了根植於臺灣本土文化孕育而成的族群文化。
  • 走訪臺北「眷村文物館」:一齣戲挽救了眷村文化
    臺灣101大廈一側的眷村舊址 圖TP「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原來,風靡已久的《橄欖樹》講述的是臺灣眷村人的鄉愁。若不是因為風靡海峽兩岸的話劇《寶島一村》,喚起了觀眾對眷村文化的共鳴,這片位於臺北市中心的眷村就會被當作房地產商爭搶的黃金地皮……有些類似1956年崑曲《十五貫》的成功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話劇《寶島一村》挽救了瀕危的眷村文化。舊址建起文化館眷村,指的是1949年從大陸來到臺灣的國民黨部隊及其眷屬居住的村子。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父母念念不忘的鄧麗君,影響了整代80後審美的林青霞和王祖賢,華人第一導演李安,被文藝青年捧上神壇的話劇導演賴聲川,臺灣金牌節目製作人王偉忠…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眷村人。他們帶來了各省的風土人情和文化,不僅在眷村內部互相融合,還傳遞到了眷村之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飲食,東北水餃、四川麻辣火鍋、上海小籠包、山東大包、北京烤鴨,都是不分族群熱愛的食物。在眷村人到來之前,無法種植小麥的臺灣人從不吃麵食。眷村人用麵粉把重慶小面改良為牛肉麵,從此臺灣牛肉麵成為臺灣最著名的美食之一。
  • 臺灣眷村:走出無數各界精英名人 孕育特色美食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眷村孕育了一大批臺灣各界的精英,在「人才最貴」的現代社會,眷村兒女形成臺灣的「軟實力」。            「臺灣綜藝節目那麼牛,製作人原來是咱北京人啊!」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 眷村: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培養寶島精英和美食(圖)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
  • 眷村——他鄉的原鄉
    眷村老窗外的老房近年島內興起了一股「眷村文化」現象,其中臺灣導演賴聲川和著名電視人王偉忠聯合編導的話劇《寶島一村》在大陸影響比較大,賴聲川說:「《寶島一村》是寫給臺灣觀眾的一部戲,也是寫給大陸觀眾的一部戲